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农业推广心理理论

农业推广心理理论

通过将农业推广与社会保障体系相结 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 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THANKS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学习是学习 者潜能的发挥和内在力量的展现。
动机理论
驱力理论
认为个体行为是由内部刺激所 驱动,如饥饿、口渴等生理需
求。
诱因理论
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激 发作用,如奖励、惩罚等。
自我决定理论
认为个体行为是自我决定的, 个体有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
认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特点
农业推广心理具有引导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引导农民的行为和态度。
农业推广心理的重要性
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运用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农业推广人员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心理,从而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通过引导农民产生积极的行为和态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村发展
农业推广心理的引导作用可以促进农村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业推广心理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发展历程
农业推广心理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 主要是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出 现,旨在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 。
将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对信息 的处理过程,强调认知过程中
的信息加工和理解。
认知负荷理论
关注在特定时间内人们可以处理 的信息量限制,以及如何有效组 织信息以降低认知负荷。
图式理论
强调个体对信息的组织和理解方式 ,认为个体通过将新信息与已有知 识进行联系和整合来形成认知结构 。

2024年考研大海大835考研农业推广学第一章、第二章背诵重点

2024年考研大海大835考研农业推广学第一章、第二章背诵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背)以科技为基础的推广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1.推广工作的内容已有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式与方法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背考过真题)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综合咨询模式。

第二节(了解)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推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推广方法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推广组织形式多元化;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

(背)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一)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第三节(背)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厂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以及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了解)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②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

③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④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第一节(了解)推广对象包括:1.农民家庭及其个体 2.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下属的集体经济组织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涉农企业5.国有农垦企业职工(背)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2.调控性3.差异性4.可塑性5.创造性(了解)动机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农业推广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将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生产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是指在农业推广实践中所运用的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

下面将就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农业推广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科学原理的应用,即将科学原理与农业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理论能够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

其次是系统理论的应用,即将农业生产看作一个系统,在推广过程中综合考虑农田、种子、农药、肥料等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此外,还需要运用心理学原理,了解农民的需求与心理状态,以便进行有效的推广工作。

其次,农业推广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一是以农民为中心的方法。

农业推广的目标是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因此,应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农民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是综合技术方法。

农业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包括种植技术、畜牧技术、水利技术等。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等渠道,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四是示范推广方法。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和农技推广站等实体,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展示给农民,使其能够亲自参与学习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广。

同时,农业推广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科学性问题。

农业推广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确保推广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真实可靠。

其次是可操作性问题。

农业推广的目标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推广的方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能够被农民理解和接受。

再次是可持续性问题。

推广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广的方法和技术应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农业条件和需求。

为了确保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还需要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和培训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农业习俗,与农民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开展推广工作。

华农-推广学重点

华农-推广学重点

推广学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15题,每题1分)推广学基本知识,包括农业推广简史、推广沟通模型、钟形曲线及S 型曲线、农业推广方式方法、试验示范等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内容在课件的范围。

二、名词解释(6个,每个2。

5分)三、简答题(8题,每题6分)四、论述题(22分,3题选2题)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指导。

广义农业推广: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为目的,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社会服务活动。

广义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指通过交流,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农民,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形成正确观念,以做出最佳决策的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是:咨询与沟通。

2、需要(Needs)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即个体对生活实践中所需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需要是引起动机进而导致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于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动机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动机则是由人内在的需要和外界的刺激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其中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3、沟通是沟通者与受传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此过程是通过传者的编码与受者的译码来实现的。

沟通过程中包括8个要素:(1)传者(2)讯息(3)渠道(4)受者(5)反馈(6)阻碍因子(7)关系(8)环境。

农业推广沟通:指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传递信息(包括思想、知识、观念、意图、想法等在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即传者将信息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受者,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效果。

4、农业创新:是指应用于农业领域内的各方面成果、技术、只是、信息等,对采用者是新事物的统称。

创新的采用: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农业推广理论重点

农业推广理论重点

农业推广理论重点简答题6题,每题10分1、简述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

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①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

②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

③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农民行为改变的方法(一)行为强制:使用权力迫使某人做某事。

在农业推广中,常表现为使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规范标准等方法和手段改变或影响农民行为。

(二)咨询建议:咨询是适应现代化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委托方(农民)以某一个特定问题为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受托方根据情况组织有关专家运用各类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调研,提供以针对性、有效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解决方案(三)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公开影响农民的知识水平与态度。

(四)行为操纵:行为操纵是在农民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来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态度的方法。

(五)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

(六)提供服务:提供服务是通过服务方式帮助农民做些工作。

4、简述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创新的扩散过程分哪几个阶段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叫社区,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过程。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以日本来说,日本与我国的国情相似,是人多地少,其农用 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到15%,但日本在稻米等生产上却 实现了自给(1993年除外),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日 本的农业保护有极大关系,但日本的农业推广在其中也起 到了重要作用.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就开始就半官半民 的农技推广活动,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农业濒临崩溃, 农业推广工作也陷于停顿之中。为了振兴农业,日本国会 于1948年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法建立农业推 广体系,形成了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的农业推广体系。 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也被称为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由 中央和县共同出资建立农业推广体系,这部分推广力量在 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央每年根据各县农 户总数、耕地面积、农业情况安排约300亿日元的“交付 金”给各县用于农业推广事业,各县再根据各自的情况, 配套一般不低于国家“交付金”数额的经费支持农业推广 事业。此外,日本各级农协也积极参与到农业推广事业中, 在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中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推广 供给主体。
3:现代农业推广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 (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 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 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4: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应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 服务等干预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 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 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 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
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 手段
农业推广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应 用,从而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手段和装备,同时 也使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手段不断得以提高,从 而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实现农业 现代的经验也一再证明,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 就不会有发达的农业,也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的 实现。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1)

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1)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主要是早期多数采用者认为有利可图,因此 主动积极的采用。
4.从众阶段(浪锋减退阶段) 后期多数和落后者在前面广大人群的影响 下,随波逐流的采用。
①突破阶段;
②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③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④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
S 型曲线:任意时间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
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
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
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
表 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
5年
结论:(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 越 小 ; (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 较大。
如何引起农民注意,激发农民兴趣兴趣? 适宜的推广方法: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
3.评价阶段
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根据 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 价(效益比较、投入情况、风险程度、市场前景 等),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推广人员怎么做? 为农民提供先期试验结果和组织参观,协助他 们正确地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尽快做出决策。
农业推广活动。
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推广活动
➢19世纪末创办的农务堂有:杭州蚕学院、湖北务农工
艺学堂、江西高安蚕桑学堂、江宁农务工艺学堂、广西 农学堂等。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推广农林简章22条,规定奖
励垦荒、设立农事学堂、农事试验场、农村讲习所等。
➢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社团,这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一、绪论1、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2、狭义、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狭义的农业推广——以提供“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广义的农业推广——以提供教育农民为主要特征[对成年农民——农事指导对农村妇女——家政教育] [对农村青年——四健教育(4H)(手、脑、身、心) (Hands,Head,Health,Heart)] 现代的农业推广——以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主要特征3、简述中国特色农业推广的含义。

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

4、为什么说农业推广学是边缘性综合学科?从工作内容来讲,应属于农业科学或自然科学。

从工作过程和形式来讲,应属于农村社会行为学。

从农业教育层面来讲,它又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

从农业创新的扩散传播规律,应属于传播学。

从农业推广项目管理层面来讲,它又属于管理学因此农业推广学只能是一个边缘性综合学科。

5、简述农业推广学含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含义:农业推广学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科学。

研究对象: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行为,即农民(生产者、经营者)。

内容:(1)农业推广原理(2)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3)农业推广技能(4)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6、简述农业推广的性质、直接功能、间接功能和作用。

性质:1.教育性(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2.实践性(不论何种方法,都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离不开具体的实践的。

也可以说农业推广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科学)3.综合性(即农业推广应具有教育、咨询、管理和服务四位一体的性质)直接功能:增进农村农民的基本知识;提高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技能;改变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2)(3)目标团体系统的特征: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越来越重要。

为了农业技术推广更好地进行,我们引入了需要理论。

本文介绍了需要理论的内涵,说明了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用的状况,并提出了以后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需要理论;农业推广;应用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以来,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开始客观地认识农业技术推广的地位和作用,使农业技术推广进入了一个在改革中探索前进的新阶段。

一、需要理论内涵
需要理论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需要层次,可以具体说明如下: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等方面的生理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类就不能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推动人们行为活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2.安全需要。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希望满足安全需要。

例如,人们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解除对年老、生病、职业危害、意外事故等的担心,以及希望摆脱严酷的监督和避免不公正的待遇等等。

3.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以及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

社会需要也叫联系动机,是说一个人在前面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会需要便开始成为强烈的动机。

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希望同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与忠诚,希望得到信任和爱情等。

另外,人们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希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感到孤独。

“社会需要”是一种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更细致、更难以捉摸的需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受教育程度,所隶属的国家和民族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4.尊重需要。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例如,人们总是对个人的名誉、地位、人格、成就和利益抱有一定的欲望,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这类需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内部需要。

就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总是希望自己有实力、能独立自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2)外部需要。

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有权力、地位和威望,希望别人和社会看得起,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叫自我成就需要。

它是指一个
人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这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胜任感。

表现为人总是希望干称职的工作,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创造性活动,为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废寝忘食地工作。

(2)成就感。

表现为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例如,画家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绘画,音乐家努力演奏好乐曲,指挥员千方百计要打胜仗,工程师力求生产出新产品等,这些都是在成就感的推动下而产生的。

二、需要理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一)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生理需要
原始农业时代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开端。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逐步替代采集和狩猎。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的确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步骤。

最早的农业无论是起源于种植业、养殖业、或两者兼有,尽管其技术粗放简陋。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温饱问题很难解决,因此他们最迫切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也就是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

因此,在这一阶段,农业技术进步是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也是很重要的。

并且,实践证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收获物的增多,它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化,曾起过一种爆发性的影响。

(二)传统农业,即经验农业时代—安全需要
大约在5000年前,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具的出现,以及后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使金属农具得以应用,由此引发了劳动工具、土地加工、水利灌溉、施肥改土、耕作制度等一系列的革命性进展,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将原始农业推进到传统农业时代,从而,创造了四千年辉煌的农业文明。

在这一时期,人们经验越来越丰富,大部分人们已经开始在保证衣食住行的同时,开始注重安全需要,也就是医疗、意外事故等,只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条件限制下,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近代农业,即工业化农业时代—社会需要、尊重需要
工业:十八世纪英国成功设计了种子条播机、脱谷机、收割机、饲料配制机;十九世纪内燃拖拉机的产生使畜力牵引为机械动力所替代,德国的齐得勒制成DDT;二十世纪合成氨、尿素、六六六、对硫磷等,化肥、农药工业长足发展。

生物学:十九世纪德国学者施来登、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英国学者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德国学者李比希创立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和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建立了遗传理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发展了土壤学科。

在细胞学、进化论、遗传学、植物营养学的基础上,近代农业有三次大突破:第一次:20世纪30年代美国双交玉米种的推广,由原来的亩产
100kg增加到350kg;第二次: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选育的矮杆、高产、抗病、耐肥、抗倒伏、广适应的小麦品种,亩产由原来的50kg增加到250kg,并由此掀起一场“绿色革命”;第三次: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矮杆、早熟、高产新品系IR-8,一季稻亩产可达600-650kg。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从事农业,有一部分人开始想脱离农业,从事其他行业,因此,就需要农业技术的进步来节约劳动力,使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去从事其他行业。

这就是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

(四)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自我实现需要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第一,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第二,现代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而运用的农业;第三,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和信息技术所武装的农业;第四,现代农业是标准化农业。

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食品等多元化产品制造技术迅猛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农业日益走向商品化、国际化。

农产品朝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方向发展。

从专业化生产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各国政府都把发展农业科技作为振兴农业的一项重要事业来抓。

世界农业的潮流是建立实现,“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人们开始关注周围环境的生活,因此,出现了生态农业等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类型,人们在尝试这些农业技术的同时也同样实现了自己的认识价值。

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是由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推进的。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而且还提高了土地生产率与资源利润率的重要手段,更促进了农业与非农业的协调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功不可没,并且对农业抗灾减害、稳定生产做出了贡献。

因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88-96
[2]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等.我国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6):57-60.
[3]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6):212—213-215
[4] 顾红.谈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51-354
[5] 秦亮生.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312—313,320
[6] 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存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24—26
[7] 邢婕,金明珠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之现状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4):15-16,35
[8]王会宁,权军芳,白鸽. 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农业科技通讯[J].2011(4):34-36
[9]冯大勇.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林区教学.2011(5):136-137
[10]王浩等.浅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对策[J].磷肥与复肥. 2011(5):73-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