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南民歌的奇葩 百花歌的调查报告
大山深处访歌魂

⼤⼭深处访歌魂⼤⼭深处访歌魂长时期封闭隔绝在寂静的深⼭⽼林⾥,⼈们选择⼭歌⾃娱⾃乐便成必然。
放⽜娃习惯在⼭坡上喊号⼦,采药⼈喜欢在林间唱歌壮胆⼦,男⼥对歌是联络感情的最佳⽅式,即使⼀⼈独处也会哼⼏句情歌解忧散闷,三五⼈相聚做农活还会“对歌”提神,宴席上⼈们常常赛歌劝酒喝得醉眼朦朦。
⼭歌给⼈们带来欢乐,给⼈们带来幸福,在神农架,哪⾥有⼈,哪⾥就有歌声。
⼀实验初级中学的邓志义先⽣,可以称为神农架的“歌王”,他搜集整理的神农架民歌超过3万⾸。
通过多年的⾟勤耕耘,出版了《神农架⼭锣⿎》(与陈⼈麟合著)、《神农架花锣⿎》和《神农架夜锣⿎》。
邓志义最擅长的是唱花⿎歌。
同他在⼀起聊天,只要把话题转移到唱歌上,不知不觉地就会给你唱上⼏⾸。
要我唱歌不费难,不是挑花绣牡丹,挑花还要五⾊线,唱歌只要嘴动弹,不出银⼦不花钱。
出门就是⼀声歌,别⼈笑我穷快活,有⼈劝我多挣钱,有⼈劝我娶⽼婆,⾦钱⽼婆都不爱,⼀⼼要学花⿎歌。
据邓志义讲,过去神农架⼭区坡陡林深沟⾕纵横,交通极为不便,⼈们出⾏常常结伴⾏⾛在⼭间⼩路上,当他们⾛得举步维艰筋疲⼒尽时,就会借情歌解乏。
当男同胞看到路边上的蜂蝶俯⾝花蕊采蜜时,便会笑对⼥伴⼉即兴演唱:⼩⼩蜜蜂尖⼜尖,⼀翅飞到姐⾯前。
轻轻巧巧蛰⼀箭,⼜疼⼜痒⼜新鲜。
这歌好像兴奋剂⼀样,惹得⼥伴⼉抿着嘴笑,其他⼈也哈哈⼀乐,⽴马忘却了跋涉的疲劳。
有⼀天邓志义给我讲了个故事,⾄今令我记忆犹新。
故事发⽣在⽼家所在的⽣产队,队⾥的“会计”和“保管员”是亲弟兄俩,⼀天夜晚,男男⼥⼥⼏⼗⼈在⽣产队的保管室⾥撕包⾕,好⼤⼀堆包⾕坨⼦,队长⾮要⼤家撕完后才能回家,可夜深了,很多⼈打瞌睡⽽提不起精神来。
这时有⼈提议要唱 “花⿎⼦”歌来提神,当时在场的⼈,要数⽣产队会计最有⽔平了,⼤伙⼉都推让着要他先起个头。
他略加思索就带头唱道:“昨与姐⼉同过沟,闲暇⽆事把姐逗,姐说⽆钱休看货,郎要姐⼉等秋后,没得包⾕给黄⾖”。
当会计的弟弟托物于包⾕和黄⾖,把⽭头直指其当保管员的哥哥,挖苦他是怎样利⽤⼩⼩的职权勾引情妇的。
鄂南地区民歌初探

鄂南地区民歌初探
周红波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1)004
【摘要】鄂南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歌,这是汉民族聚居地区不大多见的.这此民歌内涵很丰富,值得探索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思想内容和地方特色作一些探讨.【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周红波
【作者单位】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7
【相关文献】
1.探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点——河南周口地区民歌与方言声调关系初探 [J], 李荣华
2.鄂南地区传统竹工艺品及竹制家具的保护与开发初探 [J], 齐铁军
3.鄂南地区观赏芳香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初探 [J], 李名钢
4.康巴地区民歌的合唱改编问题初探 [J], 秦勇明
5.初探连城地区客家民歌进小学课堂的可能性 [J], 罗雪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东北传统音乐地理概貌浅析

鄂东北传统音乐地理概貌浅析鄂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地处长江流域,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传统音乐形式,如潜江大鼓、武汉关山月、鄂东北大调、恩施芦笙等,这些音乐形式在当地久负盛名,并且被传承至今。
本文将对鄂东北传统音乐的地理概貌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鄂东北地区包括湖北省的武汉市、黄冈市、黄石市等地,以及湖南省的咸宁市、随州市等地。
这里的地理环境多样,既有江南的水乡风光,也有湖北大地的山水风情,这种多样性为鄂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这里的人们常用大自然的景色、动植物的形态、民间的生活习俗等元素来创作音乐,鄂东北的传统音乐在风格上独树一帜,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鄂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就是潜江大鼓。
潜江大鼓起源于湖北省潜江市,是一种由手鼓、大鼓、小鼓、镲、锣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传统音乐形式。
潜江大鼓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并在宋明清时期得到发展和传播。
潜江大鼓以其激昂的节奏和豪放的风格而闻名,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宴会娱乐方式。
在潜江大鼓的表演中,音乐家们会以歌唱和击鼓的方式来表现歌词的情感,歌词内容多涉及当地的战争史、农民生活和风土人情等。
潜江大鼓至今仍在潜江地区流传,而且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音乐形式,为当地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鄂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中还有武汉关山月、鄂东北大调等著名的音乐形式。
武汉关山月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种传统音乐,以其婉转悠扬的音乐风格和古朴清雅的歌词而著称。
关山月的歌词通常描绘自然美景和男女相思的情感,是一种充满诗意和抒情迷人的音乐形式。
而鄂东北大调则是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等地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其节奏欢快、活泼明快而著称。
鄂东北大调的演唱方式通常是合唱和旅唱,内容多涉及社会生活、劳动和婚丧嫁娶等方面,是当地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音乐形式都代表了鄂东北地区的传统音乐风貌,展现了当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鄂东蕲春县大公村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考察
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与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地方音乐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广大的群众基础。
湖北省蕲春县大公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体裁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体式古朴、声韵严谨、旋律优美。
本论文从民族音乐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等方面着手,根据笔者实地考察以及平时所掌握的资料在哭嫁歌、山歌、采茶戏、锣鼓音乐四个体裁内容土进行介绍和分析她们的风格、民俗事项和社会功能等。
通过对大公村民间音乐现状的总体考察,使我们对农村现有的音乐文化有一个有深度的全面的了解。
研究大公村民间音乐现状不仅为了总结她的过去,更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音乐的留存已成为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笔者在论文中分析了传统民间音乐变化的原因,探讨了大公村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传统音乐文化怎样在不失原有优秀因子的基础上创新,如何使传统音乐文化更广泛地被现代人接受,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欣赏课《黄冈文化遗产-鄂东民歌》教案

《大将王树声》(新民歌)(这是一首新民歌,红色革命歌曲特色明显,歌颂革命时期鄂东的英雄儿女-红安红色特色明显)
■山歌
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流传分布极广,蕴藏也极为丰富。一种看法认为,凡是流传于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如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就是通常所说的山歌。
■田歌
鄂东山歌还包括田歌。农民们长期在田畈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排解田间劳动的单调和枯燥,提神醒脑,解乏消愁,就产生了诸如“插秧鼓”和“薅秧歌”之类的田歌。后来又加进了锣鼓,一群人在田里干活,几个人在田岸上敲锣打鼓,形成了一种节奏鲜明,舒畅愉悦的劳动场面。这种场面渐渐演变成农民祈求作物丰收的集体仪式。
欣赏过程和内容
(30分钟)
拓展环节(4分钟)
1、听赏《八月桂花遍地开》 ,看看它是属于哪儿的民歌。
2、条件可以的话学唱鄂东民歌和鄂东民歌的采集。
推荐歌曲《快到红安来玩》《罗田老乡》《白兰花开》《梦里常回大别山》《大别山歌》《红安将军县》等。
小结
(3分钟)
1、让学生总结今天学过的知识内容。
听赏了英山的《茶乡情歌》、罗田的《打板栗》等,了解民歌所表达的情绪和感情!
3、老师再做最后总结。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鄂豫皖地区大别山民歌,这是它的曲调确立的。因为这曲调,安徽的金寨县、湖北的红安县、河南的商城县和新县都曾说这首革命歌曲诞生在自己那里,因为这曲调所借用的原民歌《八段锦》(又称《小小鲤鱼跳龙门》)是流传在整个大别山的民歌调。也正是因为这曲调的地域性。
★鉴赏课
人类学视野下的鄂浠水民歌调查

人翻 身。 ——《 大别 山区新四军》 盼 八 路 哥 ( )y些 来 呀 , 人 的 日子 实难 挨 喂 -一年 空欢 喜 ( 喂 ) 儿 ,早 无 米 来 晚 无 柴
( ) 呀 。 — — 《 盼八 路 》 十
、
以 及 《 民解 放换 脑 筋 》 《 郎 当 兵 去 》 《 是 人 、劝 、这 红 四 军 》 《 命 成 功 再 结 婚 》 《 女 放 哨》 民歌 都 、革 、妇 等 成 为 人 民 向统 治 阶 级 进 行 斗 争 的最 方 便 的精 神 武
一
生活。 三 、 映 社 会 的发 展 反
在 阶级 斗 争 、 命 战 争 中 民歌 都 是 人 民 手 中 的 革
有力武器 。 大 别 山 区 有 一 支新 四 军 , 安 八 团 见 了他 哧 得 保
伤心 .
新 四 军 向 前 进 向 呀 么 向 前 进 !打 土 豪 闹 革 命 穷
曲的 生态 与 自然 环 境 、 济 、 度 文化 、 神 文化 内 涵等 方 面进 行 论 述 。 经 制 精 [ 键 词 ] 水 民歌 ; 裁 ; 神 文化 内 涵 关 浠 体 精
本 文 用 人 类 学 田野 调 查 的 方 法 来 研 究 鄂 浠 水 地 区 的 民 间歌 曲 , 人 类 学 的角 度来 阐 释 这 个 地 区 从 的 民 歌 , 民歌 经 行 归 纳 , 利 于整 个 湖 北 地 区 民 对 以 间音 乐 的 整 理 和 发 展 ,对 原 生 态 民 间 音 乐 进 行 保 护, 为音 乐创 作 工 作 者 提 供 更 多 更好 的素 材 。 人 类 学 是 研 究 人 类 及 其 在 各 种 发 展 程 度 中 的 文 化 的科 学 , 括 人 类 的 躯 体 , 族 的差 异 、 明 、 包 种 文 社 会 构 造 , 及 对 于 环 境 之 心 灵 的反 应 等 问 题 的 研 以 究 。文 化 是 包 含 知 识 、 仰 、 术 、 德 、 律 、 俗 信 艺 道 法 风 以及 其 他 凡 人 类 因 为 社 会 的成 员 而 获 得 的 能 力 及 习 惯 。本 文 从 人 类 学 角度 对鄂 浠 水 地 区 民间 歌 曲的 生 态 与 自然 环 境 、 经济 、 度 文 化 、 神 文 化 内 涵 等 制 精 方 面进 行 分 析 。 鄂 浠 水 民 歌产 生 的 生态 与 自然 环 境 浠 水 位 于鄂 东南 , 山丘 陵 区 , 江 中 游 北 岸 , 低 长 面 积约 1 9 . 方 公 里 。 地 肥 沃 , 候 温 和 , 产 9 91平 土 气 物 丰富 , 向有 “ 东 南 粮 仓 ” 称 。 其 地 势 向东 北 向 西 鄂 之 南 倾 斜 , 河 斜 贯 中部 ; 江 有 巴河 、 溪 等 吞 吐 港 浠 沿 兰 口 , 城 为 鄂 东 地 区 公 路 交 通 主要 枢 纽 , 京 广 铁 县 以 路 为骨 干 的交 通 网点 , 横 交 错 , 通 八 达 , 县 人 纵 四 全 口一 百 多 万 , 辖 l 现 4个 镇 。南 北 朝 刘 宋元 嘉二 十 五 年 ( 4 ) 县 , 今 10 48建 迄 5 0余 年 。它 的 民 族 构 成 中绝 大 多 数 是 汉 族 , 数 民 族 人 数 稀 少 。浠 水 话 属 北 方 少 方 言 鄂 东 楚 语 。浠 水 县 的文 化 遗 址 、 土 的 多 件 文 出 物 、革 命 纪 念 地 和 文 化 造 址 都 能 使 我 们 清 楚 地 看 到 , 动 人 民不 仅 创 造 了 丰 富 的 物 质 文 明 , 且 创 劳 而 造 了具 有 中华 民族 特 点 的 精 神 文 明 。这 份 宝 贵 的文 化 遗产 中最 丰富 多 彩 的 一 部分 是 民歌 。 二 、 歌 中 反 映 人类 学 的 经 济 生 活 民 民歌 是 劳动 人 民 集体 创 作 ,表 达 自己 的 思 想 、 感 情 、 志 和 愿 望 的 一 种 艺 术 形 式 , 反 映 了 人 民 意 它 的生 活 , 人 民生 活 中 最 亲 密 的伴 侣 。 它 产 生 于人 是 民 的 劳 动 和 生 活 , 语 言 情 绪 的补 充 , 语 言 的延 是 是 续 , 动 中 为 统 一 节 奏 , 神 助 力 , 产 生 了号 子 和 劳 提 便 秧 田歌 之 类 的 民歌 , 牛 于 山 上 , 亢 辽 阔 、 犷 的 牧 高 粗 山 歌 也 就 唱 出来 了 , 还有 哭嫁 歌 、 调 、 歌 等 无 不 小 灯 是 劳 动人 民 的生 活 情 绪 的 自然 流 露 。 浠 水 民 歌 中有 大 量 反 映 人 民生 产 劳 动 的 民歌 。 如 《 秧鼓 》 插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

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初探作者:陈思仪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8期【摘要】鄂东民歌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鄂东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
鄂东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姻恋爱等.本文就从鄂东民歌的基本体裁、唱腔特点,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鄂东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鄂东民歌;唱腔特点;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68-01鄂东民歌是鄂东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的诗歌,是他们理想和智慧的结晶,其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风土人情、婚姻恋爱等内容。
随着百姓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遍地开花,这为鄂东民歌的发展也创造了条件。
除了这些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原汁原味的老歌之外,还有许多近期新的作品也很具特色,它在保留了原来风味和唱腔特色的同时又加进了新的元素,让原本的鄂东民歌更具生命力与艺术性。
如2008在黄冈举办的鄂东民歌大赛就涌现出很多深受百姓喜欢的好作品,其中麻城为打造杜鹃旅游文化品牌,特别邀请了著名的作曲家王原平和词作家熊明修创作了《麻城杜鹃花》《麻城杜鹃红》两首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原创歌曲。
《麻城杜鹃花》在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大型文艺晚会上首次公开演唱就一鸣惊人。
一、鄂东民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每当传统节日时,鄂东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表演当地的各种节目,如“花挑”“彩龙船”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歌舞民谣;还有“老米酒,兜子火,过了皇帝就数我”中提到了东山饮食文化,介绍老米酒的酿造过程和喝酒时的情景,纵情地表达了鄂东人民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号子对人们的生产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组织、指挥劳动,同时还可以传授知识,鼓舞劳动的热情,解除人们的疲劳。
梨园奇葩 梨园奇葩别样红

梨园奇葩梨园奇葩别样红《唱脸谱》是鄂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音乐教科书中的一首歌曲。
歌曲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戏曲音乐融为一体,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融入旋律之中,惟妙维肖地勾画出了一张张“美佳佳”的脸谱,依字行腔,韵味十足。
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创设多元化的情景与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全员参与体验。
一、主导引入开课时,教师运用课件播放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片段,让学生带着对剧中人物的服装、头饰、脸谱等方面的好奇心进入课堂状态。
随后文字显示“京剧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于北京,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唱腔主要包括西皮和二黄,行当有生、旦、净、丑等”,并同时展示生、旦、净、丑的头像头饰。
学生们都瞪大眼睛,满面疑容,这些给他们带来了空前震撼的视听感受——他们对京剧中五彩斑斓的脸谱产生了好奇心。
于是笔者因势引导:“同学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我想知道不同的脸谱代表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我好想唱好《唱脸谱》这首歌。
”“我想学演京剧,过把瘾。
”学生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求知的欲望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了。
二、规范歌唱翻开课本《唱脸谱》这页书,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内容丰富,淡化了枯燥的乐理读谱知识,方便了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了解。
学生在歌词中找到了“京剧中五彩斑斓的脸谱代表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
知道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种色彩的。
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典韦;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关羽;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张飞;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巨、坏人,如曹操等,由此,就把握住了每句歌词中蕴含的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教师要作好典范,教师正确的范唱,可以使学生对新歌的风格、思想感情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意境美、旋律美、歌词美,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东南民歌的奇葩百花歌的调查报告1985年笔者听说鄂东南的大冶、阳新两地交界处,有人哭嫁时,会哭一百朵花,前去搜集,不曾收到。
1986年3月至2004年5月笔者先后八次共25天,前往阳新县大王镇李清村,住在李振兴家中,采访了民间歌手:李青(女)、李祥明、李祥生、费如意(女)等20余人,调查了阳新和大冶两县市的李清、中庄铺、曹家堍、三角岭、石林书、冯家新屋下、大冶城关等村镇,采访、调查工作意外的顺利,才得以做此报告。
笔者直接从民歌手采录有鼓书艺人演唱的《报百花》、道士演唱的《叹百花》、哭嫁的《哭百花》、斗趣的《百花打屁》等民歌。
这些唱“花”的歌名称、曲调、演唱形式(即民俗事象)等不一致。
但它们的文学内容大致相同,唱的都是“百花”。
故笔者将它们统一称为《百花歌》。
《百花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反映了楚民间文化的遗存,对研究楚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百花歌》的价值,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其实用价值中最明显突出的就是娱乐价值。
“娱乐性是民歌最本质的功能”,农民特别是比较偏僻地区的农民,文化生活不发达,民歌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笔者在搜集《百花歌》的过程中深有感触。
每当采访歌手时,邻近的农民都赶来参加,他们在听了别人的演唱后,自己也不甘落后,马上唱几首,气氛好不热。
譬如:1990年3月19日晚,笔者向李清村鼓书艺人李祥明采访《百花歌》时,鼓一敲,板一打,听众很快就由刚开始的10人到33人,大家都聚集在李振兴的堂屋中,围着煤油灯而坐,年龄最大的80余岁的老太太,最小的有3、4岁的小孩,从晚上8:10开始到12:00结束,自始至终是热闹的氛围。
结束时,大家还舍不得离开。
采访《哭百花》、《叹百花》时,场景还不只是如此,听众都争先恐后地演唱,越唱越热闹,气氛十分活跃,人人喜笑颜开。
当时这里属于两县市交界地带,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交通不便,这类活动是主要的娱乐活动,因而如此吸引人。
经过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身心在这里可以得到愉悦。
如果说《报百花》、《哭百花》、《叹百花》娱乐的功能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百花打屁》歌其娱乐价值就显而易见了。
如:“大麦开花打的是长沙屁,苦荞开花打的是滚子屁,荞麦开花打的是菱角屁,玉榴开花打的是拖尾屁,石榴开花打的是破皮屁,碗豆开花打的是滚子屁,绿豆开花六角屁,黄豆开花屁又香……”诙谐的语言,特殊的表现手法,由慢渐快的节奏;演唱者:活泼、风趣;听者:笑容满面,笑语喧喧。
《百花歌》既娱乐他人,也娱乐自己。
女歌手李青,经常一个人哼唱《百花歌》,下面就是她一个人唱时的歌头:“六十婆婆一个落脚女,名叫杏元年纪十六正,将要离娘去婆家,哭九十九朵花来表明。
”她的两个姑娘早已出嫁,歌中的“落脚女”杏元,是她为了自娱而假设的,多在烧火做饭、做针线活时所唱。
通过演唱而消除个人的忧愁和疲劳。
因此,《百花歌》可以说是一种最好的娱乐的民间文学样式,既能消愁解闷、使人快乐,劳动之后恢复体力和精神,又能够“寓教于乐”,使人们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诗人的愿望应该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
民间诗人,民歌手也是这样。
《百花歌》就是很好的例证,它在娱乐中传播了一些花卉常识、生产知识、文史知识、医药知识以及人伦常识,给人们的生活以很大的帮助。
知识性,是《百花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实用价值所在。
介绍和传播当地常见的各种植物的花卉常识是《百花歌》的一个共同特点。
粮食、蔬菜的花,树木、水果的花,其他各种花卉等均予以了介绍,例如:叙述粮食蔬菜的花朵有:“大麦开花众不同,一条槽子顶威风”(《叹百花》),“大麦开花一撮穗”(费如意哭《哭百花》),“大麦开花打的是长沙屁”(《百花打屁》)等,对同一农作物的花,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了介绍,还有“辣椒开花尖对尖”、“茄子开花头朝下”、“碗豆开花一根线”等概述了蔬菜开花的知识。
叙述树木水果之花的有:李青演唱的《哭百花》“松树开花长又长,多开丫担毛须黄”、“枫树开花叶杈杈,树大丫多结刺元”、“枇杷开花尖对尖,枇杷树高叶又大”、“苹果开花鲜又鲜,苹果长大圆又圆”等,《报百花》、《叹百花》亦有这方面的内容。
叙述园艺花卉的有“茶花”、“杏花”、“牡丹”、“海棠”“荷花”、“桂花”、“菊花”、“水仙”、“石榴”等。
不论是李青演唱的《哭百花》、费如意演唱的《哭百花》还是《叹百花》、《报百花》都不乏这些花卉。
叙述山上、路边野花的有:“枸杞开花柳叶青,结起果来红又红”、“巴芒开花一把帚,巴芒蔸儿多开杈”、“刺拱开花刺乱乱”等。
介绍和传播生产知识的主要是《叹百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耐旱怕雨又骄傲”、“红花草籽开满花、农人忙着背犁耙”、“兰花草籽开兰花、农夫妇女把田插,稻谷午时来开花,越是淋来越发达”、“桐子开花身生叶、浸种下秧都晓得”(方言读“dāi”);《哭百花》中亦有这方面的知识“秧桃开花紫红色,秧桃长大把秧栽”等。
介绍和传播医药知识的仅仅是《叹百花》,象“枣子开花小而黄,身上肢好营养,枣子开花果实红,一味解凉好药方”、“金银花开香又香,养血止渴好药方”、“半边莲花沟壑生,入药可治人肝炎”、“锯草开花白又香,给人多以肺腑凉”、“蒲公英乃黄色花,苗禾入茶健胃大”等知识,穿插于歌中,对保护当地民众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作用。
反映和传播人伦常识的则要算《哭百花》了,它大约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母女情;二是劝喻女儿到婆家如何为人;三是祝福。
“兰草开花翠绿色(方言读“sái”),我跟我儿分离何撒得(方言读“dái”)”、“竹子开花艳儿青,嫩笋出林节节高,我跟我儿莫离开五夜(方言读“yā”)”、“菊花开花美似金,我跟我儿莫离身”、“杏子开花绿艾艾,我儿是我裙边带”等唱出了母女情深,难舍难分的天伦之情;“明豆开花成双对,恭贺我儿到婆家,好好心情对女婿(方言读“sèi”),凉帽取得高挂起,绣鞋捡在踏板上”、“黄豆开花结到脚,恭贺我儿到婆家,结倒公婆缘,细姑小叔要团结”、“蚕豆开花结脚,恭贺我儿到婆家,婶娘伯娘要和睦”、“四季豆儿开花紫红色,恭贺我儿到婆家,敬重公婆记心怀”等等,教育女儿到婆家要好好地做人。
还有“柏树开花柏树深,恭贺我儿到婆家,荣华富贵多子孙”则是祈求“多子多福”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哭百花》亦不可避免地保存有消极的东西,如:“包脚絮裤要放下”、“人人不要高笑女,说笑人前莫应声”等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具体反映,象这样的糟粕,我们在研究时要严格区分开来。
传播文史知识的是《报百花》,其演唱的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并且多是一些名著中的内容,限于篇幅。
恕不——举例说明。
《百花歌》寓知识性于娱乐中,而且传播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它可以说是一部流传于民间,指导人们生活的教科书。
地方性特色突出,这是《百花歌》的主要特色之一,还是楚文化遗存的具体表现。
《百花歌》正如古人评价《楚辞》时谈的那样,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十分浓厚,综观《百花歌》它们所唱的花的植物,据演唱的大致顺序可分为六类:(1)粮食,(2)蔬菜,(3)水果,(4)园艺花卉,(5)树木,(6)野外花卉。
而这些植物都是当地所常见的,女歌手李青讲:“我所哭的花,都是我们这里有的,好多还是吃得的”,当笔者采访记录到“荆硬(方言读“ēn”)(据音记录)开花泥金红,荆硬长大摘下来”时,问她们荆硬是什么东西,她说是可以吃的,形如石榴,并随口打了一个谜底是:“荆硬”的谜语:“黄土罐,装大麦,不打霜,吃不得”。
正因为是当地常见的花朵、植物,所以李清村的农民一般都可以唱十几朵花的花歌来。
在语言上,全部用的是方言土语。
象:“苞谷”为“玉榴”、“南瓜”为“变瓜”、“树枝”为“丫担”、“中药”为“茶”和常用口头熟语词“奉呈”、“富贵双全”、“鹿鹤同春”、“百种百发”等。
韵脚上,押的是方言音韵,如“十一月桂花香千里,攀龙附凤功名取”,“里”方言读lēi,“取”方言读“cēi”,两字押韵;“扁豆蔓生是结英,籽菜拿来一起吃”,“吃”方言读“qiá”与“荚”jiá押韵,还有“色”读“sái”,“悦”读“yuái”。
“说”读“xuái”等等。
大量地使用方言口语和描写当地常见的植物,这就构成了《百花歌》的民间文学和楚天风味的特色。
使用方言口语既便于表现地方性的题材,又增加其群众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没有虚构的成份,是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
因此,在记录时,笔者大都是据音记录的,至于各种植物,花卉的学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在艺术上,《百花歌》成功地运用了楚歌独特的表现方法,运用的是楚地流传极广的山歌野唱形式——扬歌。
《百花歌》有头有尾,中间演唱的内容相对稳定,所谓“头”即歌头——序歌。
内容多为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譬如《哭百花》的歌头就有:(1)我回来又笑又是哭,回来是做姑娘的份,我只能叫大姐和细老妹。
娘伯娘要我把百花开明,哪个姑娘的名字把我表花名,让我叫儿来又叫乖,我自己不能乱充大(tāi);(2)“我回来一回又一回,婶娘伯娘你来答对,我还是把百花来开明,哪个名字把我表花名?”这两段歌头均是女歌手李青在演唱《哭百花》时信口唱的,事先未作任何准备,实乃即兴之作,这说明民间歌手有着过人的聪明才智。
“歌头”与正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没有多大联系,但是它却是传统的“起兴”手法的运用。
女儿乃是母亲心中的花朵,《哭百花》以“花”作比,反复咏叹,铺陈,充分体现了楚歌传统手法“赋、比、兴”的运用。
《百花歌》唱腔高亢,具有音域宽广,高下往返,真假声相结合的特色,个别字在演唱时拖得很长很长,韵味无穷,不论是道士的《叹百花》,还是哭嫁的《哭百花》,歌喉婉转,唱得亲切感人。
催人泪下,悲中有喜,死人——白喜事,哭;女儿出嫁——红喜事,亦要哭,哭得如此之动情,内容之丰富,充分体现了楚人善哭的特点。
甚至地方剧种《楚剧》就是以哭腔为特色,谓之“大悲亚”、“小悲亚”。
《百花歌》中的《报百花》、《叹百花》的全部和《哭百花》的大部分均为七言句式,句式匀称,这不正是春秋后期突破四言式的束缚后,形成的自由而富于变化,多样而匀称统一的楚歌形式之一吗?飘溢着浓厚的楚地风韵。
《百花歌》出现在民间文化中,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百花歌》的主要搜集地点和流传地区。
都在大冶市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周围的15公里之内,正属于古矿冶遗址群之中,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全国最大的红铜生产基地,是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
如今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说话声高,咬字重,几个人凑在一起谈话,象吵架似的,外地人嫌他们说话吵闹,喊人时,最后一个字多为拖腔。
这与《百花歌》唱腔的形成不能说没有联系,这一带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唱出几首类似的民歌,这些或许是《百花歌》的繁衍土壤吧!《百花歌》既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一幅描绘楚风楚俗的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