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历年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历年真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 台阁体:(1)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3)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4)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 公安派:(1)指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

(2)代表人物是“三袁”: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

(3)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4)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5)主张创新,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 竟陵派:(1)晚明时期出现的又一个诗歌流派。

(2)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

(3)因为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文学主张又相近而得名。

(4)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更倡导用诗文表现自己超离尘俗的“幽独情思”。

4.清雅词派:(1)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2)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

风格特色是“清空”、“骚雅”。

(3)在遣辞和音律上追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5.苏辛词派:(1)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

(2)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

(3)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6 江西诗派:(1)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2)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3)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三是江西诗派是作为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7.江湖诗派:1)南宋后期兴起的一个诗派。

(2)其成员大都是一些落第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名词解释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

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

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

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

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整理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第七编——明代文学(诗歌、散曲、散文、长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小说批评、明杂剧、传奇)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冯梦龙对宋话本和明代拟话本加工、编辑而成的短篇白话小说集、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二拍”指凌濛初应书商要求编写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共七十八篇。

2)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明代后期用来指一般文章、以区别那些关于国家政典和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包括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

3)传奇:唐宋时指文人用文言文创作的短篇小说、元代和明初是元杂剧的别称、明清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是明清主要戏剧形式,它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发展而来。

4)拟话本:鲁迅首先提出的、指明代文人摹仿宋话本而作的短篇白话小说,主要供案头阅读、如“三言二拍”。

5)童心说:晚明李贽提出的,他把文学作为其反传统和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之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6)台阁体:以宰辅权臣扬士奇、扬溥和扬荣为代表,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共丽,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7)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主张学习唐宋的散文法度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归有光:提倡传统儒教之“道”、重视文学抒情作用、其散文名篇皆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

8)临川派与吴江派:两派斗争激烈、争论焦点在如何处理戏曲音律和词曲关系,前者以汤显祖为代表、反对模拟、提倡“灵气”、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讲究才情和辞藻,后者以沈景为代表,主张“协律”、“本色”,从实践上看临川派的主张更合理。

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名剧、即《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其中《牡丹亭》成绩最高,因汤显祖号玉茗堂主人又称“玉茗堂四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

10.诚斋体:(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

(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11.易安体:(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

(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14.词源:(1)是宋代词人张炎的作品。

(2)他精通音律,于词学颇有心得。

(3)他在书中精研词的音律、作法,评论诸家得失,多有胜解,堪称宋代词论第一力作。

:诸宫调:15.诸宫调(1)是宋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

(2)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

(3)它的语言通俗生动,在艺术上超越了以往的各种说唱艺术,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秦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秦汉文学1、李陵之祸: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失败,被俘投降。

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

太始元年遇赦出狱。

出狱后担任中书令。

2、《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52万字,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3、《汉书》:《汉书》是继《史记》后有一部在叙事和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史传文学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世把它和《史记》并称。

《汉书》共经四人之手而成书,即: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

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刘玄更始二年的西汉一代230多年的历史。

计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20卷,100篇,总计约81万字4、乐府:乐府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相结合的音乐机构。

六朝的时候,人们把这个机构制作、采集的乐歌也叫作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5、“七体”:模仿《七发》的辞赋。

如张衡《七辩》,曹植《七启》等。

《文选》专列“七”为一种文体。

6、《七发》:《七发》为枚乘所写,标志着汉赋的正式形成。

7、《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选录从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19首》。

编排方法是先按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下按题材分若干小类。

8、赋: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名称,据现有材料记载,最早流行于战国时代。

《荀子·赋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赋名篇的作品9、汉大赋:以铺叙帝王贵族的游猎、宫苑、京都为主要内容。

铺陈夸张、想象丰富辞藻绚烂、语言华丽。

汉代大一统盛世的产物,也是盛世精神的一种折射。

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

10、汉赋四大家:张衡、司马相如、杨雄、班固1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的古代时期所创作、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多个时期,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名词需要解释,分别是“古文”和“古乐”。

一、古文: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古代的史书、典籍,如《史记》、《楚辞》等;另一种是鲜明的个体风格的作品,如《论语》、《庄子》等。

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它以含蓄、写景、抒情为主要特点,形式上以古文体为主,常运用象征、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人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古文作品在体裁上丰富多样,有诗歌、散文、训诂、碑铭等,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二、古乐:古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

古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秦时期,当时乐器主要是以吹奏类为主,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种类的乐器。

古代乐曲中经常伴奏有歌唱,因此古乐通常是以歌曲为主要表现形式。

古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还在宗教、礼仪、庆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乐在文化传承中起到承载历史、记录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古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祭祀音乐等,体现了古代社会各个
层面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古文和古乐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

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

在黄庭坚影响下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二十余人,后方回《瀛奎律髓》增杜甫为一祖。

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都主张宗法杜甫,讲究诗法技巧,影响直至明清近代。

6 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2023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带过曲:答案:是元散曲的形式之一,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一般由同一宫调的两个或三个小令连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内容。

带过曲在曲牌之间用“带过”二字连接,也可只用“带”或只用“过”。

2.汤沈之争:答案:沈璟论曲的主张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合律,便易于束缚作者的才情。

他曾因汤显祖的《牡丹亭》不合昆腔音律而将其改为《同梦记》,引起了汤显祖的不满,导致了著名的“汤沈之争”。

3.新派诗:答案:(1)为黄遵宪所提倡。

(2)反拟古,遵独创。

(3)取材新,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

4.姚门四弟子:答案:“姚门四弟子”指管同、方东树、姚莹和梅曾亮。

其中就古文而言,梅曾亮成就最高。

二、简答题1.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

答案:(1))辛弃疾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他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英雄本色表现于词,方成就了他的一代词名。

(2)辛词最突出的题材是抒发报国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是稼轩一生的向往。

(3)辛弃疾词的题材十分广泛,穷达出处、儿女之情、田园感受都在词中有充分的表现。

辛弃疾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除了对国家民族的饱满激情之外,亦有缠绵之情。

2.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答案: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

(2)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3.《牡丹亭》杜丽娘形象内涵及特征。

答案:(1)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压抑自由人性的环境中,深受礼教的束缚,为情而死,是她性格的一次升华。

(2)她执着于爱情,虽为鬼魂仍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在历经艰险之后,又为情再生,性格得以再次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他们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

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

梅村体: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有《梅村集》。

吴伟业诗中最具特色的是那些描写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七言歌行,深情婉转,韵味悠扬,颇得初唐四杰集白居易诗的神韵,号梅村体。

代表作有《圆圆曲》、《永和宫词》、《琵琶行》、《松山哀》、《雁门尚书行》等,久为世人传诵。

神韵说:1、清初入世诗人从“南施北宋”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王士禛的神韵说,则是这种转变的根本完成。

2、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格调说:1、清代随着王士禛的去世,诗歌领域相对统一的时代结束了,各种诗歌流派纷争由此热闹起来。

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便是其中的重要角色。

2、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

为达此目的,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

肌理说:1、清代作家翁方纲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

2、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说:1、清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2、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阳羡派:1、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

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

2、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浙西派:1、清代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这种观点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词风醇雅清丽。

2、朱彝尊的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派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的等及他本人的词为《浙
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3、厉鹗继承了以朱彝尊为的主张,认为周邦彦、姜夔为代表的清婉秀丽词风胜过以辛弃疾为代表的慷慨豪放词风。

与朱彝尊所不同的是,他的词中孤寂冷峭的情调更为突出。

常州派:1、干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到此风气影响,这时期的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便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2、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

他的词风气势雄健,风格俊逸。

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桐城派: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
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弹词:1、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2、弹词在语言上有“国音“(普通话)”,代表作《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土音”(方言),以无语为多,代表作《义妖传》《三笑姻缘》。

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名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成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篇戏剧的总称。

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

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临川四梦:1、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2、“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是男女青年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世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诫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3、《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