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

合集下载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2008年2月29日至3月16日,对大桥路面的裂缝、麻面、坑洞等全面维修。7月1日至5日,对长江大桥维修伸缩缝进行维修。7月14日至19日,对大桥桥面进行维修。
2011年4月,对长江大桥公路桥路面进行维修施工。10月18日至23日,进行建成开通以来的首次全封闭检测。
2012年5月,南京长江大桥开始了新一轮的局部维修施工。10月,长江大桥的封闭大修初步方案已经成形,并将上报南京市政府,工期预计一年半左右。开工时间最快11月就会启动,但也有消息称,可能在青奥会以后动工。
2006年8月30日起,对大桥桥面伸缩缝进行为期22天的维修。
2007年7月17日至7月29日,对大桥公路路面坑洞进行铣刨、摊铺施工。9月8日至9月18日、10月10日至10月31日,分两阶段对公路桥南、北坡道破损严重的混凝土梁梁端及桥面伸缩缝进行维修。11月7日起对桥面伸缩缝进行维修,持续10天左右。
建桥背景
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江固然为中国的内河航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它也造成了两岸居民经济文化长期无法交流的局面。南京段的
长江一般是指从安徽采石矶到江苏镇江这一段江面。这里的地形似一个肚兜,水深浪急,江宽平均1500米以上,最狭处也有1100米,水深多在15~30米,最深处超过70米,流速为每秒3米。险要的地势,形成了“长江天堑”。[3]
南京长江大桥远景
1965年11月17日正桥桥梁架设,至1967年8月22日竣工。
1967年8月15日大桥合龙。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1968年9月30
日铁路桥首先建成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通车典礼,同时南京站也宣告落成启用,10月1日凌晨三时,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过了第一列客车——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快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正式建成通车。[4]

南京长江大桥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南京长江大桥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南京长江大桥—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在我国众多的桥梁中,南京长江大桥无疑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的伟大建筑。

它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就,见证了我国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这座大桥的建设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都相对有限,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工程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建成了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

首先是长江水流湍急,水文条件复杂,给桥墩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其次,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考虑到多种荷载,包括铁路列车的重量、公路车辆的通行以及风、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我国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

为了建造坚固的桥墩,工程人员采用了先进的沉井基础技术。

他们精心设计和制作了巨大的沉井,将其沉入江底,然后在沉井内进行桥墩的施工。

这种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大桥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桥梁的钢结构方面,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了高质量的钢材,确保了桥梁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检测和验收。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将长江南北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大大缩短了南北地区的运输时间和成本。

铁路运输方面,大桥使得南北铁路干线得以贯通,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能力,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往来。

公路运输方面,大桥为公路交通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加强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了交通方面的重要作用,南京长江大桥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国家的国防和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物资和人员的快速调配。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作文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作文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作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篇一:初见长江大桥每次听到南京长江大桥这个名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庞然大物横跨长江的壮观场景。

终于,有机会去亲眼看看这个传说中的大桥。

我和朋友一大早就出发了,一路小跑到了长江大桥附近。

老远就看到那长长的桥身,像一条灰色的巨龙静静地卧在江面上。

我们走到桥下靠近岸边的地方,抬头仰望,哎呀,这桥可真是高哇,感觉脖子都要仰断了。

桥的桥墩很粗很大,像一个个结实的大力士,牢牢地站在江水中,撑着整座大桥。

我试着用双臂去环抱住一个桥墩,那真是蚍蜉撼树,我的手臂太渺小了,根本碰不到边。

我仔细观察桥墩的表面,上面有一些岁月的痕迹,有些地方长着青苔,还湿漉漉的。

江水不断拍打着桥墩,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像在讲述着久远的故事。

旁边一个大爷正在钓鱼,他的鱼线甩出去很远,鱼钩垂在水里,随着江水微微晃动。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大爷能钓到鱼不。

大爷笑眯眯地说,有时候能钓到,有时候就是在这儿消磨时间,看这大桥就觉得心里舒坦。

我想也是,这么雄伟的大桥,光是看着就觉得很震撼了,在这里消磨时间也挺惬意。

我们沿着桥边的小道开始往桥上走,一边走一边看风景。

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船只来来往往,有的运着满满的货物,有的是小渔船,船上的渔民正在忙碌着整理渔具什么的。

这时候,一辆大卡车“轰隆隆”地从桥上驶过,感觉整个桥都轻微地晃动了一下,这晃动不大,但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座活着的、正在使用的大桥。

篇二:桥上风光沿着弯曲的引桥上到主桥桥面上,那风可真是大呀,呼呼地直往脸上吹,头发被吹得乱七八糟的,跟个鸡窝似的。

桥面很宽,可以同时容纳好几辆车并行。

我们走到人行道这边,靠边走着,好奇地左看看右看看。

我看到栏杆旁边有一些小的凸起,还有些划痕。

仔细一研究,我猜可能是以前人们过桥的时候,手扶栏杆不小心划到的,或者是调皮的小孩子拿东西在上面乱刻乱划留下的印记。

这栏杆虽然有点旧了,但很坚固,扶着的时候感觉很踏实。

往桥的两头望去,绵延的看不到尽头。

南京长江大桥长度多少米

南京长江大桥长度多少米

南京长江大桥长度多少米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88.55米。

南京长江大桥是连接津浦线与沪宁线的特大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6788.55米。

双线铁路在大桥下层,宽14米。

公路在上层,宽15米,可并排走行四辆卡车,两侧各有2.25米宽的人行道。

铁路桥和公路桥都由正桥和引桥组成,正桥长1576米,两端与引桥连接处设有桥头建筑。

江中的9个桥墩和两岸的桥台稳稳地托住10孔大跨度钢梁,桥下万吨巨轮可以畅通无阻。

它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桥梁。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结束了70多年来津浦线与沪宁线客货运过江靠轮渡的历史。

扩展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1959年2月,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进驻南京岸工地,承担5号墩及其以南工程。

1960年1月18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

之后,南京大桥正桥9桥墩陆续开工。

1963年,鞍山钢铁公司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16锰”桥梁钢,生产该型号钢材1.4万吨,保证了大桥钢梁的架设。

1965年10月,南引桥架设完成。

1965年冬,经国家计委特批专款大桥全面复工续建,11月17日大桥正桥钢梁首先在南岸架设,北岸随后,相向对架。

1966年4月,9座正桥桥墩竣工。

11月,开始从两岸相向架设正桥钢梁。

年底,北引桥架设完成。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同时大桥的配套工程南京火车站也举行落成典礼。

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竣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

1969年1月1日,长江大桥公路正式交付使用。

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提纲和作文

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提纲和作文

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提纲和作文篇一《南京长江大桥:一座桥的传奇》一、开头南京有这么个厉害的家伙,那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它就像一个巨人,横跨在长江之上,每次我看到它,就像看到一个老大哥,威风凛凛的。

二、中间1. 初见印象我记得第一次去看南京长江大桥,那阵仗可把我惊到了。

老远就瞧见那大桥的身姿,公路桥和铁路桥并行着,像两条巨龙。

我沿着桥走着,桥上人还不少,自行车、汽车各行其道。

汽车开过去的时候带起一阵风,那风还夹杂着汽油味和灰尘的味道。

我瞅着那些栏杆,上面的浮雕很是精美,刻画着工农兵的形象,就像是把那个时代定格在了这里一样。

火车从下层呼啸而过的时候,整个桥感觉都震动了一下,那动静就像无数匹马在奔腾,“轰隆隆”的声音,我的耳朵里嗡嗡响,感觉脚下的桥都像是跟着火车的节奏在跳动。

2. 独特的构造这桥长啊,走得我腿都酸了。

它有桥墩在江里稳稳地扎着,那些桥墩就像是一个个大力士,支撑着整个大桥。

桥身的颜色是那种低调却又不失大气的灰色,在阳光下也不晃眼。

而且它有引桥,引桥的坡度不是很大,汽车可以慢悠悠地开上去。

我还特意在引桥上数了数台阶,数着数着就乱了,密密麻麻的台阶似乎铺向天际。

3. 在桥上看景站在桥上往两边看,一边是繁华的南京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片现代都市的景象;另一边就是浩浩荡荡的长江了,江水奔腾不息。

我看到江面上有船只来来往往,大的货船装着满满的货物,小的渔船慢悠悠地晃着。

我瞧见一个渔夫拿着网,往江里一撒,那动作熟练得很,可惜我在桥上看不清水里有没有鱼进网。

三、结尾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心里就不仅仅是一座桥了,它更像是南京的一个守护者。

每次想到南京,就会想到这座大桥,那庞大的身躯承载着交通工具来来往往,也承载着南京的历史和故事。

篇二《我爱南京长江大桥》一、开头提起南京,有个地儿我可得跟你聊聊,南京长江大桥呗。

那可是个相当霸气的存在。

二、中间1. 桥的功能这座桥可忙乎了。

上头的公路桥那是车水马龙的,小汽车、大客车、公交车,一辆接着一辆。

小学三年级语文《南京长江大桥》原文、教学反思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南京长江大桥》原文、教学反思及教案

【导语】语⽂是语⾔和⽂化的综合科。

语⾔和⽂章、语⾔知识和⽂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字能⼒和知识,⽂化知识的统称。

也可以说,语⽂是⼝头和书⾯的语⾔和⾔语的合称,是语⾔规律和运⽤语⾔规律所形成的⾔语作品的⾔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南京长江⼤桥》原⽂、教学反思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南京长江⼤桥》原⽂ 清晨,我来到南京长江⼤桥。

今天的天⽓格外好,万⾥碧空飘着朵朵⽩云。

⼤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分壮丽。

波浪滚滚的江⽔中,9个巨⼤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

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仿佛⼀条钢铁巨龙卧在⼤江上⾯。

⼤桥分两层,底下⼀层是⽕车道,铺着双轨,上⾯⼀层是公路,公路两边是⼈⾏道。

宽阔的公路上,⾏⼈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我沿着⼈⾏道,⾛近正桥。

两座雄伟的⼯农兵塑像左右挺⽴。

塑像后⾯,耸⽴着两个⾼⼤的桥头堡,顶端的⼀⾯⾯红旗,映着阳光,⼗分艳丽。

正桥笔直的公路上,⼀对对⽟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站得整整齐齐。

我⼿扶着桥栏杆,站在⼤桥上,远望江⾯,江上的轮船像⼀叶叶扁⾈,随着波浪时起时伏,侧⽿倾听,⼀列列⽕车鸣着汽笛,从脚下呼啸⽽过。

滔滔的江⽔浩浩荡荡,奔向⼤海。

⾃古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

⼀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篇⼆】⼩学三年级语⽂《南京长江⼤桥》教学反思 读《南京长江⼤桥》⼀⽂,为同学们观察景物,⽣动地描写景物提供了学习的范例。

在教学中,引导学⽣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桥描写得⽣动具体的: 1、按观察顺序,条理清楚地描写景物。

作者参观、游览南京长江⼤桥是按照“远看⼤桥—近看⼤桥—观看后的感想”的顺序来写的。

这样写条理清楚,不会给⼈杂乱⽆章的感觉。

2、⽤总分法,具体分述。

第⼀⾃然段,⽤“⼤桥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分壮丽”的总述句,写远看⼤桥,外形雄伟壮丽;接着从“9个巨⼤的桥墩”、“正桥连接着22孔引桥”、“⼤桥分两层”三个⽅⾯分述了⼤桥的⾼⼤、稳固、⼜宽⼜长,向⼈们展⽰了⼀幅雄伟壮丽的图画,让读者仿佛⾝临其境,难以忘怀。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国家又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决定进行南京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

武汉大桥的设计施工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的,而南京大桥的设计工作则全部由中国完成。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

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

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辉煌,也是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

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

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桥头堡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建筑选用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钟训正等设计的设计方案,桥的南北各有一对复合式桥头堡,大桥头堡一对、小桥头堡一对。

大堡塔楼高70米、宽11米,米黄色,分立于大桥两侧,大堡高高凸出公路桥面,顶端为高5米、长8米的钢制“三面红旗”呈飞跃前进状,象征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作文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作文

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作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篇一《初见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那可是咱国家的一个大宝贝。

我第一次去看它的时候,那心情就跟去见大明星似的,特别激动。

那天天气还挺好,阳光挺足。

我站在老远就瞧见那大桥横亘在长江之上,就像一个超级巨人趴那儿。

我走到引桥部分,那引桥可真够长的,感觉走了好久才接近主桥。

引桥两边的树木倒是郁郁葱葱的,看着枝叶被风吹得晃动,好像在给我这个游客扇风欢迎呢。

沿着引桥走的时候,我还看到一些小亭子,有几个老人坐在亭子里头下棋唠嗑,那悠闲的样子和这雄伟的大桥一对比,还挺有趣的。

等我真正踏上主桥,我就被主桥的巨大震撼到了。

那公路桥宽敞得很,车来车往的热闹极了。

汽车在桥上跑的时候,感觉地面都微微震动,就像是大桥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和经过的车辆打招呼呢。

我从一边走到另一边,大概数了数车道,好家伙有好多个呢。

两边的栏杆修得也很结实,我扶着栏杆往下看江水,那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好像永远不知道累。

而且江水不是那种清澈见底的,带着点泥沙的黄,却也显得很有力量。

旁边的铁路桥就更厉害了,长长的铁轨一直延伸到远方看不见的地方。

我就站那儿看了一会儿,还真看到有火车开过来了,那火车拉着一长串车厢,慢悠悠地在桥上行驶,感觉火车的轮子和桥头的碰击声都特别有节奏,哐当哐当的,像是大桥和火车一起演奏的进行曲。

我一边看火车,一边想象着这桥当年修的时候,得多难啊。

那些建设者得费多大的力气,才能让这么个庞然大物矗立在长江上,这简直就是咱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篇二《桥上的小意外与小美好》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溜达的时候,可发生了个小意外。

我正走着瞧着呢,一不小心脚踩到一块翘起的小石头,差点就摔个狗吃屎。

不过幸好我反应快,晃悠了几下又站稳了。

这时候我听到旁边有人笑,一扭头看到是个小姑娘,扎着俩小辫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儿。

她估计是看我那狼狈样觉得好笑。

我也没不好意思,就冲她一乐说“差点和这大桥亲密拥抱了”。

然后我们俩就开始聊天,原来这小姑娘也是第一次来这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三桥工程总投资:2.87亿元工程期限:1960年——1968年有位哲人说,“桥是凝固的历史,它记录了民族的精神。

”秦代造的蒲津桥,隋代造的赵州桥,南宋泉州的万安桥显出中国古代文明“俯视六合”的那份辉煌与自信。

而清代那种囿于情韵、小巧琦丽的桥却成了帝王公侯后园独享的玩物,虽风光依旧,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桥文明”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而中国桥梁的辉煌时代却重现在新中国的60年历史里,这笔“浓墨重彩”就绘于滔滔的长江上。

长江天堑,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6300公里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各拉丹东雪山的沱沱河,流经11个省市。

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所困,突围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无法过江,折往江西,在安徽乌江镇走投无路,只好拔剑自尽。

至今在南京长江大桥北面的大厂镇还保留着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国民党也曾幻想着凭借长江天险,继续负隅顽抗,但是在1949年4月23日,英勇的解放大军凭借木船,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胜利渡江,解放了南京。

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南京这个交通要塞城北的长江上架桥成了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桥梁建设之前,是如何解决长江南北交通的呢?以前,南岸的下关到北岸的浦口,一直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渡口。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枢就是由浦口码头过江,在下关码头登岸的。

1938年,下关和浦口修建了两座栈桥,用两条900马力的轮渡,运送火车车皮过江。

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至少要3个多小时。

早在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间架桥之议。

为此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来此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而得出无法建桥的结论。

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

1936年与1946年两度计划建桥,均因技术难度大、财政无力负担而作罢。

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连通市区与浦口区。

1956年,国务院批准铁道部进行南京长江大桥的勘测设计,1959年6月完成定测。

9月,国务院通过建桥设计方案,设计者是已故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

1960年1月大桥正式开工,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建成通车。

桥长6772米,铺设长钢轨双线,最大坡度为4‟。

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桥长4588米,路面宽15米。

全桥造价2.87亿元,耗用10多万吨钢材,100多万吨水泥(1968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2015.3亿元,钢产量904万吨)。

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其建桥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大桥通车后,铁路桥每天南来北往对开的列车多达100多列,每列火车通过“天堑”只需几分钟的时间,货运列车的中转时间比过去缩短了3个小时。

从此“天堑变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大桥结构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

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我国桥梁之最。

正桥的路栏上,公路引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双孔双曲拱桥形式。

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嵌着200幅铸铁浮雕,人行道旁还有150对白玉兰花形的路灯,洁白雅致。

南北两端各有两座高70米的桥头堡,堡内有电梯可通铁路桥、公路桥及桥头堡上的了望台。

堡前还各有一座高达10余米的工农兵雕塑。

南堡下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公园。

南京长江大桥共有262孔,其中正桥10孔,引桥252孔;共有9个桥墩,最高的桥墩从基础到顶部高85米,底面积约40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正桥的桥孔跨度达160米,桥下可行万吨巨轮。

整座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十分壮观。

尤其是晚上,桥栏杆上的1048盏泛光灯齐放,桥墩上的540盏金属卤素灯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昼,加上公路桥上的150对玉兰花灯齐明,桥头堡和大型雕塑上的228盏钠灯使大桥像一串夜明珠横跨江上。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绵延十余里,乘船从江面远眺,似一道银练飞落人间。

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力更生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经过1958年8月,铁道部决定由大桥工程局负责建造大桥。

10月11日,铁道部、江苏省及南京市领导机关共同组成“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由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任主任委员兼总指挥,彭冲(南京市委第一书记)等三人为副主任委员。

1959年11月15日,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

早在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铁道部即开始进行大桥的勘测设计。

铁道部一级工程师胡竟铭率领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南下现场,于一年之内,即初定了下三山,煤炭港,宝塔桥三个桥址方案。

1957年8月,铁道路邀请有关省市部门商讨,议决三条原则:(1)同意采用宝塔桥桥址方案;(2)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桥下通航万吨海轮;(3)根据多快好省的原则建桥,适当考虑城市规划及美观。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周恩来总理一再指示,一切建设,必须自力更生。

据此,胡竟铭同志带领设计组,为大桥这一永久性建筑选择了最佳设计方案。

大桥局据此进行了初步设计。

1959年12月,大桥局重编初步设计方案报铁道部后经国务院审批。

1960年1月18日,大桥正式施工。

正桥桥梁由十孔钢梁组成,其中浦口岸第一钢梁跨度为128米,其余九孔每孔跨度为160米。

所用钢材为我国自己试制成功的鞍钢16锰桥梁钢。

这是我国桥梁工程首次使用高强度低合金钢。

大桥还首次使用了无缝线路;首次使用高强度螺栓代替铆丁;大桥的公路行车道板,首次采用粉煤灰陶粒轻质混凝土,减少了钢梁的用钢量。

南京长江大桥桥址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复杂:江面开阔,比武汉大桥桥址处还要宽400米;最大水深是60米;流速每秒约3米;地质复杂,不仅岩层有破碎地带,而且强度相差很悬殊,如何把九座高七八十米,每座面积比篮球场还要大的江中桥墩确保能稳如磐石?彭敏局长到铁道部、最后向邓小平副总理汇报,拟延聘苏联专家来作顾问。

邓副总理问:“苏联有这样大的江河吗?”大家都说:“没有。

”邓副总理又问:“苏联专家造过这样大的桥吗?’’大家说:“没有。

”邓副总理接着说:“你们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桥,是外行。

苏联也没有造过这样大的桥,同样是外行。

外行对外行。

何必一定要请他们来呢?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实践摸出经验来!”后来,大桥工程局工程师陈新等综合了各种基础结构的长处,创造性地采用了重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管柱、钢沉井加管柱、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四种方式,使九个桥墩牢牢地固定在江底的岩层上。

其中一号墩的重型混凝土沉井下沉入土深达54.87米,至今仍是中国桥梁工程中下沉最深的沉井。

大桥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设计与施工,震动了国际桥梁界。

大桥的铁路引桥桥墩为双柱式框架结构,采用跨度31.7米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在国内亦为首创。

基础采用直径55厘米旋制钢筋混凝土管柱,最大入土深度为35米。

公路引桥采用梁式桥和双曲拱桥两种不同结构合理,外观壮丽。

另外一出岔,向桥头堡方向落地桥),共11孔双曲拱桥。

大桥的正桥与引桥接壤处采用复堡形式的桥头建筑过渡,由大堡和小堡组成。

大堡由两座塔楼和大厅等组成。

每座塔楼高约70米,共10层,底层与大厅相联。

设有电梯与楼梯通向铁路、公路桥和了望平台。

宽阔的大厅里耸立着毛主席像。

塑像背后是鲜红色的萤光有机玻璃墙面,配以洁白的汉白玉边框。

两侧墙上是“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和“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的巨幅标语。

接待室内,座位对面是一座南京长江大桥模型,在玻璃罩内,形象逼真,一目了然。

险情大桥建造过程遇到不少困难和险情,1960年,大桥工程刚上马,就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加之当时的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中断钢梁供应,所有的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1964年秋季,长江汛期特长,水流甚急。

墩位处的流向非常紊乱,9月18日,在5号墩悬浮沉井入水达14.2米时,沉井导向船组的边锚多根锚绳相继被秋汛的洪峰急流冲断,巨大的浮体在江中连续摆动,摆动非常激烈,最大摆幅竟达60米,这时候,沉井和导向船组全凭前面主锚和后面尾锚系住,如果一旦主锚被崩断,近万吨重的沉井和船组就会倾沉江中,大桥就有全部被毁的可能。

9月28日,4号墩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这种险情在建桥史上从未有过,大家焦急万分。

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急调海军将抢险物资直送工地;省、市委急拨两艘700匹马力的拖轮夹住五号墩沉井向上游顶推;长航局从武汉驶来两艘2000匹马力的拖轮夹住四号墩沉井向上游顶推。

当时的二桥设计组组长林荫就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边研究边设计,边设计边修改,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累了就在船上打个盹。

经过一个多月奋战,最后终于设计出了平衡重止摆法,成功地制止了4、5号墩的摆动。

”在四面八方的支援下,三四千名建桥职工经过40天的日夜奋战终于战胜了险情。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大桥工人的辛苦。

冬天,在空旷的江面上,寒风凛冽,手摸钢铁能粘掉一层皮,一天下来,常常手指都无法伸展。

夏天,混凝工人仍必须每天闷在严密的模型板和钢盘中间,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模板里面不通风,温度要比外面高出10来度,一天下来,他们的衣服上就结了厚厚的一层盐霜……可我们的建桥工人不仅保证了施工质量,还创造了许多第一。

”中国建桥工人和技术人员凭着聪明才智,根据江底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分别采取几种类型的管柱基础和沉井基础,攻克了基底质量检验与水下焊接、氧割等技术难题。

在桥墩基础施工中,l号桥墩重型混凝土沉井,其面积比篮球场还大,高度相当于10多层大楼,混凝土总量达1.7万立方米。

为将这个庞然大物下沉到河床面55米以下的砂砾层,建桥人员除依靠沉井自重外,还采取以吸泥为主,辅之以抓泥、压重、侧面射水等下沉办法,连续奋战17个半月,终于将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

有些桥墩沉井基底在水面以下65米左右,基底清理时的质量检查,都是通过潜水员多次潜入水下62至67米,最深达80米进行探摸。

仅在7号桥墩基础施工时就累计潜水207次,一次水底停留作业时间10至20分钟,创造了中国桥梁施工中大规模潜水作业的新纪录。

正桥上的10孔钢梁,除浦口岸1孔跨度为128米的简支梁外,其余9孔都是160米跨度、每3孔为一联的连续梁。

钢梁总重达31581吨,均用鞍山钢铁公司研究生产的高强度16锰合金钢,全部由山海关桥梁工厂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