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探究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原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原理和设计理念。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座雄伟的桥梁。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基本情况。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三)课堂探究1.教师提问: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特点有哪些?2.学生回答:南京长江大桥的建筑特点包括:双层桥梁设计、悬索桥结构、高强度钢材应用等。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原理和设计理念?(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剖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结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原理。
(五)实践操作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座小型桥梁,要求学生运用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理念。
2.学生分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南京长江大桥的敬意和自豪感。
3.教师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著名桥梁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五、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我国桥梁建筑中的地位。
通过课堂探究、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2.了解作者介绍大桥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读懂自然段。
5.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弄懂词义。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2.提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请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导入。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梁。
大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认识生字,并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
(1)塑像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ǔ。
(2)穿梭的梭读suō,不要读作shuō。
(3)多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分清读音的用法。
3.分析字形结构,区别形近同音字。
(1)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是丸;滔左右结构,右下边是臼不要写成白;塑上下结构,第五笔是小竖(),第六笔是竖撇(丿)。
(2)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四)理解词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明媚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鲜明可爱;二是明亮动人。
前者多指景物,后者多指眼睛。
因此,在本文中应取第一种解释,指天空一片碧蓝,鲜明而又可爱。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段关于南京 长江大桥的解说词,培养语言
表达和写作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一 张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手抄报 ,提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调 查,了解一座现代桥梁的建设 过程和特点,培养探究和实践
能力。
归纳小结
总结南京长江大桥的重要性和意 义,强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精神。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 巩固记忆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 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
的能力。
05
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作业一
请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 采访长辈,了解自己家乡的桥梁 建设历史,写一篇关于家乡桥梁
的小短文。
作业二
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考察南 京长江大桥,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 和感受,形成一篇游记。
THANK YOU
《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6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 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与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 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 。
了解中国现代桥梁建 筑的发展历程和技术 特点。
掌握有关桥梁工程和 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 自豪感。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写作 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 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
解文章内容。
讨论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观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 能力。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范文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成就。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工程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
2.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
3. 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就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技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
2. 图片展示法: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大桥的外观和结构。
3. 视频播放法:播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成就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详细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包括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内容。
3.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就及意义:阐述南京长江大桥在我国桥梁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4. 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和结构,感受其雄伟壮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加深对大桥的了解。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南京长江大桥与其他著名桥梁的异同,如武汉长江大桥、重庆长江大桥等。
2. 探讨南京长江大桥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七、教学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探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成就。
2. 分享讨论成果: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历史背景、建设过程、成就及意义的掌握程度。
2024年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1.“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的意思和这样比方的作用。
2.公路两侧,宽阔,穿梭似的,别说明作者是怎样观看大桥的。要学生据此划出本段写作思路示意图。
读3——8句,说出第3句和后5句的关系。
(3)小结概括:
说出这段课文内容概要:介绍作者在引桥上看见的大桥全貌。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024年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浙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南京长江大桥》教案 1
教学目标: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教学教案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技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背景1.1 我国交通建设的现状和需求1.2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意义2.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2.1 设计与规划2.2 施工技术与方法2.3 工程建设中的困难与挑战3. 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特点3.1 桥梁结构与设计创新3.2 工程质量与技术水平4.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意义4.1 我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4.2 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5. 南京长江大桥的现状与未来5.1 桥梁的运营与维护5.2 桥梁的改造与升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背景、过程、技术特点和历史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如何克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南京长江大桥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加深对桥梁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3. 实地考察:联系相关部门,安排学生参观南京长江大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建设背景、过程、技术特点和历史意义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桥梁贡献的认识。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价学生在考察中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桥梁建设的重要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背景:介绍我国交通建设的现状和需求,阐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意义。
3. 分析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详细讲解桥梁的设计与规划、施工技术与方法,以及工程建设中的困难与挑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之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南京长江大桥》教学设计之六(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国家千姿百态的桥梁中有一座跨越长江的著名的大桥吗?它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这座大桥是1960年开始修建的,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设的铁路公路两用的钢梁桥。
历经8年时间于1968年底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处旅游胜地,每年要接待200多万中外游客呢!(教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游览南京长江大桥。
二.初读课文1. (课件)请你们一边参观一边听读课文(播放影片)2.(教师)课文读过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生字。
这课书一共有16个生字。
有的字同学们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了。
今天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些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呢。
(课件):字词你们知道这四个字哪儿容易写错吗?我们先看,第一个字是卧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可能都想到了。
第一点是左边中间部分是横折----横,不是口。
要注意的第二点呢,是第六笔。
这第六笔呀,是竖折。
你们都伸出小手,书空一遍吧。
第二个字是塑有的同学一看就知道了,这个字不仅容易写错,还容易读错呢。
对呀,这是塑料的塑、塑像的塑、雕塑的塑。
你们也来读读那这个字哪儿容易写错呢?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是下边这一部分是个土字。
为什么是个土字呢?因为塑像、雕塑都是用泥土陶制而成的,所以这个字的下边是个土字。
这个塑字呀,一共有13笔,你一边书空一边数数看吧。
好,下一个是轨轨道的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要多一点儿,写成丸子的丸。
最后一个字是滔同学们一定知道这个字右边上下两部分都容易写错。
咱们先看右边上半部分:这是个爪字头,不要写成刀字头。
下半部分呢?请同学们认真看,这可不是白字。
另外这部分的笔顺可千万别写错了。
应该怎么写呢?请你看仔细:撇----竖----横----横折----横----横你们都会写了吧?那能用这个字组个词吗?对,这是江水滔滔的滔。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范文

《南京长江大桥》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重要意义。
2. 通过学习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及建设意义。
2.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
3. 南京长江大桥的桥梁建筑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桥梁建筑特点。
2. 教学难点: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技术及其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和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b. 分析南京长江大桥的桥梁建筑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桥梁艺术。
c. 讨论南京长江大桥在当时世界桥梁建筑领域的地位及其意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桥梁建筑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的提升。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南京长江大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桥梁建筑艺术的相关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如南京长江大桥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亲身体验其雄伟壮观。
2. 邀请桥梁工程师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和维护的经验。
3. 开展桥梁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桥梁。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长江大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2.了解作者介绍大桥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读懂自然段。
5.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
2.弄清课文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生通过自学生字、词,弄懂词义。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挂图。
2.提问:谁去过南京长江大桥?请去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3.谈话导入。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梁。
大桥1960年初动工,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加强了我国南北交通的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
(二)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及自然段序号。
2.学生通过认识生字,并用填表法按要求完成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读音。
(1)塑像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ǔ。
(2)穿梭的梭读suō,不要读作shuō。
(3)多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分清读音的用法。
3.分析字形结构,区别形近同音字。
(1)让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轨左右结构,右边是九不是丸;
滔左右结构,右下边是臼不要写成白;
塑上下结构,第五笔是小竖(),第六笔是竖撇(丿)。
(2)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四)理解词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明媚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鲜明可爱;二是明亮动人。
前者多指景物,后者多指眼睛。
因此,在本文中应取第一种解释,指天空一片碧蓝,鲜明而又可爱。
时起时伏伏:低下去。
词的意思是:有时起来,有时低下去。
在文中是说长江的轮船随着滚滚的波浪时而起时而又落下去,起伏不定。
2.比较近义词,理解同义。
壮丽与美丽都含有好看的意思。
不同的是壮丽重在壮字上,美丽重在美字上。
壮丽在文中的意思是南京长江大桥在阳光下十分雄伟、美丽。
3.出示卡片、指读词语。
4.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让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五)学生自读课文,巩固识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思考:本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
2.指名回答。
(本文作者通过看到、听到、想到的情景的描写,从大桥的外观、结构及建造的意义等三个方面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句间联系,读懂自然段。
(二)了解各自然段中作者介绍大桥的顺序,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结构和作用,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二)弄清1、2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和句间联系,读懂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二)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三个观察点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
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走近大桥、站在大桥上这些表示观察点的词语。
但在第1自然段
中都没有这样明显地指名观察点位置的词语。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看图入手,思考作者怎样才能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全貌?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站得远看得全的观察方法。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是描写大桥的?
(本段共有7句话,其中3至7句是描写大桥的外观。
) 2.指读3至7句。
(1)南京长江大桥的外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雄伟、壮丽)
(2)从哪儿看出雄伟、壮丽?
(3)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正桥连接着22孔线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4)钢铁巨龙指的是什么?
(5)为什么把南京长江大桥比作钢铁巨龙?
讨论中教师可随机介绍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资料:铁路桥长6 772米,公路桥长458米,正桥长1577米,9个巨大的桥墩高80米,这样又宽、又长、又高的大桥是用钢铁建造的,而且引桥和正桥呈S形,所以作者用钢铁巨龙来比喻南京长江大桥非常恰当。
(6)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把大桥雄伟壮观的气势读出来。
3.开头1、2两句写得是什么?
(交待了作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及天气情况。
) 4.这些内容与介绍南京长江大桥有什么关系?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清因为是在天气格外好的清晨所以才阳光明媚。
在明媚的阳光的照耀下,大桥才更显得壮丽。
因此,这三句话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5.再次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大桥的?
(由远及近,先远看大桥十分壮丽、近看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
从结构上看,大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公路,下层是火车道,并且看到行人车辆穿梭似的来来往往。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
思考:作者走近正桥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将有关词语标画出来。
2.指名回答。
(板书)
(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
3.出示词语搭配练习,让学生按课文内容填写。
红旗____,公路____,塑像____,桥头堡____,玉兰花灯柱____。
(1)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玉兰花灯柱、桥头堡是什
么样子的?
(2)教师随机介绍桥头堡高70米。
4.这样的描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景象十分美丽、壮观。
)
5.站在大桥上远望江面,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听到:火车呼啸而过。
想到:长江天堑被征服。
(1)讨论:为什么江面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
扁舟是小船。
一叶叶扁舟就是像一片片树叶那样的小船。
因为作者远望江面,看到的是江面宽阔,江水浩荡,所以看到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同时这句话也从侧面反映出桥体的高大。
(2)为什么不写看见火车?而写侧耳倾听?
(因为火车道在下层。
火车呼啸而过,所以是听见而不是看见。
)
(3)这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由近及远、由看到听的顺序。
)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齐读第3自然段。
2.出示句子: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谈话。
教师告诉侗学们这是毛主席诗词中的一句话,原来是用来赞美武汉长江大桥的,这里引用这句话来赞美南京长江大桥。
(2)让学生解释天堑。
天堑是天然形成的大沟,本课指天然形成的隔断南北交通的长江。
长江自西向东奔流,使南北两岸交通不便,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使天然形成的隔断南北的长江如今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大道。
作者引用这句话再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又生动形象地点明了南京长江大桥的作用,同时也赞美了大桥建设者的巨大贡献。
(3)齐读这句话,体会作者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