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

惩罚教育是一门艺术流坡坞镇中心小学李金花当赏识教育流行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
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进展,影响了教育效果。
惩罚要讲究方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科学的惩罚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可是现在的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
现在的学生真的就不能惩罚吗?不惩罚教育下的学生,真的那么优秀吗?现在有很多人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惩罚=体罚”。
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
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规定了五种惩罚方式:①为别人或为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
②轻微“违法”,如当天作业不够500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强自觉学习的意识则为大家唱一支歌。
③写一份说明书。
④写一份心理病历。
⑤写一份个人“法院”审判程序。
这些都是他惩罚学生的方式,并不是惩罚就得打学生,或者体罚学生。
因此,与体罚只有一字之差的惩罚,是学校以惩前毖后的一种手段。
惩罚也好,赏识也罢,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是彼此兼容而并非对立的,关键是必须有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教育。
一个教师,要了解惩罚,还要学会适当的、正确的、艺术性的运用惩罚,要罚之有理,罚之有据,罚之有度,罚之有情,这样的惩罚才合情合理,深入内心,触及灵魂,这样的惩罚才有教育意义。
惩罚的艺术

惩罚的艺术任何看似普通的事情,如果妙用后达到了奇效,就可以称为一种艺术。
对于教师而言,惩罚是对于违反学校各种纪律的学生的一种手段,但是就是这样的惩罚会给学生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所以教师们对于惩罚不仅要慎用更要妙用。
我们都应该知道,惩罚只是一种措施,它所达到的目的本身并不是惩罚,而是以此所带给学生错误的冲击力,加强他们认识错误的意识,并以此为戒,改正错误并抑制将来再生的错误。
学校中,学生的错误似乎每时每刻都有发生。
且长久以来千篇一律,但是却屡禁不止。
惩罚的措施却永远都是严格而严厉的,而学生们为什么还是能够不畏“危险”,以身试法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太过仁慈,惩罚的力度还是不够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可笑的,难道还要让学生带上手铐,脚镣,口罩,甚至是判处死刑才算完成了惩罚的威力了吗?我以为这是“淫威”,对学生而言,根本不会取得任何效果,反而会激励学生年龄所带来的冲动与反抗的精神。
使事情向极端方向发展。
惩罚要针对每个具体的事情而言,就是说所谓的惩罚对象要明确而集中,不应该偏袒,有失公允的惩罚等于暴力。
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一些话,感觉对我有很大的触动。
报上说:“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很好,甚至只要说的过去,学生的淘气在老师眼里都有可能认为是一种优点,因为淘气的学生大多很机灵。
”我不知道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们看到这句话,会作何感想?我只知道这样的事情在学校中屡屡上演,我只知道为此而鸣不平的学生大有人在。
要想获得惩罚的效果,首先就要在公平的基础上,其次才是所采取的方法!惩罚要用心,而不仅仅是责骂,心灵的交汇是一切伤口的良药。
对于学生来说,犯了错误还是能够得到老师悉心的关照和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接受起教育来就会觉得理所当然。
只有用爱心,才能让老师不再觉得学生成心捣乱,学生也不会觉得老师是在没事找茬儿。
而是在彼此相互的理解下,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更体会到老师并没有放弃自己,在真真实实地帮助自己。
家长课堂:惩罚的艺术【唐山学大教育】

家长课堂:惩罚的艺术在生活中,孩子犯错不能一味的纵容,要适当的给予惩罚,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只有智慧地使用惩罚手段,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其艺术法则如下:一、犯了错误要惩罚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
虽然他不是故意的,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所以要为此道歉。
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应该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
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更重的惩罚。
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妥协,否则有了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处事风格。
二、制定规则有依据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
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三、惩罚“量刑”要适当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四、赏罚分明不含糊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五、及时惩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六、切忌讽刺挖苦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惩罚也是一门艺术——学生管理智慧刍议

【黄玉山 , 6 】 邓树勋 , , 中学生健身动处方的应 用研 究Ⅱ 张琴 等. 】 . 体 育学刊 ,03 201 [ 张 兰君 , 7 】 团体心理 治疗和体 育运 动处方对大学生 网络成 瘾
一
参考 文献 :
【  ̄ 纪清 , 1, 1I 李国兰. 实用运动处方[ . 尔滨 : M] 哈 黑龙江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9 37 — 2 19 :1 7 .
பைடு நூலகம்
【 余玲 , 2 】 史绍 蓉. 国运动处方 的研 究现 状田. 我 四川体 育科学 ,
20 . 03
,
、
[l 花, 3 1 金 冯绮红 , 海鹏 , 健 身运动处方锻 炼对小学生身体 林 等.
【 学生教育】
惩罚也是一 门艺 术
— —
学生管 理智 慧 刍议
张鹏举 ( 吉林 省柳河 县第 一中学 , 吉林
柳河
15 0 ) 33 0
摘 要: 没有惩罚 的教育不是真 正的教育 , 惩罚不是体 罚, 我们可 以让惩罚变得 美丽。具体做 法是 : 惩罚的前提
是要对 学生充满爱心, 没有爱心的惩罚就是 对学生的报 复 ; 利用好 学生的好奇心 , 投其所好 , 因势利 导, 因材施罚 : 惩罚要及 时 , 要有度 ; 惩罚更要 注意 维护 学生 的 自 , 尊 犯错的 学生也是人 , 我们要 学会尊 重每 一个人 ; 要做好 惩罚 “ 善后 ” 工作 , 时与受惩罚学生进行心里沟通 , 及 反馈 惩罚效果 。
一
出格 的事 。但冷静 之后 , 校长作 出了这样 的决 定 : 罚麦 的综合干预模式更有利于治疗 大学生网 络成瘾 。杨 冬 钧 ,王玉秀等的研究表明健心运 动处 方教学 有效地改 善了贫困大学生的焦虑、 抑郁情绪 以及应 付方式 , 著 显 地提高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 科学的身体 锻炼 与一定 的心理效益密切相关 。为不同 的个体制定 合适 的运动处方 , 使身体活动产生最 大的情绪效益 , 是 体育心理工作者的一个重 要任务 。 运 动处 方对成年人 的心理健康 影响一直是研究 的 重点 ,而对青 少年的心理健康 问题 在近几年来才逐渐 受 到专家的重视 。对青少年 的运 动处方研究方 面更 多 关注体质 的变化 , 很少有人关注它产生 的心理效应 。特 别 是针 对 青少年 身体锻 炼会产 生怎样 的心理效应 , 青 少 年适 宜参 与何种身体锻炼 ,每次 锻炼的时间长短 问 题 ,促进青 少年心理健康 的机制 如何 这些 问题没有深 入研究 , 得不 到一些 系统的 、 统一 的方 案 , 值得 我们 进 步深 入研究 !
惩罚亦是教育艺术

惩罚亦是教育艺术
玉璋如果直接说“杀狗事件”造就出了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那么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是至少校长对“杀狗事件”奇特的处理方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麦克劳德私自宰杀校长家的狗,校长首先看到的不是杀死狗这个结果,而是先想到了他杀狗的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人们探索、创新的原动力。
对待犯这样错误的学生,不但要心怀宽容,而且要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犯错,伟人都不能避免,更何况孩子?要好好想一想怎样把学生的错误变成他们进步成长的动力?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强烈。
”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一个善意的提示,都会使他们自觉终止不良行为,这要比当众批评或讽刺挖苦效果强的多。
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深切的关怀,以教育智慧原谅学生当前的状况,用发展的眼光用看待学生。
用巧妙的惩罚艺术,在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同时,也“呵护”着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向老校长学习,向他致敬!。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我认为在教育中提倡表扬、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的积极作用,因为批评与惩罚也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适当的惩罚,必不可少。
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
惩罚运用的好,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如何运用至关重要。
下面结合我从事教育教学的经验与体会,谈一下怎样实施惩罚教育。
第一、要端正目的。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让学生从批评与惩罚中获得教益,使他们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对他们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处罚学生是因为学生犯错后经教育无效而不得已采取的方法。
惩罚不等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它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惩戒、治病救人,而不是泄怒或滥施淫威。
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主观因素(气愤、激动、疲劳等情绪)渗入到责备中去。
要把学生的错误言行与不愉快的心里感受联系在一起,阻止他们重犯错误。
就像某位教育家说过的“犯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的错……而是为的是要使日后不去再犯”。
第二、讲究艺术和技巧。
惩罚要讲究方式和艺术,要讲究走进学生的心灵。
要求老师掌握惩罚的艺术,付出更多的耐心。
比如说在课堂上对于迟到的同学,我不会批评他,而是规定:站在门口唱100遍《东方红》。
学生都知道唱《东方红》很滑稽。
所以他们不会让自己出丑,就更不会迟到。
还有当你要求他们完成某一个任务时,可以分给若干组,然后说“如果在我检查时本组内有一名同学未完成,那全组统统受罚”,他们谁都不愿意托大家的后腿,都很努力。
这样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团结。
至于罚的内容与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有罚学生“画画”、“写作”“唱歌”代替惩罚的,这类意在彰显学生特长的惩罚。
更应该说是一种激励。
我也学着用了一些方法,有学生上课不认真,就让其为我代收作业,等到了办公室后,再跟他谈谈课堂里的问题,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让他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作业经常不完成的,我就让他自己确定—个时间补上,如果他比较调皮还想偷工减料,就跟他“讨价还价”,直到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为止;其实,惩罚和激励也许本是同一回事,只不过这种惩罚,“让爱做主”,因而更富有人情味。
“惩罚”是一门艺术

“惩罚”是一门艺术陕西省定边县新安边镇学区——孙朝文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家似乎都在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惩罚教育似乎成了教育的一种“逆反”,很多人都不敢公开地宣传惩罚教育。
可是,惩罚在学校教育中毕竟不可缺乏,也无可替代。
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
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一只狗杀了。
校长气得七窍生烟,决定“惩罚”这个无法无天的学生。
怎么罚?他既没开除这个学生,又没使用暴力,而是罚他画一幅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
事后,约翰。
麦克劳德被校长的宽容所打动,发愤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巨匠。
假如当时校长采用的是粗暴的惩罚手段,这位未来的科学家很可能便从此“夭折”。
这位校长采用的“惩罚”真可谓是棋高一着,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和借鉴。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
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
在这个强制过程中,“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
我们在惩罚学生时更应该“路留一步,味减三分”,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表扬——是一种最好的惩罚方法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
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
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
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
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
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
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
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
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也就是说,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学生的艺术性

惩罚学生的艺术性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支持鼓励表扬教育学生的呼声很高,这样一来,学生生活在老师精心维系的蜜罐中。
而教师则是战战兢兢,视“罚”字为红牌警告,提都不敢提。
这种“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我认为,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处罚,这固然不错,但绝不是不要批评处罚。
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而没有警世箴言,他们就容易迷失方向。
班主任注意讲究处罚的艺术,相信效果一定更好。
本人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浅谈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罚之有方。
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
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
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
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
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
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
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
二、罚之有度。
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认识缺点、改正错误。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
对学生罚要适当。
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
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
三、罚中有情。
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
“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
”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一、判断题:参照学习活动的特点,请判断如下陈述的正误,并对您的判断做出分析说明。
1、对于那些在学习中经常犯错,还“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需要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让学生加大练习来克服学习错误。
(×)
分析:让学生加大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使其更加讨厌学习。
2、简单地夸奖未必是对学生积极的反馈,中肯而具体的批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
(√)
分析:简单的夸奖会让学生以为老师是在敷衍,恰当的批评会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为了在教学中保持开放性,教师不应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预设。
(×)
分析: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4、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观察学习并不一定通过模仿行为表现出来。
(×)
分析: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5、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需要精讲多讲,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跑偏”。
(×)
分析:过多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恰当的提醒才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6、所谓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
分析: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
7、尊重个别差异就是要相信“行行出状元”。
(√)
分析:尊重个别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只要尊重个别差异,就会产生尊重的方法,就会在备课中想到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注意差异的群体,就会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差异学生的感受,就会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就会得到更大程度提高效率。
8、练习曲线是一条不平滑的曲线,表明学习进程是匀速的。
(×)
分析:是曲线说明学习过程存在变化,不是匀速的。
二、讨论与分析
惩罚也是一种“艺术”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学善学。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要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事例中的校长,正是充分运用了学生兴趣特点,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探索的海洋中遨游,就会有充分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又能在校长“惩罚”下,更大程度的得到知识,开发智力,何乐而不为呢?
惩罚是教育的一个基本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但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等同于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侮辱学生人格为表现形式的“心罚”。
当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失误时,教师要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准确把握惩罚的时机,采取科学的惩罚方法,使学生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
可见,爱和尊重是惩罚教育实施的前提。
鞭挞儿童,是教育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教学实践证明,好学生都是表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