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剖析
漆器的介绍以及特点

漆器的介绍以及特点中国是最早用漆的国家,用漆涂物并以纹饰之,谓“髹饰”。
中国历代文人都把小木作视为工匠艺人,不入史册大雅之堂,所以有关漆工艺方面的书较少,相传五代朱遵度曾写过《漆经》,可惜已经失传,明代名漆匠黄大成的《髹饰录》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关于古代漆工艺的专著,后有晚明漆匠杨明对其进行注解,再有王世襄的《〈髹饰录〉解说》,对漆工艺做了全面详细的注释和讲解。
曙光初现的史前漆器中国的漆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2001年,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件漆弓,出自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文化地层。
此件漆弓长121厘米,宽3.3厘米,通身均有漆皮,局部脱落,经对漆皮的理化分析,确认是天然漆,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漆器。
另,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漆碗和缠藤篾朱漆木筒;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有嵌玉漆器;江苏团结村遗址和梅堰遗址出土有陶胎漆器;距今3500年左右的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墓葬出土有薄胎漆器。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以生活用具为主,注重实用功能性。
这时的漆器有一些也是仿照同时期的陶器造型,制作比较粗糙,胎骨以厚木胎为主,后期出现陶胎,在陶杯或者陶壶的表面髹漆,甚至还有嵌玉的高足杯,这说明原始先民们在实用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注意造型美。
但此时的装饰纹样还处于原始阶段,装饰极其简单,甚至光素无纹,可以归纳为抽象的符号。
这些符号是先民们对客观事物感知形成的固定形象,比如陶寺墓葬出土彩绘木案上的抽象图案,其实就是在提示人们放置食具的位置。
史前漆器上所呈现的稚拙的造型和装饰,代表着人类童年时期的思想情感、生活习俗的演变,也体现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日渐成熟的商周漆器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期,漆器工艺的制作水平比新石器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考古发现显著增多。
商代漆器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殷墟、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游一带。
西周漆器在北京、河南、陕西、湖北等地都有发现。
商代漆器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有盒、盘、碗、豆、觚等日常生活用品,有乐器鼓,兵器盾、甲,马车,以及丧葬用的棺椁。
浅谈中国历代漆器的鉴赏

王 辉
( 王羲之 故居 ,山东 临沂 2 7 6 0 0 0 )
摘要 :近年来很 多专 家都在研 究中国历代漆器 ,从 审美角度来探 究当时年代 经济、文化等发展 情况,本文就浅谈下 中国历代漆器鉴 赏 的相 关内容 ,希 望能够对研 究漆器领域有一定的帮助。
2 0 0 8 .( o 5) .
研究证明, 漆器所使用 大漆的颜色多为红褐色, 它展示 着凝重、 古朴 的气 息 ,代表着我国传统民族: 史化的特色。当漆掺人其他的颜料,便
成为了多种多样的彩漆 , 使得漆器变得更为美观完美。春秋战国时期 出土的漆器色彩主要以红 、黑为主,以鲜明的形式特征表现了我国古 代在垢 J ! 冶 色彩基础上 自 然形成的—种审美色彩选择。到了汉代,我国 漆器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将红、黑两色作为独特的色彩语言,使得漆 器更像—种艺术品。如我国出土的云龙纹漆盘,纹饰十分精美。盘边 使用黑漆 ,而内壁采用红漆描绘鸟头 ,盘底却又用黑漆来勾勒出须角 和够 爪,仗碍色彩简明而不 寅 i 蕴, 呈现出了生动之美 。 ( 二) 漆器的实用与审美价直达到了空前的融合 自 从漆器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 漆器的单—使用功能已经
说到中国的漆器,就可以立刻联想到皇家贵族的宫廷生活 ,我 国的漆器最具有时代特色当属秦汉 、元、明、清等四个历史年代。经 过考古证明,在七千多年前 , 我国就产生了漆器 ,漆器的表面上都涂 抹了漆树汁液 ,它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器物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使漆 器看起来更为美观。在这个年代,所制造的漆器只是为了日常生活使 用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的生活 器具使用了华美的髹漆工艺, 漆器表面 匕 涂饰备件花纹、动物等,使 得漆器不但 实用功能 ,而目 拥 有了审美的特眭。通过不断H l } 研究 与总结,发现汉代漆器工艺有四个特性 :工艺生产分为 :制造漆器、 装饰饰漆器 、烘干漆器等步骤,分工较为明确;漆器造型较大;装饰 图案多为动植物花纹、人纹等;常用彩绘作为主要装饰手法,同时也 存在镶嵌等其他工艺。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古 ^ 越来越重视审美的 概念,随着瓷器的发展,漆器逐渐被瓷器所替代。在秦汉时期,人们 发现了调色技术,也就产生了斑漆。到了盛唐时期 ,经济文化的空前 发展直接推动了漆器装饰工艺的发展,金银平脱、雕漆工艺都取得了 较大的艺术成就。到了宋代时期 ,商品贸易行业促进了漆器产业的发 展。元代时期,中国漆器已经发展到—定的高度 ,为明清漆器的发展 与成熟奠定 _ r 坚实的基础,元代漆器工艺过程较为复杂,生产了大量 装饰美观的艺术品。在明清年代 ,是我国漆器发展的顶峰,明朝政府 非常重况{ 案器的生产工艺,大力提倡种植漆树 , 漆器工艺的生产管理 者 0 官府的监督与管理。 二、i 赏中国历代漆器。来探析其实用与审美价值 ( 一) 淅 中国漆器的色嚣 ; 之美 我国古代的漆器,不但装钎 精美 ,而目散发着艺术的气息。通过
精美的明代漆器赏析

精美的明代漆器赏析剔红祝寿图菱花式盘明初期从明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及室内用具来看,宫廷装饰及器用不啻一座大型髹漆工艺美术展览馆。
明代礼仪中所用大辂乘舆、仪仗皆有装饰。
宫廷建筑装饰,朱门金钉,金龙画彩,殿内宝座、围屏金漆装饰等,都显示着髹漆工艺的水平。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
为了满足宫廷内外对生漆工艺品需求,还专门设立了生产制作御用漆器的官办机构。
宫廷内官监下设“油漆作”,御用监所属“漆作”都承做漆工活计,专门负责围屏、摆设、造办填漆、雕漆、螺钿等漆器。
原先盛产漆的长江中上游各省,漆产量大增,长江下游的南京,也新建漆园,种植漆树千万株,以供需求。
剔黑花鸟葵瓣式盘明初期明代漆器的品种,在宋元漆器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明代漆器最为发达的、制作量最多的是雕漆,其次是戗金彩漆、戗金漆、描金漆、填漆、螺钿漆、百宝嵌、款彩漆等。
明洪武时期明早期漆器指的是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制作的漆器。
明初的漆器至少有戗金漆和雕漆两类。
其装饰图案中主体纹饰有人物故事、宝相花、太平雀栀子花、太平雀葵花、苍头石榴花、牡丹花、石榴花、山鸡葵花、鹦鹉长寿花、山雀茶花、竹梅,边饰有香草、四季花、回纹等。
明初的统治者比较喜欢雕漆,除了大量制作用来满足宫廷需要,还把它们当作贵重礼品赠送国外。
百宝嵌花卉方笔筒明晚期明永乐时期现存明永乐漆器以传世品为主,其中以剔红居多,也有少量的戗金漆和戗金彩漆,如红漆戗金八宝纹经板。
传世的明永乐雕漆以盘、盒为主,兼有盖碗、盏托、尊、小瓶、踏凳等,器形变化较少。
盒的造型亦有两种,一种为平顶、直壁,平底微内凹,称之为“蔗段式”;一种为盖略隆起,器斜壁内收,底略内凹,称之为“蒸饼式”。
明永乐雕漆装饰图案以花卉、山水、人物为主,图案的处理具有一定的规范化。
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一般雕刻在圆盘、蔗段式盒、蒸饼式盒上。
其图案的处理手法为在盘内或盒面布满盛开的大朵花卉,四周枝繁叶茂,或衬托着含苞待放的小花蕾,花朵饱满,画面具有完美的整体感。
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组图)

中国传统工艺——漆器(组图)巧法造化,质则人身,纹象阴阳。
《髹饰录》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
在中国, 漆之为用历史悠久。
1978年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
河姆渡文化朱漆木碗,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碗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外壁涂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天然漆,微见光泽。
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经历了它最初的繁荣期。
到了战国、汉代,漆树栽培受到重视,漆器生产规模宏大,盛况持续数百年。
战国时期,设有专官对漆器生产进行管理。
《史记》记载庄子(约前369—前286)“尝为漆园吏”,说明庄子曾任管理漆园的官职。
汉代的漆器生产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当时的漆器生产组织严谨,分工很细。
1932年,朝鲜乐浪出土的汉代漆器铭文中详细记录了制作的时间、地点、分工、工官等。
各工种各司其职,如素工制作漆胎灰底,髹工涂漆,画工彩绘,上工在漆器口缘上铜扣,清工最后修饰,漆工专门制漆,供工供应材料等。
战国早期彩绘漆内棺,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
到了后期,器胎类型开始变得丰富:有轻便的木片卷粘胎、多变的夹(今称脱胎,由漆灰制成,再用麻布裱糊表面)和坚韧轻便的皮胎(由牛皮制作,多制成漆盾)。
战国漆器的制造以楚国为中心,主要出土地点在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
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红两色,以黑地红纹为多,对比明快,既朴素又华美。
装饰纹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车马、舞蹈、狩猎等社会题材,具有清新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
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
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
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地分布也更广,以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为中心。
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

品质生活·艺术欣赏皇家之奢:中国漆器艺术文/包燕丽 徐悦 图/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漆之魂“千文万华——中国漆器艺术展”伊始,上海博物馆器物部的包燕丽主任就在特展开幕中介绍说:“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可是现在漆器的英语表达是JAPAN,这是外国人对漆器的误读。
中国才是漆器的始祖。
漆器也是真正意义上,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因为漆器皆为皇家所用之物,且素有千里万刀一斤漆的说法(制作一斤漆料就需要在千亩之地的漆树上砍制千刀,等待收割漆原料),可以说制漆是非常费人力物力的一门工艺。
制作完成的精品漆器送入皇宫,残废的漆器也不会流入民间,而是在专门的地方销毁,以体现皇家之物的尊贵象征。
我想漆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千文万华”这个词出自《髹饰录》,它原本是形容明代漆器工艺的盛况。
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已发现距今7000年的朱漆木碗,漆色已经不是天然大漆的黑褐色,而是调入了朱砂的红色。
“千文万华——中国漆器艺术展”已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将展至2019年2月24日。
漆器因其本质的脆弱性,不宜展出时间过长,中国漆器珍品,于漆器容易收缩变形,只收藏字画、金银器等文物,器……更谈不上有关漆器的著录。
”回顾我国古代漆器研究的历程,都是与考古发现密切相关的。
但国人对漆器似乎已经淡忘,除了出土的早期漆器外,明清漆器主要收藏于两岸故宫博和少数几馆,东瀛日本却保留了大量宋元时期的漆90品质生活艺术欣赏皇家之奢:中文/包燕代表作品:战国彩绘漆镇墓兽湖北省荆州市刘家台25号战国墓出土镇墓兽由基座、兽体、一对大鹿角组成,基座与兽体用整木雕制而成,方形底座浮雕方块纹,兽体直接插入底座中间的榫孔内。
兽头浮雕,兽眼凸起,云状兽眉,龇牙咧嘴,口吐长舌,兽颈后曲。
兽体髹黑漆,并用红漆描绘云纹、几何纹等。
一对鹿角插在兽头两边,向外张开的枝杈既显示威严,又寓意繁衍再生。
这件镇墓兽阴森中透着神秘,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
出时间过长,而一次性展出280余件自战国时期直至20世纪的珍品,足见上博收藏漆器之丰富。
秦汉时期的漆器设计

秦汉时期的漆器设计秦汉时期是我国漆器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此时漆器的各方面发展较战国时期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古代漆器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一、秦汉时期-漆器形制秦汉时期的漆器是我国漆器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漆器形制丰富,大致有盘、樽、勺、盒、耳杯、扁壶、屏风、家具几、漆砂砚、漆枕和漆面罩等。
虽然很多器形源自战国时期,但是也有所变化,如漆鹿、鸟架鼓等此时并未见到。
1.秦代漆器形制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各个行业从而得到发展,漆器制造业已经非常发达,以生活用品为主,器形丰富,有圆盒、盂、双耳长盒、凤形勺、匕、扁壶、卮、樽、耳杯盒、耳杯、杖等十几种,以耳杯为最多,有的模仿动物形象和青铜器、陶器的器形。
当然,这个时期漆器的选材与用料,也是相当考究的。
而且动物形象也趋于简洁。
例如凤形勺(图1)的造型,为昂首曲颈张尾之凤,简化了凤之双翅与双足,于凤背上挖制成勺,它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形不失真,造型新颖别致,反映了秦代造型艺术的特点。
秦代仿铜陶器的器皿造型之漆器,数量也不少。
例如云梦发现的双耳长盒,就是仿制铜盔的器血造型,作椭圆形,有弧形假足,双耳似猪嘴而微秃,更富于变化。
漆樽也是仿制青铜樽的(图2),但它的盖顶有三个“S”形铜钮饰,腹外有铜环形銴,底下有三个铜蹄足,有的还有铜或银箍加固,整个造型显得精巧,而与浑厚庄重的铜樽风格迥然不同。
秦代漆器的器皿造型,继承了战国时期楚国漆器的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基本法则与制作规律,并加饰各种彩绘的优美花纹,但它又有所发展,对于费工费料、又不大符合实用的一些器皿造型,如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及曲形盒等,在种类与数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减少。
图1彩绘风型漆勺(秦代)图2双耳长盒(秦代)2.汉代漆器形制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生产地域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漆器制作规模日趋增大。
(完整版)中国古代漆器剖析.doc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 1974 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 1973 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
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
胎骨比较厚重。
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
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
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里所的夏周三代,是指我国史上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期,从公元前二千年到前四百七十五年,是我国史上的奴隶制代,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器代。
漆器制作工艺 辨别漆器的方法

剖析古老手工艺漆器漆器是神秘的,是陌生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国人遗忘在角落,边缘化进而濒危化的文化,虽然有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所谓的制度保护,但很显然国人对于漆器的认知已经到了不是肤浅而是无知的状态,对于文化的传承充分做到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状态。
“漆”字是中國象形字,由漆樹上割八字形流出生漆之意。
漆器在中國古代是帝室御用的器物,唐代時將漆器的技法傳至日本(这一说法有待考证,一些技法的交流和学习可能更加准确),在日本進一步將漆藝文化推向極致奢華,许多文章里面认为漆器在日本也為富貴人家所收藏使用,这也是不准确的,据笔者了解漆器在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漆器有非常高的依耐性,当然多数人家用的是机械制作的,而一些手工制作的甚而人间国宝级人物制作的漆器艺术品受到收藏。
漆,可與各種素材結合,充分發揮材質特性,更能輝映出漆本來的的美,漆工藝在中國文化上成為一種多采多姿的傑出藝術。
除了生漆之外有必要介绍一下腰果漆,也称之合成漆,我查了一些资料,腰果树属于漆树科,原产于巴西,中国的贵州,福建,广东一带也有,但是不是很多,在與苯酚、甲醇即桐油等合成,因此称之为合成漆,在国内应该要数阳江腰果漆是比较出名的,最早起源于日本然后流传到中国国内,现在许多高校学生使用腰果漆进行漆画创作,颜色鲜艳,时间周期短,成本低,对于没有什么收入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无可厚非的选择,用的不多,也非正统,不过多做介绍。
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液体,有涂料之王的美称,漆树需要生长十年才可以进行采集,一年采割时间满打满算也就90天时间吧,伏天割漆效果最好,一颗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生漆,3000颗漆树采集一公斤生漆,并有着严格割漆制度和方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漆树死亡,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漆农通常半夜进山,几秒钟就要换一次蚌壳,因此现在市面上的生漆价格极为昂贵。
至于坊间所流传的关于生漆有毒论,这个可以负责任的说以讹传讹,生漆会造成一体过敏现象,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但生漆干燥后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并且不含有机溶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干后有一种特殊的漆香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
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
胎骨比较厚重。
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
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
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这里所说的夏周三代,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时期,从公元前二千年到前四百七十五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器时代。
奴隶制生产关系优于原始社会,而青铜器时代又较石器时代有很大进步,所以这个时期的漆工艺,加速了前进的步伐,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漆器生产,古籍中开始有了记载。
如夏商时期,《韩非子·十过》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於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处,而朱画其内。
”西周春秋时期,《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周礼·地官司徒·载师》:“唯其漆林之征,二十有五”。
《庄子·人世间》记载楚昭王(公元前512年-----前489年)时,楚狂接舆对孔子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上述古籍记载表明,这个时期的漆工艺有了很大进步。
如新石器时代的漆,是来自野生漆树,而商周时期,已开始人工种植漆树,到春秋时期,种植漆树非常普通,故“割漆”已成为人们普遍而又经常性的生产活动了。
考古发现夏代的漆器,主要有二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鼓、盒、觚、匣、缽等漆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出土了两件朱漆器。
这时期的漆工艺,从地域讲,已从长江扩展到了黄河、辽河等流域;从装饰艺术讲,出现了雕刻新工艺,发现了雕花漆器。
商代漆器发现二十多处,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地。
漆器品种也大大增加,除了生活用具外,还有兵器、车马器和葬具等。
商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经济很发达,漆工艺取得了很多新成就:(一)除木胎和陶胎外,出现了铜胎和皮胎漆器。
(二)青铜刀具车旋木胎的新工艺。
河南罗山天湖商墓一件漆木碗,是取板材车旋而成的。
(三)用绿松石、牙、龟甲、角片和石片镶嵌漆器,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说明商代漆器装饰,已开始由实用向审美意义的方向发展。
(四)金箔贴花新工艺。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一件漆盒上,贴有半圆形的金箔片。
西周春秋时期的漆器,出土地点主要在湖北、河南、陕西、安徽、山东、北京等地。
漆器数量和分布范围均超过前代。
西周漆器突出的成就是蚌泡和蚌片镶嵌技术的广泛采用。
如河南陕县上村岺虢国墓地、洛阳庞家沟和西安张家超坡西周晚期墓,都出土了嵌蚌泡的精美漆器。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的嵌蚌片漆器令人惊叹:蚌片表面光滑平整,边缘整齐。
蚌片之间接缝十分紧密。
专家认为,“蚌片的磨制和镶嵌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准,绝非螺钿初始阶段所能及。
”春秋漆器则以漆绘为主要特点。
大多数漆器均有线条流畅、构图精美的各种漆绘图案和纹饰。
夏商周三代漆器艺术,已经不再像新石器时代那样朴素、单纯,而变得神秘、庄严和狞厉了。
奴隶制时代是宗教、神灵、奴隶主统治前广大劳动人民,是一个从头到尾都充满暴力的社会,但文明又是在暴力中诞生的,古代文明是通过血与火、凶残、野蛮、恐怖和力量来开自己前进的道路的。
商周漆器上大量的饕餮纹、去纹、雷纹、窃曲纹,以及龙纹、凤纹、夔纹、虺纹等等,就是奴隶制意识形态在漆器艺术上的表现。
它是一种充满了神秘、威严和庄重的艺术。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的漆器上,就已经有了饕餮纹。
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漆器上,有大量的饕餮纹。
北京琉璃河西周墓的漆器,“用蚌片嵌出眉、目、鼻等部位,与朱漆纹样组合成饕餮图案。
”饕餮是一种凶残的怪物。
《左传·文公十八年》:饕餮“贪于饮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
饕餮形象以头部为主。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已身,以言报更也。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动物在抵御处敌进攻时,总是用带角的头部正对前方,所以,它又是威猛、勇敢的形象。
去纹是天上的云彩,天上是上帝、神仙居住的地方,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雷纹也是一种神秘纹饰。
《说文·雨部》:“雷,阴阳薄气,雷雨生物者也。
从雨、雷象回转形。
”人们把夏商周三代大量的回转形几何纹称为雷纹。
夔、虺龙、凤等也都是神物,它们是力量、神秘、庄严的化身。
根据上述分析,夏商周三代漆器装饰艺术,其宗教意义是大于审美意义的,它是超人的历史量与宗教神秘观念结合的产物。
但是,今天我们从纯粹欣赏的角度去看,它们仍然有着巨大的美学魅力。
三、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的漆器艺术战国至南北朝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1年,共1056年。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由于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这一时期的漆工艺突飞猛进,进入了中国漆工艺的巅峰时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战国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钢制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
考古发现战国的漆器,遍及全国各地,以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山西等地出土最多,其中湖北、湖南、河南、均属楚地,说明楚国的漆器制造处于先进地位。
例如,考古工作者在楚国腹地湖北江陵,发掘了数千座楚墓,其中许多墓都有漆器随葬。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战国漆器,有六七千件之多,近百个漆器品种,说明漆器已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
战国漆工艺有许多新成就,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夹纻胎新工艺由于工具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夹纻胎新工艺。
这种工艺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层层裱褙麻布和涂上漆灰,干固后脱出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
由于麻布夹在漆灰中间,人们便称其为夹纻胎,它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始祖。
夹纻胎漆器有许多优点,除了牢固和轻巧之处,随气候变化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小得多,很少收缩和膨胀,很少变形,更不易开裂,比木胎好得多,这无疑是漆器制胎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夹纻胎漆器最早在湖南长沙、常德和四川新都等地的战国墓中发现。
(二)扣器的发明从战国至秦汉,木胎漆器总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漆器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
但是,虽然轻巧了,却变得不那么牢固和结实了,人们必须采取加固的措施。
于是,人们在容易磨损和开裂和口沿处,用金属进行加固,这种用金属加固器口和漆器,当时叫扣器。
《说文·金部》:“扣,金饰器口。
”用金饰器口的漆器,既牢固又美观,是漆工艺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
扣器产生于战国晚期,最初主要是铜扣。
(三)漆器从木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过去是漆工为木工服务,现在却出现了木工为漆工服务的新格局。
秦代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考古发现的漆器不少,而且,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上,有“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说明漆器制造已有了初步的明确分工。
汉代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长达四百多年,经济非常发达,在战国秦代漆工艺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把漆工艺进一步推向顶峰!汉代文献有大量关于漆工艺繁荣的记载。
《史记·货殖列传》说: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
《盐铁论·散不足》说:“今良民文杯画案”、“彩画丹漆”。
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汉人崔寔《政论》说:“农夫掇耒而雕镂”。
广大农民丢下农具,纷纷去当漆工。
所以扬雄说,汉代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镂扣器,百伎千工”,生产规模巨大。
《盐铁论·散不足》说,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
”人们不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死后还要用大量漆器随葬。
漆器是汉墓的主要随葬品,一般墓随葬几件、几十件不等,最多的有一墓千余件。
全国汉墓出土的漆器,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根据汉代文献记载,全国最著名的漆器产地有蜀郡、广汉、河内、颍川、南阳、济南、泰山、武都等八个郡、但考古发现,“蕃禺(今广州市)、布山(今广西桂林市)、莒市(今山东省内)、广陵国(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等地,也都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制造中心。
”汉代漆工艺有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和创造。
(一)西汉初期发明了锥画漆器,西汉中期又在锥画的线条里填金彩,这是后代“戗金”的先声。
(二)以前虽然有镶嵌漆器,但嵌料多是单一的,西汉出现了“七宝”、“列宝”、“杂宝”漆器,即是用许多宝贵材料,杂嵌于一器之上,这是后世“百宝嵌”漆器的始祖。
(三)战国晚期刚刚出现的扣器,在汉代大量流行,并且有金扣、银扣、铜扣等许多品种,风行一时。
(四)在战国还处于试制阶段的夹纻胎漆器,汉代不仅大量生产,而且技术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麻布外再裱缯帛,或干脆用缯帛制胎。
这样,漆器表面更加光洁,造型更加美观。
(五)虽然商代就发明了金箔贴花,但只有到汉代,金、银箔贴花才大量流行,并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
(六)堆漆是汉代漆器装饰的新创造,它使图像具有浅浮雕的效果。
(七)采用了专业分工很细的流水作业的先进生产方法。
一件漆器,一般要经过素工、髹工、上工、黄涂工、画工、工平、清工、造工等八道工序,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漆器的质量和产量,这是汉代漆工艺空前发达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漆工艺的发展也一样,在高峰过去后,必有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