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引言中国工艺美术之漆器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大瑰宝。

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工艺,漆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并且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本文将介绍中国漆器工艺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起源与发展中国的漆器工艺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根据考古发掘的文物证据,最早的漆器出现在中国河南省的良人山遗址。

这些漆器是由植物胶涂覆的木制器具,显示出远古人类对于利用天然物质进行装饰和保护的早期尝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工艺逐渐发展,并在商代、周代时期达到巅峰。

在商代,漆器主要是用于祭祀和宴饮。

然而,在周代,漆器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漆器不仅在形式上更加精美,还增加了图案和装饰的种类。

到了秦汉时期,漆器工艺进一步发展。

秦汉时期的漆器以其细腻的图案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特别是在汉朝的宫廷中,漆器成为了显贵地位的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工艺逐渐衰落,在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漆器虽然发展缓慢,但仍保持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制作过程制作漆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原料准备:漆器的原料主要来自于漆树的树脂。

在制作漆器之前,首先需要将漆树的树脂收集起来,并进行加工和处理,以获得适合制作漆器的漆液。

2.基材制备:漆器的基材一般采用木材,如柳木或木骨,以及一些硬质材料,如铜或瓷器。

这些基材需要经过加工和雕刻,以便于之后的涂漆和装饰。

3.漆液涂覆:在基材准备完成后,将漆液涂抹在基材表面。

这个过程需要技巧和经验,以确保漆液均匀、平滑地覆盖整个表面。

4.装饰与雕刻:通过在漆液表面绘制图案或进行雕刻,为漆器增加装饰效果。

这一步骤需要高超的技艺和对漆液性质的深入了解。

5.涂层与抛光:在漆器的装饰完成后,需要进行涂层和抛光的过程,以增加光泽和保护漆器表面。

6.修整与包装:最后,进行一些修整和雕刻细节的调整,并将漆器装箱包装,以保护其完整性。

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漆器工艺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漆器的介绍以及特点

漆器的介绍以及特点

漆器的介绍以及特点中国是最早用漆的国家,用漆涂物并以纹饰之,谓“髹饰”。

中国历代文人都把小木作视为工匠艺人,不入史册大雅之堂,所以有关漆工艺方面的书较少,相传五代朱遵度曾写过《漆经》,可惜已经失传,明代名漆匠黄大成的《髹饰录》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关于古代漆工艺的专著,后有晚明漆匠杨明对其进行注解,再有王世襄的《〈髹饰录〉解说》,对漆工艺做了全面详细的注释和讲解。

曙光初现的史前漆器中国的漆器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2001年,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件漆弓,出自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文化地层。

此件漆弓长121厘米,宽3.3厘米,通身均有漆皮,局部脱落,经对漆皮的理化分析,确认是天然漆,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漆器。

另,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漆碗和缠藤篾朱漆木筒;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有嵌玉漆器;江苏团结村遗址和梅堰遗址出土有陶胎漆器;距今3500年左右的辽宁敖汉旗大甸子墓葬出土有薄胎漆器。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以生活用具为主,注重实用功能性。

这时的漆器有一些也是仿照同时期的陶器造型,制作比较粗糙,胎骨以厚木胎为主,后期出现陶胎,在陶杯或者陶壶的表面髹漆,甚至还有嵌玉的高足杯,这说明原始先民们在实用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注意造型美。

但此时的装饰纹样还处于原始阶段,装饰极其简单,甚至光素无纹,可以归纳为抽象的符号。

这些符号是先民们对客观事物感知形成的固定形象,比如陶寺墓葬出土彩绘木案上的抽象图案,其实就是在提示人们放置食具的位置。

史前漆器上所呈现的稚拙的造型和装饰,代表着人类童年时期的思想情感、生活习俗的演变,也体现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日渐成熟的商周漆器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期,漆器工艺的制作水平比新石器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考古发现显著增多。

商代漆器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殷墟、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游一带。

西周漆器在北京、河南、陕西、湖北等地都有发现。

商代漆器主要以生活用具为主,有盒、盘、碗、豆、觚等日常生活用品,有乐器鼓,兵器盾、甲,马车,以及丧葬用的棺椁。

精选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精选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战国时期
制胎工艺(1)木胎分为雕木胎和卷木台 雕木胎:是用整块木料雕成漆器,然后髹漆。 卷木胎:是用薄板卷成筒形器,接口处削成斜面用漆沾合,然后再另行装粘圆形器底。(2)夹纻胎:战国晚期发明,其制作是先以木或泥制成器形,成为内胎,然后以湿抹布一层层糊涂其上,干后去胎成型,在进行髹漆彩绘。(3)皮胎:牛皮制成,加漆饰,坚韧轻便,多用于漆盾。
---彩绘变形鸟纹盂
木胎,挖制。器表与口沿内髹黑漆,余髹红漆。用红、褐漆在黑漆地上绘变形鸟纹、波折纹、圆点纹等图案
----彩绘凤纹卮
木胎,挖制。由器身与盖扣合而成。器身与盖的形制相同,外作椭圆形,内作耳杯形,底部与盖顶部的剖面略呈弧形,腹外有两道凹弦纹。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素面。盖上有烙印的“亭”字。出土时盒内平放五件里红外黑的漆耳杯。
------双凤漆鼓架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
---彩绘凤纹盘
夹丝胎。敞口,宽折沿,斜折腹,圜底,通体髹黑漆,以暗红和朱红彩绘花纹:口沿与口沿内侧绘变形鸟纹、卷云纹,口沿外饰卷云纹,腹外绘三角纹、卷云纹、变异云纹、圆点纹,内底正中饰对称的四对短尾风,周围绘四组对称的长尾凤及卷云纹、圆圈纹,内外两圈纹饰的四个勾连云纹相连成一个整体。
---波纹豆
表现手法 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独立的、动人的表现力,尤其具有“动”的效果。流动的云纹曲线作~状勾勒穿梭,由于漆液的粘稠,在快速运笔时自然出现了时断时续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拍感”。

中国古代漆器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漆器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漆器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漆器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漆器在古代的仪式、礼俗和生活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文化与时俱进,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传统和文化的象征。

历史背景古代漆器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状元及官员官职授予仪式、封建王侯的祭祀、皇帝的对外援助、宴会和宴席中的器皿等。

漆器还被用于婚礼仪式,新娘会收到一组漆器嫁妆,而在葬礼中,漆器也用于作为殉葬器。

漆器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漆器多用于军事装备和器械,例如盾牌、弓箭筒和桶等。

秦汉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便于制作、装饰和保护的漆器不再是军事器械的专利,逐渐走进民间。

漆器的特性漆器是一种工艺品,其表面常常附有精致的图案和雕刻,漆色光亮、鲜艳,形式多样,有盘、碗、盒、瓶、桶、器等。

漆器的保修期极长,漆质坚硬、不易腐烂,而且还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因此漆器逐渐成为了著名的耐用品。

漆器制作需要精湛的技术和材料,制作过程需要用不同层次的漆再涂于制品表层,每一层漆需赋予其特殊的效果,以制造出具有精美纹饰的漆器。

漆器文化的现实意义漆器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

漆器文化不仅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漆器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如今,漆器的使用范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传统相出入,现代漆器多以现代设计为基础,加以漆艺等特殊技术加工,评价一个漆器设计不仅要看造型、材质、工艺,也要看是否与对现代化生活的融合。

因此,通过漆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漆器这一传统文化不断走向现代,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把漆器自身特点融入现代生活当中,成为一种兼具传统与现代特点的新兴文化。

总体而言,漆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漆器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记录。

漆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

中国古代漆器知识点

中国古代漆器知识点

中国古代漆器知识点中国古代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重要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漆器是使用漆作为涂料,在木质或金属等基材上进行装饰和保护的手工艺品。

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下面将逐步介绍中国古代漆器的知识点。

1.漆与漆器的起源漆是一种从漆树中提取的树脂,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粘性和耐久性。

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少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漆器是用漆涂抹在陶器或竹制容器上,起初主要用于防水和耐久性的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漆器制作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更加复杂和精美的漆器作品。

2.漆器的制作工艺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多个步骤。

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基材,如木材、竹材、金属等。

然后,在基材上涂抹数层漆,每一层都需等待干燥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的涂抹。

漆器的涂层通常会在每层涂抹后进行打磨,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在涂抹完成后,漆器上还可以进行雕刻、描金、嵌饰等装饰工艺。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耗时较长。

3.漆器的装饰图案漆器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常见的图案包括花卉、鸟兽、山水、人物等。

这些图案多采用线条勾勒和浮雕等装饰手法,形成独特的美感。

漆器的装饰图案还有一种特殊的技法叫做“螺钿”,即通过将金属丝或彩色漆料填充在凹槽中,然后打磨,形成具有立体感的图案。

4.漆器的使用和价值中国古代漆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漆器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宫廷、寺庙、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如餐具、盒子、屏风等。

它们的制作精美、装饰繁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崇尚。

现今,中国古代漆器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品市场上备受关注,成为了收藏家们追求的对象。

5.漆器的保养和传承由于漆器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和保护性,因此只需注意一些基本的保养方法,就可以延长漆器的使用寿命。

首先,避免暴露在阳光直射下,以防漆层变色和龟裂。

漆器发展脉络

漆器发展脉络

漆器发展脉络
漆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的漆器发展的大致阶段:
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年):
漆艺学专家王世襄先生将漆艺史的起源上溯至这一时期,但尚未找到确切的用漆证据。

这一时期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

2. 商、西周、春秋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76年):
镶嵌、螺钿和彩绘等漆器装饰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个时期的漆器开始具有更多的艺术价值,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

3. 战国、秦、西汉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5年):
形成了五百年的髹漆繁盛时期,漆器的种类和装饰技法更加丰富多样。

这个时期的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开始被用于礼仪场合。

4.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5年-公元589年):
虽然漆工业相对衰微,但漆工艺的发展并未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漆器继续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新的风格和装饰手法。

5. 唐、宋、元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
主要髹漆品种已基本齐备,雕漆在这个时期登上了历史的顶峰。

漆器工艺进一步精细化,对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
不同髹饰的变化结合,使漆器迎来了千文万华的时代。

明代和清代是中国漆器艺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技艺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漆来装饰物品具有多种意义。

首先,漆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制作工艺独特,精细而工整,为后世的工艺美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素材。

其次,漆器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技术水平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漆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史前时期,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使用漆来制作器物的记录。

经过长期的发展,漆器制作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各个朝代有了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风格。

笔者在此将重点探讨汉唐时期的漆器文化。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漆器制作技术中的巅峰时期,也是漆器文化的高峰时期。

汉代漆器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文具、饰品等方面,并在表面装饰上不断创新,采用了金银镶嵌、骨雕、象牙雕、石镶嵌等技术,使漆器更加精美。

唐代漆器则更加强调色彩和描绘技法,新发明了丹、金、银等颜料,创造了各种鲜艳、华丽的色彩效果,呈现出唐代的开放、豪放、多彩的时代特色。

汉唐时期的漆器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首先,在漆器的造型上,大多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莲花、龙凤、云纹、花鸟等,这些元素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其次,在漆器的配色上,一般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颜色,如红、黄、白、黑等,这些颜色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最后,在漆器的图案设计上,大部分都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神话等,这些图案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漆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文化瑰宝。

古代漆器文化的研究,不仅承载了一些历史名人的人生轨迹与实践经验、工艺水平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视觉审美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当今世界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浸蚀之下,依然独领风骚。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古代文物的保存、收藏和展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漆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漆器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漆器文化漆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传承。

本文将以漆器的起源与发展、工艺特点以及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漆器的起源与发展漆器源自中国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里的石器时代早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类就已使用种植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漆树树液来粘合陶器、石器以及木器等物品。

这是漆器发展的最早形态。

在商代,漆器逐渐从纯粘合漆器转变为漆底漆附加的多彩漆器。

殷墟的青铜器上发现的各类漆底漆附的漆器,揭示了漆附技法的初级应用。

至战国晚期,漆器制作已经开始带有一定程度的装饰性与艺术性。

而随着秦朝的统一,漆器的制作工艺亦得到提升。

汉代漆器则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与精致的表现,充满了乡土情怀及艺术表达。

二、漆器的工艺特点1. 漆料的准备:漆器的基础材料即为漆料,主要由漆树树液制成。

漆次分地漆、木漆、骨漆,需经过挂漆、染色、烘烤等多个环节才能得到纯净的漆液。

2. 漆器的制作工艺:漆器的制作工艺可主要分为泥胎、底漆、彩绘等环节。

制作精细的漆器需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涵盖了挂漆、下胶皮、塗底色、修底、彩绘等多个环节。

3. 艺术装饰的表达:漆器装饰主要采用雕刻、彩绘等方式,常配以琺瑯、瓦砾等瑰丽的材料。

通过精雕细琢的工艺,漆器能将图案、人物、动植物等元素真实地表现出来。

三、漆器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漆器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种,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象征与象征意义。

它既是实用工艺品,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首先,漆器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审美标准。

漆器常采用典雅而大胆的图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如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等。

漆器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对细节和装饰的精心考究,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美的审美追求。

其次,漆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漆器上的雕刻、彩绘常常代表着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表达社会生活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及其对漆器辨伪的重要意义陈丽华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具款漆器的详尽梳理,根据漆器款识的发展规律,将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划分为三大阶段,并对各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款识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对漆器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等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还就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于漆器断代和辨伪的重要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漆器 款识 风格 演变 辨伪我国制漆工艺历史久远,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实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纵观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历程,可知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而渐臻成熟和完善,主要体现为漆器品种、造型、纹饰和胎质的不断丰富以及工艺技法的不断提高,这些均可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发展变化、对漆器进行断代与辨伪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的漆器上常常可以发现一些记录性文字,内容涉及漆器的制作年代、制作地点、制作工序、制作工匠的名姓等,此类文字习称为款识。

它是漆器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工艺美术等发展成熟的一项标志。

漆器款识既是我们今天研究确定漆器产地及其制作年代的依据,同时对我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漆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相关制度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款识作伪通常也是漆器作伪者惯用的手段之一,这无疑给漆器的断代和辨伪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除了需要谙熟不同时期漆器的品种、造型、纹饰、胎质、工艺技法等基本特征以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外,正确认识和了解不同时期漆器款识的内涵及其风格特征,把握其规律,娴熟于心,更是漆器断代与辨伪的关键所在。

72一 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我国古代漆器款识最早见于战国漆器。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漆器款识在各个时期形成了具有规律可循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款识内容、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位置等几个方面。

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战国时期,漆器款识字数较少,且多为简单的符号和名姓,私营作坊特点明显,还出现了标明制造地的地方官办作坊的标示。

至西汉,漆器款识内容增多,诸如漆器的制作时间、制作地点、工匠、工序、管理者等,尤其是西汉后期在“工官”漆器的长铭文中,还首次出现了以皇帝年号标明制作时间的款识。

东汉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漆器数量骤减,具款的漆器也十分少见,表明漆器生产的回落衰微。

宋元以后,漆器多字长款增多,多用干支标明漆器制作的时间,同时对制作地点以及工匠的名姓或作坊名等也时有记录,私营和官营作坊的款识特点明显。

明清两代,私营作坊制器的人名款和标记等继续沿用,而官办作坊的漆器款识则演变为以署皇帝年号款为其主要特征,表明了漆器的御用性。

从这些款识特点的演变,可见中国漆器工艺的发展由低级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由民营到官办、又由官办到皇家御用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据此,可将中国古代漆器款识风格的演变大致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战国至秦汉时期战国至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始兴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经济呈现出飞跃发展的形势。

受手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工艺美术,包括漆器工艺在内,也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官营与私营同时并存的格局,从而迎来了漆工艺发展史上的繁荣期。

战国至秦汉漆器款识的特点大体属于同一类型,只是秦汉时期漆器款识的内容较战国时期有所增加。

战国漆器的款识有针划、刀刻、漆书和烙印等几种形式,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家制作工人的名姓,如湖南长沙北郊杨家湾、四川荥经古城坪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王二”、“王邦”等字样,还有的刻各种符号以及标记,如“工”、“山”、“”、“三”等。

另一类是具有地方性官营作坊特征的款识,多注明漆器制造地。

如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盖内所刻(即“成草”)(图早期墓出土的圆奁盖上所刻“(即“成”)字(图一)二)二字[1],四川青川出土的战国漆卮、漆奁的烙印戳记文字发现了类似汉代隶书的“成[1]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考古》1984年第12期。

7374[2]。

漆器上所书的“应该是“成造”,即生产于“成”地。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开明九世“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由此可知,“成”应该就是今四川省的成都。

以上款识说明战国时期尤其是中期,成都就有可能拥有较大规模的漆器作坊,而且“这些漆器当来自成都的官营手工业”[3]。

长沙烈士公园战国墓出土的漆卮(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上的多字铭文为:“二十九年六月己丑, 乍告、吏丞向、右工市(工师)象,工六人台。

”这件漆器铭文证实了当时已有地方官办的漆器作坊,并设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漆器制成后须刻检验官工师名,已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这种特征表明,此时的漆器生产已不完全是一家一户的个体作坊生产方式。

以上两类款识标志着战国时期私营漆器作坊和官营漆器作坊并存,这对战国漆器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秦汉漆器上的款识较战国时期有所发展,一是文字及符号较以前明显增多,二是所记年代及制造地点等文字内容较战国更为详尽具体,大体分为制作时间、地点、工匠名姓、漆工工序以及物主标记、用途、容量等,形式上主要有烙印、针划和漆书几种,文字多为隶书。

这些款识内容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信息:一是私营作坊制造的漆器,二是封建政府控制下的地方性官府漆器作坊的产品,三是由中央直接控制的设在各郡的制造[1]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文物》1982年第1期;荥经古墓发掘小组:《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4期。

[2]蒋英炬:《临沂银雀山西汉墓漆器铭文考释》,《考古》1975年第6期。

[3]徐中舒、唐嘉弘:《古代楚蜀关系》,《文物》1981年第6期。

 图一 战国漆奁盖上四川荥经曾家沟墓出土采自《考古》1984年第12期 图二 战国漆奁盖内四川荥经曾家沟墓出土采自《考古》1984年第12期 图三 战国漆奁盖底四川青川县出土采自《文物》1982年第1期75漆器的工官手工业,即“工官”制品。

此时私营作坊漆器的款识大都为简单的标号、符号,与战国时期大体相同,文字仍记有漆器产地的最小基层单位,如漆器上有“里”、“路里”、“阴里 ”、“左里漆界”,刻画的文字和符号还有工匠名姓“朱三”、“张二”、“王”、“李”、“大女子小”等。

封建政府控制下的地方市府官营漆器作坊生产的漆器中也发现有纪年铭者,如河南泌阳秦墓出土的刻有“平安侯”铭文的漆圆盒,其圈足内用针尖浅刻“卅七年左工匠造”7字,还有一件漆圆盒上刻有“卅五年 工造”文字,属于早期有明确纪年的漆器。

标有某地市府字样的漆器较为常见,如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许多漆器上出现了“咸亭”、“咸市”、“许市”、“郑亭”、“中乡”及“咸亭上”等字样,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上标有“成市”、“成市草”和“成市饱”、“市府草”等(图四)。

这些“咸亭”、“咸市”、[1]俞伟超:《汉代的“亭”“市”陶文》,《文物》1963年第2期。

[2]蒋英炬:《临沂银雀山西汉墓漆器铭文考释》,《考古》1975年第6期。

[3]俞伟超、李家浩:《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考古》1975年第6期。

“成市”等字样应是“咸阳市亭”、“咸阳市府”、“成都市府”的省称,如“许市”概指秦代许昌市府。

此类款识与同期西汉陶器上所习见的“某亭”、“某市”等戳记相仿,“某市”即为某地市府作坊的标记,并且地名为二字者,大都省略一字,一般都是省略第二字[1]。

尤其是凤凰山8号汉墓漆器上“成市”与“市府”戳记并见,更直接证明此时漆器款识中的“市”乃指市府而言。

“市府”就是当时封建政府的市井官署。

在著录的汉印中就有“市府”之印。

汉代不仅在国都和著名的商业中心设市,而且在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皆设市。

王符《潜夫论》曾言“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

“市”已成为一个地方固定的商业和手工业活动中心,政府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于市设有“市令”或“市长”等官吏,管理市场的行政和贸易活动。

这种管理市井的官署设于“市楼”,又名“旗亭”。

漆器戳记中的“市”、“亭”,就是“市楼”、“旗亭“和“市府”的简称,都是代表市井官署[2]。

因而,凡是漆器上打印有“市”、“亭”等代表市井官署的戳记皆为市府作坊所造。

所谓“市府草”即为“市府造”。

说明秦至西汉前期,各地重要的漆器作坊大都由地方市府管辖,是一种由郡县经营控制的地方性官府手工业[3]。

如当时咸阳市府和成都市府的漆器手工业相当发达,咸阳的产品远销到千里以外的云梦,成都的产品销至湖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百余件漆器中有三百余件书写有物主标记、用途和容量等三种内容的文字,均应为这一类地方图四 汉代隶体款文采自《考古》1975年第6期76官营制品的标记。

尤为重要的是云梦出土的秦代漆器上还发现了战国时期未曾见到的漆工工序名称的烙印与针刻文字,有“咸亭上”、“包()”、“上”、“告(造)”、 “素”等[1],实际上就是漆器工序中的工、上工、造工、素工等,证明秦汉漆器制作已有明确的工序分工,实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官办作坊。

所谓“工官”制品是由西汉中央直接控制的设在各郡为朝廷服务的工官作坊的制品。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的工官有8处,其中蜀郡、广汉郡都是以生产贵重漆器著称的工官工场。

工官漆器在朝鲜平壤古乐浪郡和贵州清镇平坝大量发现,尤以贵州清镇、平坝出土的西汉元始年间(公元1-5年)工官制造的鎏金铜扣纪年铭漆盘和漆耳杯,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墓出土的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考工”款识的耳杯最为著称。

贵州清镇平坝出土的漆耳杯中,有一件标明为蜀郡制品,两件标明为广汉郡制品,其中清镇17号墓出土的一件广汉郡制造的耳杯,黑漆地上针刻隶书铭文:“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羽画木黄耳。

容一升十六龠。

素工昌、髹工隆、上工孙、铜耳黄涂工惠、画工□、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

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图五)。

清镇13号墓出土的一件蜀郡制造的耳杯,大小、花纹均与广汉郡的两件相同,杯上隶书铭文为:“元始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髹羽画木黄耳。

…… 工丰、图五 汉代耳杯铭文贵州清镇17号墓出土采自《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髹工建、上工常、铜耳黄涂工武、画工典、羽工万、清工政、造工□造。

护工卒史章、长良、丞凤、掾隆、令史竟主”[2]。

武威磨嘴子62号西汉墓出土了两件夹鎏金铜扣耳杯,杯底近座处有半圈针刻隶书铭文:“乘舆髹画木黄耳一升十六龠绥和元年考工:并造工丰护臣彭佐啬夫臣孝守右丞臣忠守令臣丰省”[3]。

铭文记载了漆器制造的年代、地点、器物容量、制作工序以及工匠名姓和各级督察专官的名字。

铭文中的护工卒史、长、丞、啬夫(元帝以后改为掾)、令史等均为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