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物质的分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物质的分类-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

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三、教学策略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四、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

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常见物质的分类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物质分类的原则。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类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分类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物质分类的相关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分类实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物质的分类》教案

高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共案时间:星期:【教学主题】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学会对常见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的分类⑴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例一:交叉分类法: Na2SO4含氧酸盐K2SO4无氧酸盐NaCl 钠盐BaSO4硫酸盐⑵树状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例二:固固:粗盐混合物(多种成分)液液:水与酒精气气:空气金属单质:Fe物质(1)单质(3)非金属单质:P一元酸 HCl酸(5)二元酸 H2SO4纯净物(2)三元酸 H3PO4难溶碱 Fe(OH)3化合物(4)碱 (6)易溶碱 NaOH正盐 NaCl盐酸式盐 NaHCO3碱式盐 Cu2(OH)2CO3金属氧化物 CaO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 CO2 SO22、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类型实例A+B=AB 化合反应2H2+O22H2OAB=A+B 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C=A+CB 置换反应H2+CuO Cu+H2OAB+CD=AD+CB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课堂练习1]把以下物质分类:H2,CaO,Ba(OH)2, Fe2O3,Al,浑浊的河水,CH3CH2OH,NH3·H2O,Ar,NaHSO4,Cu(OH)2,HCl,HNO3,H2SO4,CO2,H3PO4,NaOH, CuSO4,Cu2(OH)2CO3,NaHCO3,空气,盐酸,CO,CH4,H2CO3,MgCl2,MgSO4(1)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2)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3)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4)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5)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6)属于氧化物:____________;(7)属于酸: ____________;(8)属于碱:_____________________;(9)属于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属于混合物:___________。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

2.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特点。

3.能够根据特定的性质及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

2.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

2.能够根据特定的性质及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思考如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兴趣。

然后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分类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

2.讲解:根据物质的性质、成分及用途等方面,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按物质的组成元素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按物质的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同时,对每种分类方法的特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物质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练习: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不同的物质特性,对物质进行分类。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物质分类的方法及原则,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份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加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总结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难点:如何区分各种物质类型,以及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质分类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矿泉水、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各种物质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药品、食品等,让学生运用物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品研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如如何处理废弃物、防止污染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关于物质分类的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实例。

八、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物质分类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分类;2. 掌握主要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1. 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的区分;2. 元素与化合物的分类;3.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教学内容:1. 化学物质的基本分类: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区分;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酸、碱、盐的分类。

2. 化学物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根据物质的用途进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2. 示范和引导相结合;3. 实验与演示相结合;4. 课堂互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并与学生讨论有机物质与无机物质的区别;2. 讲解:分别讲解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酸、碱、盐的分类;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并进行分类;4. 练习与讨论:给予学生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互动;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并概括各种分类方法。

六、教学资源:1. 课件PPT;2. 实验仪器与物质;3. 练习题目。

七、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2. 课堂练习;3. 学生表现。

八、拓展延伸:1.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物质分类方法;2. 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3. 教师布置相关阅读或实验作业,加深对化学物质分类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物质分类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质的分类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及分类方法。

2. 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别。

3. 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元素、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讲解概念:介绍物质的分类概念,解释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分类的规律。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5.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实验室或工业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科普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化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潜能。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1物质的分类(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时1 物质的分类课标解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

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3.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1.能依据物质类别列举某种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2.能从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能举例说明胶体的重要特征。

学习任务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在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金刚石、石墨和C60,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它们是同种物质吗?它们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答案不是同一种物质,它们属于单质。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我们已接触过许多物质,如:①空气、②二氧化碳、③铁、④食盐水、⑤臭氧(O3)、⑥石灰水、⑦纯碱、⑧硫酸、⑨氧化铁、⑩苛性钠等。

按照这些物质的类别用序号填表: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①④⑥③⑤②⑨⑧⑩⑦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与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含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形成方式由①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②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不同的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化合物实例金刚石、③石墨和④C60;O2和⑤O3等H2O、HCl、NaCl、CaCl2等(2)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3)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交叉分类法Ⅰ.碳酸钠的交叉分类分类标准所属类别组成的阳离子⑥钠盐组成的阴离子⑦碳酸盐溶解性⑧可溶性盐Ⅱ.在不同的物质和其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2.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定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实例CO2、SO3等CaO、Fe2O3等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金属氧化物,属类大多数金属氧化物(Al2O3、Na2O2例外) 如Mn2O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属于纯净物( ✕)2.Ca(OH)2既属于碱又属于化合物、纯净物( √)3.胆矾(CuSO4·5H2O)是混合物( ✕)4.硝酸钾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硝酸盐( √)5.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在某食品的包装盒内,小高同学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包装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结构框图】
【知识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一般常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部分。

【交叉分类法举例】
【树状分类法定义】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树状分类法分类原则】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

【分类一般步骤】确定分类标准选择分类方法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分类注意】
1、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NO、CO、NO
2、N2O4、H2O),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
化物(Mn2O7);
2、酸性氧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乙酸酐(CH3CO)2O)。

3、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Al2O3,Mn2O7),但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典型例题】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 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C.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答案】B
【解析】A前者属于盐,后者属于金属氧化物,C前者属于碱,后者属于盐,D前者属于氧化物后者是盐,只有B是正确的。

2、下列关于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B.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C.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
D.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本题把氧化物的两种分类方法放在一起,考查对氧化物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其它元素组成,它只含有两种元素。

氧化物分类有:
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也可按性质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等。

A错误:“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说法不对。

如有些变价金属的高价氧化物,如等是
酸性氧化物。

B错误:“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说法也不对。

如NO、CO、H2O、H2O2等非金属氧化物,就不是酸性氧化物。

C正确:“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全是碱性氧化物。

所以C是正确的。

D错误:“金属氧化物肯定是碱性氧化物”,说法也不对。

如:在金属氧化物中,有碱性氧化物(CaO)、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等,这些变价金属的高价的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都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错题门诊】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B.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只能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
D. 共价化合物一定是非电解质
试题答案:B
解题思路: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所以A选项错误;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所以B选项正确;离子化合物在熔化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所以C选项错误;共价化合物有可能是电解质,所以D错误。

故正确答案应为B。

2、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 ( )
A. 盐酸、空气、醋酸、干冰
B. 冰醋酸、海水、硫酸钠、乙醇
C. 蛋白质、油脂、烧碱、石灰石
D. 胆矾、漂白粉、氯化钾、硫酸钡
【错解】C,高分子化合物均属于混合物,易误认为是纯净物。

【答案】B
【解析】A项中盐酸属于混合物;C项中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是混合物,石灰石属于电解质;D 项中硫酸钡属于电解质。

【水平诊断】
1、下列物质中既不属于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又能够生成盐和水的是()
A. Na
2
O
B. Na
2O 2
C. Na
D. CuO 答案:B
解题思路:Na
2O
2
与Na不属于碱性氧化物,Na与酸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Na
2
O
2
与酸反应能够生成盐和水。

2、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③⑤⑥⑦
D. ①③④⑦
试题答案:D
解题思路:②中水煤气为不可再生能源;⑤中盐酸和食醋均为混合物;⑥中纯碱为盐。

3、用右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C.
试题答案:C
解题思路:乙酸属于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属于含碳化合物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氧化钠、烧碱、纯碱分别属于碱性氧化物、碱、盐
B.Na、Al、Cu可以分别用热还原法、热分解法和电解冶炼法得到
C.天然气、沼气和液化石油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D.氯化银、冰醋酸、酒精、水银分别属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试题答案:D
解题思路:过氧化钠属于过氧化物,A不正确。

金属冶炼方法常用的有三种:①热分解法,适用于制取不活泼金属如Ag等;②热还原法,适用于制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Al以后、Hg以前的金属;③电解法,适用于制取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Al及以前的还原性很强的金属,B错误。

沼气是可再生能源,C错误。

5、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H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电解质在熔融状态下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根据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将元素分为金属和非金属
⑤根据反应的热效应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②③
B.②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试题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酸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电离出的H+数目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①错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的转移,②正确;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完全电离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③错误;根据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将其分为非金属和金属,④错误;⑤正确。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