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塑造的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论文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一卷P163)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历史积习是看客这一群体形象艺术建构的重要素材来源,看客促使鲁迅先生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早在仙台求学时,课间放影“几片时事的片子……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1]二卷P306 )民族的忧患与个人的责任感的强烈碰撞使他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站在“立人”的启蒙文学立场上,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而这些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便是鲁迅先生笔伐的对象,凝聚成鲁迅先生巨大的艺术结晶,这一形象是他在不同创作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鲁迅先生使“看客”这一群体形象显出同等地位,把他们都作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时空延展性和鲜活的力的美。
看客这个生活中的丑角经过艺术的典型化创造,变成了艺术美,这与作品中所熔铸的文化积淀、民俗传统和艺术特色是密不可分的。
一鲁迅先生善于把社会现实过程艺术化,他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看客”效应,它表现为一些冷漠的旁观者把理应引起怜悯的伦理情感的反映转化为一种审美的反映,也就是游戏人生,在现实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寻求幸灾乐祸的价值取向。
而这又反映在一个民族的民俗传统中,民俗是一个特定的民众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在心理、行为、语言上世代相习、文化传承的生活方式。
鲁迅先生自小就生长在浙东文化浓重的民俗环境中,长妈妈、祖母等人的传授,个人的游历,民间文艺的表演、竞技、搏习等民俗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鲁迅,使他对当地的民俗耳熟能详,为他以后具有民族和地方乡土特色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生命力。
论《祝福》中的看客

柳妈及听故事的女人都和祥林嫂 一 样 ,生活在社会 的最底层 ,她们似 乎善 良而富有同情 心 ,当祥林嫂重复 着阿毛的故事的时候 “男人没趣 的走 了开去 ;女 人们 却不 独宽 恕 了她 似 的,脸上立刻改换 了鄙薄 的神气 ,还 要陪 出许多IIIi lN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 在街头听到的话 ,便 特意来 寻来 …… 直到她说到呜咽 ,她们也就一齐流下 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番 ,满 足 的走 了 ,一 面还纷 纷地 评论 着 。” 她们 的同情心的背后 ,隐藏着的是对 他人 不幸遭 遇的好奇 。柳妈——“她 是个 善女人 ,吃素 ,不杀生 的”。当 祥林嫂 继续重复 自己的故事 的时候 , 柳妈便从不耐烦转而嘲笑祥林嫂 的伤 疤 ,而 “伤疤 ”就变为茶余饭后 的谈 资而传扬出去 。她对 自己的不幸无知 无觉 ,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 藉 自己的娱乐 ,由于 自身 的麻木 ,对 于弱者 ,她没有基本 的同情 ,更不用 说爱 。而当她 自认 为 “捐 门槛”可 以 帮祥林 嫂 “赎罪 ”的 时候 ,她 “真 诚”的关心却把祥林嫂推 向了死亡 的 境地 。
邓远 凌 ,教 师 ,现 居福 建清 流。
059
教 材 解 析煮囊_iI
鲁迅在 《哪拉走后怎样》 的演讲 中说 过 :群众 ,——尤其 是中 国的 , — —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中国人不但 自己做戏,演 给别人看 ,而且把别人 的所作所 为都当作 戏来 看 。 《祝 福》 正隐喻了这样的一种状态 :鲁镇的人 看祥 林嫂 与 祥林嫂 的 被看 (不 幸遭 遇)。鲁迅意识 到 “改变 国民的精神” 重要 ,也因为这个 理想 ,在 《祝 福》 里 ,鲁迅塑造 了三种看客的形象 :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鲁 迅批判社会弊病和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切 入点。
通过描绘看客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冷漠、愚昧和无知,呼吁人们摆脱麻木不
仁的状态,追求真理和正义。
03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分类
冷漠的看客
总结词
这类看客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弱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努力克服这些弱点,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的反思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这种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类似现象,我们可以思考如何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更加温暖、友善的社会氛围。
对文化的思考
独特的文学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他运用 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看客形象的丑恶面貌。
对后世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启发了许 多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看客们往往出于好奇心,对被围观的事物或 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围观、议论。
冷漠无情
看客们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对被围观者的痛苦和 困境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嘲笑和讽刺。
盲从跟风
看客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盲目 跟从他人,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意识。
看客的社会背景分析
封建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疏离的,看客现象 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看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仇视和不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祝福》中的看客

论《祝福》中的看客作者:邓远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3期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中国人不但自己做戏,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作戏来看。
《祝福》正隐喻了这样的一种状态:鲁镇的人看祥林嫂与祥林嫂的被看(不幸遭遇)。
鲁迅意识到“改变国民的精神”重要,也因为这个理想,在《祝福》里,鲁迅塑造了三种看客的形象:一.柳妈、鲁镇上听故事的女人是自私、冷漠、愚昧、麻木、冷酷的看客,这也是鲁迅最为关注,着力批判的一种“看客”柳妈及听故事的女人都和祥林嫂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似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当祥林嫂重复着阿毛的故事的时候“男人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她们的同情心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好奇。
柳妈——“她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
当祥林嫂继续重复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柳妈便从不耐烦转而嘲笑祥林嫂的伤疤,而“伤疤”就变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传扬出去。
她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却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藉自己的娱乐,由于自身的麻木,对于弱者,她没有基本的同情,更不用说爱。
而当她自认为“捐门槛”可以帮祥林嫂“赎罪”的时候,她“真诚”的关心却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境地。
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们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因为自身的痛苦对他人也变得麻木而冷漠,祥林嫂丧子的不幸只是成为了他们自己“有幸”的证实,并通过不幸的反复展示和咀嚼,来加强和增大自己存在的幸福感。
当别人的痛苦、悲哀“咀嚼赏鉴”殆尽,成为“渣滓”以后,就立即“厌烦和唾弃”,施以“又冷又尖”的笑。
他们的这类情感与行为方式,实际是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忍。
这些看客们无处不在,遍布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以自身以外的任何不幸和痛苦作为欣赏对象,他们构成“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消磨着、吞噬着“被看”对象,也成为“被看”者最严酷的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张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院)的老照片,记载了 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地点在广渠门一带,是 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此地属于市郊。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 水道攻入城内,2个小时解决战斗——可以肯定,爬下水道绝对有人带路。 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
特点 :冷漠,不自觉。这些话语句句带刺, 冷嘲热讽,把他人的不幸拿来当笑料,足见 “看客”们的冷漠。
• 《药》中的“看客”,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 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 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 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 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 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 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 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按照今天教科书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
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我们从照 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平静地围 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
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家天下
的思想,让中国的百姓深受其
害,历次朝代更替,百姓都始
民主、自由对他们来说更是奢望;极度自私,从他人的不幸中
获取审美价值,却从没有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些“看客”
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 失殆尽。他们看、听、议、嘲而不自醒。
思考:身边有“看客”吗?你该怎么做?
事件一 2010年12月7日上午,武汉一名六旬老人突然昏倒街头,众商 户及行人不敢贸然施救,当民警和急救人员赶到时,老人已经身 亡。
特点:无聊、冷漠。笑影又冷又尖。是同情,是感 叹,是讥刺,不说大家心里也明白。
批判病态社会,揭示国民劣根,引起疗救的注意。
看客是被统治被奴役被愚弄的下层民众,这是一个复杂的群
体,有老者,有中青年、有小孩。他们当中有的自命不凡,但
往往是被人揉拧的对象。喜欢看别人的热闹也是被别人当做笑
料。看客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对公平正义的漠不关心,
终处于被奴役的地位,所以谁
来统治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 的,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让他们 变得麻木、愚昧、旁观。
加强政府监督,重建社信任
检测:
课后阅读:《示众》、《阿Q正传》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城,皇帝的子民们竞相扶 逃命。当时的清兵和义和团兵不下20万,大清和八国联军比例约 10:1。装备上清兵一样不缺,而八国联军的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 兵多。然而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衫的百姓,也留下 了这张真实的民众竞相扶梯相助八国联军的照片。
阅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我们在课内学过鲁迅的文章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博学质朴的寿镜吾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故乡》 善良淳朴的长妈妈 (性格)的 (人物名称) 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 野先生 憨厚麻木的闰土 辛苦恣睢的杨二嫂 聪明的小伙伴 热情的六一公公 贫困迂腐的......孔乙己
看客形象 《孔乙己》 《药》 《祝福》 文中描写 特点
他们都从别人的 不幸 中获得自我满足,鉴赏别人的 悲哀 ,咀嚼 别人的 痛苦 。 任务二:“看客”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思想根源是什么? 任务三:鲁迅描写“看客”的目的何在?
• 《孔乙己》中,咸享酒店里,描写“看客” 们伴随着或幸灾乐祸的笑,或附和着的笑, 或随便的哄笑,或前或后地对着孔乙己嚷: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疤了!”“你一 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你当真认识字 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特点:愚庸、麻木、落后。 他们不仅不理解不支持革命者所做的一切,不仅不 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 看得津津有味,实在是可怜、可恨!如果说刽子手给予 革命者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 客”给予革命者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
《祝福》中描写对阿毛的故事久已厌烦的闲人,他 们又开始对祥林嫂发生了新的趣味,究其由来是祥 林嫂额上的伤疤象磁铁一样吸住了他们,于是便寻 “来历”来了。“祥林嫂,你那时怎么竞肯 了?”“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呐喊》自序
“看客”
任务一:找出《孔乙己》、《药》、《祝福》里面的看客形象,说 说他们做了什么,有什么性格特点。
《社戏》
《孔乙己》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鲁迅的小说呢?说说 大概故事情节。
我还读过鲁迅的 述的是 故事。
,小说讲 的
《白光》、《祝福》、《药》 《伤逝》等 。
你认为这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命运是怎样的?是什么造成的 呢?
“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
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对人热情一点,智慧一点
事件二 2010年12月29日,福州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 位8旬老依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人,没人出手。就在两 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时,旁人的一句“善意提醒”,又让她 们缩回了手。老人孤独地躺在冰冷的马路上,直到生命的终结。
待人宽容一点,说话温暖一点
事件三 现代快报2011年9月24日报道 “我的命是那个司机救的,真要 谢谢他!”昨天上午,74岁的魏老太躺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病 房内,激动不已。原来22日上午,她在网板路过马路时被一辆轿 车撞倒,10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她到医院,最后72路车驾驶员 杨洋将她送到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