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

合集下载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

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冷漠的看客,浅谈鲁迅笔下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可以说他是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驮上了更重的包袱,而自己却依然以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

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

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表现得冷酷、虚伪和保守。

在得知祥林嫂被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说了两个“可恶”,但是都是作为一个看客而说的,他并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满心想的是自己的利益,祥林嫂被劫是对他家尊严的冒犯,正因为如此他感到恼怒,但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拥护者,他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

这种上层社会的看客是可憎、无情的。

《药》中同样描写了几位看客的形象,如花白胡子老头,他老于世故、圆滑善谈,精神上是麻木的、思想上是愚昧的,“‘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在鲁迅的小说集《呼喊》《徘徊》中,塑造了一系列林林总总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基层的各样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色:愚笨落伍,狭小自私,百无聊赖,麻痹冷淡,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没有姓名,没有详细的容颜,只有一个动作——“看” 。

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

一,麻痹的民众,戏剧的看客。

二,冷峻的公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生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向来在鲁迅的心中隐约作痛,永久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世活的真切体验,作为公民性批评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很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当他被捕正气凛然地走向刑场时,公众对他的牺牲没有伤心,没有愤慨,甚至连最少的怜悯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任了戏剧的看客。

《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其他文本背景。

可怕的刑场,恐惧的杀人事件,残忍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绘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可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地可见。

《阿 Q 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绘这种麻痹的看客。

阿 Q 为生计所迫,从未庄到达城里,他以为城里看到的最出色,最漂亮,最喧闹的事情即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以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道地未庄的人:“你?” “咳,漂亮,革命党,唉,漂亮漂亮⋯⋯ ”大家都伸脖子听的入迷,他的述直使“听的人又都悚但是且欣然” 。

迅在描绘阿 Q 述的喜悦形,特别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大家好奇的目光和麻痹的神态。

《》和《阿 Q 正》两篇小中,迅不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的表面的悲,并且揭露了看客冷血的看革命者被的更深次的悲。

悲使迅生了慨:“民众,特别是中国的,永是的看客。

”《祝愿》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述难过的候,迅写到人的反:“女人却不独恕了她似的,上马上改了鄙薄的神气,要陪出多眼泪来。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但不幸的是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士联系在一起面对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是一个类似活着还是死去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 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很多,除了阿Q, 祥林嫂,闰土和孔已己等能反映当 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 少配角,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 看客.
• 《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 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忙忙地赶着去 “看” 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 的谈资.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 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 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 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中国人民由 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 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 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 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但不幸的是, 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 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 士联系在一起,面对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 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是一个类似 “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 《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 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 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 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 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 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 在是令人心酸.
《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 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 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 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 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 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引言《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酒馆中以卖力相声为生的孔乙己被看客们当作娱乐对象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引发人们对看客这一角色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进行剖析,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看客对于孔乙己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看客的定义与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那些只观看,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人群。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观看比赛的球迷、欣赏音乐会的观众等等,他们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

看客在社会中的出现来源于人们对于娱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和道德观念。

《孔乙己》中的看客形象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孔乙己与看客的互动,揭示了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孔乙己是一个相声演员,他为了生活而在酒馆中卖力地表演,而看客们则是他的观众。

孔乙己的表演通过吸引看客们的注意力,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

然而,这种互动背后却存在着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和嘲弄。

看客对孔乙己的嘲笑与嘲弄在小说中,看客们常常以孔乙己为娱乐对象,对他进行嘲笑和嘲弄。

他们并不关心孔乙己的真实感受和背景,更多的是将他当作娱乐的对象。

例如,在孔乙己表演时,看客们常常会声称自己听得不明白,随意地打断他的表演,并互相取笑。

这种嘲笑和嘲弄的行为表明了看客对孔乙己的不尊重和漠视。

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看客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鲁迅通过描述看客们的嘲笑和嘲弄,展示了看客对于孔乙己的负面影响。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评判和态度往往会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命运。

反思与思考通过对《孔乙己》中看客形象的描绘,我们不禁要反思看客的行为和态度。

看客作为旁观者,他们是否应该更加尊重和理解表演者的努力和付出呢?看客是否应该更加关注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故事呢?此外,我们还可以用看客与孔乙己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和歧视现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感谢您的观看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鲁 迅批判社会弊病和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切 入点。
通过描绘看客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冷漠、愚昧和无知,呼吁人们摆脱麻木不
仁的状态,追求真理和正义。
03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分类
冷漠的看客
总结词
这类看客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弱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努力克服这些弱点,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的反思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这种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类似现象,我们可以思考如何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更加温暖、友善的社会氛围。
对文化的思考
独特的文学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他运用 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看客形象的丑恶面貌。
对后世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启发了许 多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看客们往往出于好奇心,对被围观的事物或 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围观、议论。
冷漠无情
看客们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对被围观者的痛苦和 困境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嘲笑和讽刺。
盲从跟风
看客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盲目 跟从他人,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意识。
看客的社会背景分析
封建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疏离的,看客现象 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看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仇视和不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极富思想性和文学性,其中涉及的看客形象更是多种多样。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客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呈现出中国现代社会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困境。

首先,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

在《狂人日记》中,主角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他看到的是一个个繁忙而又冷漠的人们,那些躲在角落里的看客们,以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高傲态度看待他。

在这里,看客的姿态不再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助力,而是对别人的忽视和抛弃,甚至还成为了主角疯狂的根源。

其次,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客心态。

在《阿Q正传》中,阿Q中的“包龙星”一角就是一种典型的看客形象。

包龙星脑袋里满是各种侮辱和蔑视阿Q的想法,而实际上却并不愿意为其付出什么,他只是以辱骂阿Q为乐,看戏人一般地看待阿Q的所作所为。

这种情形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人在别人遭受困难时,也只是旁观者一样站在一旁,冷嘲热讽,等待着别人的倒下。

第三,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呈现出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鲁迅描述的“乌鸦”是一种既冷漠又舞弊的看客形象。

他们不仅远离了战争前线,而且还假扮自己积极参与战争,并从中牟取自己的利益。

但是最终,这些狼狈为奸的乌鸦们也被暴露出来,他们的行为成为了人们普遍讨厌和排斥的对象。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揭示出的看客形象不仅仅是一种无奈和被动,还可以成为一种颠覆和反抗的力量,它可以引领社会进步,反对社会逆流。

最后,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也表现出隐晦的反思。

在《故乡》中,鲁迅创造了一种充满着幻想的空气氛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实中充斥着的看客心态。

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而却又无法抵达和实现的状态。

这种呼声虽然有些隐晦,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思考力,它引起了读者对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思和启示。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不仅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人物形象,更是鲁迅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笔下的看客1906年,正当年轻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圆着他的美满的梦时,他目睹了一张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

在画面上,他“忽然会见他久违的中国人了”。

“一个绑着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一样的强壮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人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此,这一幕便深刻的刻在了年轻的鲁迅的心上,虽历久而弥深,成为他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情结——姑谓之“看客情节”。

它象一个噩梦一样,死死地纠緾他,统治他,并最终导使他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萌芽和成熟。

这个看客情结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谓之力比多),它通过鲁迅的笔不断地向外释放和转化。

扫描一下鲁迅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看客情结的力比多的始动下,鲁迅沿着看客这一独特角度,切入国民性,进行了艰苦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塑造了一系列的看客形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看客系统,寄寓了鲁迅“提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的希冀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一、看客群像:作为思想上和创作上准备《呐喊》中的小说,在《阿Q正传》之前,除了《一件小事》和《故乡》外,几乎篇篇都有看客的身影。

他们围观鉴赏革命者,作践嘲笑苦难者。

狂人,作为反封建的斗士,他的异乎寻常的言行,不仅遭到封建卫道者的压迫和反对,而且也受到了麻木无聊的看客的围观。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她的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中才出气!”她眼睛却看着我。

我吃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

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看客形象在鲁迅笔下的最初的曝光,青面獠牙的一伙人围哄笑革命者,怎不让他感到奇怪!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的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就义前被看客围观鉴赏的场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先生早就批判过中国人的看客心理,可是鲁迅先生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好心的批判,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批判来唤醒那些麻木的看客,唤醒那些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沉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年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心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做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这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做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比起卫老婆子的圆滑世故,柳妈更多的是尖酸刻薄,这样的一个“善女人”把祥林嫂推向了地狱的门,这是她们之间的一次对话:“‘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地说。

‘再一强,或者所幸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可以说她是给祥林嫂瘦弱不堪的身上驮上了更重的包袱,而自己却依然以个看客的身份饶有兴味的与其他看客一起谈论着,嘲笑着与她同样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女人。

这样的下层人物是尤其可悲的。

受压迫是可悲的,受了压迫却浑然不觉的人是更加可悲的。

鲁四老爷和鲁四奶奶作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表现的冷酷、虚伪和保守。

在得知祥林嫂和婆婆劫走的消息后,他说了两个“可恶”但是都是作为一个看客说的,他并没有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满心想的是自己的利益,祥林嫂被劫是对他们家的冒犯,正因为如此他感到恼怒,但作为一个封建思想的拥护者,他又认为婆婆劫走儿媳妇是顺乎情理的事,于是接着说了“然而”……这种上层社会的看客是可憎的,无情的。

《药》中同样描写了几位看客的形象,如花白胡子老头,他老于世故,圆滑善谈,精神上是麻木的,思想上是愚昧的,“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他见机行事的这番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革命者的不理解,正如鲁迅所说。

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揭露的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看客,正是有了太多的看客,才有了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这是民族的悲哀!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这种赤裸裸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