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场的悲剧——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合集下载

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

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

74寺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

李楠象的悲剧意蕴摘要: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类人物形象,在看客身上表现出深厚的悲剧意蕴,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人性毁灭的悲哀;民族历史的悲哀;特定时代的悲哀。

关键词:鲁迅看客悲剧意蕴“假如一问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一些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火,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人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但是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nI这是在面对钱玄M先生“做点文章”的邀请时,鲁迅做出的网答。

尽管如此,经过深思熟考虑,鲁迅还是拿起了手中的笔,从此直到1936年离世,他的生命再也没有l叫推翻这个“铁屋子”的努力和台战分开过。

尤其是1918年N1925年,这期问鲁迅创作的26篇小说结集为《呐喊》和《彷徨》,成为他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小说主要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中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为主题,但是很少描绘社会生活的外在情状,而是直指人物内心,他的小说“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

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着力于揭露阴暗的闭民性,看客便成为了小说中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形象。

在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6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着攀地勾勒、描画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落,具有泛指意义。

鲁迅在小说中,用几近残忍的笔触,白描看客形象,勾勒看客灵魂,从而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

一、表现了人性毁灭的悲哀对于看客,鲁迅曾经F过一个悲观性的结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卜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扎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

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愚昧无知的心态。

三虚伪的看客简便地说,虚伪是指不真实,不实在,做假的行为。

虚伪的看客也就是指对被看的人有虚假的成分。

换句话说,他们想帮助被看的人的言行是不真实的,不实在的,并不是真心真意想帮助他们,而是从中想方设法捞取一点点好处。

“社会是需要改造的,但自我也并非【4】出于社会之外。

”可以说,看的人和被看的人都需要进行一点精神上的改造,尤其是这些所谓的看客们。

祥林嫂是《祝福》中一个十分的悲惨人物,她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可谓历经了人生的磨难,周围的人起初对她是有一点同情的,后来渐渐就鄙视她了。

像鲁四老爷、四婶子、卫老婆子和“我”等,可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人不能做乡里祝福的仪式后,就对她冷淡了。

卫老婆子从祥林嫂的改嫁中得到了一小笔钱,四婶只是想让祥林嫂多为她家做一些活。

单四嫂子是《明天》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和她的儿子孤苦无助,儿子有病无钱医治,那些看客在看她母子俩的处境无动于衷。

可是在她儿子死的时候,周围的群众好像热心起来,王九妈像个司仪,指挥人忙这忙那,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也跑前跑后,大家忙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些人是虚伪的看客,他们之所以帮忙,是因为他们能吃到一顿饭而已。

魏连殳是《孤独者》中一个比较的可悲人物,他祖母去世,他们的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当然包括他的族人,其实是想让魏连殳按照老规矩给他祖母下葬,如果他改变形式,就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在魏连殳死的时候,他的远方的亲戚和帮忙的人还想从中得到一两个小钱用用。

魏连殳后来有病去世,他的尸体任由他们村子里的人摆弄,在衣冠不整之中入殓,我看出这位青年的可悲之处,更显现出看客的虚伪。

这些虚伪的看客,他们的内心不是真的想帮助他人,而是为了一己的私利,扭捏作态,装作好似很关心他人的样子,殊不知,他们的心里是虚假的、做作的,不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别人的,他们的精神是缺乏一种温情的。

总之,这些看客都是精神上有欠缺的人,需要疗救。

“杀人犯:【5】杀害人肉体的人;讥讽者:杀害他人心灵的人。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doc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形象AS0601112 李杰华摘要:“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鲁迅先生常常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

本文通过分析“看客”在鲁迅小说的表现,分析“看客”成其为“看客”的最主要的原因,希望可以引起大家思考。

关键词:鲁迅看客原因启示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何其高,林贤治先生在《人间鲁迅》一书中也对鲁迅先生下了断言:“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

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确实,经过历史的考验,鲁迅这位“民族战士”终于成为了不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看客”形象得出一个道理。

一.看客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及其形象,在我看来,鲁迅先生从来都是一名伟大的医生,先是一名“肉体医生”,后来弃医从文,于是便成为了一名“精神医生”。

在他的手术刀下面,“看客”是一大焦点。

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并且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就使看客有了普通性,广泛地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真实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具有辛辣的批判意味。

《祝福》中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都可以成为看客,祥林嫂和他们之间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

祥林嫂身边的看客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柳妈和卫老婆子是下层看客的典型代表,她们身份低微,其实她们和祥林嫂没有什么区别,同样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罢了。

可悲的是,她们这一类看客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她们最让人觉得可悲的地方:被压迫却浑然不知,自己将自己蒙在鼓里。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异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干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摘要:鲁迅文章素以犀利深刻见长,这种深刻同样表现在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上。

生活在鲁迅那个时代,便有了各种典型人物,而鲁迅并没有只看到一种表面现象,他对国民性中的愚昧落后、麻木软弱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其笔下的看客是众多人物中表现尤为突出的。

鲁迅先生以喜来审悲的艺术匠心使这种具有劣根性的民俗生活群像变得无比刺眼和厚重,其笔下的艺术世界可谓灵肉皆备,入木三分,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看客以喜审悲一“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于是,“看客”便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群体艺术形象。

鲁迅先生以革新、创造的大师风范,既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个体人物形象,也创造了“看客”这一典型群体人物形象。

看客,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曾出现过。

他们并非是某单一的社会阶层,其范围包括了三教九流,既有闲散的下层市民,也有留洋求学的学生。

譬如,《藤野先生》中,围观中国人被日军杀害的是中国人,在看到这一录像高呼“万岁”的也不乏中国人。

在《药》中,鲁迅对看客的丑陋嘴脸,有着更深入地描绘:“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般,眼里现出一种攫取的光”,到了行刑时,“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经历一回,似乎有点声音,便有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其实在鲁迅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看客的形象,他们未必是在看,也有的在“听”或“交谈”,但那阴暗的心理状态却与看客如出一辙。

像咀嚼鉴赏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乐的人们,在茶馆中冷血的谈论夏瑜的人们,如果不死扣字眼的话,皆可将其归入看客行列之中。

这些“看客”多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因而更有其普遍性,更能反映当时中国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

《祝福》中的祥林嫂周围的那些人们都可以称作看客,他们虽然身份不一,但却充当着同样的角色。

身份卑微的下层人物,柳妈、卫老婆子她们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礼教已在她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可悲的是,她们并未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而是沾染了一身的市侩气,作了无聊而无情的看客,在祥林嫂的伤口上一次又一次的撒盐。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鲁迅笔下的人物众多,除了阿Q,祥林嫂,润土和孔乙己等能反映当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少配角着实也让人深思许久。

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看客。

“于是他背后的人们有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这是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

所谓看客,重点字自然在于一个“看”字。

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中没有样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

这可能就是爱看热闹的中国人的最突出的形象吧。

鲁迅在《示众》中有这样一段,“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大汉填满了。

……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个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中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但不多久,小学生却从巡警的刀旁边钻出来了。

他诧异地四顾:外面围着一圈人,上首是穿白背心的,那对面是一个赤膊的胖小孩,……………………”短短几句话,不仅有动作,还有语言描写,生动的反映了一群无知的中国百姓的特点:爱热闹,但是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

他们不是关心国家的命运,而是好奇。

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好笑呢。

说到这儿,再让我们看看大名人阿Q。

他也是当时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是如此的无知,如此的没有自尊和骨气,以至于这竟然被人戏称为精神胜利法。

他的这种方法是没有选择的,也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

他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革命党人被杀,看到白举人的秘密等。

他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但是即使他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反而被那些地主所警惕,所陷害,最后反倒落得个被看的下场。

他虽然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看到的不同,但结果甚至比他们还惨,看的原因都是出于好奇,但结果都是无奈的任人宰割。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刘彬(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鲁迅小说中叙述了很多的看客形象,使人过目不忘。

读者通过这些看客形象,较为深刻地理解了作家揭示了人们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即无聊、愚昧与虚伪的人性状况,接受了作家批判人们精神空虚、亟待疗救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鲁迅小说中有很多的看客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些看客呈现了国民的性格弱点,应该给予批判。

看客是方言词,实际上就是指群众。

作家曾经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办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

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的战斗。

”【1】在这句话里,作家深深地感到国民精神上的弱点,准备进行韧的斗争。

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归属一下:无聊的看客、愚昧的看客与虚伪的看客。

一无聊的看客简单地说,无聊就是说由于清闲而烦闷或者是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感到厌烦。

无聊的看客是说他们心中无所事事、无聊无趣的心态。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到:“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2】文章说出了中国人的无聊处,自己的同胞即将死去,他们没有意义地前往观看,是属于无聊的看客。

这些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失去意义的,让人看了着实有一丝厌烦,一丝悲凉。

孔乙己是《孔乙己》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好吃懒做、穷困潦倒的一个读书人,可是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去酒店喝酒的时候,很多酒客都嘲笑他,说他脸上的伤疤是偷别人的东西留下的,讲他的腿断了是偷了丁举人的东西的结果。

这些看客既有靠出苦力挣钱的贫穷人,也有有钱的读书人和绅士,他们虽然阶级身份不同,但是在对待孔乙己上却是出奇的一致,不是在同情孔乙己的遭遇,而是在讥讽、挖苦,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是无聊的,只是觉得孔乙己是很可笑之人,拿他开心取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一)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一)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看客”面面观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

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

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面影,他们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起共同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丝毫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正是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纵观这类作品,我们从场景主次这个角度把“看客”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重大事件中的“看客”,一是一般生活场景中的“看客”。

其中第一类重在“看客”的“观”,第二类则重在“看客”的“听”“议”“笑”。

先来看看第一类“看客”——闲看枪毙“犯人”的“看客”同是“赏鉴”杀人,《呐喊》自序中,“看客”赏鉴的是日本人宰割自己同胞的“盛举”,面对惨剧他们所表露出来年是“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此为第一小类。

另一小类是《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终因是不失国格的,于是乎饶有兴味,踮足伸颈,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标题】论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作者】糜丽【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特征内涵意义【指导老师】韦济木【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文学作品总是通过艺术形象和美感作用于人的精神,文学作品只有通过审美才能感染人、教育人。

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及散文作品中所塑造的“看客”形象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感染读者,或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或引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批判。

鲁迅在“看客”形象的塑造中将自己鲜明的爱憎感情融入作品,激起读者思想感情的波澜,激起人们对假、丑、恶的憎恶,对真、善、美的追求。

虽然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当时社会因素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1875—1961)所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暗相吻合。

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看客”形象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社会讽刺性,具有原型批判的意义。

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有了这位文化巨人的呐喊,东方的睡狮——中华民族才迎来了它伟大复兴的曙光。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娜拉走后怎样》等作品中阐述了他对“看客”形象的认识:他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学术界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持各自不同的观点:如以钱理群、王富仁、陈思和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鲁迅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看客“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与奇诡……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喻的反常感觉。

”[2]他们是从“看客”这一形象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来认识的。

进入九十年代学术界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鲁迅作品中的“看客”进行再认识:如蓝棣之的《论鲁迅小说的无意识倾向》、温儒敏的《<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王晓初的《论<野草>的原型与意象》、廖国伟的《阿Q精神与人类精神的自慰本能》等,他们认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是人们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的精神反映。

另一位青年学者皇甫积庆的专著《情结?文本——鲁迅的世界》吸收了文化人类学和原型批评的新成果,对鲁迅的心理情结及其文本的基本原型做了深入阐释,成为90年代后期以来鲁迅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场的悲剧
——解读鲁迅笔下的“看客”【摘要】:“看客”群体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对这些“无物之阵”穷形尽相的描写中,鲁迅寄寓了他深切的国民性批判情感.解读“看客”,解读深藏于其后的文化和心理意蕴.当做戏和看戏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常态时,“看”便具有了悲剧意味.
【关键词】看客戏场“吃”与“被吃”悲剧
“看客”非中国独有,在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形形色色的“看客”不胜枚举。

在《红字》中,仰望着海斯特·白兰的看客是沉默甚至于敬畏的;《巴黎圣母院》中,围观伽西莫多的看客是冷漠且残忍的;《檀香刑》里,饶有兴趣地看孙丙受刑的看客们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面无表情、煞有介事。

正如鲁迅所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1]一切的杀戮与不幸是都可以当成戏剧,可以津津有味地来欣赏的。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便是对中国社会特点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与写照。

人生如戏,那么,在平淡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去看戏或做戏,大概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了吧。

一、戏院里的看客
《祝福》中的祥林嫂因丧子之痛不停地对人诉说与自责,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得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在那些“老女人”的眼里,祥林嫂的不幸像是一出苦情戏。

她们“特意寻来”,
为的便是看戏。

也许她们也曾有过女性的柔情与悲悯,甚至于也有过类似的不幸,然而这点人道与同情早已被长期坚硬冷酷的底层生活打磨殆尽。

苦得多了,心便冷了、木了,见惯不怪了。

于是,当生命的痛苦与悲哀降临在长满老茧的灵魂上时,便少了那切肤的痛,只剩下无奈的承受或幸免于难的庆幸。

她们在看戏的同时,也做足了戏:等祥林嫂说到悲伤处,便“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从这似是而非的同情中,她们获得了一份自我的崇高与满足。

之后,又将这“故事”带走,作为其茶余饭后的谈资,飞短流长时的闲话。

再来看阿Q的游街:“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
“好!!!从人丛中,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中国的看客向来热衷于看游街的,其热情堪比过年看大戏,并且也像观众要求演员般要求游街者表演。

若唱了戏且激情豪迈,满足了他们看的欲望,他们便大声叫好;反之则要骂娘了。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得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2]在“看者”与“被看者”之间,也许他们本是同一阶层的姐妹弟兄(如祥林嫂和老妈子,阿Q和看客们),老妈子们与看客们也未必没有各自的悲哀与不幸。

然而,在这“看”、确切地说是“鉴赏”同类苦痛的过程中,他们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甚而从中达到自我满足”,[3]于是,就继续心安理得地苟延残喘下去。

在这里,鲁迅将尖利的笔触直指国民性批判的深处:“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无论是看戏还是做戏,戏院里最少不了的就是“瞒和骗”。

不幸么,痛苦么,不要紧,只要没有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还是可以微闭了眼,装模作样地看下去、做下去的。

这种“瞒”和“骗”上至知识分子,下到普通民众,成了全民性的生活态度。

无怪乎有人说中华民族是除犹太人以外的又一个世界之最可怜的民族了:空有家园而无信仰,精神家园贫瘠而荒芜。

无信仰意味着无原则,更无所谓“信”与“从”,只是“说着玩玩,有趣有趣的”,一切并不当真,一切皆可做戏,全民表演便形成了“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
民众便是这大戏院的看客。

然而,这种态度一旦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其精神状态可想而知。

而鲁迅深知其后果的可怕。

因此,他在不停地批判,振聋发聩地呐喊: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二、吃人者与被吃者
“看是一种赏玩,也是一种暴力。

[4]
这种“无物之阵”看似空洞与不起眼,却蕴含着一种力量,这力量无形而强大,足以致弱者以死地。

平凡的看客变成看“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因此,阿Q在囚车看到了比狼眼还要可怕的眼睛,“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孔乙己的不幸只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为掌柜不停追问,最终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死去……,看客们用类似于麻木,无动于衷等的利剑,将被看者悄悄地杀死。

“看——被看”的背后,是“杀——被杀”的深层意蕴。

在《药》中,看客们争先恐后而漠然地看着革命志士被杀害,他们“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看客们则”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这哪里是人,分别是一群饿鬼,在等待着吞食革命者的血肉。

而终于,烈士的鲜血为麻木愚昧的民众所食,革命的英雄也成了一个个活该被杀的罪人。

在这里,被启蒙者与启蒙者的关系变成了“看”与“被看”,最终走向“吃”与“被吃”。

革命者的牺牲不过是一场可笑的“疯了的”闹剧,所有的崇高与奋斗在看客们嘻嘻的笑声中被颠覆和消解。

所以,“这样的战士”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战士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阵则是胜利者”,事实上,观看这“表演”的,是比那执刀者还要凶狠的。

如果说个人的看只是个体内心状态的表现,那么集体的看则是大众精神的反映。

无处不在的看客向我们表明:“看”已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本能,人们一不小心便会陷入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当中。

“看”与“被看”,是中国式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

[5]
“示众”时,看客们不遗余力、推挤扭打地去看“白背心”,而被看的“白背心”也忙着研究“发言的秃头”;小学生则惊奇的望着红鼻子那“很胖的奶子……
很长的毫毛”,挟洋伞的长子,“疾视背后的死鲈鱼”……所有的人都忙着“看”,同时也“被看”。

巡警的一根绳子让这个沉闷、懒散的午后顷刻热闹起来,然而在这热闹背后,却是无法言说的悲凉。

等到实在无东西可看的时候,胖大汉便看那树荫下“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无聊至此,令人啼笑皆非。

“看——被看”实质上构成了国人基本生活方式:看别人——被别人看,而示众正是对这种生存状态的隐喻。

这种生活的本真面目是悲剧性的,充满了无聊与绝望,且令人无所逃遁。

我们为众多的“看客”惊醒,却又在无意识中沦为“看客”,鲁迅先生穷其一生的描写与批判,正是他在绝望中最后的反抗。

参考文献
[1]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M]P16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鲁迅.鲁迅全集[M]P36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钱理群.走经当代的鲁迅.[M]P15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黄晓平.“看”的形而上学——从《示众》到《檀香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4
[5]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