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看客ppt课件
《阿Q正传看客》课件

强化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冷 漠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 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 护。
PART 05
总结与思考
对阿Q正传的评价
文学价值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 值,其语言简练、刻画细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 矛盾和问题。
时代背景
阿Q正传创作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 期,各种思潮涌现,鲁迅通过阿Q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看客的冷漠和无知也影响了阿Q对世界的认知,他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受到了限 制。
阿Q与看客的互动
阿Q与看客的互动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他们之间的互动揭 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丑陋。
阿Q在与其他看客的互动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PART 04
看客现象的现代意义
。
阿Q是一个自大、无知而又自欺 欺人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
通过阿Q的故事,鲁迅揭示了当 时社会的虚伪、欺诈和腐朽。
PART 02
看客形象分析
看客的定义
看客的定义
看客是指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围观阿Q被枪毙的人们,他们是一群冷漠、 愚昧、毫无同情心的人。
背景介绍
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也使民族 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打击。在这个背景下,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通过描绘 看客的形象来揭示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愚昧。
看客的特点
01
02
03
冷漠
看客们对阿Q的遭遇没有 任何同情和怜悯,只是把 他当作一场戏来观看。
愚昧
看客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 力,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 和行为,对阿Q的悲惨命 运没有任何反思和警醒。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
看客在鲁迅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鲁 迅批判社会弊病和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切 入点。
通过描绘看客的形象,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冷漠、愚昧和无知,呼吁人们摆脱麻木不
仁的状态,追求真理和正义。
03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分类
冷漠的看客
总结词
这类看客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弱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努力克服这些弱点,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社会的反思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这种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反思现代社会中的类似现象,我们可以思考如何 改善社会环境,营造更加温暖、友善的社会氛围。
对文化的思考
独特的文学风格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他运用 讽刺、幽默、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刻画出看客形象的丑恶面貌。
对后世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启发了许 多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看客们往往出于好奇心,对被围观的事物或 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围观、议论。
冷漠无情
看客们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对被围观者的痛苦和 困境漠不关心,甚至加以嘲笑和讽刺。
盲从跟风
看客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往往盲目 跟从他人,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意识。
看客的社会背景分析
封建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和疏离的,看客现象 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产物。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看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底层人民对权贵阶层的仇视和不满。
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
魂 ,写 出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 的精 神 ,揭示 出畸形社会里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
畸形国民的性格 ,对 民族 精神 中的 消极方 面给 于彻底 地暴
一 伙看客 ,对革 命者 宣 传革 命感 到 “义愤 填膺 ”;对 革
露和批 判 ,“画出这样沉 默的 国民的 灵魂来 ,以引起 疗救者 命者挨打感到幸灾乐祸 ;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 ,几乎是
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刹时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有叫卖包子的胖小孩赤膊的红鼻子的胖大汉满头油光的秃头梳着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的抱着小孩的老妈子低声下气的工人似的粗人挟洋伞的长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的瘦子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嘴里去的猫脸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他们到这里来的唯一目的就是看那被绳头牵着的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犯人
维普资讯
2007年第 1期
四 川I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SICHUA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
●学 术探讨 与 交流
2007年 1月 Jan.2007
鲁 迅 作 品 中 的 “看 客 ’’形 象
“所为 ”而 灭 亡 。
自己亲见 的杀革命党 的情 形— —
— — 《华盖 集 ·这个与那个》
“‘你们 可看见过 杀头么?’阿 Q说 ,‘咳 ,好看 。杀革命
先觉的人 ,历来总被 阴险 的 小人 昏庸 的群 众迫压排 挤 党。咳 ,好 看好看 。’……这一 节 ,听的人都凛然 了。但 阿 Q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以上有不当之处Βιβλιοθήκη 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7
鲁迅的看客有两层意思:围观者即 看的人;被看的对象.
鲁迅笔下的人物很多,除了阿Q, 祥林嫂,闰土和孔已己等能反映当 时中国人民普遍形象以外,还有不 少配角,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 看客.
• 鲁迅描写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
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 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 一条死鲈鱼.乍一看,这句话似乎很滑稽,接着 遍是陷入一片沉思之中.所谓看客,重点自然 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 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 看.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 的形象吧.
• 《药》里,小说真正的英雄夏瑜怀着“这大 清是我们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忙忙地赶着去 “看” 他被杀,茶馆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 的谈资.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 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 不难看出,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看”,他的 小说正是对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中国人民由 于长期沉浸在这个无情的残害人性的社会中, 不知不觉成了《示众》中麻木的看客,成了戕 害他人尊严和生命的罪人. 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在他的笔下,自始至终 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疗救看客.但不幸的是, 鲁迅的这一愿望至今依然没能实现,疗救看客 的教化依旧在继续,“看客”一词又总是和勇 士联系在一起,面对逮徒行凶,就是当勇士见义 勇为还是做看客默然视之〉这绝是一个类似 “活着还是死去?的两难问题。
• 《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 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 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 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 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 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 在是令人心酸.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鲁迅笔下的看客1906年,正当年轻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圆着他的美满的梦时,他目睹了一张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
在画面上,他“忽然会见他久违的中国人了”。
“一个绑着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
一样的强壮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人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此,这一幕便深刻的刻在了年轻的鲁迅的心上,虽历久而弥深,成为他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情结——姑谓之“看客情节”。
它象一个噩梦一样,死死地纠緾他,统治他,并最终导使他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萌芽和成熟。
这个看客情结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弗洛伊德谓之力比多),它通过鲁迅的笔不断地向外释放和转化。
扫描一下鲁迅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看客情结的力比多的始动下,鲁迅沿着看客这一独特角度,切入国民性,进行了艰苦的长期不懈的探索,塑造了一系列的看客形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看客系统,寄寓了鲁迅“提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的希冀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
一、看客群像:作为思想上和创作上准备《呐喊》中的小说,在《阿Q正传》之前,除了《一件小事》和《故乡》外,几乎篇篇都有看客的身影。
他们围观鉴赏革命者,作践嘲笑苦难者。
狂人,作为反封建的斗士,他的异乎寻常的言行,不仅遭到封建卫道者的压迫和反对,而且也受到了麻木无聊的看客的围观。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她的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中才出气!”她眼睛却看着我。
我吃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
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看客形象在鲁迅笔下的最初的曝光,青面獠牙的一伙人围哄笑革命者,怎不让他感到奇怪!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的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是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就义前被看客围观鉴赏的场面。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课件

04
看客形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对冷漠现象的警示
总结词
揭示冷漠现象的危害
VS
详细描述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 在的冷漠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 存在。冷漠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削弱 社会凝聚力和道德责任感。通过对看客现 象的反思,启示人们关注社会冷漠问题, 培养关爱和同情心,共同营造温暖和谐的 社会氛围。
鲁迅的作品
《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揭示了人性的 弱点,并提出了对未来的思考。
看客的定义和特点
看客
指鲁迅作品中那些冷漠、麻木、 愚昧的旁观者。他们通常对别人 的苦难和不幸持有一种超然的态 度,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
看客的特点
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容易受到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的 束缚。他们满足于现状,不愿意 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更新和改造。
对人性的深入挖掘
挖掘人性的复杂性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既有善良、正义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的一面。这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鲁 迅通过描绘这些看客的形象,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并呼吁人们正视自己的人性。
挖掘人性的弱点
在描绘看客形象时,鲁迅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如自私、贪婪、恐惧等。他认为,这些弱点是人性中 普遍存在的,也是导致人类社会种种问题的根源之一。因此,他通过揭示这些弱点,呼吁人们自我反 省和改进。
对后人的启示和借鉴
关注社会现实
鲁迅的作品启示我们关注 社会现实和问题,尤其是 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群体 。
深入探讨人性
看客形象启示我们对人性 进行深入的探讨,认识人 性的复杂性和弱点。
独特的描绘方式
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描绘 方式独特,为后来的作家 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
阿Q正传_看客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 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 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 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 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 快也就忘却了。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1、 用语感之齿去体会(同文本对话)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看客 的语段,边读边划出体会最深的句子,细细 品味,然后思考: 你们读到了一群怎样的看客?
阿Q欺负小尼姑时
酒店里的人大笑 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 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 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一拧,才放 手。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Q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
他看到革命党人被杀,“你们可看见过 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杀革命 党。唉,好看好看,„„”看到白举人 的秘密等。他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但 是即使他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 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反而被那些地 主所警惕,所陷害,最后反倒落得个被 看的下场。
2、以灵魂之刀去解剖(同鲁迅对话)
“全跟着马蚁似的人” 看客:“好!!! ”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 阿Q看看客: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 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 不远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这是一群麻木愚昧的看客,他们简直就是刽子手的帮凶。
谈谈你对“看”现 象的看法,联系现实, 讨论如何改变这种状 况?
回顾昨天,我们看到的是愚昧,麻木,冷漠的看客, 直视今天,虽然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我们的看客 对生命依然如此的冷漠和残忍,明天,我们的明天 又会如何呢? 因此在今天这个追求物质财富,而迷失了精神家园 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鲁迅这样一座精神之塔为我 们指引方向,需要这样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为我们 导航,更需要他的精神篝火来烘烤我们潮湿的心灵。
鲁迅笔下的各类“看客”

鲁迅笔下的各类“看客”鲁迅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甚至连次要人物都说不上的一些芸芸众生形象,他们似乎被作者置于事件进程之外,然而又与事件进程相联系,往往以看热闹,作谈资、发议论的面目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看客”。
“看客”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多次出现在鲁迅作品中,鲁迅对这类人物着墨不多,但却能几笔勾通画出一个个愚昧、麻木、无聊、庸俗的画面。
这些“看客”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民劣根性”。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首次用了“看客”一词:“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我们来看看鲁迅描写的各类“看客”:-----闲看处死犯人的“看客:”《呐喊》自序中,“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些“看客”谈不上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
《药》中的“看客”,他们“赏鉴”的对象不再是受外国人宰割的同胞,而是中国的刽子手杀害中国的革命者,文中是这样细腻而精彩地描写这一群“看客”的:“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这一具有动态展示的场景,特别是对“看客”“赏鉴”杀人的心态进行的特写,可以看出“看客”是何等的愚庸、麻木、落后,他们不仅不对刽子手投以怨愤的目光,而且以观赏为乐事,一个个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说刽子手给予革命者的是肉体上的枪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说,“看客”给予革命者的则是精神上的虐杀!《阿Q正传》中写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这样的一个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美国波士顿树立的“二战”犹太 人蒙难纪念碑上,德国神父马丁留下了一 段发人深省的铭文,其主要表达了看客的 悲剧: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 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 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 成员,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新 教徒,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 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看客
《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 1、这是一群缺乏人性的、毫无怜悯 之心的看客 2、这是一群煽风点火的无聊的看客
3、这是一个冷漠自私、毫无知觉的看客
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看客?
1、据媒体报道,在湖南湘潭市一栋大楼前,在几百名看客的无聊起 哄下,一位本已回心转意的轻生者,最后却决然从高楼跳下,惨死 在一群冷血看客的鼓掌喝彩声中。 2、安徽省马鞍市街头出现了令人警醒的一幕:面对歹徒当街抢钱, 年近古稀的退休干部田继荣老人怒吼一声,冲上前揪住歹徒。围观 人群由50多人很快聚集到200多人,但令人愤怒的是,虽然老人再 三向围观人群呼喊求助,却始终无人应答。一些年轻人甚至边看边 嘲笑,却不出手逮住抢包的歹徒。田继荣老人在致媒体的信中伤心 地发问:“如今的年轻人是怎么了?抓个抢包的歹徒难道比黄继光 堵枪眼还难吗?”。
有人养了一群猴子,常宰猴待客。当客 人光临时,他会穿上白大褂领着客人挑选猴 子。笼子里的猴子们非常紧张,拼命地往后 躲。当客人选中一只猴子时,其他猴子就使 劲把它往外推。被推出去的猴子,知道自己 死到临头,一动不动地任人宰割。其余的猴 子在一旁幸灾乐祸地看着这只猴子被杀掉。 这种场景不断重复上演,最终,猴子全部被 宰杀了。
这是一群冷漠自私、无聊的看客。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 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 这么过。 -----《孔乙己》
看客是什么样的人?
1、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 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
2、是一群病态社会下的不幸的人们。 3、都是思想极度麻木冷漠、毫无同情心的市侩者。他们或者 视杀人为看戏,从中寻找乐子;或嘲笑身边的弱者,本应洒一 滴同情之泪却反把别人的痛苦当作笑料;或者再在别人的伤口 上洒一把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他们落井下石,耻笑失败者、弱势者、处于困境中的人这不 是有血有肉的人,充其量只是一群泯灭了人性的行尸走肉。 5、他们大多都是幸灾乐祸,也爱凑热闹,一切暴露出来的是 他们的愚昧无知、欺软怕硬,他们辨不清正邪善恶;又是不负 责的,他们在分不清善恶的情况下,在势力交锋中见风使舵, 选择强者,明哲保身。
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每天每刻,都 处在被众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时时窥视他人。时不时地在互 相堵、挡、塞着,挤压着他人的生存空间,于是就引起无休止的争斗,打 着、冲着、撞着……这就是旧中国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 的基本关系。这篇小说没有情节,没有名姓,所有的人只有一个目的,那 就是“看”。 ------对小说《示众》的评论
华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 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 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 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 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 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 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 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鲁迅关于看客的描写:
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 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 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 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 众的盛举的人们。 -----《藤野先生》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 为不幸的。”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 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社会病痛的良 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鲁迅的小说《示众》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 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的模式。”。进说 这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人与人的基本关系”。这是何 等的悲哀!“看与被看”的模式是鲁迅的深刻发现。在鲁迅的小说中, “被看者”往往在“看者”贪婪的目光中消失。 -------学者钱理群语
他们对祥林嫂的故事发生的极大兴趣,是仅用“同情心”无法 解释的,因为那种回忆每一次都是饱含着深度痛悔的创口撕裂。她 们在同情心的展览中,隐藏着的潜在动机是刺激的快感,是对好奇 心的满足。或者说,祥林嫂丧子的不幸只是成为了他们自己“有幸” 的证实,并通过不幸的反复展示和咀嚼,来加强和增大自己存在的 幸福感。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永登一中:胡爱年
释义 观众;读者。 鲁迅 《〈呐喊〉自 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 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 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 幸的。” 茅盾 《我们这文坛》:“朋友! 这不是苦了看客?看客们不是一个印板印 出来,看客们的嗜好各殊咸酸。” 巴金 《家》:“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 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 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许多人都发生了新的趣
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 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 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 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