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孝通〈乡土中国〉探讨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信任保障制度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于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1. 引言1.1 费孝通及其著作简介费孝通,生于1910年,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民俗学家。
他曾在北平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费孝通的代表作品之一就是《乡土中国》,这部著作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独特见解。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过对中国乡村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乡村社会固有的特点和规律。
他认为,乡村社会是一个由亲情、乡情和信仰构成的社会网络,这种传统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农村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费孝通指出,要想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社会的治理模式,而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乡村社会的特点,为乡村社会提供相应的治理机制和政策支持。
通过《乡土中国》,费孝通深刻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和治理新时代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呈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现象。
《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我们揭示乡土社会的独特特点和内在机理。
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乡土中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持。
在当前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新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乡土中国》中汲取智慧,探索符合实际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和路径。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品,在乡村社会治理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更在于对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24年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本(三篇)

2024年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本《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
在中国的农村,生存延续了数千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它有着稳定的因素,因而一直是在缓慢的前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时代的脚步下渐渐的发展。
乡土社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展生存下去。
在乡村的农业、熟悉等关系维系的情况下,使得乡村社会依然保留着部分的“乡土性”的特征。
与此同时,在乡村结构上,社会结构的个人家庭以及区域方面都呈现出分化与多样化的趋势。
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农村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公共性越来越强。
中国是自我主义,而在差序格局中,群体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楚,比如说,家庭,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但是,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这样从自我主义,也就是以己为中心的格局推出去,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与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向外推,一个向里推而已。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也建立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的基础上,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普遍的规则并不发生什么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方是谁,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后,才能拿出什么标准来,这就很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包庇了在熟人社会里,任何东西都是熟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很相似,所以依靠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这就形成了一种长老权利,这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利。
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够用,便有人脱离这个村庄,去寻找新地。
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也仍和老家保持联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是亲戚也不过体外之己,因而并不适合发生经济关系,所以村里人通过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商家,陌生间的交易需要契约,所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读完《乡土中国》我深刻明白作为一个学者,费老对中国乡土社会认识的透彻。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近日,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受益良多。
不仅对当时的农村生活,“差序格局”、“礼制秩序”、“长老统治”等方面有了更多了解,同时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对社会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和其发展变化,包括人们对人际关系的知识和理论。
它最根本的任务是解决一个生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
这是对社会学高度和本质的概括。
首先费孝通先生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曾听人说过,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需要回到乡村里去理解,毕竟中国是农业大国。
在“乡土本色”中,费老说中国乡土的特色是不流动的熟人社会,由此产生的是符合这种社会的习惯,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
对“熟人社会”的说法,我思考良多。
费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因为“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人们在较大的环境中活动,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都是陌生人,所以要讲个明白,也才需要画个押、签个字,也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
在此基础上,费先生概括了熟人社会的一些特点和要素,诸如: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和地缘等等。
同时,费孝通又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8篇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篇1思修课的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社会研究学的书,我的眼球就被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所吸引了,费孝通先生在这本书中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色,他让我懂得了中国乡土社会有着太多的思想羁绊,人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所在地社会很安定、美好,不愿意做出改变。
费孝通先生说种地的人搬不了地,长在土里的庄稼也行动不了,所以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里不流动。
对于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总想让我妈在闲暇时多出去走走,但她总不愿意,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在农村种地的人,不在家种地还能干什么。
我想现在还有挺多人还在受着土地的束缚。
在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里成长,没有陌生人。
在经历了长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规矩,“这不是见外了吗?”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语句,这是出于一种对于熟悉的规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国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规矩之上,如果社会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种熟悉地规矩之上的,什么事都是约定俗成,这就跟我们现在说所的道德绑架有些类似,这对于我们要去建立一个信用社会和一个法治社会是很不利的。
还有些乡土社会里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了乡土社会里的传统,人们从上一代学到的知识不假思索就运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复始,只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问原由,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定性思维,思想的不到扩充,思想就局限在了一代传授给一代的思想之中,这是可悲。
不是说中国的乡土社会就是那样思想落后、固执不前,其实只是说中国乡土社会知识的匮乏。
不过现在的乡土中国传媒工具的普及,乡土社会的思想较以前来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有些固执的思想存在,我们要想社会能够全面的发展,我们什么东西都不能落下,一起进步、成长,我们才更容易去构建我们想要的社会。
《费孝通 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
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
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
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
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
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下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
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的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
我们不能具体的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
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
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
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他的代表作品《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探讨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和乡土文化的深层结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得到了深化,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一书主要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深入调研来揭示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特征和乡土文化的内涵。
费孝通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观察和分析,从经济、政治、家庭、宗教、婚姻等多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底层运作规律和社会结构。
首先,费孝通在书中指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性和地方性。
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很大,世袭、等级和家族制度在农村社会中得到广泛实施。
农村社会中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代代相传,有着深厚的传统和血缘关系。
同时,地方性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封建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地方性特征的形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其次,费孝通还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他指出,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农业生产几乎是唯一的经济活动,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土地来维持生计。
而且,由于土地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社会上出现了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
另外,费孝通还深入探讨了农村社会的家庭和婚姻制度。
他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家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男权制度是农村社会的核心特征。
同时,对于婚姻制度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婚姻的合并和拆散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社会的地域性特点。
最后,费孝通还对乡村社会的宗教信仰进行了研究。
他指出,中国农村社会主要信奉民间宗教和儒教,在宗教方面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这也成为农村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宗教信仰对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我对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和乡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费孝通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细致的分析,向我们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底层运作规律和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读后感

第十章:对中国现代化的展望 费孝通对中国现代化的展望,强调了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必须在科技、教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农村问题的经典著作,它的出版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学和农村研究的发展,对于认识和解决中国农村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可以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社会和历史意义的经典之作。
第三章:土地制度的变迁 费孝通讲述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如何租佃制度、田亩制度和土地改革等,分析了这些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土地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础,因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农村经济的组织与发展 费孝通探讨了中国传统农村经济的组织和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他指出了这些经济组织形式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乡村法制的腐败现象》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法制现象,指出了乡村社会的法制相对薄弱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地方性政府体制有关,需要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
第十二章《婚姻家庭》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和风俗习惯,指出了婚姻家庭制度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作者认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需要在法制、道德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总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通过深入的社会学调查和研究,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特点、社会组织形式、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他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展望。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推进中国农村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费孝通〈乡土中国〉探讨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信任保障制度PPT课件

因此當你不還錢時,債主也有權 利向法院要求把房子收為己有
結論
• 不同環境條件成就了不同的文化需 求
農村的社會性格配合了農村的生產模式 ,都市亦然
• 不代表心靈情感或本質有不同或優 劣之分
並不是(鄉村、都市、中世紀)的人心 靈情感有別,而是整個社會的生活結構 和情感結構讓我們「可以」或「必須」 那樣做事情
政府認定-證照
• 現代社會:互 相不熟悉,由 證照了解能力
• 證照﹦能力? ex: 備審資料,公
司求職
• 鄉下人結婚,無須證件、見證人,只要 雙方父母同意即可。
• 現代人登記結婚,需要戶口名簿、身 分證、印章外和一位以上的見證人
我們透過法律來規範經濟活動上面的 利益交換,使之沒有模糊的地帶。
➢ 人與空間關係上的不流動 ➢ 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流動
原因
•人與空間關係上的不流動 ➢農業為主的鄉土社會,人們在土
地上工作謀生,空間上就不流動 •人和人之間關係的不流動 ➢人們停駐在土地上,關係穩定,
耕種活動分工程度淺,人們聚居 ,人際關係也少變動
結論
•鄉土社會在空間上是一個生於斯、死 於斯的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們需 要留在土地上努力耕種,但是自給自 足,不覺得有流動的需要。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全球化以後更是逐工作而居
2. 交通便利
• 為疏通物流,加快原物料和成品的 流動進入市場被消費,加快資本的流 動,因而開發交通,空間距離壓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人與空間關係上的不流動 農業為主的鄉土社會,人們在土 地上工作謀生,空間上就不流動 •人和人之間關係的不流動 人們停駐在土地上,關係穩定, 耕種活動分工程度淺,人們聚居 ,人際關係也少變動
結論
•鄉土社會在空間上是一個生於斯、死 於斯的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們需 要留在土地上努力耕種,但是自給自 足,不覺得有流動的需要。 •鄉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 有陌生人的社會。人們穩定的居住在 同一土地上,生活是例行公事,知識 一代傳一代,沒有新事,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也穩定熟稔,高度信任
現代社會人口流動 頻繁的原因
1. 生產模式改變 • 農業時代,人們留在家鄉的土地上 ,土地是生存與財富的唯一來源, 當然不太流動 • 工業化之後,生產地集中在有動力 、有原物料的特定地點,人力向那 些提供工作機會的地點流動並集中 •全球化以後更是逐工作而居
2. 交通便利 • 為疏通物流,加快原物料和成品的 流動進入市場被消費,加快資本的流 動,因而開發交通,空間距離壓縮 • 交通設施改變地景,改變生活,改 變文化,半日圈、一日圈生活形成, 空間不再阻隔
• 鄉土社會:互相熟識,了解彼此專 長,信任感強,親友都可以推薦工 作,專長的展現多半靠親身實作, 當場展現,或者老人關說,證明有 能耐
政府認定-證照
• 現代社會:互 相不熟悉,由 證照了解能力 • 證照﹦能力? ex: 備審資料,公 司求職
• 鄉下人結婚,無須證件、見證人,只要 雙方父母同意即可。
報告大綱
•
• • •
從費孝通〈鄉土中國〉探討鄉土社 會流動性低原因 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頻繁的原因 提出並比較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不 同的信任保障制度 結論
鄉土社會流動性低之論述
講者:楊其融
引言
•鄉下人以種地維生,離不開泥土。 由於鄉下人普遍從事農業,故社會 流動性低。 •鄉土社會流動性低原因又分為:
並不是(鄉村、都市、中世紀)的人心 靈情感有別,而是整個社會的生活結構 和情感結構讓我們「可以」或「必須」 那樣做事情
• 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只是不同社會脈絡之下不同的對應方 式的單一的文化價值,蔑 視其他文化價值以及接受這些文化價 值的人
3. 就學與就業 • 教育資源與工作機會都集中於人 口集中的工商都市,分布不均 • 想要社會階層往上升的人不惜跋 涉前往有學校的城市就讀,前往有 工作的城市居住,逐資本而居
如果信任越來越難,有哪 些制度力量正在努力保障 信任?
創造信用的制度
政府創造-新的認同
• 在陌生人的社會中需要建立另 外一些使人們凝聚的力量和東 西,如社區認同、國族神話、 民族驕傲 • 新的認同可使得陌生人團結一 致,建立新的信任
政府的保證-證件
• 鄉土社會流動性低,大家都認識彼 此,不需要任何的識別証明 • 現代社會人口組成複雜,流動性高 ,身分證成為信任的基礎,有證件 ,就認為可以掌握你是什麼人
政府作保-契約
• 鄉土社會: 口頭即可 • 現代社會: 先打借據 • 事先掌握: 訂金 • 證據:書面 契約
鄉土求職不須證照
報告結束
謝謝
從費孝通〈鄉土中國〉 探討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 信任保障制度
第七組 李萱蓉 古思穎 張秋萍 楊其融 邱仁祥 胡嘉豪 駱韻筠 呂家豪 林芯羽 翁嘉鴻
題目
〈鄉土中國〉描述了一個不太變動的社 會形態,在這個社會中,不變動使得 人們熟悉彼此,熟悉常規,熟悉生活 ,形成一個具有充分信任的社會。請 (1)描述現代社會的流動變動頻仍 原因何在,(2)如果信任越來越難 ,有哪些制度力量正在努力保障信任 ?
在鄉土社會中,借還東西無須抵押物 品,口頭上面的確認即可。
現代社會,交通便利,債主也怕借款人 逃跑,因此要求白紙黑字寫借據
因此當你不還錢時,債主也有權 利向法院要求把房子收為己有
結論
• 不同環境條件成就了不同的文化需 求
農村的社會性格配合了農村的生產模式 ,都市亦然
• 不代表心靈情感或本質有不同或優 劣之分
• 現代人登記結婚,需要戶口名簿、身 分證、印章外和一位以上的見證人
我們透過法律來規範經濟活動上面的 利益交換,使之沒有模糊的地帶。
熟人隨時可借物品
• 鄉土社會:彼此認識,信任感濃厚 ex:借東西只要講一聲
生人憑證押抵物品
• 現代社會:留下資料證件租借物品 以確保物品的流向和信任對方 ex:學校借器材壓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