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现代水文学(新1版)第15章-水文学与城市化

15.1 城市与城市化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3 城市水问题及解决措施 15.4 城市水文学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
研究生适用教材: 现代水文学(新1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15.1 城市与城市化
15.1.1 城市和城市特点
城市是人口集 中、工商业发达、
① ②
③
①
1939.7.10-12
②
1940.11.22-25
③
1941.9.23-25
④
1953.5.12-19
⑤
1959.4.8-11
⑥
1960.6.23-2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超渗降雨后的时间(S)
城市化过程中,相似暴雨对应单位线对比图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4 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地面径流
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
(a) 城市建设前
(b) 城市建设后
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过程变化示意图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2 城市气候及降水特征
城市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 (1)
城市阻碍效应
DDi(iaagg2rra)amm
22
D(Diai3ga)rgarm am
33
城市凝结核效应
流过程时间向前提,径流过程线
形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60
80 时间 (秒)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3 城市水文效应
(3)城市径流过程变化及雨洪
城市暴雨形成的洪水 具有流量大、洪峰高、
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治策略

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治策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治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化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大量的水资源被开发利用。
这不仅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还使得水资源的供应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问题。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雨水径流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污染,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二,城市化改变了水文循环和水体结构。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水泥地面取代了自然植被和土壤,使得地表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减少。
这种改变使得水文循环发生了变化,导致水体的流动速度加快,水位下降,湿地消失,水生态系统的生境受到破坏。
此外,城市化还导致了水体的人工调节,如修建堤坝、水库等,这些工程措施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第三,城市化加剧了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湿地、河流和湖泊被填埋、开垦和污染,生物栖息地减少,许多水生物种受到威胁,甚至灭绝。
同时,城市化带来的噪音、光污染等也对水生物的繁衍和生存造成了困扰。
针对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质。
其次,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生态化。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布局建筑物和道路,保留和恢复湿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水体,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城市的扩张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下垫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模式,从而对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大量自然土地被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所覆盖。
城市中的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这使得降水无法像在自然地面那样渗透到土壤中。
原本可以补充地下水的雨水,现在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导致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
在暴雨期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蒸发和蒸腾过程。
城市中的植被面积大幅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
同时,城市中的人工建筑物和道路等表面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较强,导致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从而使得蒸发量增加。
但总体来说,由于蒸腾作用的减少,区域内的水分散失总量可能会有所降低。
再者,城市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工厂烟囱等会产生大量的人为热和污染物,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上空的空气对流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从而可能导致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而且,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较大,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明显,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另外,城市化还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水质产生了影响。
由于不透水表面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就排放,会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为了减轻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透水性能,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等。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有助于增加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气候,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水文效应

(hydrological effect of city )
• 概念 • 产生原因 • 产生效应 • 研究意义 • 雨水管理新技术的特点和实例分析
概念
• 水文效应:地理环境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化。包括自然和人 为两组因素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化。
• 城市化水文效应 :指在快速城市化区域,由于屋顶和硬质 地面等不渗透面积的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的雨水汇流特 征改变的现象,其表现为洪水总量增多,洪峰流量加大, 洪水汇流时间缩短。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பைடு நூலகம்宝贵意见!
2、巴黎:古老的排水道
•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 一般的快乐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 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 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 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 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
• 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应大力加强城市雨水管理 新技术的研究,争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并尽快发展成为相应产业,使我国城市化过程能够避免不 利生态后果产生的困扰。
实例分析 • 1、中国古代建筑流派之一徽派建筑 • 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 天井:通风、排水、换气、 取光的功能
简单说就是城市化产生的不渗透地面把 本应渗入土中的一部分雨水给截留了,从而 更易产生洪灾。
•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一天内,市气象 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全市平均 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
• 北京的一场暴雨给城市交 通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 一个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 遇到的问题。这场降雨提 醒人们注意快速城市化本 身所带来的不利的生态后 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讨论

城市化对水循环影响的研究讨论摘要:城市化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改变天然状态下降水、蒸发、产流、汇流、入渗、排泄等城市水循环特性,产生一系列水文效应。
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水循环再生可持续发展1.引言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水环境和水循环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以及地下水超量开采。
同时存在城市街区的扩大导致不可渗透面积增加,下水道改造导致排水系统的变化,降雨时短时间内的排水量增大,使得河川内洪水时洪峰流量增大问题;土地利用面积的增加,水面、绿地等的面积减少,使得水蒸发量减少,市区的气温上升,对城市的气候也会产生影响,同时还伴随着水环境恶化、水文化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2.城市化的水文效应2.1城市水文循环的特点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排转化路径。
除天然水循环外,还形成了由“取水-输水-用水-排水-回归”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人工侧支水循环。
它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
从水循环特性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2.2 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城市水循环由区域天然水循环和人工侧支水循环复合而成,后者是对自然界水循环的社会强化。
一般来说,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河道整治和人工排水管网等工程措施,创造了一个新的径流形成条件,隔绝了地面径流、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换,水循环过程行程缩短、时间加快;城市不透水的下垫面和合流制的排水系统,增加城市水环境中的悬浮固体及污染物,减少下渗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城市枯水期基流,这就是所谓城市水循环的短路化。
2.3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城市化影响降水已成共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设对降雨径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树木、农作物、草地等面积逐步减小,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规模、面积不断增大。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改变以及水污染等问题,对水文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改变对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的扩张导致大量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使得原本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被剥夺,农田水资源的供应减少。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种需求与供应的不平衡使得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此外,城市化还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
城市的建设和道路铺设破坏了地表的自然排水系统,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增加了径流的产生。
这种径流的增加使得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的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水体污染不仅对水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威胁,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潜在的风险。
另外,城市化还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生态系统是维持水文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持水质稳定、调节水量和水温的功能。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湿地的消失、河流的改道和水域的填充等行为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了水文环境的不稳定。
三、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对策为了应对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水资源调度系统,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应加强水环境保护,控制水体污染。
城市化引起的水文效应

维普资讯
第3 4卷 第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期
2 0 年 3月 07
黑
龙
江
水
专 学
报
Vo . 4 No 1 13 , .
Ma, 2 0 r ,0 7
Jun l f el gi gHy rui E g er gC lg o ra o i nj n d al n i ei ol e H o a c n n e
Ke r s u b nz t n ;wae e u c ;h d oo i efc y wo d : ra i i ao trrs re o y rlgc f t e
城市 化是 一个 复杂 的空 间形 态 变 化 和社 会 、 经
济发展过程。 目 前全世界城市化水平以 1 a %/ 以上 的速度递 增 , 发展 中国家逐 渐成为 增长 的重 点 , 且 预 计到 2 5 年 , 00 将有 23的世界人 口生活在不同规模 / 的城市 中… 。 目前 我 国正 以世界 罕见 的速度推 行 城
c se rm efl wigap cs Th h n e ft eu p rh d oo i r cs u sd fo t l n s et . ec a g s p e y r lgcp o es,t erlt no r a iaina d h oo o h h eai f b nz t n o u o t eq ai fs ra ewae ,a d t e rlt n o h r a iain a d u b n wae eo re aedsu sd.Th h u l y o u fc tr t n h eai ft eu b nzt n r a trrs u c r ic se o o e
城市化水文效应的分析

城市化水文效应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得到了迅速地扩张。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问题,如城市水资源紧缺、洪涝灾害等问题频发。
本文从规划中引入健康水文循环的意义出发,提出了流域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水文效应;策略1 规划中引入健康水文循环的意义所谓水文循环,指的是一种自然生态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
水文循环的主要空间载体为大小河流、湖泊、各类湿地和水塘、溪流、河谷地以及河漫滩等地表水文环境。
河流中水的流动起源于重力作用,在重力作用下,河水由高向低流淌在起伏不平的的地表,并对自然形成的河堤、河床和河漫滩等产生冲击效应。
这种冲击力同与此相伴的泥沙淤积,以及河水自身具有的下切力和侧蚀力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一种平衡,构成了河流边界。
各类溪流、湖泊、湿地和水塘等水文要素则是以吸纳雨水,同干流水体进行相互补给和调蓄,使地表的自然水体达到一种平衡,处于自然演化中的水文环境和水文循环系统表现为一种正常平衡状态[1]。
但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水文循环系统在很短的时间里受到了规模较大的干扰,这种城市化建设过程对降雨系统、河流水系及相关生态系统产生的干扰就形成了水文效应。
水文效应将引发水质出现恶化、洪涝等灾害频繁出现、河水出现断流、水生态系统产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人们想利用工程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故此,本文着眼于低影响角度,在城市规划领域引进健康水文循环这一理念,该理念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将水文循环的修复作为目标,对城市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水文效应采取相应对策,以期寻找出其产生症结,并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2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扰动作用解析2.1 城市化隔断承接雨水下垫面条件在自然地表( 未经开发) ,在通过土壤层及透水层之后、雨水得到过滤净化贮藏于地表,或渗入浅水层,最终溢出变成溪水的基流,形成了一个地表漫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当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为因素对水文效应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中,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改变了城市的水文效应。
城市化的最主要特征:
1.人口集中和建筑密度增大,大力铺装道路,整治河道,兴建排水管网等;
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增大,废、污水增多,从而对水的流动,循环等产生了影响;
3.随着人口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也就随之增大,产生了一个寻求充足水源这一水文第一重要的问题。
城市化对水文效应及水特性有如下影响:
1. 对水循环的影响
(1)从水循环路径看,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江河湖泊的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赋存环境和补给转化路径。
人工侧支水循环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城市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相应变化,区域水循环也随之而变。
从水循环特性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地貌与植被分布,使城市地表水的产汇流特性和地下水的补给排泄特性发生相应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的提高,直接改变了城市的暴雨径流形成条件,使其水文情势发生变化:由于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大,蓄水洼地减少,暴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暴雨径流总量增大,洪峰流量增高,出现时间提前,汇流时间缩短;河道中水流流速加大,径流过程中悬浮固体及污染物浓度提高。
另外,地区的入渗量减少,地下水的补给量相应减小,干旱期河流基流量也相应减少。
而地表径流增加,使得径流系数增大,增大了对河道和排水沟渠的压力。
城市化后,夏季降水明显增多,特别是大暴雨的次数、总降水量和平均降雨强度都有所增加。
城市污水增多、降雨的径流量变大和流速的增大,使短时间内的大流量径流发生,不可避免地要使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引起了洪水控制问题。
对地下水收支的影响。
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如上、下水道及地铁等工程均对地下水的收支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需水
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而由于地表的阻隔,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使得其水位降低,水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水文特性。
(2)由于有热岛效应,城市空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对流,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3)城市阻碍效应。
城市因有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地面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坦地区大,这不仅引起湍流,而且对稳定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在城市滞留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市的降水强度增大,降水的时间延长。
(4)城市凝结核效应。
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比郊区多,一般认为有促进降水增多的作用。
2.对水质的影响:
城市化扩大时,枯水流量减小,城市污水的增加及雨水径流水质恶化,引起水源水质恶化。
另外,固态及液态致病污染物的处置对地下水水质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产生了水质污染控制问题。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组分及浓度随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量、人口密度和空气污染程度而变化。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自:
①降水:降雨和降雪对径流污染物的贡献,尤其是工业区降雨中硫的含量很可能是雨洪径流的主要部分;
②土地表面(地表污染物):雨洪径流污染的主要部分。
地表污染物的含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大气沉降、交通量、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季节和风力等;
③下水道系统:沉积池中的沉积物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漫溢出的污水。
地表污染物包括悬浮固体(SS)、COD、重金属、富营养化物质(N、P、K)、细菌和病毒、油脂类物质、酸类物质等,他们最终被雨滴或径流冲走,带到下水道系统中,再通过管网排入受纳水体。
这样就对水体水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中。
工业引起的水体污染最严重。
如工业废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不仅在水中不易净化,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其次是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
城市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针对城市化造成对水循环过程及水质的种种影响,人们也提出和实施了各种解决方案:
1.建造洼地和渗滤带以及停车场内的多孔路面,可以减小径流流速,增大下渗机率;
2.在公路的中间、停车场边缘以及狭窄的风景区建渗水沟,可避免堵塞,同时将拦蓄的径流渗入地下;
3.建立滞洪池,使其始终蓄有一定的水量,蓄洪池可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悬浮性污染物,通过生化作用去除溶解性污染物。
4.加强城市河流的保护和建设;
5.健全城市水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