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文效应的分析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城市的扩张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下垫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模式,从而对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大量自然土地被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所覆盖。
城市中的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这使得降水无法像在自然地面那样渗透到土壤中。
原本可以补充地下水的雨水,现在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导致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
在暴雨期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蒸发和蒸腾过程。
城市中的植被面积大幅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
同时,城市中的人工建筑物和道路等表面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较强,导致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从而使得蒸发量增加。
但总体来说,由于蒸腾作用的减少,区域内的水分散失总量可能会有所降低。
再者,城市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工厂烟囱等会产生大量的人为热和污染物,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上空的空气对流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从而可能导致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而且,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较大,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明显,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另外,城市化还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水质产生了影响。
由于不透水表面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就排放,会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为了减轻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透水性能,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等。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有助于增加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气候,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水文效应

(hydrological effect of city )
• 概念 • 产生原因 • 产生效应 • 研究意义 • 雨水管理新技术的特点和实例分析
概念
• 水文效应:地理环境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化。包括自然和人 为两组因素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化。
• 城市化水文效应 :指在快速城市化区域,由于屋顶和硬质 地面等不渗透面积的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的雨水汇流特 征改变的现象,其表现为洪水总量增多,洪峰流量加大, 洪水汇流时间缩短。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பைடு நூலகம்宝贵意见!
2、巴黎:古老的排水道
•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 一般的快乐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 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 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 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 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
• 我国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应大力加强城市雨水管理 新技术的研究,争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并尽快发展成为相应产业,使我国城市化过程能够避免不 利生态后果产生的困扰。
实例分析 • 1、中国古代建筑流派之一徽派建筑 • 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 天井:通风、排水、换气、 取光的功能
简单说就是城市化产生的不渗透地面把 本应渗入土中的一部分雨水给截留了,从而 更易产生洪灾。
•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一天内,市气象 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全市平均 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
• 北京的一场暴雨给城市交 通带来的不便,实际上是 一个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 遇到的问题。这场降雨提 醒人们注意快速城市化本 身所带来的不利的生态后 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条件,但同时也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从水资源利用、水污染、城市洪涝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探讨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大量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导致了水资源压力的加剧。
此外,城市中的非均等地区发展也加剧了水资源的分配不平衡问题。
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基建需求,许多原本水源丰富的地区开始面临供水紧张的问题,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则因输送水资源给城市而导致自身的水资源短缺。
其次,城市化对水生态系统的污染也是一大挑战。
城市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和污染物以及排放的工业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水体,引发水污染问题。
这些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化学物质等,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功能造成破坏。
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道路和建筑物的建设还会导致大量的非点源污染,如雨水冲刷损失和排泄物流入水体。
这些污染物的累积使得水体的净化困难重重,威胁到城市周边的水生态系统。
第三,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城市的人口集聚和土地利用变化增加了城市洪涝的风险。
城市中大量的水泥、沥青和建筑物使得降雨无法迅速地渗透到土壤中,而是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流入水体,增加了城市的洪涝危险性。
此外,城市中的道路和建筑物也会阻碍原本的溪流和河流的自然水文循环,更加加剧了洪涝的危险程度。
城市化的过程中,修建护城河、水库等防洪设施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办法,然而这也可能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
最后,城市化还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随着城市的扩大,大量的自然栖息地被占据或破坏,导致许多物种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物的兴建、道路的修建和土地的开发,都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破碎化,阻断了物种之间的迁移和繁衍。
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作者:张岩柴井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城市水文效应是指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其高度密集的人口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用水与排水负荷都比较高,如果水污染控制措施跟不上,则城市水环境恶化将难以避免。
城市化意味着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居民用水便利,公共市政用水量(如绿地、消防等)也高于小城镇或农村地区。
因此,城市化将使人均生活用水量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对生活用水的长期增长趋势有极大的影响。
城市化是促使自然环境变化的最强大的因素之一,城市化的过程,增进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关键词:水资源水文效应人类活动正反馈负反馈引言:从地球在宇宙中生成起,地球及其环境就时刻地都在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知道人类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这一切都和水在地球上形成、分布和通过自然界水文循环而不断更新有密切关系。
水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的水循环已大大偏离了它的自然状态,水的流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口迅速增长,加速了水资源的消耗,本文所提及的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指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文效应。
一、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降雨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淡水的主要来源,受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大气层结和大气凝结核含量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扩大主要是对局地降雨及降雨机制产生影响。
城市化对降水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内气温高于城外的现象)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水汽充足,凝结核丰富或在有利于对流性天气发生的天气系统制约下,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雨。
由于引发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了城市降水,经常会出现局部暴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并不鲜见。
如2003年8月18日下午3时苏州市区人民路以东阳光高照,以西则中到大雨,并持续20min。
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及影响

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及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既包括了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包括了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旨在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水资源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供应,城市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水资源为城市提供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基本需求。
城市的居民需求大量的生活用水,工业企业需要水来进行生产,农业需要水来进行灌溉。
如果没有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城市的居民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将会受限,农业生产也将会遭受损失。
水资源还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环境和生态支持。
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来支撑,比如清洁饮用水、河道湖泊的生态环境等。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水资源还为城市提供了能源和交通运输的支持。
水资源可以用作发电和供热,也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水文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改变。
城市的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城市周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需求增加,导致了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这不仅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导致湖泊河流的干涸,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水污染和水环境破坏。
城市的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了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中的排水系统也面临严重挑战,雨污分流不明显,城市排水系统滞后。
城市化还会带来水资源的促进和改造。
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将会得到优化和改造,这将会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3.城市水文效应 2

水污染的原因
• 工业污染源 :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
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 处理等特点。 • 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 肥等。 •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 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 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 菌多。
城市化水文过程变化的原因
• 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及工业的高度密集,城市气候的热岛 效应,凝结核效应(烟,尘增多),及高层建筑障碍效应 的影响,造成了城市地区的雨岛效应。 • 由于城市的发展,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耕地为街道、工厂、 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 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的损 失量很小。 • 城市道路、边沟及下水道系统的完善,使城市集水区内天 然调蓄能力减弱,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 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 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 汇水的水力效率增大,径流系数明显增大。
城市内涝
成因
• • • • 地形地貌 排水系统 城市硬化面积 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 立交桥等的建设
• 工程措施
• 1.整治河道; •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 决雨、污分流问题; •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 涝泵站; •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 湖等; •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 凹式绿地等;
城市与水
• 城市水文效应:城市化所及地区内, 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 影响。
城市化
人口密度增长 建筑物密度增长
需水量上升
饮水浪费增长
不透水区增多
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

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摘要:首先分析了城市发展引起的水文效应,然后对城市水文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了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城市水文水资源的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水文效应;城市化1城市发展引起的水文效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人口密度加大、建筑物增加、各种管道铺设过多,从而造成整个城市水面积增大,雨虹径流的下垫面因此而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大,而废水和污水总量却在不断提升,这样就对水分循环和水的质量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水文效应,甚至会出现温室效应、水炉效应等.2城市水文及其特征分析城市水文学是为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提供服务的新兴学科,也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文效应、城市发展对水文过程作用和影响、城市供水、城市防洪、城市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对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水文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和动态性,首先从综合性角度来分析,城市水文研究过程中需要测验手段、站网布设、测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城市水文的分析工作。
其次从动态性角度来分析,城市水文过程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水环境总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在研究城市水文时需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分析。
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水文研究时,应该以城市水文气象、城市水资源供求平衡、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控制等内容为主,然后再具体分析城市防洪的设计标准问题,对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市供水的合理调度.3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城市发展会给水文水资源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导致出现各种水文效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3.1对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3.1.1降雨由于城市发展,城市气温会随之上升,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气温处于最高状态,这样就会向城市周围扩散,导致气温出现递减,而城市与乡村交界处属于气温递减速度最快的区域。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探讨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
城市化带来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改变以及水污染等问题,对水文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改变对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的扩张导致大量农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使得原本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资源被剥夺,农田水资源的供应减少。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这种需求与供应的不平衡使得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此外,城市化还改变了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
城市的建设和道路铺设破坏了地表的自然排水系统,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增加了径流的产生。
这种径流的增加使得城市面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水体的污染,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质的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废水和污水排放对水体造成了污染。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水体污染不仅对水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威胁,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潜在的风险。
另外,城市化还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生态系统是维持水文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保持水质稳定、调节水量和水温的功能。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湿地的消失、河流的改道和水域的填充等行为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导致了水文环境的不稳定。
三、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对策为了应对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
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水资源调度系统,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应加强水环境保护,控制水体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水文效应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8T17:14:08.3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作者:陈浩[导读]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得到了迅速地扩张。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得到了迅速地扩张。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问题,如城市水资源紧缺、洪涝灾害等问题频发。
本文从规划中引入健康水文循环的意义出发,提出了流域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市化;水文效应;策略
1 规划中引入健康水文循环的意义
所谓水文循环,指的是一种自然生态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
水文循环的主要空间载体为大小河流、湖泊、各类湿地和水塘、溪流、河谷地以及河漫滩等地表水文环境。
河流中水的流动起源于重力作用,在重力作用下,河水由高向低流淌在起伏不平的的地表,并对自然形成的河堤、河床和河漫滩等产生冲击效应。
这种冲击力同与此相伴的泥沙淤积,以及河水自身具有的下切力和侧蚀力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一种平衡,构成了河流边界。
各类溪流、湖泊、湿地和水塘等水文要素则是以吸纳雨水,同干流水体进行相互补给和调蓄,使地表的自然水体达到一种平衡,处于自然演化中的水文环境和水文循环系统表现为一种正常平衡状态[1]。
但在我国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水文循环系统在很短的时间里受到了规模较大的干扰,这种城市化建设过程对降雨系统、河流水系及相关生态系统产生的干扰就形成了水文效应。
水文效应将引发水质出现恶化、洪涝等灾害频繁出现、河水出现断流、水生态系统产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人们想利用工程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
故此,本文着眼于低影响角度,在城市规划领域引进健康水文循环这一理念,该理念是在城市化建设中,将水文循环的修复作为目标,对城市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水文效应采取相应对策,以期寻找出其产生症结,并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2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扰动作用解析
2.1 城市化隔断承接雨水下垫面条件
在自然地表( 未经开发) ,在通过土壤层及透水层之后、雨水得到过滤净化贮藏于地表,或渗入浅水层,最终溢出变成溪水的基流,形成了一个地表漫流过程。
这一过程为环境带来了许多益处。
如渗入土壤的水促进了植物发育和生长; 雨水的渗透要经土壤颗粒的过滤,有利于去除地表径流中存在的杂质,保证了溢出的基流的健康水质; 雨水渗入浅水层为地下水提供了必要的补给,形成了人类的重要水源; 雨水溢出所形成的地表漫流有利于缓和洪水的强度。
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中,城市的面积在快速膨胀,使承接雨水的下垫面受到了大规模的干扰而出现变化。
种类建筑的屋顶、经过铺装的广场、柏油马路、以及通过人工整理的密实地表等不透水平面截断了雨水的正常渗透和贮藏过程,并阻断了地表漫流,日益光滑的地表也削弱了其控制地表漫流速度的功能。
统计资料显示,下垫面条件的变化导致了径流总量上升、径流速度在提高,在大量雨水的冲刷下又将导致水土流失。
而汛期的洪水汇集周期在日益缩短,洪峰值在日益升高,当出现各水洪峰聚集,极有可能造成洪灾。
我国目前的洪水位在逐年上升,而防洪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广大农村村镇地区,将带来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而近年出现的气候异常变化造成暴雨频现,初始冲刷所构成的污染日益扩大,在客观上阻碍了雨水正常入渗土壤,使雨水得不到天然净化。
2.2 城市化打破水文环境地景格局特征
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对地表结构带来干扰,导致地表结构特征产生变化,直接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
研究人员对河流的自然特征展开研究后发现,河流是通过临近的支流同陆域发生水量交换,进而实现自身水源的蓄积和补给。
但城市化建设却使水文形态和水文产流特征发生了变化[2]。
作为由溪流、支流和干流汇聚形成的河流,构成了一个水系网络,形成河流的水系网络具有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的水系包括平行状、放射状、树枝状、羽型状、向心状和混合状等,而且其形态并非一层不变。
城市化建设通常讲究便捷和高效,并突出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河流所具有的天然形态。
在城市化建设中,道路规划通常采取格状路网结构,这造成河流的支流和溪流由于避弯取直而渐渐缩小,一些支流和溪流已经消失。
所造成的地景截断效应也对区域生态流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量生态道路学成果显示,当道路密度达到 0.6 km/km2以上时,大型哺乳动物的出现机会将大幅度下降。
2.3 城市化降低水文系统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通常都具有某种自我调节能力,水文系统也不例外,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径流运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但这种调节能力也存在极限,当超出极限后,将导致极端水文变化的出现。
近些年,国内许多城市的水文数据都具有同化趋势,如暴雨出现频率增高,洪涝灾害频率增大,这些都产生于水文循环系统遭到干扰和破坏。
尽管城市建设扰动水文循环系统的问题不可避免,但还是有必要寻找到一种具有适应性的相应规划与策略。
3 流域规划对策
3.1 区域划分实现由地缘向水缘的转变
全球很多国家都在试图通过河流域进行区域划分和城市建设,这种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美国就有田纳西流域,在南美洲的巴西有亚马逊流域,我国的长江流域。
这种以流域作为单元的区域开发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例如我国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在西亚有两河流域,在非洲有尼罗河流域。
历史经验证明,水文效应的下降同流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是分不开的。
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具有联动性[3]。
在区域内进行水资源的开发会对水文循环产生破坏作用,而治理仅着眼于区域范围是无法实现的。
如在流域的上游进行跨区域调水、在中游进行拦水通常都将造成下游出现断水现象; 而城市进行污水排放和地表径流排放的区段离源头越近,流域范围内造成的影响范围就越大、危害也越大。
同时,区域间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可在流域不同水文区段方面寻找到某些原因。
通常流域上游都为水源保护地带,这里的水文环境十分丰富、地形结构也较复杂,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存在较大困难。
但这里往往蕴藏着丰富的能源或其他资源; 流域下游通常人口密集、交通也十分便利、这里的经济相对发达、先进的技术也存在这里。
若依据这样的规律在流域内进行合理职能分工,可有效防止产业重复建设,实现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态势。
3.2 将流域水资源量作为确定城镇规模等级的门槛
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城市规模等级规划设计时,通常以经济发展目标作为前提条件,其设计底线则是资源容量,这种传统规划模式无视生态环境,在城市规模超过生态系统极限后,将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西方国家在建设中对环境实行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教训深刻,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水资源日益紧张,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进行区域城市开发时应将水文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城市设计规模及等级结构的标准。
降低取排水对区域水文系统造成的干扰,不能只局限于工程技术措施,还要对区域范围内的流域水文资源的承载力做出准确评估,以确定其极限值,以此作为城市开发规模和等级结构的一项衡量标准。
特别是流域上游,若城镇开发规模过大,所造成的污染和径流总量将在较大范围内带来负面影响:如使下游城市的防洪和净水产生更大压力; 为使下游河流更加疏通而进行裁弯取直,将对水文环境及流域水文生态带来破坏。
所以,确定区域城镇开发的规模和等级,以区域内水文资源的承载力极限作为标准。
3.3 依据流域自然特征进行区域城乡空间结构规划
我国进行区域规划依据的是梯度发展规律,这种模式造成条件较好地区更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再以先开发地区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目的是使区域经济由不平衡向平衡过度。
该发展模式是以投资报酬率作为衡量标准。
在发展规划时引进健康水文循环的理念,将水文环境作为衡量标准之一,使区域开发的空间结构同水文空间的相融合。
这种新开发思念与经济衡量标准并不矛盾,未发展地区可作为预留保护地,有效保护上游区域的水文环境。
4 结语
将健康水文循环作为一项衡量标准,将为城市开发中的水文效应研究拓展思路。
这项研究将使城市开发中对水文效应开展的整治不仅局限于现象,而利于在根本上加以解决。
这样通过治理水文效应也使片面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中增加了维持水文循环健康的目标,从而有效缓解开发建设中的水资源紧张局面,这项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吴文国.海口市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 . 2011( 12) .
[2]徐光来,许有鹏,徐宏亮.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 2010( 12) .[3]薛丽芳,谭海樵.城市的水循环与水文效应[J].城市问题.2009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