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水文效应
现代水文学(新1版)第15章-水文学与城市化

15.1 城市与城市化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3 城市水问题及解决措施 15.4 城市水文学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
研究生适用教材: 现代水文学(新1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15.1 城市与城市化
15.1.1 城市和城市特点
城市是人口集 中、工商业发达、
① ②
③
①
1939.7.10-12
②
1940.11.22-25
③
1941.9.23-25
④
1953.5.12-19
⑤
1959.4.8-11
⑥
1960.6.23-2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超渗降雨后的时间(S)
城市化过程中,相似暴雨对应单位线对比图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4 城市水环境及生态环境
地面径流
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
(a) 城市建设前
(b) 城市建设后
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过程变化示意图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2 城市气候及降水特征
城市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及机制:
城市热岛效应 (1)
城市阻碍效应
DDi(iaagg2rra)amm
22
D(Diai3ga)rgarm am
33
城市凝结核效应
流过程时间向前提,径流过程线
形状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60
80 时间 (秒)
15.2 城市水文效应与水环境
15.2.3 城市水文效应
(3)城市径流过程变化及雨洪
城市暴雨形成的洪水 具有流量大、洪峰高、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城市的扩张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下垫面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模式,从而对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大量自然土地被建筑物、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所覆盖。
城市中的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这使得降水无法像在自然地面那样渗透到土壤中。
原本可以补充地下水的雨水,现在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导致径流量增大、流速加快。
在暴雨期间,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蒸发和蒸腾过程。
城市中的植被面积大幅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
同时,城市中的人工建筑物和道路等表面吸收和储存热量的能力较强,导致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从而使得蒸发量增加。
但总体来说,由于蒸腾作用的减少,区域内的水分散失总量可能会有所降低。
再者,城市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工厂烟囱等会产生大量的人为热和污染物,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上空的空气对流增强,增加了大气的不稳定性,从而可能导致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而且,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较大,对气流的阻滞作用明显,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
另外,城市化还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水质产生了影响。
由于不透水表面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同时,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如果未经妥善处理就排放,会污染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为了减轻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提高城市的透水性能,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管理等。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有助于增加蒸腾作用,调节局部气候,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清单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清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热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大量的人工表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同时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也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这使得城市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郊区,形成了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还可能导致局部的气象灾害,如暴雨、雷电等的发生频率增加。
2、雨岛效应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地面硬化率高,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中的建筑物和空气污染物会使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核增多,从而增加了城市的降雨量。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可能会引发城市内涝等问题,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3、大气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城市的空气质量下降,引发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城市化对水文的影响1、地表径流变化城市的建设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如铺设道路、建设建筑物等,这减少了雨水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通常是为了尽快排除雨水而设计的,这使得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入河流,造成河流水位的急剧上升,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风险。
2、水污染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中携带的污染物会进入水体,导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
水污染不仅会影响城市的供水安全,还会破坏水生态系统,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3、水资源短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污染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作者:张岩柴井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城市水文效应是指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其高度密集的人口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用水与排水负荷都比较高,如果水污染控制措施跟不上,则城市水环境恶化将难以避免。
城市化意味着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居民用水便利,公共市政用水量(如绿地、消防等)也高于小城镇或农村地区。
因此,城市化将使人均生活用水量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对生活用水的长期增长趋势有极大的影响。
城市化是促使自然环境变化的最强大的因素之一,城市化的过程,增进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关键词:水资源水文效应人类活动正反馈负反馈引言:从地球在宇宙中生成起,地球及其环境就时刻地都在变化,环境的变化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知道人类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这一切都和水在地球上形成、分布和通过自然界水文循环而不断更新有密切关系。
水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加剧,全球的水循环已大大偏离了它的自然状态,水的流动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人口迅速增长,加速了水资源的消耗,本文所提及的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是指城市化过程中的水文效应。
一、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降雨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淡水的主要来源,受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大气层结和大气凝结核含量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扩大主要是对局地降雨及降雨机制产生影响。
城市化对降水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内气温高于城外的现象)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水汽充足,凝结核丰富或在有利于对流性天气发生的天气系统制约下,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雨。
由于引发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了城市降水,经常会出现局部暴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并不鲜见。
如2003年8月18日下午3时苏州市区人民路以东阳光高照,以西则中到大雨,并持续20min。
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及影响

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及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既包括了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包括了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旨在探析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水文水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水资源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没有稳定的水资源供应,城市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水资源为城市提供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基本需求。
城市的居民需求大量的生活用水,工业企业需要水来进行生产,农业需要水来进行灌溉。
如果没有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城市的居民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将会受限,农业生产也将会遭受损失。
水资源还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环境和生态支持。
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生态保护需要充足的水资源来支撑,比如清洁饮用水、河道湖泊的生态环境等。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水资源还为城市提供了能源和交通运输的支持。
水资源可以用作发电和供热,也可作为交通运输工具。
水文水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和改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改变。
城市的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城市周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需求增加,导致了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这不仅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还会导致湖泊河流的干涸,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带来了水污染和水环境破坏。
城市的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导致了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城市中的排水系统也面临严重挑战,雨污分流不明显,城市排水系统滞后。
城市化还会带来水资源的促进和改造。
城市化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将会得到优化和改造,这将会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析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浅析城市化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及措施本文笔者着重分析了城市化对水文地质造成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标签:城市化;水文地质;影响;措施1、城市化对水文环境造成的影响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对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水文地质环境也造成了显著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问题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形势相当严峻。
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城市水文的规划建设力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而城镇化建设和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1 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的人口、建立密集的建筑群、形成密集的道路交通網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城市形成了一层人工化不透水的下垫层,这种地表与自然地表存在许多差异。
在城市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所带来的巨大热量改变了自然界的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的水文效应造成了影响甚至是改变。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城市市区的降雨量比郊区的降雨量明显增多。
1.2 对河流水系的影响。
第一,城市化对河道的结构造成了影响。
这是因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河道的结构进行了简单化改造。
上文提到的城市不透水下垫层所带来的洪水总量的增加以及径流流速的加快,以及由于疏浚作用导致的河道变宽等都是造成高等级的主河干道发生变化的因素。
除此之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造成的河道淤积同样对低等级的河道造成了影响,使其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是消失不见。
第二,城市化对河网的形态造成了影响。
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出现了逐步人工化的河网形态、逐步减少的非主干河道、逐步减弱的水网分支等使得河网的形态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城市化对水质造成了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小型河流被填埋,使得河流的自净功能降低,不透水率提高,导致径流量的增大以及河道污染物的增多,进而导致城市水质受到影响。
1.3 对暴雨洪水的影响。
第一,城市建设过程中侵蚀了一些洪水滩地以及部分天然河道,降低了其自然调蓄洪水的能力;第二,通过人为的筑堤渠化等手段来避免河道变宽,加快了水流速度,减小了河流的沉积物质;第三,人为的集水区河道导致河道的净流速度以及洪峰峰值增大。
3.城市水文效应 2

水污染的原因
• 工业污染源 :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
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 处理等特点。 • 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 肥等。 • 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 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 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 菌多。
城市化水文过程变化的原因
• 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及工业的高度密集,城市气候的热岛 效应,凝结核效应(烟,尘增多),及高层建筑障碍效应 的影响,造成了城市地区的雨岛效应。 • 由于城市的发展,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耕地为街道、工厂、 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 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的损 失量很小。 • 城市道路、边沟及下水道系统的完善,使城市集水区内天 然调蓄能力减弱,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 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 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 汇水的水力效率增大,径流系数明显增大。
城市内涝
成因
• • • • 地形地貌 排水系统 城市硬化面积 过街的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 立交桥等的建设
• 工程措施
• 1.整治河道; •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 决雨、污分流问题; •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 涝泵站; •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 湖等; •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 凹式绿地等;
城市与水
• 城市水文效应:城市化所及地区内, 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 影响。
城市化
人口密度增长 建筑物密度增长
需水量上升
饮水浪费增长
不透水区增多
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

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摘要:首先分析了城市发展引起的水文效应,然后对城市水文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了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城市水文水资源的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水文效应;城市化1城市发展引起的水文效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生存发展密不可分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人口密度加大、建筑物增加、各种管道铺设过多,从而造成整个城市水面积增大,雨虹径流的下垫面因此而发生改变。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大,而废水和污水总量却在不断提升,这样就对水分循环和水的质量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水文效应,甚至会出现温室效应、水炉效应等.2城市水文及其特征分析城市水文学是为城市建设、居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提供服务的新兴学科,也是水文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文效应、城市发展对水文过程作用和影响、城市供水、城市防洪、城市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对城市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城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城市水文的主要特征包括综合性和动态性,首先从综合性角度来分析,城市水文研究过程中需要测验手段、站网布设、测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实现城市水文的分析工作。
其次从动态性角度来分析,城市水文过程属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水环境总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在研究城市水文时需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来分析。
另一方面,在进行城市水文研究时,应该以城市水文气象、城市水资源供求平衡、城市防洪、城市水污染控制等内容为主,然后再具体分析城市防洪的设计标准问题,对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市供水的合理调度.3城市发展给水文水资源带来的问题城市发展会给水文水资源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导致出现各种水文效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3.1对水文循环系统的影响3.1.1降雨由于城市发展,城市气温会随之上升,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气温处于最高状态,这样就会向城市周围扩散,导致气温出现递减,而城市与乡村交界处属于气温递减速度最快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对水文效应的影响摘要: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城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由于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城市水文效应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文章先介绍城市化的内涵以及城市化水文效应含义,之后从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城市化对水文要素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过程对城市水质污染的影响进行深入阐述,接着简要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最后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Abstract: Urbanization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way of land use chang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urban ecology research, due to the urban hydrologic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he hydrological effects of meaning, from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hydrological elements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furth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water quality pollution in cities, and then briefly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summarize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re prospected.关键字:城市化水文效应水文水资源水文要素水质污染●城市化( Urbanization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
一般来说,现代城市化的内涵是指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地域景观发生改变,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最终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发生改变。
目前全世界城市化的水平以每年1 % 以上的速度递增,且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增长的重点,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来说不高,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已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本文将就其产生的水文效应进行阐述说明。
●城市化水文效应(Hydrological Effect of City )城市水文效应是指城市化所及地区内,水文过程的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水资源及城市水环境的影响愈来愈显著。
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大,建筑物增加,道路及下水管网的建设使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大,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的下垫面条件。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废污水相应增多,从而对水的时空分布、水分循环及水的理化性质、水环境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起了一系列的水文效应。
一、城市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危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快速发展,导致城市需水量的急剧增加,尤其在我国北方缺水的城市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引发城市“水荒”。
城市为了解决水资源危机而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进而造成地面沉降.引发地下水漏斗区,建筑物倾斜、倒塌、沉陷,地下水管道破裂,海水倒灌等恶果。
二、城市化对水文要素的影响1、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降雨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淡水的主要来源,受大气环流、地形条件、大气层结和人气凝结核含量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扩大主要是对局地降雨及降雨机制产生影响。
城市化对降水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而的因素:①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内气温高于城外的现象)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水汽充足,凝结核丰富或在有利于对流性天气发生的天气系统制约下,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雨。
由于引发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了城市降水,经常会出现局部暴雨,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并不鲜见。
表明城市化直接或问接地改变着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状态。
②城市阻障效应。
城市内因有参差不齐的建筑物,粗糙度比城郊大。
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造成降雨;而凡对移动滞缓的降雨系统有阻障效应。
使其移动速度减慢,滞留时问加长。
导致城区降雨强度增加,时问延长。
③城市凝结核效应。
城市化使城市上空的微粒物质及污染物质等显著增加,凝结核明显多于城郊,有利于降雨所需的冰核形成。
所以在城市区域易于形成降雨。
2、城市化对蒸发的影响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下垫面性质发生了变化,城市地区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地表的渗透能力、储水能力逐渐减弱。
城市地表渗透能力的减弱直接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量,使人工化的下垫面的储水量和地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减少,蒸发量也相应减少;再者,城市化的人工路面及建筑群截断了包气带蒸发,使城区总的蒸发量减少。
3、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使地面的自然状态高度的人工化,城市水文循环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变化。
就产流而言,由于城市化促使城区不透水面积的急剧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小,城区下垫面被水泥化、柏油化等,滞水性、透水性很差,降水的产流过程中植物截流、填洼、下渗等损失量均减少,促使城区径流量增大。
在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比与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上海市区建筑物高密区的径流系数高达O.85左右。
就汇流而言,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铺设了大量的滞水性非常小的排水、排污管网,加上城区路面平坦,粗糙率小,透水性差,降低了流域的阻尼作用,汇流速度将大大加快。
水流在地表的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集流速度明显增大,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总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加,地表储存水量减小,加以排水管道密度大,排水速度加快,雨水迅速变为径流,洪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增大。
洪水过程中的径流量随着城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而加大,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大而加大。
4、城市化对暴雨洪水的影响城市化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影响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城市发展侵占天然河道洪水滩地,减少了洪水滩地储洪容量和泄洪能力,使城市遭遇大洪水时,河道调蓄能力减弱;二是筑堤渠化会阻止河流宽度的增加,河流会下切河道,河流沉积物粒级变小,流速增加;三是集水区域河道渠化会增加径流汇流流速,进而使洪峰过程线尖瘦和极端洪水的规模增加。
由此可见城市化过程的地面结构变化改变了水文情势,影响流域的产汇流过程,增加进入河道中的水量,洪峰时间提前,洪峰流量增大,洪峰过程缩短,洪量趋于集中。
在城市地区,少数不可避免的大洪水将增加水灾的损失,一些城市地区因地面沉降给防洪带来压力,使洪灾损失加剧。
一些山区中小河流,盲目开发行洪河滩,修建堤防进行城市建设,流域洪水自然调蓄功能与河道行洪能力下降,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更加频繁,河流洪水位将随着堤防的延长和加高而不断抬高,即“堤高水涨”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小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逐渐加大,即所谓“小水大灾”现象。
三、城市化过程对水质污染的影响1、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由于这些水污染物是集中在若干地点排人受纳水体,故称点源。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剧增,排污水量也随之增加。
工业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排放比较集中,所含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如酚、氰、砷汞等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最甚。
城市居民生活污水也是城市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其所含污染物较多,有有机物、无机物、悬浮物、微生物等。
其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在细菌的作用下易产生恶臭的物质,合成洗涤剂的含量,高危害人体H“。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尽管点源污染控制水平也不断在提高,但是由于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点源污染的程度仍会逐渐加重。
如今,国家治理的重点仍是对点源污染的控制。
2、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就是点源污染以外的污染。
城市的非点污染源包括工厂和汽车向大气排放的废气以及这些废气所形成的酸雨、大气降尘、生活垃圾等,这些污染物平时或悬浮于大气中,或散布在城区建筑物和街道上通过雨水冲刷和地面径流运动,造成面源污染。
①城市降水污染。
酸雨是城市降水污染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在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迅猛增加,汽车数量迅速增加,工业数量逐渐增多和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工矿企业、楼堂馆所及家庭炉灶等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含有SO:、NOx以及碳氢化合物等气体的量也随之迅速增加。
这些污染性气体在适当的情况下便形成酸雨降到地表,通过径流或酸雨直接降到水体中,造成水体被污染,水质恶化。
再者,降水在降落到地面前,便溶解、吸咐、携带了其所接触城市空气中几乎所有的污染物质(降尘、飘尘、各种碳气溶胶等),造成这些污染物质降落到地面,通过径流或直接降落到水体,对城市各种水体造成污染。
总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SO。
NOx以及碳氢化合物等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污染物的浓度会一直很高,这些污染物通过形成酸雨对城市水体造成污染。
②城市径流污染。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区雨水径流量较大,汇流速度较快,这使得雨洪径流的冲刷及其携带能力显著增大。
因此,降水期间尤其是首场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汇流过程污染的同时,溶解、冲洗、携带了平时散布在城区建筑物和街道上各种未清扫的污染物质(即各种尘埃地面垃圾)注入接纳水体,最终造成城市水体污染。
四、城市水文问题的对策1、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及城市人口的增长;2、增加城市各种绿地面积及下垫面的透水性;3、将污染较严重以及耗能较大的工厂搬出城;4、节约用水,合理用水;5、提高各个工厂、企业及城市中各个单位的污水处理能力,城市道路和各种建筑物使用新型建;6、加强城市水文资源的收集和城市水文的监测。
五、问题与展望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全社会应当正视城市化带来的水文效应同胚,并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城市化的水文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尤其对于像我国这样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国家,同时,要科学合理的解决水文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