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与回肠的解剖
十二指肠解剖_2022年学习资料

▣降部的粘膜形成发达-胆总管-的环状襞,后内侧壁-胰管-肝胰壶腹括约肌-上有一纵行的皱襞称-肝固有动脉-十 指肠纵襞,其下-上部-十二指肠上曲-胰体-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降部、-胰头-指肠大乳头,距中切-十二指肠纵 -牙约75cm,为肝胰壶-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空肠曲-、升部-腹的开口处。-水平部肠系膜上动静脉-胆道 十二指肠和胰腺前面观-0445-十二指肠解剖-12
十二指肠解剖十二指肠解剖
目十二指肠-介手胃-和空肠之间,是小肠-上段的一部分,因总-长约有12个横指的宽-度(约20-25cm-二 居-而得名。-▣其土端始于胃的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回肠-之直函-0445-十二指肠解
胆总管-▣整个十二指肠呈“C”-胰管-肝胰壶腹括约肌-形弯曲,并包绕胰头。-肝固有动脉-除始、末两端外,均 上部-在腹膜后间隙,紧贴-十二指肠上曲-胰体-降部、-腹后壁第1一3腰椎的-十二指肠纵襞-右前方。-十二指 大乳头-十二指肠空肠曲-升部-▣按其走向分十二指肠-水平部肠系膜上动静脉-胆道、十二指肠和胰腺前面观-为上 、降部、水平-部和升部。-0445-十二指肠解剖
▣因为它既接受胃液-肝总管-又接受胰液和胆汁,-肝门静脉-胆总管-所以十三指肠的消-胰管-化功能十分重要。 副胰管-十二指肠小乳头-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大乳头-肠系膜上动、静脉-0445-十二指肠解剖
各部的结构特点及毗邻-▣1、上部-长约5cm,-胆总管-起自胃的幽门,水平-胰管-行向右后方,至肝门-肝壶 括约肌-下方、胆囊颈的后下-肝固有动脉-方,急转向下,移行-十二指肠上曲-胰体-降部、-为降部。-一胰头二指肠纵装-十二指肠大乳头-▣上部与降部转折处形-十二指肠空肠曲-、升部-肠系膜上动静脉-成的弯曲,称十三 -水平部-胆道、十二指肠和胰腺前面观-肠上曲。-0445-十二指肠解剖
消化系统结构

注:肝圆韧带是脐静脉闭锁后的遗迹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二、消化腺
(二)肝脏-----肝的组织学结构
胆汁的排泄过程
肝细胞→胆小管→ 小 叶间胆管→左、右肝 管→总肝管 与胆囊管 汇合→ 胆总管 与胰管 汇合→十二指肠乳头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二、消化腺
(二)肝脏-----肝脏的功能 分泌胆汁 •代谢功能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是消化液中重要成分之一。 体内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分解与合成都在 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肝细胞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细胞内。肝细胞可将过多的 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将血中的氨基酸转变成蛋白质加以贮 存,当身体需要时,将这些物质再释放到血中以供利用。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解剖学构造 6、大肠
大肠large intestine起自回
肠,终于肛门。约1.5米,呈 “门框”状包绕在小肠周围。分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 管。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
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解剖学构造
6、大肠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重达1.5公斤,为血管极为丰富的实质性器官。肝在 活体为红褐色,质软而脆,呈不规则的楔形,可分膈 面,脏面和下缘。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二、消化腺
(二)肝脏-----肝的一般形态
脏面邻接许多脏器,脏面以“H”形的沟、裂分为左叶、 右叶、方叶和尾状叶。“H”形沟可分5个部分: 右纵沟前部:胆囊窝 右纵沟后部:腔静脉沟 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裂 左纵沟后部:静脉韧带裂 横沟:肝门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的解剖学构造
功能
◆吸收水和电解质; ◆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 生素;
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大课

V-形的界沟 舌乳头 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
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 粘膜有味蕾
Features of dorsum of tongue
舌的腹面(下面)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舌肌 MUSCLES OF TONGUE
舌内肌改变舌的形状 舌外肌改变舌的位置
颏舌肌的功能: 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
分部
颈部cervical part 胸部thoracic part 腹部abdominal part
食管的狭窄
第一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 平第6颈椎的下缘,距中切牙 15cm;
第二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 气管交叉处,约平第4胸椎下 缘,距中切牙25cm;
第三处:位于食管穿膈的食 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距 中切牙40cm。
73
(一) 胆囊 gallbladder
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长约 8~12cm,宽约3~5cm,容量约50ml。
分底、体、颈、管四部。
胆囊底:位于胆囊切迹处,与腹前壁相接触。 胆囊体 胆囊颈:细而弯曲,起始部略膨大,称 Hartmann囊,胆结石常滞留于此。 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约0.3cm。
2 空肠 jejunum 和回肠 ileum
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 肠曲,下端接续盲肠。 空、回肠共长5-6米,借 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 称系膜小肠。系膜附着 的边缘称系膜缘,相对 缘称游离缘。
外观 肠系膜 组织结构
位置
管径 管壁 血管 颜色 动脉弓级数 直血管 黏膜皱襞
淋巴滤泡
空肠
系膜小肠的近侧2/5, 位于左腰区和脐区
(三)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直肠壶腹:直肠下部管腔的膨大。 直肠横襞(Houston瓣):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及环形肌构成,具有阻挡粪 便下移的作用。以中间的位于右壁者最大,且恒定,距肛门7cm。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2011-01-13 19:49:43| 分类:解剖 | 标签:大小肠 |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 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
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
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
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肠道疾病CT诊断解剖PPT

结肠肝曲癌淋巴结转移
分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 较难区分黏膜下层与肌层的侵犯, 因此对T2以上 的肿瘤出现过度诊断
• 显示是否累肠周脂肪敏感性100%, 但因肠周充血、 反应性炎症表现而对肿瘤侵犯范围出现过度判断
• 对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小淋巴结(<5mm)不能准确 定性*(希望能对找到淋巴结转移比较准确的影像 学标准,并对非手术治疗后淋巴结的变化进行评 估)
回盲部肿瘤
结肠肿瘤
直肠癌
家族性结肠腺瘤病
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一)
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静脉(二)
肾癌术后十二指肠转移
回肠末段腺癌
多期增强MDCT:肿瘤TMN分期
• 以直结肠肿瘤为例
1.强化组织未侵犯病变段肠管全层, 为部分肌层受累; 2.强化组织侵犯病变段肠管全层, 但相应外缘光整, 周围脂肪间隙清晰, 为全层 肌层受累;
肿瘤局限于上皮内或黏膜内(Tis), 侵达黏膜下层(T1), 肿瘤侵达肠壁固有肌 层(T2); 3.病变段肠管外缘不光整、毛糙, 周围脂肪间隙可见结节或条索影, 为肠周脂 肪受累; 4.肿瘤组织侵犯相邻脏器;
肿瘤穿透固有肌层至浆膜下或无浆膜段的结肠和直肠的肠旁组织(T3); 5.远隔脏器可见肿瘤灶.
肠系膜静脉狭窄
肠系膜静脉钙化
肠系膜动脉瘤
肠壁血管性疾病
肠壁粘膜面出血
空肠血管性病变
肠道疾病的CT诊断
• 肠道炎症疾病 • 肠道血管性疾病 • 急腹症 • 肠道肿瘤性疾病
肠梗阻
粪石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
肠梗阻
肠扭转
肠套叠
肠道穿孔
肠道疾病的CT诊断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解剖)

A
29
第二节 消 化 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 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和肠腺等。
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 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 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A
30
一、唾液腺
1.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细,粉灰,血管少 集合
级数较多
肠系膜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
空肠(内面观)
环状襞
A
回肠(内面观)
22
小肠的组织结构
粘
粘
膜
膜
下
层
A
肌外 层膜
23
十 二 指 肠 空 肠
回肠
A
24
六、大肠 Large Intestine
分为5部分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结肠特点: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升结肠
盲肠 阑尾
回肠
横结肠 空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结肠带
肠脂垂 结肠袋
A
25
1、盲肠Cecum和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一、盲肠 二、阑尾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 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 线的中、外1/3交点处
A
26
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阑尾腔阻塞:粪石、异物、寄生虫、痉挛等 引起,导致分泌物潴留和血管 受压、阻塞、缺血,粘膜损伤 脱落甚至管壁坏死。
消化系统 解剖结构
A
1
一、消化系统的一般结构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 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阑 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肠道的结构功能与微生态课件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消化食物
肠道微生物通过分解食物中的复
杂成分,如纤维素、糖类等,为
宿主提供营养。
01
合成维生素
02 肠道微生物能够合成一些人体无
法自身合成的维生素,如维生素K
、维生素B12等。
促进肠道蠕动
肠道微生物能够刺激肠道蠕动, 促进肠道排空和排便。 03
其他生活方式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精神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肠道问题,如肠易激综 合征。
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改善消化 问题。
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等可能对肠道健康产生不 良影响。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其他措施
如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保持个 人卫生等也有助于维护肠道微
生态平衡。
05
肠道疾病与肠道微生态
肠道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许多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肠道微生 物群落的失衡有关。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对肠道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从而影响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免疫调节
04 肠道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免疫系 合理饮食是维护肠道微生态平 衡的重要措施,应保证膳食纤 维的摄入,增加益生菌的摄入
等。
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护肠 道微生态平衡。
药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 药物治疗来维护肠道微生态平 衡,如抗生素治疗等。
食物选择
高纤维、低脂肪、低糖、高蛋白质 的食物有助于肠道健康。
【局部解剖学】中、下腹部脏器解剖

4.胰尾:
抵靠脾门。
六、肝门静脉
(一)位置:自胰颈后方上行,通过十二指肠上部的 深面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上行至第一肝门。
(二)组成: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在胰颈后方汇合而成。
(三)属支与收集范围: 肠系膜上、下静脉; 脾静脉; 胃左、右静脉; 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四)肝门静脉的特点
回盲瓣 控制小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
●回盲区是整个 消化管道中最易 发生套叠的部位。
阑 尾
appendix
根 McBurney lanz
体 系膜
回肠前位28% 盆位26% 盲肠后位24% 回肠后位8%
盲肠下位6%
上缘 下缘 游离缘
注意:成人与小儿阑尾的差别 成人:壁厚、腔小、开口小, 小儿:反之, 临床表现不同.
(3)结肠脾曲毗邻:
①前:胃大弯、第8肋软骨。
②上:胰尾、脾。 ③外:膈结肠韧带。
④后内:左肾、肾筋膜。
临床意义:结肠脾曲的肿瘤不易 被扪及。
(4)乙状结肠系膜根的位置:
骶髂关节
乙状结肠 间隐窝
骶骨上 部前面
小骨盆 左缘
乙状结肠系膜根的毗邻:
左输尿管
(5)横结肠与乙状结肠的鉴别要点
横结肠 乙状结肠
正 常 型
约90%
方 型
约3%
约2% 约4%
婴 儿 型
『
内
侧
育 型
袋 』 显
著
不
发
24% 6%
28% 8% 26%
X线检查时,通常 将小肠袢按部位分为 6组
③直肠上动脉:与乙状结肠动脉末 支间多无吻合。
➢(边)缘动脉
各结肠动脉分支之间 依次吻合,在近结肠处 形成一个连续的动脉弓, 从回盲部至乙状结肠与 直肠移行处,称缘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