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试题6

第六单元精选试题一、判断与改错题1、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工具。
2、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运送、邮件投递等内容为生活性交通。
3、消防、救护等内容为服务性交通。
4、上下班、上下学内容为通勤性交通。
5、居住小区级道路,其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6、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必须在空间上不能重叠7、住宅区可以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上设出入口,其位置可以靠近道路交叉口。
8、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的纵坡宜按机动车道的纵坡要求控制。
9、一个较大规模的住宅区(如居住小区)一般至少需要一个对外联系的通路出入口。
10.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
11、营造街道生活应该成为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填空题1、住宅区交通组织的基本方式有,。
2、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相关关系的因素有,,。
3、对于居民自身发生的内向性区内交通而言,不论通勤性交通还是生活性交通,居民在选择交通方式更注重的是和,因此选择和交通方式占绝大多数。
4、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或布置的方式,并以或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5、住宅区交通组织考虑的因素包括合理处理与、与、与、与、与之间的关系。
6、当住宅区向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间距不应该小于米。
7、居住组团级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一般在米,车行道宽度要求为米。
三、单项选择题1、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有()种。
A、2种B、3种C、4种D、5种2、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
A、交通时间B、交通费用C、交通距离D、方便程度3、居住区级道路,车行道一般需要()。
A、8米B、9米C、10米D、11米4、居住小区级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一般在()。
A、5-7米B、5-8米C、6-9米D、7-9米5、居住小区级道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
居住区规划试题及答案

居住区规划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项不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A. 以人为本B. 功能分区C. 交通便捷D. 经济节约答案:D2. 居住区规划中,绿地率的最低标准是多少?A. 25%B. 30%C. 35%D. 40%答案:B3.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居住区配套设施?A. 教育设施B. 医疗设施C. 工业区D. 商业设施答案:C4. 居住区规划中,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是多少?A. 大寒日不低于2小时B. 大寒日不低于3小时C. 冬至日不低于2小时D. 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答案:B5.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项不是居住区交通规划的原则?A. 人车分流B. 交通便捷C. 停车方便D. 交通管制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些因素是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A. 绿化覆盖率B. 噪音控制C. 空气质量D. 交通流量答案:ABC2.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些是居住区规划的主要目标?A. 提高居住质量B. 促进经济发展C. 保护环境D. 增加就业机会答案:AC3.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些是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A. 住宅建设B. 公共设施C. 交通规划D. 绿化建设答案:ABCD4.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些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A. 以人为本B. 可持续发展C. 功能分区D. 经济节约答案:ABC5. 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些是居住区配套设施?A. 教育设施B. 医疗设施C. 工业区D. 商业设施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居住区规划中,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是冬至日不低于3小时。
(对)2. 居住区规划中,绿地率的最低标准是30%。
(对)3. 居住区规划中,交通规划不需要考虑人车分流。
(错)4. 居住区规划中,工业区是居住区配套设施的一部分。
(错)5. 居住区规划中,居住区环境质量与绿化覆盖率无关。
(错)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居住区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原则。
居住区规划_真题-无答案

居住区规划(总分64,考试时间90分钟)1. 居住区的分级控制规模一般以下列( )为标准。
A.人口和户数 B.建筑规模 C.占地规模 D.投资规模2. 住宅设计一般以下列( )为单位进行。
A.户型 B.套型 C.房型 D.标准层3. 住宅户内楼梯,一面临空时梯段净宽不应小于( )m。
A.0.75 B.0.8 C.0.9 D.1.04. 以下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确定因素中,( )不符合规定。
A.所处地理纬度 B.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C.所处气候特征 D.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II类地区)5. 决定住宅间距的主要因素中,下列( )不考虑。
A.通风、日照 B.视线干扰 C.消防、抗震 D.水文、地质6. 城市居住区中心绿地概念中,以下( )说法不正确。
A.小区级的小游园应与小区级道路相邻B.居住区公园与居住区级道路相邻C.组团内绿地,如果四面邻组团路,面积再大也只能属组团级的“大绿地”D.组团内绿地,如果四面邻组团路,面积达到小区级规模绿地,应成为区级中心绿地7. 居住区道路规划原则中,不应采用下列( )方式。
A.居住区内外联系的道路勿须便捷 B.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C.满足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D.满足住宅的日照通风8.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30000~50000人,小区( )人,组团1000~3000人。
A.5000~6000 B.7000~9000 C.7000~15000 D.9000~200009. 小区住宅用地占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的( )。
A.45%~60% B.55%~65% C.60%~75% D.75%~80%10. 小区多层住宅的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为( )m2/人。
A.15~19 B.10~12 C.16~20 D.7~1011. 条式住宅间距、多层之间不小于( )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小于( )m。
A.10、15 B.6、13 C.9、18 D.12、1812. 在华北地区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标多层为( )%,高层为( )%。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原理试卷A答案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原理试卷A答案《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试卷A3。
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设施服务范围的空间或时间距离4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3 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_B__A 30-40分贝B 35-45分贝C 35-40分贝D 40-55分贝4 哪一个不属于住宅区绿地的三大功能_A__A 美观功能B 使用功能C 生态功能D 景观功能5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 ),但坡长不能超过( )米。
BA.8.0%;50 B.8.0%;20 C.3.0%;20 D.3.0%;50三、简答题(8分*5=40分)1。
住宅的群体组合中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哪几个?并且要写出每种形式的优缺点.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按照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
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线形布局有利于服务设施的高效分布,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产生视线干扰和阴影遮蔽的问题。
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和双周边两种布置形式。
特点: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内部安静,具有内向集中的空间,有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缺点:对地形的适应性差3、点群式:围绕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或水面有规律或自由的布置,形成丰富的群体空间。
特点:日照、通风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
缺点: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较大,视线干扰大,识别性较差.4、院落式:将住宅单元围合成封闭的或版封闭的院落空间。
特点: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提高容积率。
缺点:转角部分易产生阴影。
5、混合式: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数种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特点:空间丰富,适应性广,组成空间多变的住宅组群。
6、自由式:在群体布置时,形成似围非围的相互流动的院落空间效果,在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适于采用自由式的布置形式。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原理》过关必做1500题(居住区规划)【圣才出品】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用地规模约为65公顷,主要目的是()。
[2018年真题]A.为了降低建筑密度,保证良好的居住环境B.为了社区更加多样化C.为了保证上小学不穿越城市道路D.可以形成规模适宜的社区【答案】C【解析】“邻里单位”六原则包括:①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②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③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绿地或中心广场中;④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应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进行控制,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⑤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图书馆、商店、公共活动中心、教堂;⑥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2.下列关于邻里单位理论的表述,错误的是()。
[2017年真题]A.外部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B.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C.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并与其他机构的服务设施一起布置D.邻里单位占地约25公顷【答案】D【解析】美国社会学家克莱伦斯·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
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邻里单位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的安全和安静;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是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3000~4000人;邻里单位的中心是小学,与其他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中;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居住区规划原理考卷-1

《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专业:学号:姓名:成绩: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居住区内部的对外联系应妥善处理。
下面哪种说法不妥()。
A.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B.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道C.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控制在80~130m之间D.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则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口2、、下列()项有误。
A.10层以上的住宅为高层B.住宅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C.公共建筑超过24米时为高层D.公共建筑超过100米时为超高层3、、关于住宅建筑设计,下列说法()项有误。
A.住宅层高不应高于2.8mB.卧室、起居室的净高不应低于2.40m,其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mC.厨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20mD.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卧室时,其1/3面积的净高不应低于2.10m4、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高级住宅”是指()。
A.建筑装修标准高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住宅B.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高级住宅C.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D.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5、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多少时,应设不小于()面积的消防通道。
A.160m,3m×3mB.160m,4m×4mC.180m,4m×3mD.120m,4m×4m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1、建筑密度2、住宅用地3、公共绿地4、道路红线5、日照间距系数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
2、居住区规划结构所包含的基本因素。
3、居民调查的作用与意义。
4、围合空间的作用。
四、论述题(25分)1、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方法较以前有哪些改变,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完整版)居住区规划原理试题

居住区规划原理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3.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4.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6.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56分)1。
居住区的用地分类有哪些?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答:居住区的用地四类:(1)住宅用地(R01)。
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R03)。
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
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
(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

居住区试题及答案(1)1.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特点里坊: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坊墙、坊门,每晚实行宵禁,坊门关闭,禁止出入。
街巷: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邻里单位: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保证充分绿化,各住宅都有充分日照、通风和庭院。
居住小区:有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其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
综合居住区:以居住区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以节约上下班的时耗,减轻城市交通的压力,方便生活,利于工作和生产1.2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的异同1.3 什么是社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四个条件是什么?社区: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交往的社会群体。
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2.1 概念: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人们日常生活、居住、游息,具有一定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并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道路以及其他各种工程设施,为城市街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地区。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围合,并与居住区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规划原理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是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3.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平方米/Ha)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与居住区用地(万平方米)的比值表示。
4.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5.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6.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相或与住宅规模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56分)1.居住区的用地分类有哪些?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答:居住区的用地四类:(1)住宅用地(R01)。
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R03)。
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
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
(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
(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
2.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及特点?答:居住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可分为三种:(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交叉处设立交。
特点:保持居住区内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居住区内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居住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
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
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一般适用于私人汽车较多的居住区。
(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特点:与“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体系相比,在私人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既经济又方便,我国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的道路系统都采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
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体系,居住区内车行道明确分级,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相结合。
(3)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
特点:这种形式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取立交。
采取此道路系统时除在平面上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立体空间的处理达到部分分流的目的。
一般通过将步行系统整体或局部高架处理,做一些步行平台式天桥,可以使人行和车行在立体空间上得到分离,达到比一般平面人车分行或混行更好的效果。
3. 什么是绿地率?绿地的组成有哪些?答: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居住区内的各级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布置方式有哪些?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是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
布置方式:一是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二是独立设置。
5.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是什么?居住区中,中小学校规划布置的考虑因素有哪些?答: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原则:(1)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
(2)当规划用地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与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
(3)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
(4)在Ⅰ、Ⅵ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服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5)在Ⅰ、Ⅶ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6)旧区改造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7)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800~1000 米;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400~500米;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为150~200米。
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2)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并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3)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在交通较方便、人流较集中的地段。
(4)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
居住区中,中小学校规划布置的考虑因素:中小学校选址应有足够的用地面积,便于学生上学,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出入口较为明显;学校基地有良好的通风与日照条件,并远离铁路线和城市交通干道,避免交通噪声对教学的干扰;学校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以便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留出相应的学生运动场地;此外,还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与绿地相邻或与其它一些较安静且不怕吵闹的公共建筑相邻布置。
6. 绘出用地平衡表,并简述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作用:(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进行方案比较。
检验设计方案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7.影响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因素要有哪些?答:(1)住宅层数与经济性(2)进深(3)长度(4)层高8.竖向设计的主要内容答:(1)确定道路各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如道路出入口、中心线转点和变坡点、红线、路沿石处等的设计标高);(2)确定建筑物室内地坪和室外四角的设计标高;(3)环境竖向规划如设置挡土墙,护坡等;(4)确定排水组织如标明排水坡向、汇水沟、散水坡的位置,设计标高及地下排水管沟走向;(5)土石方工程量计算。
9.简述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内容。
答:⑴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⑵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⑶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⑷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
⑸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⑹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
⑺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⑻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⑼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⑽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三、论述题(每题10分)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答: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
⑴行列式。
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
这种布置方式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
但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并且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如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基本形式的变化形式有下列几种:(1)交错排列(2)变化间距(3)单元错接⑵周边式。
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
这种形式组成的院落较完整,一般较适用于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周边布置的形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周边式基本形式的变化有3种,即单周边式、双周边式和自由周边式。
⑶点群式。
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
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⑷混合式。
指三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结合周边式布置。
2.居住区规模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住区作为城市功能结构和乡村人居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有其合理的规模。
这个合理的规模应符合居住功能、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住区的合理规模,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制约:⑴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具有与规模相对应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
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
⑵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基于机动车模式的城市交通要求城市干道之间保持合理的间距,以保证交通安全、快速和畅通。
以此划分的城市地块往往成为决定住区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