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规)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法则”归纳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法则”归纳总结
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
四则指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这四种计算法则。
而四种混合运算指的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算符号及括号,把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1)算式里只有加减法,则依次计算;只有乘除法,也依次计算。
(2)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3)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4)每一步不参加计算的部分,要位置、符号不变地抄下来,保证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5)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手指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添加好友
添加微信好友免费领取二年级语文下册学习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二年级教材电子书手机在线观看。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混合运算PPT课件

引入
新授
练习
巩固练习
引入
1.口答列式: ⑴32与18的和是多少? ⑵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 ⑶40除以8,商是多少?
2.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3.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买1枝钢笔和1个 订书机,一共应付
多少元?
一盒钢笔有10支, 一共80元.
=120+60 =180
=5-4 =1
先估计每组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再计算。
(1)300+60×4
=300+240 =540
300-60×4
=300-240 =60
(2)90-38×2
=90-76
=14
90-38÷2
=90-19
=71
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 定夺。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有两种人是忘不了的,一种是你爱的人,再就是你恨的人,不过往往他们是同一个人。 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只在一念之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不能强迫别人来爱自己,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儿童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也是他们关心的事,而且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洛克 痛苦源于欲望。 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自己。
=7×11
=49
=94
=77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但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向右的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例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一等奖创新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例2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47例2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单元例2,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人教版例题的教学中,根据解决“一共有多少盒酸奶”的问题尝试列出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算式,分析归纳运算顺序,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结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将这一课时(两级混合运算)拆分为乘法和加减法以及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两个课时,在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教学中以具体的情境引入,便于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让学生在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尝试迁移计算——观察算式——归纳运算顺序——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
在运算顺序教学中,给予学生“购物”这一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感知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理解并掌握含有除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方法的迁移,总结出乘、除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学习的活动中,增强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复习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师:老师这里有一组算式,熟悉吗?(电脑课件出示5×3+20,20+5×3,15-7×2)是呀,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你还记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预设:学生讲的较复杂师:谁还能讲的更简洁些呢?师小结:是呀,就像同学们所说,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小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混合运算。
2.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
2.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在交流各种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脱式格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授法、研究法。
课前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2.创设情境。
3.谈话:出示情境图。
4.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二、新课学习1.新授。
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
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可以买几千克?自由读、指名读。
2.讨论,交流,自主解决。
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同桌先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把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为解决问题作好准备。
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然后请学生到前面板演。
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那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
教师要作重点指导,“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想什么办法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3.学生改写算式,并讨论、交流正确的列式方法。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1、《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
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
教学例题时,以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在自主练习中,我感到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同时也发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予以解决2、《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P30例题及P31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出示例题,收集信息1、出示教科书第30页的.例题图。
2、学生看图,师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二、解决问题(1)1、出示问题(1):小军买3个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2、学生独立解答并指名板书:5×3=15(元)15+20=35(元)1、分析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但是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时,就 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五、当堂检测:
1、认真观察下面的题,改正错误。
360-280÷4 500-400÷20 140+60÷5
=80÷4
=100÷20
=200÷5
=40
=5
=40
↓
↓
12
+
=
?
钢笔的单价=总价÷数量 40÷5=8(元)
二、探究新知:
(三)解答。
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
40÷5=8(元) 40÷5+12
8+12=20(元) =8+12
=20(元) 答:一共应付20元。
综合算式: 12+40÷5
=12+8 =20(元)
二、探究新知:
(四)总结运算顺序。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混合算式中, 既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 法,再算加法。
-------------
=80-69
=87
=98
=11
总结运算顺序: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有乘法
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计算除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二)理解题意,分析解法 根据所求问题直接问题列出来数量关系式:
一个订书机的价钱 + 一支钢笔的价钱 = 一共应付多少元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 运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除法和加、减
法的两步式题。(重点) 2、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两
步式题的运算顺序。(难点)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7.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

2017秋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7.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运算定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理解不透彻,导致运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实例。
2.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3.小组讨论工具:卡片、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引入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引导学生总结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并及时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如:一个果园共有126棵树,其中苹果树占40%,梨树占30%,那么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是我们常常需要应用的数学知识。
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需要学习并掌握这些运算法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和步骤。
一、加减乘除的优先级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加减乘除的优先级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乘除法的优先级高于加减法。
这意味着,在一个式子中,先要计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如果式子中有括号,则先计算括号内的式子。
例如:3 + 4 × 5 - 2 ÷ 4 = ?这个式子中,先计算乘法和除法,然后再计算加法和减法。
4 ×5 = 20,2 ÷ 4 = 0.5,所以式子变成了:3 + 20 - 0.5 = 22.5。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22.5。
二、加减乘除的结合律加减乘除的结合律是指,同一运算符的两个或多个数进行运算时,先算哪个数不影响结果。
加法和乘法的结合律是“先算哪个数都可以”,而减法和除法的结合律是“只能先算左边的数”。
例如:3 + 4 + 5 = (3 + 4) + 5 = 12例如:3 × 4 × 5 = (3 × 4) × 5 = 60例如:5 ÷ 2 ÷ 1 = (5 ÷ 2) ÷ 1 = 2.5例如:5 - 2 + 1 = (5 - 2) + 1 = 4三、加减乘除的交换律加减乘除的交换律是指,同一运算符的两个或多个数进行运算时,数的位置可以交换,不影响结果。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是“数的位置可以随意交换”,而减法和除法的交换律是“数的位置不可以随意交换”。
例如:3 + 4 = 4 + 3例如:3 × 4 = 4 × 3例如:5 ÷ 2 ≠ 2 ÷ 5例如:5 - 2 ≠ 2 - 5四、加减乘除的分配律加减乘除的分配律是指,同一运算符的两个或多个数进行运算时,可以先将其中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再进行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
350÷7+44 = 50 +44 = 94
250-150÷5 = 250- 30 = 220
45+45÷3 = 45+15 = 60
84÷2-37 = 42 -37 =5
2+24÷8 24÷8+2 = 2+ 3 = 3+2 = 5 (元) = 5(元) 答:应付5元。
7-24÷8 = 7- 3 = 4 (元)
Hale Waihona Puke 12+15÷3 39÷3+7
72÷6+8 43+81÷9
试一试
算式中,有除法和减法,应先算 ( 除法 ),后算( 减法 )。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 算除法。
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再计算。 95÷5-17 = 19 - 17
= 2 57-42÷2 = 57 - 21 = 36 24+36÷6 = 24 + 6 = 30
答:1枝玫瑰花比1枝百合花便宜4元。
38-180÷9 = 38- 20 = 18 (千克) 答:1头良种奶牛每天的产奶量比1头普 通奶牛多18千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果一小:韦景规
计算:
6×4+7 = 24 +7 = 31 90-12×5 = 90 - 60 = 30
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 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 减法,应先算( )。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法,应先算 ( 除法 ),后算( 加法 )。
不用计算,说说下列各题应先算 什么,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