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3. 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A.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在化学中已经学过的酸碱反应,提问:在酸碱反应中,我们有没有遇到过产生沉淀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沉淀?
B. 讲授(40分钟)
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概念。
2.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20分钟)
讲授如何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包括反应式、平衡常数的定义、计
算方法等。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0分钟)
介绍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离子强度等。
4. 实例分析(10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C. 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与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的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手段
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3. 学生能够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沉淀溶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表达式2. 溶解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 实验:沉淀溶解实验及结果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沉淀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规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溶解度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评价1.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问题解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的与溶解过程。
2. 评价策略: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沉淀溶解反应的溶解度积的方法;3. 能够解决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概念;2. 计算沉淀溶解反应的溶解度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水中出现沉淀的情况?这是怎么发生的呢?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课的内容。
2. 学习(1)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沉淀溶解平衡是指溶液中溶解度已达到饱和时,溶质以固体沉淀的过程,也是固体沉淀溶解为离子在溶液中溶解的过程。
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是溶解度积恒定。
(2)介绍如何计算沉淀溶解反应的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指溶质在饱和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所溶解的物质浓度的乘积,用符号Ksp表示。
根据溶解度积的定义以及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出溶质溶解度的表达式。
3. 实践(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积,并进行比较分析。
(3)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四、巩固让学生回答几个与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盐在水中会溶解,而有些盐则会生成沉淀?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六、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习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计算出溶解度积。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理论知识、实验实践和巩固拓展,能够激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第1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目标要求]1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2了解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1.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
尽管生成物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
2.溶解平衡的建立以Agl溶解为例: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l-脱离Agl的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l-受Agl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l的表面析出——沉淀。
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得到Agl的饱和溶液,如Agl沉淀体系中的溶解平衡可表示为Agl(s) l-(aq)+Ag+(aq)。
由于沉淀、溶解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例如Agl和AgN3;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 g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说,001 g是很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了。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l•L-1时,沉淀就达完全。
二、溶度积1.表达式对于下列沉淀溶解平衡:+(aq)+nA-(aq)sp=[(n+)]•[(A-)]n。
2.意义sp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能力。
3.规则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在给定条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Q>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Q=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Q<sp,溶液未饱和。
知识点一沉淀的溶解平衡1.下列有关Agl沉淀的溶解平衡说法正确的是()A.Agl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达平衡后不再进行B.Ag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l-.升高温度,Agl沉淀的溶解度增大D.向Agl沉淀中加入Nal固体,Agl沉淀的溶解度不变答案解析难溶物达到溶解平衡时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都不停止,但溶解和生成速率相等;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温度越高,一般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向Agl沉淀中加入Nal固体,使溶解平衡左移,Agl的溶解度减小。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一些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
2. 准备PPT课件和相关视频材料。
3. 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供学生实践和讨论。
4. 引导学生自行预习相关知识,提供参考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现象,如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钙溶液的反应等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速率、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以及沉淀生成的条件等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1. 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通过实验演示,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溶度积等。
2. 沉淀溶解平衡的挪动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沉淀溶解平衡挪动的现象,讨论平衡挪动的原因和规律,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3. 应用实例结合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干系、设计实验方案等。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习题、实验设计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方法。
3.4.1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教学设计
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课时沉淀溶解平衡
【提问导入】通过几种电解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思考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解答思考题
(1)通常所说的难溶物是指在常温下,其溶解度小于0.01g,并不是在水中完全不能溶解。
(2)生成AgCl沉淀的离子反应是指进行到一定限度,并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此时溶液中还有Ag+和Cl。
【过渡】播放视频
【学生】建立沉淀溶解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等时,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总结】
【教师】讲解溶度积的意义
【学生】溶度积的应用
判断有无沉淀——溶度积规则
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在溶液中,当沉淀形成和溶解达到平
3.4.1 沉淀溶解平衡
一、沉淀溶解平衡
AgCl(s) ⇌Ag+(aq) + Cl-(aq) 注明状态和可逆号
动态平衡v(溶解)=v(沉淀)≠0
二、溶度积Ksp
A m
B n(s)m A n+(aq)+n B m-(aq)
只与温度有关
三、溶度积的应用
Q >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Q =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 <Ksp,溶液不饱和,无沉淀析出
四、平衡影响因素
内因
外因
在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时,我通常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然后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说。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4页word文档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剖析(一)教材剖析苏教版本节教材知识建构线路:■ 这个建构线路体现了由理论到运用主线。
在理论部分有两个要点,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沉淀与溶解是可逆过程观点;二是通过类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构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教材编写体现以下四个特点:①充分考虑学生认识能力。
②特别注意生产、生活与实验情境创设。
本节生活情境美丽溶洞、误食钡盐中毒救治、氟化物防治龋齿等体现了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而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知识,则被全部置于生产生活情境之中。
③注意运用直观方式说明问题。
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是可逆过程”建构时,采用了直观描述微观图景方法;在“形成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概念”时,采用相关化学平衡知识类比迁移这种比较直观建构方法。
④能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个活动与剖析、三个交流与讨论,涵盖了上述知识建构线路中全部环节。
(二)学生情况剖析学生此前深入地学过物质溶解与化学平衡,也经历过将化学平衡知识迁移运用于电离与盐类水解,这些为学生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奠定了知识与方法层面基础。
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沉淀与溶解问题仍有错误认识。
具体为:①沉淀与溶解是两个对立统一现象,在学生那里却常常是割裂。
②生成沉淀复分解反应因其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反应灵敏,常使学生形成单向反应错觉,妨碍了其为可逆反应建构。
③习惯上将沉淀物看作不溶物前概念,对沉淀在水中有微少溶解认同有强干扰。
二、设计思路要进行追求科学本质剖析,就要关注科学中观点与证据,即观点产生过程要被追问,获取证据实验要经历紧扣目标思路层面构想,这些在下面学习过程设计中将被显性化。
第1课时从帮助学生产生“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存在着沉淀溶解可逆过程”核心问题开始,到用反证法设计实证方案并实施实证,证实该核心问题结束。
第2课时内容是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第1节课核心问题是:难溶物在水中真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可逆过程吗?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过程: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难溶物亦溶,难溶物在水中真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可逆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鲁科版)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海南中学萱书慧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
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
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沉淀的溶解、生成的本质难点:沉淀溶解平衡四、教学方法习题练习、讲解启发、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如何形成? 小朋友吃糖不刷牙易形成蛀牙又什么原因?这都与我们要学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有一定的关系。
【图片展示】千姿百态的岩石、溶洞、蛀牙。
【老师】现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之前,我们首先思考讨论两个问题:问题一:在NaCl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学生思考讨论】分两种情况:当溶液没有达到饱和时,固体能继续溶解;当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继续溶解。
【老师提出质疑】达到饱和后固体真的不能溶解了吗?【图片展示】将形状不规则的NaCl固体放在饱和食盐水中过了一昼夜后发现变成形状规则的固体且质量不变。
你得到什么启示?【老师提示】联想如何改变固定形状的积木?拆——拼。
【学生】其实有溶解也有结晶的过程。
质量不变说明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
【老师】可用NaCl(S) Na+ (aq) + Cl-表示【老师】问题二:NaCl能不能与盐酸反应?在饱和NaCl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在饱和NaCl溶液中滴加浓盐酸实验现象: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
【老师】你认为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联系问题一)【学生分组分析讨论】白色沉淀是NaCl。
原因:NaCl(S) Na+ (aq) + Cl-(aq)加入浓盐酸,C(Cl-)增大,使平衡向左移动,有NaCl固体生成.【老师】可溶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若有,可以如何表示?(参照NaCl(S) Na++ Cl-)【实验探究】实验步骤:1、将少量PbI2(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 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取少量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Pb(NO3)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在上层清液中滴加AgNO3溶液后,有______________产生。
结论解释:说明上层清液中有________当加入AgNO3后,从而有_____色的________生成。
探究本质: I - + Ag+ = AgI↓2I - + Pb2+ = PbI2↓【学生】分析探讨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动画演示】氯化银的溶解过程【分析】一方面:少量的Ag+ 和Cl-脱离AgCl表面进入水中(沉淀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的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析出(沉淀生成过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既可以形成AgCl的饱和溶液,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多媒体显示】一、沉淀溶解平衡1、概念: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形成电解质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2、表达式:如Mg(OH)2(s) Mg2+ (aq) +2OH- (aq)MmAn(S)m Mg n+ (aq) +nA m- (aq)【练习】CaCO3 (s) Ca2+ + CO32- (aq可省略)【学生总结】写表达式需要注意之处。
【讲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
【学生回忆、联系、回答】3、特征:逆、动、等、定、变(1)等: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速率与沉淀生成速率相等。
(2)逆:沉淀生成过程与沉淀溶解过程是可逆的。
(3)动:动态平衡,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仍在进行。
(4)定: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溶质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5)变:沉淀溶解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当条件改变,会建立新的平衡。
【问题探究】对于平衡:AgCl Ag+ + Cl-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改变条件平衡移动方向C(Ag)C(Cl)升温加水加AgCl(s)加NaCl(s)加AgNO (s)【练习】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等B.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沉淀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等C.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D.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如果再加入该沉淀物,将促进溶解【思考】难溶等于不溶吗?【讲解】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克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0 ,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多媒体显示】二、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Ksp1、概念:难溶固体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或一定)。
其离子浓度的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为溶度积,用Ksp表示。
2、表达式:如Mg(OH)(s) Mg2+ (aq) +2OH- (aq)225℃时, Ksp=[Mg2+ ][OH-]2 = 5.6×10-12mol3•L-3【学生练习】请写出 BaSO4 、 Al(OH)3 、 CuS的沉淀溶解平衡与溶表达式。
度积KSP【讲解】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Ksp的大小反映了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即Ksp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多媒体显示】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练习】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溶度积大的化合物溶解度肯定大。
B. 向含有AgCl固体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溶解又达到平衡时,氯化银的溶度积不变,溶解度也不变。
C. 将难溶电解质放入纯水中,溶解达平衡时,电解质离子的浓度的乘积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D. 氯化银达沉淀溶剂平衡时,氯化银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不再进行。
例2.将足量的AgCl分别放入下列物质中, AgCl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 10mL0.01mol/L的KCl溶液② 10mL0.02mol/L的CaCl2溶液③ 10mL0.03mol/L的KCl溶液④ 10mL蒸馏水⑤ 10mL0.05mol/L的 AgNO3溶液A . ④①②③⑤B . ④①③②⑤C . ⑤④②①③D . ⑤③②①④点拨:由于Ksp=[Ag+][Cl-],[Ag+]或[Cl-]越大,越能抑制AgCl的溶解,AgCl的溶解度就越小。
3、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老师提示】应该从那几方面去分析?【多媒体显示】(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①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②同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
③易溶电解质做溶质时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可存在溶解平衡。
(2)外因:【讲述】:通常我们讲的外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等。
对于溶解平衡来说,在溶液中进行,可忽略压强的影响。
下面请同学们考虑浓度(如①加水②增大相同离子浓度)、温度(如升温)对溶解平衡分别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回答】1、浓度:①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增大相同离子浓度2、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交流·研讨】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们可以从周围海水中获取Ca2+和HCO3-,经反应形成石灰石外壳:Ca2++2HCO3-CaCO3↓ +CO2↑+H2O 珊瑚周围的藻类植物的生长会促进碳酸钙的产生,对珊瑚的形成贡献很大。
人口增长、人类大规模砍伐森林、燃烧煤和其他的化石燃料等因素,都会干扰珊瑚的生长,甚至造成珊瑚虫死亡。
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珊瑚生长的原因。
【迁移应用】分析溶洞的形成、龋齿和含氟牙膏(1)钙、鳞在骨骼牙齿中的存在形式 Ca5(PO4)3OH(2)存在的溶解平衡Ca5(PO4)3OH 5Ca2+(aq)+3PO43-(aq) +OH- (aq)(3)吃糖为何会出现龋齿?提示: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有机弱酸(4)含氟牙膏的使用5Ca2++3PO43-+F- = Ca5(PO4)3OH氟磷灰石更能抵抗酸的侵蚀,使牙齿更坚固注:氟过量会导致氟斑牙,因此,生活在水中含氟量较高的地区的人,不宜使用含氟牙膏【布置作业】P97 迁移应用的第1、3题及预习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二课时【预习提问】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的关系与化学平衡什么关系?【归纳】一、沉淀的溶解与生成离子的浓度商Qc和离子积Ksp的关系:(1).当 Qc > Ksp时是过饱和溶液,离子生成沉淀即反应向生成沉淀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2).当 Qc = Ksp时是饱和溶液,已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3).当 Qc < Ksp时是不饱和溶液,沉淀溶解即反应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直到平衡状态(饱和为止)。
以上规则称为溶度积规则。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控制离子浓度的大小,可以使反应向所需要的方向转化。
【学生讨论】运用此结论解释第一课时PbI2的实验现象。
1 、沉淀的溶解BaCO3(s) 等难溶盐溶解在强酸溶液中:BaCO3(s) +2H+=CO2↑+H2O+Ba2+CaCO3(s)+2H+=CO2↑+H2O+Ca2+ZnS(s)+2H+ = Zn2++H2S ↑难溶于水的氢氧化物溶解在酸中:Mg(OH)2(s)+2H+=Mg2++2H2OFe(OH)3(s) +3H+=Fe3++3H2OMg(OH)2(s)溶解在氯化铵等酸性的盐溶液中:Mg(OH)2(s)+2NH4+=Mg2++H2O+2NH32、沉淀的生成例1:将4×10-3mol•L-1的AgNO3溶液与4×10-3mol•L-1的NaCl溶液等体积混合能否有沉淀析出?Ksp(AgCl)= 1.8×10-10mol2•L-2解:只有当 Qc > Ksp时,离子才能生成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