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3. 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A.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在化学中已经学过的酸碱反应,提问:在酸碱反应中,我们有没有遇到过产生沉淀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沉淀?
B. 讲授(40分钟)
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动态平衡”的概念。

2. 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方法(20分钟)
讲授如何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包括反应式、平衡常数的定义、计
算方法等。

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0分钟)
介绍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离子强度等。

4. 实例分析(10分钟)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C. 拓展(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与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的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手段
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能正确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
3. 学生能够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沉淀溶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表达式2. 溶解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 实验:沉淀溶解实验及结果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沉淀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规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沉淀溶解平衡大学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2. 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器材。

3. 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沉淀和溶解的现象,如河水中的泥沙、海水中的盐分等。

那么,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沉淀溶解平衡。

二、讲授新课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1)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固体质量和离子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动态平衡、多重平衡。

2.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1)溶度积常数(Ksp)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其离子浓度的乘积的幂次方等于溶度积常数。

(2)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离子浓度表达式,代入Ksp计算。

3.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2)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3)分析溶液的酸碱性质。

三、实验演示1. 实验目的: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现象,验证溶度积常数。

2. 实验原理: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原理,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饱和,观察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3. 实验步骤:(1)配制一定浓度的难溶电解质溶液。

(2)加入沉淀剂,观察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3)计算Ksp。

四、课堂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

2. 计算下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3. 分析下列溶液的酸碱性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强调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溶解度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评价1.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问题解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的与溶解过程。

2. 评价策略: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计算沉淀溶解反应的溶解度积的方法;3. 能够解决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概念;2. 计算沉淀溶解反应的溶解度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问题:你们有没有见过水中出现沉淀的情况?这是怎么发生的呢?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课的内容。

2. 学习(1)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沉淀溶解平衡是指溶液中溶解度已达到饱和时,溶质以固体沉淀的过程,也是固体沉淀溶解为离子在溶液中溶解的过程。

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是溶解度积恒定。

(2)介绍如何计算沉淀溶解反应的溶解度积。

溶解度积是指溶质在饱和溶液中达到平衡时所溶解的物质浓度的乘积,用符号Ksp表示。

根据溶解度积的定义以及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出溶质溶解度的表达式。

3. 实践(1)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不同溶质的溶解度积,并进行比较分析。

(3)进行相关习题的训练,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四、巩固让学生回答几个与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盐在水中会溶解,而有些盐则会生成沉淀?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六、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习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计算出溶解度积。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理论知识、实验实践和巩固拓展,能够激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第1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目标要求]1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2了解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关系,并由此学会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一、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1.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的原因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

尽管生成物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

2.溶解平衡的建立以Agl溶解为例: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l-脱离Agl的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l-受Agl表面正、负离子的吸引,回到Agl的表面析出——沉淀。

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得到Agl的饱和溶液,如Agl沉淀体系中的溶解平衡可表示为Agl(s) l-(aq)+Ag+(aq)。

由于沉淀、溶解之间的这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3.生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反应的限度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例如Agl和AgN3;但难溶电解质与易溶电解质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 g 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说,001 g是很小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了。

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l•L-1时,沉淀就达完全。

二、溶度积1.表达式对于下列沉淀溶解平衡:+(aq)+nA-(aq)sp=[(n+)]•[(A-)]n。

2.意义sp表示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溶解能力。

3.规则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在给定条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Q>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Q=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Q<sp,溶液未饱和。

知识点一沉淀的溶解平衡1.下列有关Agl沉淀的溶解平衡说法正确的是()A.Agl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达平衡后不再进行B.Ag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l-.升高温度,Agl沉淀的溶解度增大D.向Agl沉淀中加入Nal固体,Agl沉淀的溶解度不变答案解析难溶物达到溶解平衡时沉淀的生成和溶解都不停止,但溶解和生成速率相等;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温度越高,一般物质的溶解度越大;向Agl沉淀中加入Nal固体,使溶解平衡左移,Agl的溶解度减小。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章 第四节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2. 能够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一些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溶度积规则诠释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

2. 准备PPT课件和相关视频材料。

3. 设计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供学生实践和讨论。

4. 引导学生自行预习相关知识,提供参考资料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现象,如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碳酸钠溶液与硫酸钙溶液的反应等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反应速率、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以及沉淀生成的条件等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教学1. 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通过实验演示,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如温度、浓度、溶度积等。

2. 沉淀溶解平衡的挪动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沉淀溶解平衡挪动的现象,讨论平衡挪动的原因和规律,加深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3. 应用实例结合生活实例或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干系、设计实验方案等。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习题、实验设计等,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观点,掌握溶度积规则和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方法。

3.4.1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3.4.1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教学设计
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课时沉淀溶解平衡
【提问导入】通过几种电解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思考题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解答思考题
(1)通常所说的难溶物是指在常温下,其溶解度小于0.01g,并不是在水中完全不能溶解。

(2)生成AgCl沉淀的离子反应是指进行到一定限度,并不能完全进行到底,此时溶液中还有Ag+和Cl。

【过渡】播放视频
【学生】建立沉淀溶解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和溶解的速率相等时,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总结】
【教师】讲解溶度积的意义
【学生】溶度积的应用
判断有无沉淀——溶度积规则
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在溶液中,当沉淀形成和溶解达到平
3.4.1 沉淀溶解平衡
一、沉淀溶解平衡
AgCl(s) ⇌Ag+(aq) + Cl-(aq) 注明状态和可逆号
动态平衡v(溶解)=v(沉淀)≠0
二、溶度积Ksp
A m
B n(s)m A n+(aq)+n B m-(aq)
只与温度有关
三、溶度积的应用
Q >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Q =K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 <Ksp,溶液不饱和,无沉淀析出
四、平衡影响因素
内因
外因
在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时,我通常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然后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欧昌友
一.教学目标
1.关注沉淀溶解平衡化学体系,深层次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等各种水溶液中的化学行为,掌握利用平衡常数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

2.初步建立利用平衡常数定量判断沉淀生成的科学分析方法。

结合实验探究,掌握平衡常数的理论和实际生产应用,并深刻认识到化学对指导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的品质。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利用平衡常数来定量判断化学反应能否进行的这一学习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并应用平衡常数定量指导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化学过程。

三.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围绕“化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成功的完成教学。

这是我们课前该独立思考的课题,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别人的课堂设计,但由于地点、对象、以及备用资源的差异,我们有必要思考重整,独立设计。

新课程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教材中为了将理论变得易懂做了很多工作,举出了许多跟现实有联系的例子。

我们是照本宣科呢?还是将其重整,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连贯、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此,在教学构想中我提出如下三个调整。

1.利用特别的溶洞奇观引入新课,而将水垢中Mg(OH)2怎样生成以及用FeS处理水中的Cu2+、Hg2+、Pb2+等向后移。

2.将两次“观察与思考”进行整合,利用生成的ZnS沉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一部分用来证实沉淀的转化。

3.将一部分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如食醋除水垢等)提到讲溶度积之前,在第1课时中加强与前面所学化学平衡知识的联系,相当于先定性解释其原理,为后面利用Qc和Ksp定量解释其原理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框架设计
五.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溶洞吗?(聊天式)
生A:见过;生B:没见过。

师:见过的,回忆一下溶洞中的景象,没见过的,想象一下溶洞中的景象,然后找一张白纸,将你脑海中的溶洞景象画出来。

(引导启发式)
全班学生弄墨涂鸦,
生C最先完成。

师(将生C的画带至讲台,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师问:你画的洞顶是什么?(对话式)
生C:那是钟乳石。

师:你画的洞底又是什么?
生C:那是石笋。

师:很好(赞扬式)!那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C:天生的吧?(有点疑问)
师(转向全班学生):有谁了解石笋和石钟乳形成的原因吗?(马上有多人举手)
师:请你们将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写出来。

学生动手书写,生D最先完成。

师展示生D的化学方程式
CaCO3+H2O+CO2=Ca(HCO3)2
Ca(HCO3)2△ CaCO
3
↓+CO2↑+H2O
师指着第一个反应中的CaCO3:这CaCO3不是难溶物吗?(话锋一转)它怎么就溶解了呢?
(稍作停顿)要弄清这个原理,请大家认真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

师(指导阅读):请大家阅读教材P102-103,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生(阅读教材)(3~5分钟)
师(板书):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
1.1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ml 0.1mol/L ZnSO4溶液,再滴入适量1mol/L的Na2S溶液,观察现象。

生:有白色沉淀生成。

师:请E同学上前板书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E成绩并不太好)。

生E板书:ZnSO4+Na2S=ZnS↓+Na2SO4
师:不错!需再接再厉。

(夸奖和鼓励)
(2)将试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并用蒸馏水洗涤沉淀2—3次,将沉淀装在两支洁净试管中(其中一份备用)。

(3)向1支试管中的沉淀中加入3ml蒸馏水,充分振荡后静置,待上层液体变澄清。

师:这清液全部是水吗?如何证实清液中有没有Zn2+呢?
生F(脱口而出):向其中加入Na2S溶液看出是否变浑浊。

师:那就请你上来完成这个试验吧!(用欣赏的眼光)
生F完成试验。

全体学生观察到上层清液中有浑浊出现。

师:很明显,清液中有Zn2+存在。

师:原来,如ZnS、CaCO3、Mg(OH)2等物质,它们在水中难以溶解,但是所谓的难溶是相对的,它们仍然能溶解一部分。

而且研究表明,这些沉淀的溶解和生成在水中也会建立一种动态平衡。

例如:Zn2+(aq)+S2-(aq)
CaCO32+(aq)+CO32-(aq)
Mg(OH)2Mg2+(aq)+OH-(aq)
师:怎样用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描述沉淀溶解已达平衡呢?
生G:固体溶解生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给合成固体的速率,则达到沉淀溶解平衡。

师: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CaCO3与水及CO2能转化为Ca(HCO3)2。

CaCO3 (s)Ca2+(aq)+CO32-(aq)
CO2+H2H2CO3 H2CO33-+H+
H++CO32-3-
这个变化,使得溶液中CO32-的离子浓度减小,沉淀溶解平衡不断右移,生成了Ca(HCO3)2。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为什么开水瓶中的水垢可以用食醋洗掉?
全体学生动手书写。

(叫一个中等学生演板)
CaCO3Ca2+(aq)+CO32-(aq)
CH3CH3COO-+H+
CO32-+2 H+=H2O+CO2↑ (及时纠正学生粗心的毛病)
以上我们明白了两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当条件改变沉淀溶解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师(过渡):我们知道,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化学平衡而言有一个化学平衡常数,对于一定温度下一个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常用ksp表示。

例如:Mg(OH)2Mg2+(aq)+2OH-
Ksp=[Mg2+] [OH-]2
请大家看课本103面,并推出AmBn(s)mA n+(aq)+nB m-(aq)的ksp。

并分组讨论得出ksp与溶解性的关系。

师(板书):1.2溶度积的表示及其简单计算
生:推导如下:AmBn(s)mA n+(aq)+nB m-(aq)
Ksp=[A n+]m [B m-]n
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根据P103表3-3-1,组成相似的AgX的ksp与溶解性的关系。

说明当化学式所表示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sp数值越小的电解质越难溶。

师(过渡):以上我们明白了ksp的表示方法和意义,下面学习如何利用Ksp计算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请把例题看懂,然后做下面一道练习:
已知室温下Mg(OH)2的ksp=5.6×10-12mol3·L-3,求室温下Mg(OH)2饱和溶液中的Mg2+和OH-的浓度。

生:解答。

Mg(OH)2(s) Mg2+(aq)+2OH-(aq)
ksp=[Mg2+][OH-]2
[OH-]=2[Mg2+]
ksp=[Mg2+]·22[Mg2+]2=4[Mg2+]3
[Mg2+]=3ksp
4=
3 5.6×10-12mol3·L-3
4
=1.1×10-4 mol·L-1
[OH-]=2×1.1×10-4 mol·L-1
=2.2×10-4 mol·L-1
师:辅导和评讲。

师:这节课就学习这么多,请大家回顾一下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ksp的应用。

生:自主小结
六.教学后记(含专家点评)
首先从溶洞奇观引入新课,再利用化学实验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然后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
理解释“溶洞形成”和“食醋除水垢”。

使学生觉得这理论课不再枯燥,也为后面溶度积的介绍及其简单计算做好了铺垫。

还指导学生利用图表分析和归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