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回归分析教案

线性回归分析教案
线性回归分析教案

线性回归分析

管理中经常要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据以做出决策。前面介绍的检验可以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统计关系,但是如果检验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还是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本章介绍的回归分析能够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和这种关系的强度。回归分析以对一种变量同其他变量相互关系的过去的观察值为基础,并在某种精确度下,预测未知变量的值。

社会经济现象中的许多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变量之间存在着完全确定的关系,即一个变量能被一个或若干个其他变量按某种规律唯一地确定,例如,在价格P确定的条件下,销售收入Y与所销售的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Y=P·X。另一类是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关系。例如,粮食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种关系。一般地说,施肥多产量就高,但是,即使是在相邻的地块,采用同样的种子,施相同的肥料,粮食产量仍会有所差异。统计上我们把这种不确定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确定性关系和相关关系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测量误差等原因,确定性关系在实际中往往通过相关关系表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对事物内部发展变化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相关关系又可能转化为确定性关系。

两个相关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尽管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不断观察,探索出它们之间的统计规律性。对这类统计规律性的研究就称为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建立回归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应用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和预测等。

第一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问题的由来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例7-1。某地区的人均月收入与同期某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之间的统计资料如表7-1所示。现要求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表7-1

年份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人均收入 1.6 1.8 2.3 3.0 3.4 3.8 4.5 4.8 5.2 5.4

销售额(百万元) 4.7 5.9 7.0 8.2 10.5 12 13 13.5 14 15

如果作一直角坐标系,以人均收入x i为横轴,销售额y i为纵轴,把表7-1中的数据画在这个坐标系上,

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化有近似于直线的关系,因此,可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以人均收入为自变量,以销售额为因变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即:

y i =a+b x i+e i()

i n

=12,,,

其中:y

i

是因变量Y的第i个观察值,

x

i

是自变量X的第i个观察值

a与b是回归系数,

n是样本容量,

e

i

为对应于Y的第i个观察值的随机误差,这是一个随机变量。

在上述线性模型中,自变量X是个非随机变量,对于X的第i个观察值x

i ,Y的观察值y

i

是由两个部分

所组成的:b x i和e i,前者是一个常数,后者是一个随机变量,所以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对于上述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e i要求满足如下的假设条件:

1、应当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即e

i

满足“正态性”的假设。

2、e

i 的均值为零,即E(e

i

)=0,我们称e i满足“无偏性”的假设。

3、e

i 的方差等于()

σ2e

i

=e i2,这就是说,所有的e i分布的方差都相同,即满足“共方差性”的假设。

4、各个e

i 间相互独立,即对于任何两个随机误差e

i

和e j()

i j

≠其协方差等于零,即,Cov(e

i

,e j)=0,

()

i j

≠)这称之为满足“独立性”的假设。

综上所述,随机误差必须服从独立的相同分布。

基于上述假定,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分别是:

E(y i)=a+b x i

()

σ2e

i

=e i2

由此:y

i

~N(a+b x i,e i2)

这就意味着,当X=x i时,y i是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某一个取值。如果不考虑式中的误差项,我们就得到简单的式子:

y

i

=a+b x i

这一式子称为Y对X的回归方程。依据这一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所作的直线就称为回归直线。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和估计平均误差

1、回归参数的估计

回归模型中的参数a 与b 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未知数,必须根据样本数据(x i ,y i )来估计。确定参数a 与b 值的原则是要使得样本的回归直线同观察值的拟合状态最好,即要使得偏差最小。为此,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的办法来解决。

对应于每一个x i ,根据回归直线方程(7-1)可以求出一个 y

i ,它就是y i 的一个估计值。估计值和观察值之间的偏差()

e y y

i i i =- 。有n 个观察值就有相应的n 个偏差。要使模型的拟合状态最好,就是说要使n 个偏差的总和最小。但为了计算方便起见,我们以误差的平方和最小为标准来确定回归模型。这就要求

()()Q y y

y a bx i i n i i i n

=-=--==∑∑ 1

2

1

2

是个极小值。

根据微积分中的极值定理,要使上式取极值,其对a 与b 所求的偏导数应为0,即

()()????Q

a y a bx Q

b

y a bx x i i i i i =---==---=∑∑2020

经整理后可得:

y na b x x y a x b x

i

i

i i

i

i

∑∑∑∑∑=+=+2

解上式,可得:

()()()b x y n

x y x n x a y

n

b

x

n

i i i

i i

i

i

i

=

-

-=

-∑∑∑∑∑∑∑1122

记 ()()X x n Y y n i

i

=

=

∑∑,

()

()(

)(

)

()()()

(

)

S x x

x n

x S x x y y x y n

x y S y y

y n

y XX i i i

XY i i i i i

i

YY i i i

=-=-

=

--=-

=-=-

∑∑∑∑∑∑∑∑∑∑2

22

2

22

111

于是,得到参数a 与b 的简单表达形式如下:

b S S a y bx

XY XX ==-

求出参数a 与b 以后,就可以得到回归模型

y

a bx =+ 由此,只要给定了一个x i 值,就可以根据回归模型求得一个 y i 来作为实际值y i 的预测值。 2、估计平均误差的计算

对于给定的x i ,根据回归模型就可以求出y i 的预测值。但是用 y

i 来预测y 的精度如何,产生的误差有多大是统计上所关心的。统计上用估计平均误差这个指标来度量回归方程的可靠性,对回归方程进行评价。估计平均误差可以用第一章中所述的度量一组观察值的离差的方法来度量。但是这次估计平均误差是根据观察值与回归直线的偏离来计算的。一个回归模型的估计平均误差或剩余标准离差由下式定义: ()S n y y e i i

i n =

--=∑122

1

值得注意的是上式中分母是用()n -2而不是()n -1或n 去除,这是因为n 个观察值的数据点用于计算参数a 与b 时失去了2个自由度,还余下()n -2个自由度。

运用估计平均误差可以对回归方程的预测结果进行区间估计。若观察值围绕回归直线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相等,则有68.27%的点落在±S e 的范围内,有95.45%的点落在±2S e 的范围内,有99.73% 的点落在

±3S e 的范围内。

三、回归模型的检验

回归方程建立以后还需要检验变量之间是否确实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因为对回归参数的求解过程并不需要事先知道两个变量一定存在相关关系。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二是对回归系数进行统计推断。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1、方差分解

回归分析中需要分析使用Y 与X 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的估计模型 y

a bx =+来估计y 时所产生的误差和所减少的误差,这称为回归中的方差分析。若没有利用Y 与X 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估计总体的均值,我们就会选择y i 的平均值y 作为总体的估计值。由此而产生的误差是

()y y i i -∑ 2,我们称之为“总离差平方和”

,记为SST 。若利用Y 与X 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的估计模型去估计总体均值,则所产生的误差是:

()y y i i -∑ 2

,我们称之为残差平方和,记为SSE 。为了说明SST 与SSE 之间的关系,我们对SST 进行分

解。

()

(

)()[]()()()

()()()()()SST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2

22

2

2

2

2

2

20

若记 SSR=()y y

i i -∑ 2

SSE=()y y i i -∑ 2

则 SST = SSR + SSE

图7-1:三种误差之间的关系

SSR 反映了由于利用Y 和X 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 y

i 来估计Y 的均值时,而不是简单地利用y 来估计Y 的均值时,使得总误差SST 减少的部分,因此统计上称之为“可解释误差”。

SSE 是利用Y 与X 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Y 的均值时仍然存在的误差,因此称之为“不可解释误差”。于是,上式实际上就表示:

总误差=可解释误差+不可解释误差

图7-1直观地表示了三种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

2、相关分析

对于任何给定的一组样本(x

i y

i

)( i =1,2,…n )都可以用最小二乘法建立起一个线性回归模型,相应地就可

以得到一条回归直线。但是,这样的一条回归直线并不是总有意义的。只有当变量X与Y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时,其回归直线才有意义。统计学中要确定变量X和Y之间是否确实存在线性相关,通常利用相关

系数来检验。相关系数记作r或r2,它能够较精确地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的密切程度。

相关系数可以定义为可解释误差SSR 和总误差SST之比,即:

r2= SSR/SST=1 - SSE/SST

它反映了由于使用了Y与X之间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y

i

的均值而使离差平方和SST 减少的程度,从而表明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及拟合模型的优良程度。r2与SSR 成正比。r2越大,说明Y与X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也就说明模型的拟合性能较优;r2越小,说明Y与X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低,说明模型的拟合性能较差。当相关系数用r来表示时不仅可以测定Y与X之间的相关程度,而且也可以表示相关的方向。事实上,相关系数r也可以定义为:

r S S S

XY XX YY

=?

从上述两个公式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意义也相同。但从r2计算r时为:

r r

=±2

要确定r的符号,就需要利用以下的关系:

r

S

S S

b

S

S

XY

XX YY

XX

YY =

?

=

由此可见,r与b同号,可以根据b的符号来决定r的符号。从r2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r2总是界于0

与1之间的,即0≤r2≤1。如果 y y

i i

=,则SST=SSR,SSE=0,此时,r2=1。这时称为完全线性相关,模

型的拟合程度最优。用Y与X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y

i

时的总离差和完全可以用SSR来解释。如果

y y

i

=,则SST=SSE,SSR=0,因此,r2=0。这时,使用Y与X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没有能对任何的总离差平方和SST作出任何解释,说明Y与X之间事实上无线性相关,模型的拟合程度最差。

对r的不同的具体值,Y与X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如下:

1)当r=1时,称为完全线性正相关;当r=-1时,称为完全线性负相关。

2)当00时称Y 与X 正相关。当r <0时称Y 与X 是负相关。一般地说,r 209≥.时,估计模型为"优";0.8≤

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b =0,则X 的变化不会引起Y 的变化,即Y 与X 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因此,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可以通过回归方程的F 检验来完成。 我们提出H 0: b =0,H 1: b ≠0,

则在H 0成立,即Y 与X 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统计量 ()()()()F y

y y y n SSR

SSE

n =

---=

?-∑∑

2

21

22 ()=--r r

n 2

212 服从自由度为1,n-2的F 分布。在给定了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以后,可由F 分布表得到H 0成立时的临界值

F 0,如果对于一组样本计算得出的统计量F 的值大于F 0,则否定H 0,即b ≠0,说明X 与Y 之间确定存在

线性相关关系。

因此,对回归方程的相关性检验可按下列步骤作F 检验: 1)提出假设H 0:b =0,H 1:b ≠0, 2)在H 0成立时,统计量

()()SSR

SSE

n F n --212~,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查F 分布表得到检验的临界值F 0。

3)对于一组样本计算SSR 和SSE ,并由此得到F 值。

4)比较F 与F 0的值,若F>F 0,则拒绝零假设。我们认为X 与Y 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否则接受H 0,认为X 与Y 之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4、t 检验

尽管相关系数r 是对变量Y 与x 之间的线性关系密切程度的一个度量,但是相关系数r 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得到的,因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样本容量越小,其随机性就越大。因此也需要通过样本相关系数r 对总体的相关系数ρ作出推断。由于相关系数r 的分布密度函数比较复杂,实际应用中需要对r 作变换。令

t r n r

=

--212

则统计量t 服从t(n-2)分布。于是关于总体是否线性相关的问题就变成对总体相关系数ρ=0的假设检验,也就只要对统计量t 进行t 检验就行了。

根据一组样本计算出上述t 值,再根据问题所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和自由度n-2,查t 分布表,找到相应的临界值t α2

。若

t t ≥α2

表明t 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即总体的两个变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否则就认为两个变量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5、D ·W 检验

回归模型中假设Cov(e i ,e j )=0,即随机项是独立的。这一假设是否成立,可以通过回归模型的误差序列是否相互独立来进行检验。若误差序列各项间相互独立,则序列各项之间没有相关关系。若序列各项之间有相关关系,误差序列不满足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回归模型就不能表达变量Y 与X 之间的真实变动关系。D ·W (Durbin-Watson )检验可以检验残差序列的相关性。其检验办法如下: 1)计算误差序列的d 统计量(D ·W 值) d ()

=

--==∑∑e

e e

i

i i n

i

i n

12

2

2

1

2)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通常为α=0.05或0.01),自变量个数k 和样本数据个数n ,查D 、W 表,得到d 的下限值d l 和上限值d u 。 3)判断。若 d u

则残差序列无自相关,各项间相互独立; 若0

表明残差序列存在正自相关或负自相关,各项之间不相互独立,D ·W 检验未通过;若 d l ≤ d ≤ d u 或 4-d u ≤d ≤4-d l

则无法断定是否存在自相关。

线性回归模型产生残差序列自相关的原因有三种,第一是所选择的数学模型不适合,变量间不是线性关系而建立了线性模型。此时应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第二是模型中所包含的自变量数目不合适,或是遗漏了某些重要的影响因素,或是包含了不必要的其他因素。第三是序列中包含有很强的趋势分量。通常可以用迭代法或差分法进行修正。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常常存在自相关现象,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二)关于回归系数b 的统计推断

由于样本不同,回归系数a 与b 的值也不同,因此。回归系数a 和b 也是随机变量。同时a 和b 是正态随机变量Y 的线性组合,所以a 和b 也是服从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1.关于回归系数b 的假设检验

对正态随机变量b 求数学期望和方差,可得

()()E b

b b S

e

xx

==

σσ2

2

一般情况下σe 2

未知,需要用其无偏估计量S e 2

来代替:

() σ

b S S e xx

=2

根据t 分布原理,样本统计量()

()t b

b b =- σ服从于自由度为(n-2)的t 分布。 于是要检验回归参数b 是否等于某一假设值b 0的问题,也就转化为假设检验问题。检验的程序是; 1) 设H 0:b =b 0,H 1:b ≠b 0,

2)计算统计量()()t b b b =- 0

σ

3)判断原假设是否成立。当显著性水平为α时,查t 分布表得t α2

和t 12

-α,若t ≥t 12

-α 或t ≤t α2

,则拒绝H 0,反之接受H 0。

2.b 的置信区间

根据抽样分布定理,可以确定b 的置信区间。因为 P(t α2

≤ t ≤ t 12

-α)=1-α

所以,当置信度为1-α时,b 的置信区间是

()() , b t b b t b -?+?????

?

?-αα

σσ2

12

第二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研究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事实上,大量社

会经济现象总是多个因素作用的结果。多元线性回归考虑到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实践中应用更广。

假设一个随机变量Y 与m 个非随机变量X 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线性回归模型来表示:

Y X X X e m m =+++++ββββ01122 其中:Y 是因变量,

()X i m i =12,, 是自变量,

()βi i m =012,,, 是模型的参数,称为偏相关系数。 e 是随机误差。

对于上述模型中的非随机变量X i 的第j 个取值X ij ,Y 的观察值Y j 由两部分组成:(ββββ01122++++X X X m m )和e j 。前者是个常数,后者是个随机变量,所以Y j 也是个随机变量。 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样地,我们也必须假设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误差项必须满足正态性、无偏性、共方差性和独立性的条件。假设()

e N e ~,02σ,则

()()

()()

()E Y X X X e X X X Y X X X e e m m m m

m m e

=+++++=++++=+++++=+=ββββββββσσββββσσ01122011222

2

01122220

由此可见:()

Y N

X X X m m e ~,β

βββσ0

11222++++ 。

二、参数估计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βi i m =012,,, 及σe 2

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未知数,必须根据样本数据

()

y

x x x J

j j mj ,,,,12 来估计。

回归参数()βi i m =012,,, 的估计方法还是"最小二乘法"。根据样本数据(

)

y x x x J j j mj ,

,,,12 来

估计()βi i m =012,,, 时使得产生残差的平方和

()

()[]

Q y y

y x x j j j j m mj

=-=-+++∑∑ 2

0112βββ

取极小值。

为此,对Q 分别求()βi i m =012,,, 的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由此,可以得到m+1个方程。

??β??β??βQ Q Q

k

01000=== 因书写较烦,不一一列出。

若对于自变量X X X m 12,,, 和因变量Y 共有n 组观察数据。x ik 表示自变量X i 的第k 次观察值,y i 表示因变量Y 的第i 次观察值。 令: ()()

()l x

x x x i j m ij ik

i jk j

k n

=

--==∑112,,, ()()

()l x

x y y i m i ik

i k k n

0112=

--==∑,,

()l y

y k

k n

002

1

=

-=∑

()

x n x i m y n y i ik

k n

k

k n

===

==∑∑112111,,

则回归系数()βi i m =012,,, 可以由下列方程组求出: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m m m m m m mm m m 111122110

211222220

11220

βββββββββ+++=+++=+++=

常数项ββ0=-

?∑Y X

i

i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另一个常数是Y j 的方差σe 2

。因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有m+1个回归参数要估计,所以σe 2

的无偏估计量应当是:

()

() σ

e j j y y n m 22

1=---∑

三、多元回归中的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同样地,我们在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后也需要对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是否确实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以及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如何进行分析检验。多元回归中的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可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对总离差平方和以及回归离差平方和进行分解,分别测定Y 与m 个自变量X 之间总体上的相关程度.以及Y 与某个或者若干个自变量X 的相关程度,并分别引进多元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概念。然后,用F 检验进行总相关检验和偏相关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残差分析。 (一)总离差平方和的分解和多元相关系数

与一元线性回归时一样,我们也可以定义多元线性回归的总离差平方和SST ,并把它分解为SSR 和SSE 两部分

SST=()

Y

Y j

j

-∑2

=

(

) Y Y j j

-∑2

+(

)

Y Y j j

-∑ 2

与一元线性回归时一样我们也把上式记作

SST=SSR+SSE

其中: Y x x x j j j m mj

=++++ββββ01122 根据上述分解式我们也可以定义多元相关系数r 2

: (

)(

)

r SSR SST

Y Y Y Y j j j j

2

2

2

==--∑∑ =1-

()y y

i i -∑ 2

/()y y i i -∑ 2

=-

1S S E

S S T

它反映了由于使用Y 与m 个X 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用 Y j

来估计()

E Y j ,而使总离差平方和SST 减少的程度,从而表明了Y 与X 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及拟合模型的优良程度.SSR 越大,r 2

越大,说明Y 与X 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说明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反之SSR 越小,r 2

越小,说明Y 与m 个X 的线性相关度越低,即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越低。

r 2

的计算公式说明012

≤≤r ,若 Y =Y ,则SST=SSR ,SSE=0,r 2

=1.说明用估计模型 Y j 估计E( Y j )解释

了所有的总离差平方和SST ,拟合值与实际值无差异,此时变量间完全线性相关。

如果 Y j =Y ,则SST=SSE ,SSR=0,r 2

=1.说明回归模型 Y j 估计Y 不能解释任何的总离差平方和SST ,拟

合模型无效,说明变量间完全线性无关。

在一元线性回归的情形r r =

±2

,但在多元线性回归的情形下,自变量的个数m ≥2时,回归系数的符号可能有正有负,难以确定,因此,我们规定多元相关系数总是为正的,即

r=+r 2

由此说明多元相关系数不能说明Y 与K 个X 之间的线性相关方向,仅仅说明了它们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二)回归离差平方和与偏相关系数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如果增加与Y 相关的某个自变量X ,则SSR 随之增加,而SSE 随之减少.因此,SSR 还可以被进一步分解.例如,若原回归模型中只包括自变量 x x x k 12,, ,若模型中增加了与Y 相关的另一个自变量 x k +1以后,使SSR 增加的那部分称为“x k +1的净增回归平方和”,并定义为SSR(x k +1/x x x k 12,, )。于是

()SSR x x x x k k +112,, = SSR(x x x k 121,, +)-SSR(x x x k 12,, ) =SSE(x x x k 12,, )-SSE(x x x k 121,, +) 由此我们得出对于变量x k +1的偏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

r x x x x x x SSE x x x yx k k k k +=

+11212112SSE( )SSE( )

,,,,,, -

它反映了把自变量x k +1纳入模型以后使得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SSR(x x x k 12,, )减少的程度。某一变量

的偏相关系数越大,说明Y 与这一变量的偏相关程度越大,反之,某一变量的偏相关系数越小,说明Y 与这一变量的偏相关程度越小。

(三)多元回归模型的F 检验

对于一元回归方程而言,对自变量X 的系数作是否为零的假设检验也就等价于对整个回归模型进行了显著性检验。但对多元回归模型而言,对回归模型中各个系数分别进行的显著性检验与对整个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既需要对整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也需要对回归模型中各个系数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1、总相关的F 检验

对整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通常采用F 检验,即检验Y 与K 个X 之间整体上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此时检验的步骤如下: 1)建立假设 原假设H 0:12k

备择假设H 1:βi 不全为0 ()i n =12,,,

事实上,在所有的自变量X 中,只要有一个X 与Y 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那么Y 与K 个X 之间的相关系数就不等于0.反过来若Y 与K 个X 之间的相关系数不是零,在K 个βi 中必有一个不为零。

2)计算检验统计量F

()

()

()

F SSR x x x k

SSE x x x n k MSR

MSE

k k =

--=

12121,,,, F 是两个平均离差平方和(方差)之比,可以证明如果H 0正确,分子MSR 的数学期望等于MSE 的数学期望,即E(MSR)=E(MSE)=σε2

,F 服从自由度为K 和(N-M-1)的F 分布。如果H 0为假,E(MSR)>E(MSE)。因此,如果H 0正确,F 值将接近于1;如H 0为假,则F 值将大大超过1。

3)判断H 0是否成立。当显著性水平确定为α,自由度为K 和N-K-1时,查F 分布表得F α。如果F ≥F α,则拒绝H 0。说明Y 与K 个X 之间总的来说存在显著性相关,接受H 0。说明Y 与K 个X 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2、偏相关的F 检验

偏相关检验的目的在于检验新加入模型的X 是否与Y 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通过总相关的F 检验表明Y 与K 个自变量X 在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但并不意味着各个X 都与Y 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偏相关是检验在Y 与(K-1)个X 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的条件下,X K 是否与Y 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即X K 进入模型后对减少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是否有显著的作用。 偏相关检验的步骤是: 1)提出原假设H 0: 备择假设H 1:

上述假设也可写作H 0:βK

=0,H 1:β

K ≠0 2)计算检验统计量F :

()()()

()

()

()

()

F SSR x x x SSR x x x SSE x x x n k SSR x x x x SSE x x x n k k k k k k k =

---=

----12112121211211,,,,,,,,,,

3)判断H 0是否成立。当显著性水平为α时,查F 分布表求出F α(分子自由度为1,分母自由度为N-K-1)。如果F ≥F α,则拒绝原假设,说明Y 与X K 之间存在显著偏相关,反之,接受原假设,说明Y 与X K 之间不存在显著偏相关。

四、多元回归模型的残差分析

前面关于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检验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实际问题中,总体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基本假设相符还需要验证。此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残差散点图分析。

1、线性与非线性

前面所讨论的回归模型都是假设Y与X K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然后应用样本数据建立起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的。但是如果总体中Y与X K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非是线性的,则模型的假设就不成立。应用模型来进行估计和预测就不可能得出有用的结果。

要检验Y与X K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残差散点图来分析残差e

i

=(Y j- Y j)的散布情况。

我们以残差e

i 为纵座标,以估计值 Y j为横座标,在直角座标系上依次绘出点( Y j,e

i

)。分析观察点的散布情

况。如果观察点随机地散布在横线e

i

=0的周围,说明总体符合线性相关关系的假设是正确的。如果观察点的散布显示一定的规律性或系统性,则说明总体变量不符合线性相关关系的假设。图7-2就是用来分析线性与非线性的一个残差散点图。

如果总体变量不符合线性相关关系的假设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建立模型。此时可考虑建立合适的非线性模型。对于某些非线性模型可以进行变量转换,转换成线性模型再重新进行估计。

图7-2 线性与非线性的残差散点图比较

2、共方差与异方差

在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时,我们假设随机误差e

i

具有相同的方差,即共方差。我们也可以通过残差散点图

来验证总体是否符合共方差性的假设。以残差e

i

为纵座标,以估计值为横座标,在直角座标系上依次绘出点

( Y j,e

i )。分析观察点的散布情况。如果观察点随机地散布横线e

i

=0的周围,说明总体基本符合共方差性的

假设。如果观察点随的增大而扩散或聚集,说明总体不符合共方差性的假设。图7-3就是用来分析共方差与异方差的一个残差散点图。

图7-3 共方差与异方差的残差散点图比较

如果总体出现异方差迹象就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变量转换可望使方差趋于稳定,再利用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和预测。

3、独立与非独立

回归模型还假设随机误差e

i 之间相互独立,即Cov(e

i

,e

j

)=0 ()

i j

≠。我们也可以通过残差散点图来验

证总体是否符合独立性的假设。以残差e

i 为纵座标,以估计值为横座标,在直角座标系上依次绘出点( Y j,e

i

)。

对于与时间有关的样本数据则最好以时间t为横轴。分析观察点的散布情况。如果观察点随机地、无规则地散

布在横线e

i =0的周围,说明总体基本符合独立性的假设。如果观察点在横线e

i

=0的周围显示出周期性或趋势

性的变化,则说明总体不符合独立性的假设。图7-4就是用来分析独立与非独立的一个残差散点图。

图7-4 独立与非独立的残差散点图比较

如残差散点图显示残差之间不独立,则可以寻求把合适的自变量加入模型以消除残差的非独立现象。如果这一办法仍无法消除残差间的非独立性,则可以采用“一价差分法”,做变量转换,然后重新估计模型的参数。

4、正态与非正态

回归模型还假设随机误差e

i

服从正态分布。要检验总体残差是否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要通过建立标准残

差E

e

j

j

= σ

ε

的直方图来检验。从理论上说,E j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即E j~()

N01,。所以应有近50%

的E j为正,50%的E j为负;68%的E j落在-1与+1之间,96%的E j落在-2与+2之间。如果画出标准残差的直方图则应如图7-5的标准正态残差分布图所示。若这一条件满足就说明总体基本符合正态性的假设。如果样本的容量不大时,E j在理论上应服从于自由度为(N-K-1)的t分布。所以,对应于(N-K-1)的t分布,如果有50%的值位于t0.25和t075.之间,有95%的值位于t0025.和t0975.之间,说明总体基本符合正态性的假设。

图7-5 标准正态残差分布图

5、多重共线性

在应用回归模型时,如果自变量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或几乎完全线性相关的关系就会产生多重共线性现象。在多重共线性现象的情况下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就会不稳定。此时当模型中增加或减少一个变量时已在模型中的变量的系数也会变化。在多重共线性现象较严重的情况下,解释回归参数估计量的含义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而且会引起误导或导致错误的结论。如果自变量完全线性相关,那么,其参数就成为不确定的了。

当然,也不能要求自变量之间完全不相关,即相关系数为零。此时,变量为正交变量,这时就不必用复回归方法求参数了,每个参数βi可以用相应的自变量作简单回归来估计即可。事实上,这两种极端是很少遇到的。大多数情况下,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联。实际上在多重共线性现象不太严重时,并不会影响回归模型的估计和预测的准确性。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方法是剔除一些重复变量重新进行估计。

练习题

7-1 零售商为了解每周的广告费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记录了如下统计资料:

广告费X (万) 40 20 25 20 30 50 40 20 50 40 25 50 销售额Y (百万) 385 400 395 365 475 440 490 420 560 525 480 510

画出散点图,并在Y 对X 回归为线性的假定下,用最小二乘法算出一元回归方程。

7-2 下表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八个国家人均年能源消耗量(折合成标准煤,单位kg )和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试求

(1) Y 对X 的线性回归方程;

(2) 对所求方程作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

(3) 对人均年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国家预测其人均年能源消耗量的范围(α=005.)。 7-3 设对某产品的价格P 与供给量S 的一组观察数据如下表,据此确定随机变量S 对价格P 的回归方程。

价格P (百元) 2 3 4 5 6 8 10 12 14 16 供给量S (吨) 15 20 25 30 35 45 60 80 80 110

7-4 依据下列统计资料,我们能否断定这一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它的广告费用之间存在线性关系(α=005.)

。 广告费用(万元) 10 10 8 8 8 12 12 12 11 11 利润(万元) 100 150 200 180 250 300 280 310 320 300

7-5 随机抽取某城市居民的12个家庭,调查收入与支出的的情况,得到家庭月收入(单位:元)的下表数据。试判断支出与收入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请求出支出与收入间的线性回归方程(α=005.)。 收入 820 930 1050 1300 1440 1500 1600 1800 2000 2700 3000 4000 支出 750 850 920 1050 1220 1200 1300 1450 1560 2000 2000 2400 7-6 某城市1975~1993年的购买力Y (单位:万元)对职工人数1

x

(单位:万人),平均工资

2

x (单

位:元),存款

3

x

(单位:亿元)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部分结果如下:

样本容量n=19,回归方程为

y

=-652.964 + 1.30851x + 0.72762x + 83.02583x (300. 858) (0.348) (0.3206) (41.8466)

(1) 说明回归方程中各系数的含义;

(2) 判断线性回归方程中那些系数是显著不为零的(α=005.)。 (3) 预测当

1

x

=700,

2x =1000,3

x

=4时的平均购买力 y

。 7-7 上题中的变量

1

x 2

x ,3

x

之间的相关系数如下:

1

2

x x r ,

=-0.7608, 2

3

x

x r ,

=-0.4639,

1

3

x x r ,

= 0.9078

说明上题中的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统计学(回归分析)演示教学

统计学论文(回归分析)

◆统计小论文11财一金一凡 11060513 指数回归分析 ●摘要:指数,根据某些采样股票或债券的价格所设计并计算出来的统计数 据,用来衡量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形。 ●经济学概念:从指数的定义上看,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 指数函数图像 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指数的应用和理论不断发展,逐步扩展到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铁路运输、工资、成本、生活费用、股票证券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些指数,如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有些指数,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至今,指数不仅是分析社会经济的景气预测的

重要工具,而且被应用于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引言:在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年代,企业的发展尤为突出,针对年度销售额进行的指数回归分析,能够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对标准误差、残差、观测值等的回归分析,减少决策失误,使企业更好的发展。销售额是企业的命脉,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针对年度销售额的指数回归分析,切实保障了企业在当今竞争中的地位与经济形势。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首先是对线性回归模型基本指数介绍:随机变量y与一般变量x的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如下: yt = b0 + b1 xt +ut(1)上式表示变量yt 和xt之间的真实关系。其中yt 称作被解释变量(或相依变量、因变量),xt称作解释变量(或独立变量、自变量),ut称作随机误差项,b0称作常数项(截距项),b1称作回归系数。 在模型 (1) 中,xt是影响yt变化的重要解释变量。b0和b1也称作回归参数。这两个量通常是未知的,需要估计。t表示序数。当t表示时间序数时,xt和yt称为时间序列数据。当t表示非时间序数时,xt和yt称为截面数据。ut则包括了除xt以外的影响yt变化的众多微小因素。ut的变化是不可控的。上述模型可以分为两部分。(1)b0 +b1 xt是非随机部分;(2)ut是随机部分。 二、回归模型初步建立与检验

非线性回归分析

SPSS—非线性回归(模型表达式)案例解析 2011-11-16 10:56 由简单到复杂,人生有下坡就必有上坡,有低潮就必有高潮的迭起,随着SPSS 的深入学习,已经逐渐开始走向复杂,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SPSS非线性回归,希望大家能够指点一二! 非线性回归过程是用来建立因变量与一组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它不像线性模型那样有众多的假设条件,可以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任何形式的模型非线性,能够通过变量转换成为线性模型——称之为本质线性模型,转换后的模型,用线性回归的方式处理转换后的模型,有的非线性模型并不能够通过变量转换为线性模型,我们称之为:本质非线性模型 还是以“销售量”和“广告费用”这个样本为例,进行研究,前面已经研究得出:“二次曲线模型”比“线性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销售量随着广告费用的增加而呈现的趋势变化”,那么“二次曲线”会不会是最佳模型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销售量随着广告费用的增加而呈现的变化趋势” 下面我们开始研究: 第一步:非线性模型那么多,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模型呢?” 1:绘制图形,根据图形的变化趋势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选择合适的模型 点击“图形”—图表构建程序—进入如下所示界面:

点击确定按钮,得到如下结果:

放眼望去, 图形的变化趋势,其实是一条曲线,这条曲线更倾向于"S" 型曲线,我们来验证一下,看“二次曲线”和“S曲线”相比,两者哪一个的拟合度更高! 点击“分析—回归—曲线估计——进入如下界面

在“模型”选项中,勾选”二次项“和”S" 两个模型,点击确定,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二次”和“S “ 两个模型的对比,可以看出S 模型的拟合度明显高于

回归分析课程设计

应用回归分析 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1)巩固应用回归分析的理论知识,掌握其思想精髓; (2)运用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3)熟练使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二、设计名称:研究货运总量y (万吨)与工业总产值x1 (亿元)、农业总产值 x2(亿元)、居民非商品支出x3 (亿元)的关系 三、设计要求 (1)正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正确分析数据,尝试选择不同的模型拟合数据 ( 3)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要翻阅课本去努力解决问题 (4)要有耐心,对于模型的显著性和回归系数都要进行检验 ( 5 )认真并独立完成 四、设计过程 (1)思考课程设计的目的,寻找来源真实的数据 ( 2)上网搜集并整理数据资料 ( 3)根据数据确定研究对象 ( 4)应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信息 ( 5 )选择通过各种检验的线性模型 (6)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五、设计细则 ( 1 )搜集数据阶段,数据不能过于繁杂,也不能太少; (2)做课程设计前,认真看书和笔记,及平时的实验报告,掌握丰富的理论; ( 3)有耐心,不紧不慢;要细心,一丝不苟; ( 4)写报告书时,语言简洁易懂又不失完整,尤其操作过程要正确完整,要 清楚明了。分析结果要正确与实际问题背景相符。 六、说明 (1)书写报告时,有些特殊的数学符号需要利用Mathtype (公式编辑器)这款小软件进行编辑; (2)有些spss输出表格不整齐,需要导出在Excel中,然后在复制到word文 档里; ( 3) 认真仔细的完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名称:研究货运总量y (万吨)与工业总产值x1 (亿元)、农业总产值 x2(亿元)、居民非商品支出x3 (亿元)的关系 日期:2011年11月13日 (1)设计内容:研究货运总量y (万吨)与工业总产值x1 (亿元)、农业总产值)x3 数据见表如下: x2( 2)求y关于x1,x2,x3的三元线性回归方程; (3)对所求的得方程做拟合优度检验; (4)对回归方程做显著性检验; (5)对每一个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 (6)如果有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将其剔除,重新建立回归方程,再作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7)求出每一个回归系数的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 8)求标准化方程; 设计目的与要求: 目的:(1)巩固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对多元线性回归问题的模型选择; (3)对软件输出的结果要学会分析 要求:(1)熟练使用SPSS软件对回归数据进行模型拟合; (2)认真独立完成 设计环境或器材、原理与说明: 设计环境和器材:计算机,Mini tab软件,课本,笔记 设计原理与说明: (1)多元回归分析中,检验回归系数是否为0的时候,先用F检验,考虑整体回归系数,再对每个系数是否为零进行t检验 (2)t检验:

eviews多元线性回归案例分析

中国税收增长的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收入1978年为519.28亿元到2002年已增长到17636.45亿元25年间增长了33倍。为了研究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央和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中国税收未来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影响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据分析主要的因素可能有:(1)从宏观经济看,经济整体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2)公共财政的需求,税收收入是财政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因此对预算指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有一定的影响。(3)物价水平。我国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以现行价格计算的DGP等指标和和经营者收入水平都与物价水平有关。(4)税收政策因素。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1994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税制改革。税制改革对税收会产生影响,特别是1985年税收陡增215.42%。但是第二次税制改革对税收的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是非常大。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税收增长的具体影响。 二、模型设定 为了反映中国税收增长的全貌,选择包括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简称“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放映国家税收的增长;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代表;选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作为物价水平的代表。由于税制改革难以量化,而且1985年以后财税体制改革对税收增长影响不是很大,可暂不考虑。所以解释变量设定为可观测“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 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到以下数据 财政收入(亿元) Y 国内生产总值(亿 元) X2 财政支出(亿 元) X3 商品零售价格指 数(%) X4 1978519.283624.11122.09100.7 1979537.824038.21281.79102 1980571.74517.81228.83106

《回归分析》教案1

《回归分析》教案1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关系数r ; 2. 了解随机误差; 3. 会简单应用残差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相关系数和随机误差 教学难点:残差分析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上节例题中,身高172cm 女大学生,体重一定是60kg 吗?如果不是,其原因是什么? 二、引导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0.84985.712y x =-对于0.849b =$是斜率的估计值,说明身高x 每增加1个单位,体重就 ,表明体重与身高具有 的线性相关关系. 2 如何描述线性相关关系的强弱? ()() n i i x x y y r --= ∑ (1)r >0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2)r <0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3)r 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明相关性越强,r 的绝对值越接近0,表明相关性越弱. (4)当r 的绝对值大于0.75认为两个变量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关系. 3 身高172cm 的女大学生显然不一定体重是60.316kg ,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接近于60.316kg . ①样本点与回归直线的关系 ②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而是散布在某一条直线的附近,该直线表示身高与体重的关系的线性回归模型表示y bx a ε=++ e 是y 与$y bx a =+的误差,e 为随机变量,e 称为随机误差. ③E (e )=0,D (e )= 2σ>0.④D (e )越小,预报真实值y 的精度越高. ⑤随机误差是引起预报值$y 与真实值y 之间的误差之一. ⑥$,a b $为截距和斜率的估计值,与a ,b 的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这种误差也引起$y 与真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案例分析

1. 表1列出了某地区家庭人均鸡肉年消费量Y 与家庭月平均收入X ,鸡肉价格P 1,猪肉价格P 2与牛肉价格P 3的相关数据。 年份 Y/千 克 X/ 元 P 1/(元/千克) P 2/(元/千克) P 3/(元/千克) 年份 Y/千克 X/元 P 1/(元/ 千克) P 2/(元/ 千克) P 3/(元/千克) 1980 2.78 397 4.22 5.07 7.83 1992 4.18 911 3.97 7.91 11.40 1981 2.99 413 3.81 5.20 7.92 1993 4.04 931 5.21 9.54 12.41 1982 2.98 439 4.03 5.40 7.92 1994 4.07 1021 4.89 9.42 12.76 1983 3.08 459 3.95 5.53 7.92 1995 4.01 1165 5.83 12.35 14.29 1984 3.12 492 3.73 5.47 7.74 1996 4.27 1349 5.79 12.99 14.36 1985 3.33 528 3.81 6.37 8.02 1997 4.41 1449 5.67 11.76 13.92 1986 3.56 560 3.93 6.98 8.04 1998 4.67 1575 6.37 13.09 16.55 1987 3.64 624 3.78 6.59 8.39 1999 5.06 1759 6.16 12.98 20.33 1988 3.67 666 3.84 6.45 8.55 2000 5.01 1994 5.89 12.80 21.96 1989 3.84 717 4.01 7.00 9.37 2001 5.17 2258 6.64 14.10 22.16 1990 4.04 768 3.86 7.32 10.61 2002 5.29 2478 7.04 16.82 23.26 1991 4.03 843 3.98 6.78 10.48 (1) 求出该地区关于家庭鸡肉消费需求的如下模型: 01213243ln ln ln ln ln Y X P P P u βββββ=+++++ (2) 请分析,鸡肉的家庭消费需求是否受猪肉及牛肉价格的影响。 先做回归分析,过程如下: 输出结果如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二》教学案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二) 教学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 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难点: 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 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二、讲授新课: 1.教学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1)总偏差平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残差平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平方和,即. 回归平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2)学习要领:①注意、、的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 ;③当总偏差平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平方和越小,则回归平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 引入相关指数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 贡献率.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2.教学例题: 例2关于与有如下数据: 2 1 ()n i i SST y y ==-∑μ2 1 ()n i i i SSE y y ==-∑μ 21()n i i SSR y y ==-∑i y μ i y y μ μ2 221 1 1 ()()()n n n i i i i i i i y y y y y y ===-=-+-∑∑∑μ2 2 12 1 ()1() n i i i n i i y y R y y ==-=- -∑∑2R x Y

回归分析课程设计(最终版)

回归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 (副标题) 指导教师 学院名称专业名称 设计提交日期年月

目录 1.课程设计简述-------------------------------------------------------2 2.多元线性回归-------------------------------------------------------3 3.违背基本假设的情况------------------------------------------------5 3.1 异方差性-------------------------------------------------------5 3.2 自相关性-------------------------------------------------------6 3.3 异常值检验-----------------------------------------------------6 4.自变量的选择与逐步回归--------------------------------------------7 4.1 所有子集回归---------------------------------------------------7 4.2 逐步回归--------------------------------------------------------8 5.多重共线性的情形及其处理-----------------------------------------10 5.1 多重共线性诊断------------------------------------------------10 5.2 消除多重共线性------------------------------------------------11 6.岭回归--------------------------------------------------------------12 7.主成分回归----------------------------------------------------------14 8.含定性变量的回归模型------------------------------------------------ 9.附录(程序代码)-----------------------------------------------------

SPS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例操作步骤

SPSS 统计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操作与分析 实验目的: 引入1998~2008年上海市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和房屋空置率作为变量,来研究上海房价的变动因素。 实验变量: 以年份、商品房平均售价(元/平方米)、上海市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和房屋空置率(%)作为变量。 实验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软件:spss19.0 操作过程: 第一步:导入Excel数据文件 1.open data document——open data——open; 2. Opening excel data source——OK.

第二步: 1.在最上面菜单里面选中Analyze——Regression——Linear ,Dependent(因变量)选择商品房平均售价,Independents(自变量)选择城市人口密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以上平均年贷款利率、房屋空置率;Method 选择Stepwise. 进入如下界面: 2.点击右侧Statistics,勾选Regression Coefficients(回归系数)选项组中的Estimates;勾选Residuals(残差)选项组中的Durbin-Watson、Casewise diagnostics默认;接着选择Model fit、Collinearity diagnotics;点击Continue.

3.点击右侧Plots,选择*ZPRED(标准化预测值)作为纵轴变量,选择DEPENDNT(因变量)作为横轴变量;勾选选项组中的Standardized Residual Plots(标准化残差图)中的Histogram、Normal probability plot;点击Continue. 4.点击右侧Save,勾选Predicted Vaniues(预测值)和Residuals(残差)选项组中的Unstandardized;点击Continue.

应用回归分析电子教案

应用回归分析论文

贵州民族大学 实用回归分析论文 (GuizhouMinzu University) 论文题目:影响谷物的因素分析 年级:2014级 班级:应用统计班 小组成员: 姓名:黄邦秀学号:201410100318 序号:4 姓名:王远学号:201410100314 序号:26 姓名:陈江倩学号:201410100326 序号:11 姓名:吴堂礼学号: 时间:2016.12.06

目录 摘要: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经常需要研究某一些现象与影响它的某一最主要因素的关系,如影响谷物产量的因素非常多。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1994—2014年中国谷物产量及其重要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对影响中国谷物生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谷物生产主要受到单产提高缓慢、播种面积波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为提高谷物产量、促进谷物生产,首先应该提供一套促进谷物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谷物种植效益,增加谷物收入是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增强我国谷物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 (4) 关键词:谷物产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一、问题的提出 (5)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假设 (5) 三、收集整理统计数据 (6) 3.1数据的收集 (6) 3.2确定理论回归模型的数学形式 (7) 四、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与修改 (8) 4.1 SPSS软件运用 (8) 4.2 用SPSS软件,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表 (10) 4.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11) 4.4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12) 4.5 DW检验法 (13) 五、结果分析 (14) 六、建议 (14) 七、参考文献 (15)

高二数学《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文

第一章统计案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指数和残差分析. 教学难点: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名师出高徒”这句彦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2. 复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例1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 1 2 3 4 5 6 7 8 165 165 157 170 175 165 155 170 身高 /cm 体重 48 57 50 54 64 61 43 59 /kg 求根据一名女大学生的身高预报她的体重的回归方程,并预报一名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 (分析思路→教师演示→学生整理) 第一步:作散点图第二步:求回归方程第三步:代值计算 ②提问: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kg吗? 不一定,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在60.316kg左右. ③解释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事实上,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一=+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刻画身次函数y bx a 高和体重的关系). 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kg、57kg和61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在学生的体重应相同. 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的结果e(即 =++,其中残差残差变量或随机变量)引入到线性函数模型中,得到线性回归模型y bx a e 变量e中包含体重不能由身高的线性函数解释的所有部分. 当残差变量恒等于0时,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一次函数模型. 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2.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越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越好,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 3. 小结: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备课人:张颖岳新霞王莉

非线性回归分析(教案)

1.3非线性回归问题, 知识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学习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 能力目标:会将非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降次和换元的方法转化成线性化回归模型。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变化无穷的魅力。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常用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对于非线性回归问题,并且没有给出经验公式,这时我们可以画出已知数据的散点图,把它与必修模块《数学1》中学过的各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象作比较,挑选一种跟这些散点拟合得最好的函数,然后采用适当的变量代换,把问题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使其得到解决. 二、讲授新课: 1. 探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1. 给出例1:一只红铃虫的产卵数y 和温度x 有关,现收集了7组观测数据列于下表中,试建立y 与x 之间的/y 个 2. 讨论:观察右图中的散点图,发现样本点并没有分布在某个带状区域内,即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直线状带形区域,可以选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曲线状带形区域,就需选择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 ② 根据已有的函数知识,可以发现样本点分布在某一条指数函数曲线y =2C 1e x C 的周围(其中12,c c 是待定的参数),故可用指数函数模型来拟合这两个变量. ③ 在上式两边取对数,得21ln ln y c x c =+,再令ln z y =,则21ln z c x c =+,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 ④ 利用计算器算得 3.843,0.272a b =-=,z 与x 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0.272 3.843z x =-,因此红铃虫的产卵数对温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0.272 3.843x y e -=. ⑤ 利用回归方程探究非线性回归问题,可按“作散点图→建模→确定方程”这三个步骤进行. 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变换,将非线性回归问题转化成线性回归问题. 三、合作探究 例 2.:炼钢厂出钢时所用的盛钢水的钢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钢液及炉渣对包衬耐火材料的侵蚀,使其容积不断增大,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出使用次数 x 与增大的容积y 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应用回归分析 实验学期2010 年至2011 年第二学期所在学院理学院年级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自评成绩教师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自评成绩教师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自评成绩教师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自评成绩教师评成绩 学生姓名学号自评成绩教师评成绩指导教师

目录 1.前言 (3) 2.问题简述 (3) 3.多元线性回归 (4) 4.违背基本假设情况 (7) 4.1 多元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7) 4.2 自相关性问题及其处理 (8) 5.自变量选择与逐步回归 (12) 5.1 所有子集回归 (12) 5.1.1 最优R a2法 (12) 5.1.2 最优C p法 (12) 5.2 逐步回归 (13) 5.2.1 前进法 (13) 5.2.2 后退法 (14) 5.2.3 逐步回归法 (17) 6.多重共线性的情形及其处理 (18) 6.1 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18) 6.1.1 方差扩大因子法 (18) 6.1.2 特征根判定法 (19) 6.2消除多重共线性 (19) 6.3 主成分回归 (23) 7.岭回归 (24) 8.含定性变量的回归模型 (28) 8.1自变量中含有定性变量的回归模型的应用 (28) 8.2 Logistic回归模型 (34) 8.3 Probit回归模型 (35) 9. 总结 (36)

1.前言 本文以“汽车耗油量消耗因素”的数据为载体,在SPSS软件环境下,验证及梳理了《应用回归分析》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实验原理。本文主要利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估计、逐步回归、多重共线性诊断及消除、岭回归分析、定性变量回归等一系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相互促进讨论,达到加深学生对《应用回归分析》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的效果。 2.问题简述 为研究决定汽车的汽油消耗的因素,收集了30种型号的汽车数据。其中包括每辆汽车的汽油消耗量(Y),以英里/加仑为单位,以及另外11个反映物理、机械特征的变量,如下表中数据的来源是1975年的Motor Trend杂志,变量的定义在表1中给出。 表1 变量定义 变量定义 Y 英里/加仑 X1 排气量(立方英寸) X2 马力 X3 扭矩(英尺.磅) X4 压缩比 X5 后轴动力比 X6 化油器(筒形) X7 变速档数 X8 整体长度(英寸) X9 宽度(英寸) X10 重量(磅) X11 传动类型(1=自动,0=手动)

(完整word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案例分析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分析一·研究目的要求 中国从1971年开始全面开展了计划生育,使中国总和生育率很快从1970年的5.8降到1980年2.24,接近世代更替水平。此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即人口的生育率)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相联系,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研究此后影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原因,分析全国人口增长规律,与猜测中国未来的增长趋势,需要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影响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据分析主要因素可能有:(1)从宏观经济上看,经济整体增长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基本源泉;(2)居民消费水平,它的高低可能会间接影响人口增长率。(3)文化程度,由于教育年限的高低,相应会转变人的传统观念,可能会间接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4)人口分布,非农业与农业人口的比率也会对人口增长率有相应的影响。 二·模型设定 为了全面反映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全貌,选择人口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中国人口的增长;选择“国名收入”及“人均GDP”作为经济整体增长的代表;选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作为居民消费水平的代表。暂不考虑文化程度及人口分布的影响。 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到以下数据(见表1): 表1 中国人口增长率及相关数据

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1222334t t t t t Y X X X u ββββ=++++ 三、估计参数 利用EViews 估计模型的参数,方法是: 1、建立工作文件:启动EViews ,点击File\New\Workfile ,在对 话框“Workfile Range ”。在“Workfile frequency ”中选择“Annual ” (年度),并在“Start date ”中输入开始时间“1988”,在“end date ”中输入最后时间“2005”,点击“ok ”,出现“Workfile UNTITLED ”工作框。其中已有变量:“c ”—截距项 “resid ”—剩余项。在“Objects ”菜单中点击“New Objects”,在“New Objects”对话框中选“Group”,并在“Name for Objects”上定义文件名,点击“OK ”出现数据编辑窗口。 年份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国民总收入(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率(CPI )% 人均GDP (元) 1988 15.73 15037 18.8 1366 1989 15.04 17001 18 1519 1990 14.39 18718 3.1 1644 1991 12.98 21826 3.4 1893 1992 11.6 26937 6.4 2311 1993 11.45 35260 14.7 2998 1994 11.21 48108 24.1 4044 1995 10.55 59811 17.1 5046 1996 10.42 70142 8.3 5846 1997 10.06 78061 2.8 6420 1998 9.14 83024 -0.8 6796 1999 8.18 88479 -1.4 7159 2000 7.58 98000 0.4 7858 2001 6.95 108068 0.7 8622 2002 6.45 119096 -0.8 9398 2003 6.01 135174 1.2 10542 2004 5.87 159587 3.9 12336 2005 5.89 184089 1.8 14040 2006 5.38 213132 1.5 16024

线性回归分析教案

线性回归分析 管理中经常要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据以做出决策。前面介绍的检验可以确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统计关系,但是如果检验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还是不能说明它们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本章介绍的回归分析能够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和这种关系的强度。回归分析以对一种变量同其他变量相互关系的过去的观察值为基础,并在某种精确度下,预测未知变量的值。 社会经济现象中的许多变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变量之间存在着完全确定的关系,即一个变量能被一个或若干个其他变量按某种规律唯一地确定,例如,在价格P确定的条件下,销售收入Y与所销售的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Y=P·X。另一类是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关系。例如,粮食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种关系。一般地说,施肥多产量就高,但是,即使是在相邻的地块,采用同样的种子,施相同的肥料,粮食产量仍会有所差异。统计上我们把这种不确定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确定性关系和相关关系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测量误差等原因,确定性关系在实际中往往通过相关关系表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对事物内部发展变化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相关关系又可能转化为确定性关系。 两个相关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尽管是不确定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象的不断观察,探索出它们之间的统计规律性。对这类统计规律性的研究就称为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建立回归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应用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和预测等。 第一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问题的由来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例7-1。某地区的人均月收入与同期某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之间的统计资料如表7-1所示。现要求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表7-1 年份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人均收入 1.6 1.8 2.3 3.0 3.4 3.8 4.5 4.8 5.2 5.4 销售额(百万元) 4.7 5.9 7.0 8.2 10.5 12 13 13.5 14 15 如果作一直角坐标系,以人均收入x i为横轴,销售额y i为纵轴,把表7-1中的数据画在这个坐标系上, 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变化有近似于直线的关系,因此,可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以人均收入为自变量,以销售额为因变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即: y i =a+b x i+e i() i n =12,,,

高中数学选修2-3公开课教案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第三章、统计案例 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共计4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将在必修课程学习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了解和使用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体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方法在决策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对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明确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并对具体问题进行回归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节的学习,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去理解回归分析的必要性,明确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从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上我们发现直接求回归直线方程存在明显的不足,从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进行回归分析,进而介绍残差分析的方法和利用R 的平方来表示解释变量对于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从中选择较为合理的回归方程,最后是建立回归模型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让显示了解回归分析的必要性和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明确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培养我们利用整体的观点和互相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进一步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多从实际生活中找出例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理解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结论的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回归分析的步骤;各相关指数、建立回归模型的步骤;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回归系数 a , b ;相关指数的计算、残差分析;了解常用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四、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新课: 探究:对于一组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数据: (11,x y ) , (22,x y ) ,…, (,n n x y ),

非线性回归分析

非线性回归问题, 知识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学习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 能力目标:会将非线性回归模型通过降次和换元的方法转化成线性化回归模型。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知识变化无穷的魅力。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常用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并通过比较相关指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比较.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对于非线性回归问题,并且没有给出经验公式,这时我们可以画出已知数据的散点图,把它与必修模块《数学1》中学过的各种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象作比较,挑选一种跟这些散点拟合得最好的函数,然后采用适当的变量代换,把问题转化为线性回归问题,使其得到解决. 二、讲授新课: 1. 探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1. 给出例1:一只红铃虫的产卵数y 和温度x 有关,现收集了7组观测数据列于下表中,试建立y 与x 之间 2. 讨论:观察右图中的散点图,发现样本点并没有分布在某个带状区域内,即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直线状带形区域,可以选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曲线状带形区域,就需选择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 ② 根据已有的函数知识,可以发现样本点分布在某一条指数函数曲线y =2C 1e x C 的周围(其中12,c c 是待定的参数),故可用指数函数模型来拟合这两个变量. ③ 在上式两边取对数,得21ln ln y c x c =+ ,再令ln z y =,则21ln z c x c =+, 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 ④ 利用计算器算得 3.843,0.272a b =-=,z 与x 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0.272 3.843z x =-$,因此红铃虫的产卵数对温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0.272 3.843x y e -=. ⑤ 利用回归方程探究非线性回归问题,可按“作散点图→建模→确定方程”这三个步骤进行. 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变换,将非线性回归问题转化成线性回归问题. 三、合作探究 例 2.:炼钢厂出钢时所用的盛钢水的钢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钢液及炉渣对包衬耐火材料的侵蚀,使其容积不断增大,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出使用次数x 与增大的容积y 之间的关系.

回归分析教学设计.doc

回归分析教学设计 引言: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着力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谓“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及应用意识的发展。为此,讲授本节课之前,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回归分析》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选修2—3第三章《统计案例》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中学阶段统计学的完结篇。其内容与第一节《独立性检验》及必修3中的统计知识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必修3中回归直线方程知识的加深和升华,也是对第一节《独立性检验》中统计方法的补充c其实,统计学发展到今天己经有许多较成熟的统计方法,独立性检验和回归分析只是其中的两种方法。教材把一个个的案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探究案例,解决问题,使学生们了解这两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解题步骤及其初步应用。 在统计案例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如估计结果的随机性、统计推断可能犯错误等),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理解其方法中蕴涵的思想。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和机械套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统计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统计思想。学习本节课后高中阶段的统计学知识全部学完,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地分析简单的统计数据,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统计分析问题。这种能力既是到高校继续深造的需要,更是作为新时代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 (二)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及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3第二章中初步掌握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已经掌握了线性相关的回归直线方程的求法,能够通过对散点图的观察发现较直观的线性相关关系并求出其回归直线方程。 2、高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很强,特别在学习了本章《统计案例》第一节的独立性检验的统计思想之后,初步掌握了统计分析的思想方法,这都为本节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1)求回归直线方程时计算量大。(2)对相关系数的理解。(3)对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的运用。(4)对统计学应用背景的了解程度不深。 4、根据学生乐于亲身参与教学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窕教学模式:引入情境- 启发质疑-互动探究-应用评价。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在实践中体会统计思想,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