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实用】皮下注射技术-护理操作规范

皮下注射技术
(一)目的:
通过皮下注射给予药物,多用于局部麻醉和胰岛素治疗。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注射部位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洗手、戴口罩。
(2)携物品至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
(3)选择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大腿前侧外侧,下腹部组织及肩脚下方),常规消毒皮肤。
(4)核对药物,驱尽注射器内气体。
(5)一手绷紧皮肤,一手持注射器,以食指固定针栓使针头与皮肤成30-40。
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同时角度可减小)迅速刺入针头的2/3或1/2,固定针栓,抽吸活塞,无回血即可推药。
(6)观察患者用药反应。
(7)注射毕,快速拔针以干棉球轻压刺处,勿按揉。
(8)安置病人于舒适体位,清理用品。
3、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项。
(2)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告知患者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以免因注射时间过长而造成患者低血糖。
(三)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做皮下注射。
2、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当避开炎症、破溃或者有肿块的部位。
3、经常注射者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皮下注射技术)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皮下注射技术)
(一)目的
通过皮下注射给予药物,多用于局部麻醉和胰岛素治疗。
(二)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注射部位状况。
2.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携用物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选择并暴露合适的注射部位, 按无菌操作原则抽取药液, 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实施注射。
(4)注射完毕以棉球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
(5)观察患者用药反应。
3.指导患者:
(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及配合、注意事项。
(2)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告知患者注射后15分钟开始进食,以免因注射时间过长而造成患者低血糖。
三、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做皮下注射。
2.选择注射部位时应当避开炎症、破溃或者有肿块的部位。
3.经常注射者应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皮下的注射操作流程

皮下的注射操作流程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它可以在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需要的药物,且尤其适用于疾病的长期治疗。
皮下注射需要满足严密的操作要求,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患者的安全以及避免任何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及其中每个环节的详细描述,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医疗技术。
一、概述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人体皮下的一种医疗操作。
这种操作非常常见,它可以用于给予不同种类的药物,例如激素、胰岛素、抗生素等。
皮下注射通常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素治疗等。
正确的操作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二、操作流程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药物及相关材料。
在进行皮下注射操作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相关材料。
包括注射器、注射针、棉球、酒精棉片等。
检查药物标签上的名称、剂量、过期日期等信息,确保药物的品质符合标准。
2. 洗手并消毒。
进行注射前,手要彻底清洁,并使用无菌酒精消毒。
消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并减少局部皮肤感染的风险。
3. 选择注射部位。
皮下注射可以选用一些全身性循环良好的部位,如上臂、大腿、腹部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需要注意不能选用局部有皮肤病变部位,也不能在有淤血、皮下组织变硬或肌肉萎缩的部位注射。
4. 针头进入皮下组织。
将针头慢慢插入皮下组织,注入药物。
注射的深度大约是3-4mm。
如果注射的深度过浅,可能会发生药物泄露。
5. 清理及消毒。
在注射完成之后,使用棉球轻轻按压注射点,并用酒精消毒处理。
6. 清理材料。
把使用过的注射器和针头放入废品桶中,并对残余药物进行处理。
三、操作环节详解1. 准备药物及相关材料首先需要检查药物标签上的名称、剂量、过期日期等信息,如有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情况,药物不能使用。
使用之前也要检查药物的外观,如有任何异样,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医生。
注射器、注射针要选用新的、无菌的,并检查是否完好无损。
皮下注射操作考核标准

皮下注射操作考核标准皮下注射操作考核标准目的:皮下注射用于注入小剂量药物,预防接种和局部麻醉用药,以便在一定时间内发生药效。
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准备护士应穿戴整齐,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用物准备包括基础治疗盘,1-2ml注射器,51/2-6号针头,注射卡和药液(按医嘱准备)。
在操作前,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了解过敏史、用药史、不良反应,评估注射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状况,以及了解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评估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等因素,共计10分。
操作程序1.洗手、戴口罩,共计10分。
2.备齐用物,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质量)及无菌物品,共计10分。
3.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共计10分。
4.核对患者床号、姓名,告知目的,共计10分。
5.再次查对药物,共计10分。
6.按照无菌要求抽取药液,排尽空气,共计10分。
7.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选择注射部位,共计10分。
8.洗手,共计10分。
9.常规消毒注射部位皮肤,面积大于5cm,共计10分。
10.取一根干棉签放于左手,再次进行核对,共计10分。
11.穿刺:右手持注射器,左手绷紧皮肤,以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一般刺入针头的1/2或2/3,共计10分。
12.固定针头,放松左手,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左手缓慢注入药液,共计10分。
13.指导病人放松,观察反应,共计10分。
14.拔针、按压:注射毕,用干棉签轻压进针处,快速拔针,按压片刻,共计10分。
15.再次核对,共计10分。
16.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共计10分。
以上操作程序共计70分。
最后,考核人应根据操作技术要求评分,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操作,应扣分,并在表格中记录姓名。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操作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
④皮试结果阳性时,应告知医师、病人及家属,并予以注明。
3.皮下注射的部位有哪些?
答:皮下注射部位有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外侧方。
4.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能否皮下注射?
答: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尽量避免应用皮下注射,以免刺激损伤皮肤。
5.肌肉注射部位有哪些?臀大肌定位的方法有几种?
答:肌肉注射的部位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及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的定位方法有两种:①“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6.肌肉注射常用的体位有哪些?
答:①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②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③仰卧位: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④坐位:为便于操作座位要稍高。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法考核评分标准。
皮下注射技术技能操作标准

阿姨,您先休息,我去准备下东西。
操 作 前
1.个人准备: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戴口罩
正确
5
5
3
1
2.物品准备:
⑴治疗盘,内备:①消毒物品(安尔碘﹑无菌棉签)1套;②一次性1—2ml注射器2支;③砂轮﹑启瓶器﹑弯盘或治疗碗各1个;④药品;⑤注射卡﹑笔; ⑥盐酸肾上腺素
操
作
后
1.对物品进行分类处理:注射器针头放入锐器收集器内;棉签﹑纱布﹑注射器去掉针头放入医疗垃圾桶内;弯盘放在污染区待消毒;其他未污染物品放归原处
用物处理方法正确
5
5
3
1
2.清洗双手;在治疗单签执行时间与全名;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皮内注射日期﹑时间﹑药名﹑剂量﹑患者反应等,并签名
操作熟练,记录完整﹑正确
皮下注射技术技能操作标准
项目
操作要点
评价要点
分值
评分等级
Ⅰ
Ⅱ
Ⅲ
仪表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
符合要求
5
5
3
1
评估
1.确认医嘱及注射卡:患者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等
完整﹑正确
5
5
3
1
2.评估患者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及药物过敏史﹑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评估准确
3
3
2
1
3.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皮下注射的目的﹑配合要点以及药物名称﹑基本作用等,取得患者的合作
操作正确﹑熟练
5
5
3
1
6.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
核对完整﹑正确
5
5
3
1
7.整理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并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肌肉皮下注射操作流程

肌肉皮下注射操作流程肌肉皮下注射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护理技术,主要用于接种疫苗、治疗疾病和紧急救援。
以下是肌肉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一、准备阶段1.洗手:操作前先洗手,确保手部清洁。
2.备齐用物:准备好注射器、药品、消毒液、棉签等用物。
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注射器完好无损。
3.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等信息。
4.选择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通常选择肌肉较为丰满、皮肤松软、无重要神经和血管的部位。
二、消毒阶段1.消毒注射部位:使用消毒液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扩展5-10厘米。
2.准备药品:将药品安瓿打开,用消毒剂擦拭安瓿颈部,以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3.调试注射器:将药品抽吸到注射器中,注意不要将空气抽到注射器内。
调整注射器的刻度,使注射剂量与医嘱相符。
三、注射阶段1.再次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等信息,防止出现错误。
2.捏紧皮肤: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注射部位的皮肤,使皮肤紧绷。
3.垂直进针:将注射器以垂直的方式对准皮肤表面,迅速刺入皮肤下方,深度约为针头的2/3。
4.放松皮肤:松开捏紧皮肤的拇指和食指,使注射器与皮肤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
5.推注药品:缓慢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药品注入体内。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注射部位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6.拔出针头: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签按压注射部位,防止出血和感染。
四、后续处理阶段1.清理用物:将用过的注射器、药品、消毒液等用物进行分类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2.记录信息: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注射的时间、药品名称、注射剂量、注射部位等信息,以便查询和管理。
3.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注射部位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如有必要,向医生报告注射情况。
4.健康教育:向患者解释注射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皮下注射是常见的给药方式,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和规范,护士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流程:
1.符合护士职业规范要求,核对医嘱。
2.护士洗手,核对并解释患者病情、身体状况、过敏史及
用药史。
3.检查注射部位皮肤情况,说明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疗效
与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认识和合作程度。
4.检查备齐用物,放置合理,确保患者卧位舒适、配合操作,环境整洁、安静、光线适宜、安全。
5.操作要求分值:准备2分,操作2分,洗手2分,记录
2分,指导2分,处置2分,共计12分。
评分标准:
1.操作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给药原则。
2.操作规范、熟练、节力。
3.体现人文关怀,患者/家属知晓告知事项,对服务满意。
具体操作步骤:
1.护士携用物至患者床前,核对并解释。
2.患者取舒适体位,规范选择注射部位,保护隐私、保暖。
3.按常规消毒皮肤,范围及方法正确,再次核对并排气。
4.一手绷紧局部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度~40度角,快速刺入针头的2/3或1/2.
5.固定针栓,抽吸活塞,无回血即推药。
6.注射完毕,快速拔出针头,以干棉签轻压针刺处。
7.再次核对。
8.协助患者取舒适的卧位,整理床单位,正确指导患者/家属,用物、生活垃圾及医疗废弃物分类正确处置。
9.流动水洗手,观察用药后反应并记录。
总之,皮下注射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护士需要在操作中严格遵守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念
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二、目的
药物治疗、预防接种、局麻药的注射等。
三、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外侧。
四、适应症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
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给药。
3、预防接种。
五、禁忌证
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
2、血友病患者,有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六、护理评估
患者的病情、用药史与过敏史、注射部位皮肤情况、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疗
效与不良反应、肢体的活动能力、患者对用药计划的了解及合作程度。
七、操作方法
(一)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服装整洁,仪表大方,语言柔和恰当,态度和蔼可亲,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注射盘(内有2%碘酒、75%酒精、无菌棉签)、无菌治疗盘、1ml注射器、5号~6号针头、药液、砂轮、弯盘、治疗单。
3、病人准备:向病人解释取得合作;按需要询问药物过敏史;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4、环境准备:清洁,安静,光线适宜。
(二)操作程序
1、携物品至病床旁,核对、解释,并取得合作。
手消、打开无菌治疗盘。
2、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3、再次核对,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
4、一手绷紧局部皮肤(过瘦者捏起皮肤),另一手以平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进针的深度为针柄的1/2~2/3。
5、松开绷紧皮肤的手,抽吸无回血,固定针头,缓慢推入药液,同时观察患者反应。
6、注射完毕,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7、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8、再次核对:核对所用药物及病人的床号、姓名。
9、清理用物,擦盘、台、车,洗手,记录。
(三)效果评价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操作熟练,动作轻稳。
3、注射部位选择合适。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八、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进针深度,以免刺入肌层。
2、对甚为消瘦者,可捏起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刺入,皮下脂肪厚度影响注射深度(如下图),不同型号针头进针角度应有所不同。
准确测定皮下脂肪组织分布,应采用腰臀比(WHR):
WHR(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 正常值:女性 WHR <0.8 不同型号针头不同进针角度
男性 WHR <0.9 3、侧握式持针时,食指只能固定针栓,不可触及针梗,以免污染。
4、需长期注射者,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5、注射时应避开瘢痕、压痛、结节等部位,以免药物吸收不良。
6、注射中、注射后观察患者反应、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7、皮下注射胰岛素时,嘱患者注射后按规定时间开始进食,避免不必要的活动,以免因注射时间太长而造成患者低血糖。
8、凡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可用做皮下注射。
55mm 5 58mm 5 512.7mm 5
注射点与注射点之间距离至少约1cm 皮下注射(腹部)定位卡
9、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九、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
1、发生原因
1) 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 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型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3、预防及处理
1)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 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 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
1、发生原因
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
2) 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结果导致硬结形成。
3) 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皮下硬结皮下硬结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触及硬结。
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3、预防及护理
1)熟练掌握进针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2)操作前选择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避免针头重复使用。
显微镜下使用前针头显微镜下使用后针头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
4)注射后根据药物的情况,必要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
5)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先用砂轮割据,再用酒精消毒后掰开安瓿,禁用长镊敲打安瓿,注意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为避免化学药物微粒出现,注射一种药物用一副注射器。
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禁用);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发生原因
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
导致血液加快而胰岛素的吸收过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
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欠锐利;针头有钩;针头弯曲等。
或针头消毒后重复使用。
2)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
3)操作人员注射时用力不当。
2、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
若针体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上,病人情绪惊慌、恐惧。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粗细合适、质量过关的针头。
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
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病人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
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