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的思想
_孙子_思想的三重境界

--所谓境界,是指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心物交感而产生层次高低的精神状态和品格。
孙子孜孜以求战争的最高理想,并能在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中,将这种理想与战争现实紧密结合,进而达到一种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无我状态。
此种治学方法使孙子思想具有了三种不同的境界,即:科学的境界、艺术的境界和哲学的境界。
一、科学的境界兵法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之所以称它为科学,是因为战争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兵学的研究即在于发现战争的一般规律及诸多的战争指导规律。
《孙子兵法》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欧洲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曾就这一点作过经典评述:“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
他的书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
其书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
当然,孙武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能令现代学者感到完全满意,但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却是一位孤独的先驱者。
”[1]凡使用科学方法的学问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科学。
为求得其战争理想的最终落实,孙子对其主要战略战术内容的分析大量表现为逻辑的、系统的、客观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这正是孙子兵学思想已达科学境界的内涵所在。
从逻辑性上讲,逻辑思维是《孙子兵法》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孙子通过对春秋末期大量战争现象和战争问题的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当时军事斗争中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明显是采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另一方面,孙子对战争的指导又是以演绎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整个《孙子》十三篇可谓层层递进,前后呼应,设计周密,贯通全局。
难怪有人盛赞孙子是现代行动学的先驱,他所设计的整个战争行动,既是逻辑的,又是合理的、有效的。
从系统性上讲,孙子思维的科学性突出表现为“运筹全局”的思想方法。
不少学者称孙子是系统论的鼻祖,其具体方法虽然古朴,但已初具现代系统论方法的一些原始形态,尤其是整体统筹的方法。
孙子的兵学体系中,战争是一个大系统,下设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各有子系统,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网络系统。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
(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
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
“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
“全胜"为上,“破胜"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依仗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墨子·公输》),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
“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
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他指出:“战争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不仅关系到军事、政治和外交,而且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和兴衰。
”因此,研究和掌握战争规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息时代的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损失是巨大的,这需要我们在今天的世界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孙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孙子兵法》,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它。
他曾把自己与古代名将乐毅、李牧、白起相提并论,并称之为“孙、吴”。
西方人认为《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二千多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五部兵书之一,它是一切进攻性战略的基础,对战争有巨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战争已越来越少,但有时候还是难免要打仗,所以平时多读点孙子的《孙子兵法》,对处理好各种关系和解决战争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战胜敌人必须首先知道敌我双方的情况,这就是“知彼”。
《孙子兵法》中明确地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孙子兵法》第三十九篇《用间篇》云:“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意思是说,在战争中用间有五种,即有利用反间谋敌、内间惑敌、死间杀敌、生间心敌的五种方式。
其中“反间”是《孙子兵法》中最奇特的用间手段。
间谍,是一些国家运用来从事破坏活动的特殊人员,他们采取种种隐蔽的方法,收集敌方的机密情报。
所以“反间”就是打入敌方内部,刺探情报,离间敌人,获得机密情报,为己所用。
间谍工作的范围很广,诸如了解敌人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地形、气候、风俗等方面的情报;刺探敌人的城防设施、武器装备及仓库储粮情况;侦听敌人通讯联络及无线电台的秘密;窃取敌人的计划、部署、调动、行动情报;搜寻敌人俘虏和潜伏下来的特务分子,捕捉逃跑的敌人等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治国大典,对战争及一切军事活动,都作了十分透彻、周密的研究。
然而孙子决不是爱好战争,相反,在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了不战全胜和对和平的愿望。
其理论之深刻,影响之深远,为当今世人所瞩目。
孙子推崇以智谋取胜,极力避免物质实体的对抗。
在《谋攻》篇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被人称颂的战略方针,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这一论断,乃是从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得全胜目的的重要战略决策。
孙子的“伐谋”、“伐交”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与春秋早、中期的各诸侯国争霸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春秋早、中期的争霸方式,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所制约,各诸侯争霸斗争只是追求对手屈服,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非争个你死我活。
孙子生活在奴隶制即将结束,封建制骚动欲出的春秋末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蜕变,新旧势力冲突,各种矛盾激化,作战方式也日趋复杂多变,战争规格日益扩大且更为残酷。
由春秋早、中期的那种伐谋、伐交变为与对手开展直接军事较量,甚至置对手与死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孙子亲临战场,目睹兵燹战祸的严酷现实,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来考察战争问题,领悟到诸侯争霸的有限目的和伐谋、伐交等谋攻之法,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谋求最大战争效益的角度,对春秋早、中期那种特殊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方式所包含的合理的内容加以概括,更将其合理成分加以创造发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使之成为自己兵法理论的重要基础。
纵观《孙子兵法》全书,无不蕴含着以非战争形式的斗争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最高境界。
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慑服,从而达到挫其将军之心,夺其三军之气,使之不战而降的目的。
孙子先胜思想

参考资料一在《孙子兵法》的《军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前那些善于作战的人,首先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方战胜的机会。
因此,使自己不能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
这句话言简意赅,是孙子“先胜”思想的精髓。
在这句话中,着重于两个字,一个是“先”字,一个是“待”字。
“先”字强调了决定战争胜利的内因,而“待”字则强调了决定战争胜利的外因。
只有首先在确保自己胜券在握,才有可能战胜敌人。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要把着重点放在自己上。
战争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哪个人不想胜利?有的人总是将自己的“胜利”寄托于别人的“失败”中。
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的去算计别人、陷害别人,总之他们的求胜之道是放在别人身上的。
他们的思路总是这样的:“如果别人败了,我不就胜了吗?”错!“有实力,才有魅力”――这是某一商品的广告词。
仔细琢磨,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一件商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本身。
商品如此,招聘也如此。
和别人争一个工作岗位,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实力。
如果你想用算计、陷害等手段谋取一个职位,恐怕是不行的。
即使你把你所有的对手都“击败”了,哪怕你今天真的侥幸争到了这个职位,以后也会有千千万万有能力的人和你竞争这个职位。
你要坐稳这个职位靠的是什么?靠的还是实力。
因此,我觉得那些总把胜利寄托于他人的人是不可能胜利的。
因为他们完全违背了《孙子兵法》“先胜”的思想。
他们总在想“如果别人败了,我不就胜了吗?”,可是为什么他们偏偏就不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吗?“如果自己胜了,别人不是败了吗?”实际上,这只是内因,外因对结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孙子兵法》在《军行篇》的一开头就说到“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强求。
因此引出了第二个字“待”。
“待”意味着什么?“待”意味着等待,“待”意味着忍耐,“待”意味着韬光养晦。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
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
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
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
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
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
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
孙子“全胜”思想的现代解析

孙子为什么会提出“ 全胜” 思想呢?因为, 春秋是大国争霸 、 战争频繁 、 弱肉强食 的时代 。战争虽然
是解决 争端 的 重要 手段 , 但不 是 唯一 的 , 也不是 最好 的。孙 子 以攻 城 为例 指 出:杀 士 三 分之 一 , 城 不 “ 而
拔者 , 此攻之灾也。(谋攻》 他认为: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 ”《 ) “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事实也是 如此 , ” 中小诸
侯 列 国为 了 同大 国 对抗 , 繁 地缔结 各 种攻守 盟约 , 是 , 交 斗争 成 为解 决 争 端 的重 要 手 段 。如公 元 频 于 外
前 6 1 , 国大夫 烛之武 一席 话劝退 秦 军, 3年 郑 使郑 国危 如垒 卵 的形 式化 险 为夷 (左传 ・ 公三 十 《 僖 年》 b( 。正是 在这 样 一种 特定 的历史条 件 下 , )】 跚) 孙子 继 承 和发 展 了前人 的“ 攻 ” 谋 经验 , 出 了崭新 的 提
自己的主观 意志 。这就 对执政者 提出 了非 常高的要求 , 于有 私心 、 对 私欲 的人来 说 , 是很难 做到无 为的。
[ 参友 兰 . 中国哲学史 []北京 : J. 北京大学出版社 ,95 34 18 .9 .
[]德 ) 2( 黑格尔 . 逻辑学 ( 上卷 )M . 之译 . [ ]扬一 北京 : 印书馆 , 8. _3 . 商务 1 13 -7 9 6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孙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谋攻?经验提出了崭新的?全胜?战略思想伐谋??伐交?等也是有效的手段战争不仅仅要讲胜利也要讲价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全胜?呢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以计谋使敌屈服
维普资讯
批评老子的元为是消极息想, 这样的 认识实际上是对老子的误解, 或者是一知半解。老子讲: “ 治大国 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刑题 木 牍 二于 字下 ,篇 当《 即九 本地 篇》 篇之 名前 ,有 但
本 篇 篇 题 诸 本 无 异
。
简 本 篇
本篇首列"六地"之名及其处 置之法,指出:"地形者,兵 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 易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 还告诫说:这是"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不过,战争失 败也并不都是由于客观地理 条件不利所致,也可能是由 于将帅主观指导上的过失所 致。所以,孙子又提出了"六 败"之说。他不但要求"知彼 知己",而且也要求"知地知 天"对于那些不明战况、不知 "战道",却随意下令"必战" 或"无战"的国君,在孙子看 来,是可以不予理睬的。
然,趋利避害。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
第九篇行军篇
张注:"知九地之变,然后 可以择利而行军,故次《九 变》。"
本篇主要论述在出征作战过 程中,要根据不同地理条件 妥善处理好行军宿营("处军 ")和观察判断敌情("相敌") 的问题。所列三十余条"相 敌"之法,均可视为实战经 验之总结。
行军篇
某些原则如"兵非多益,惟 无武进"、"夫惟无虑而易敌 者,必擒于人",以及不为 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朴素辩证 法思想,均仍有其借鉴意 义。此外,孙子还讲到"取 人"问题,提出"合之以文, 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 原则,并主张"与众相得", 这种思想观点在当时也是 难能可贵的。
军事家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影响了众多的 军事家,从古代的曹操, 诸葛亮,岳飞到近现代 的曾国藩,孙中山,刘 伯承,毛泽东等等。
(左图:岳飞;右图:曾 国藩)
曹操与孙子兵法
曹操,汉魏之 际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三国时 魏国的开创者, 是今存《孙子兵 法》的第一个注 本的作者。
诸葛亮与孙子兵法
孙子的思想
在战争中,最重要 的一点便是掌握战 斗的主动权。没有 主动权,便会陷入 被动消极防御甚至 处处挨打的境地。 克敌制胜的关键是 主动,它贯穿了整 个战争的全部过程。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 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 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 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论述在战场上与敌人会战的要 领,应“以迂为直”和“以患为 利”。
“以迂为直”和“以患为 利”
把遥远的弯 路变为近便的直 路,要把不利的 条件转化为有利 条件,从而争夺 制胜条件。
内容第一部分
提出两军对战,最难掌握的是实行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迂直之 计”,认为只有善于实行“迂直之 计”,才能做到“后人发,先人至” , 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的胜利。
同时,他又从思想品德
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 不避罪", "唯民是保", 要"视 卒如婴儿", "视卒如爱子"。 这些思想观点,都是有价值
的。当然,在剥削阶级统治
之下,官兵处于对立地位, 所谓"如婴儿"、"如爱子"之 类的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标榜这些东西,不过是为了 使士卒去为剥削阶级利益" 赴深?"和"与之俱死"罢了。
。不 , 有 “ 人术 子
)争 城 所 五 之, 曰
, 君 命 有 所 不
有 所 不 攻 , 地 有
不 由 , 军 有 所 不利 ” , 指 前 文 的
用 矣 。
虽 知 五 利 , 不 能
: 治 兵 不 知 九 变
,
即 机 变 、 灵 活 变 通
《孙子》在“九变篇” 讲道:“是故智者之虑, 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 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这说明商业 上拟订投资方案时,既 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 又要考虑到不利的一面。 考虑到有利的一面,才 能信心百倍,使工作顺 利地进行;考虑到不利 的一面,才能防患于未
诸葛亮博览群书,谙熟兵法, 尤其熟读《孙子》,虽身居 “隆中”,对天下形势却了 如指掌。他以《孙子》“五 事七计”为基本标尺,对比 分析彼我双方优劣,判断战 争胜负。
提出了掌握和利用时机的方 法,集中论述了进攻和防守 问题,非常重视军事训练, 强调作战要快速 。
毛泽东与孙子兵法
在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和 中国现代革命战争的指 挥中,对《孙子兵法》 的掌握和运用,可谓达 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他提出"孙子的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 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 国的谋略宝库,在全世 界也久负盛名。它8世纪 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 欧洲,至今已经被译成 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 为流传。据说,1991年 海湾战争时,参战的美 国军官都奉命带一本 《孙子兵法》。
竹 木 雕 刻 《 孙 子 兵 法 》
版艺约法
。术瑟文
丛夫《
·J· 1772
第 十 篇 地 行
孙子兵法之地形篇
等 纯 粹 自
然 地 理 条
件 有 所 不
同 。
" "" "
《指 行敌 军我 篇所 》处 所地 说理 天井形势, 、故 天与 陷上
."
次行 《师 行越 军境 》,
审 惟地 本形 篇而 所立 说胜 地, 形故 乃
"
" "" "
地 形佚 文 残 未 见 简 作篇文 地。, 势又而 , 误 。 张 注 云 :, 黄 邦 彦 《 集 注 》 另 有 《 地 刑 二 》
越 南 战 争
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开赴到越南本 土,长期“致于人”,陷入了人民 战争的重重包围之中,前后多年陷 于泥潭而不能自拔,内外交困,难 以为继,最终不得不灰溜溜从越南 撤军,以失败收场。
完善的美军装备
海 湾 战 争
在海湾战争中,以美 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牢记越战的教训,千 方百计避免在伊拉克 本土“致于人”,而 是主要依靠高科技手 段在伊拉克本土之外 “致人”,用导弹、 飞机等现金武器实施 远程打击,一直到伊 拉克之几乎不再有抵 抗能力的时候才发起 地面攻势,因而始终 掌握着主动权,从 1991年的1月17日, 至2月28日,很快便取 得了战争的胜利。
内容第三部分
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掌握的三 条基本作战原则:
不了解敌国的计谋,不能与之交战;
不了解地形险阻,不可以轻易行军;
没有当地的向导,不应深入敌国。
同时还提出实行“迂直之计”的军事 行动要求——行军作战快速时像疾风; 舒缓时像森林;侵略时像烈火;难测 时像阴天;不动时像山岳;发动时像 疾雷闪电;以及在作战取胜后应采取 的基本举措和临时应变方法。
解析:所以,如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和时间,即使 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会战。而若不能预知 在什么地方、时间交战,则会导致左翼救不 了右翼,右翼救不了左翼,前不能救后,后 不能救前的情况,何况想要在远达数十里, 近在数里的范围内做到应付自如?……所以 说,胜利是可以造就的。敌兵虽多,还是可 以使它失去战斗力。
内容第二部分
分析实行“迂直之计”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 很大的风险。
这危险主要有三: 一是“举军而争利,则不及”。
二是“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三是“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则可 能因士兵体力不支而有程度不同的人掉队,以致 酿成损兵折将的败绩。
强调行军作战必须具备充足的辎重、粮食、器材, 否则将有被歼灭的危险,“军无辎重则亡,无粮 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书孙
》阿子
中米十
,欧三
译 《
篇 》
年中,
巴国在
黎 出
军 事
法 国
捷克文《孙子兵法》,雅罗斯 拉夫·普鲁塞克等译,布拉格我 们的军队出版社1949年出版。
Thank you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 以战则利。译文:我可以去、 敌也可以来的,叫通形。在通 形地区,要抢先占领隆高朝阳 之处驻扎,并确保粮道畅通。 这样再与敌交战就较有利。
“六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 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以上六 种情况,都是造成战争失败的原因, 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是不可不认 真考察研究的。
内容第四部分
强调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善于运用 金鼓、旌旗指挥军队统一行动;必须善于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以及在向敌军 进攻时必须遵守的八项原则——高陵勿向; 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力 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勿阙;穷寇勿迫。
孙子兵法之九变篇
第八篇 九变 九
受所击途(得之孙 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