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_
李斌:16字总结《孙子兵法》思想精髓

李斌:16字总结《孙子兵法》竞争哲学——“知彼知已、先胜后战、避实击虚、不战而胜”的制胜逻辑文/李斌2017.1.16(全文结构图)《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本奇书,通常与《战争论》并称为世界两大兵书,但该书不止是一部兵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很多经典名句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等早已广为人知,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中也引用了《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这一经典论断。
该书如此知名且富有内函以致历代先贤无不以研读透彻为荣,不过就今日信息爆炸及时间空前紧张的情形来看,作为后世之学,全面追求理解书本原义及具体战法不是特别必要的,这是专门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学者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普通“门外汉”做的事。
读书贵在经世致用,与其一味追究个别字词之义,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书中学习到一些思想观、相应的方法论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本着这样的目的,近来用了一点时间研读《孙子兵法》,并尝试总结其思想精要及如何应用这些思想。
1、“解决竞争”《孙子兵法》的最佳适应场景要想用好《孙子兵法》首先就要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孙子兵法》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解决什么问题的书?只有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总结才不至于跑偏,才不会误用、乱用。
央视曾经播过一个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一些出版社为了多赚钱也将二者合在一起,出一本《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就给人一个印象,好像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回事是一本书,其主要思想就是诡诈、就是谋略,就是各种骗术。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些商学院也开课程讲《孙子兵法与商战》核心内容就各种欺骗手段,像李代桃僵、美人计、借刀杀人、瞒天过海等。
这就是典型的误用。
实际上,《孙子兵法》成书于战国时期,而《三十六计》成于明朝(也有说是民国等时期)隔了几千年,怎么会是一回事呢,而且诡诈在孙子兵法中不是核心部分,这一点通过后文即可以看到。
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一、兵法经营——《孙子兵法》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第一兵书”。
其作者孙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后人尊称他为“兵圣”。
《孙子兵法》现存十三篇,即《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事》、《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1.未战庙算,以道为首——战略计划思想(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航向的帆船,任何风向都是逆风。
/战略制胜)“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计篇》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管理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谋攻》3.因敌制胜,践墨随敌——灵活管理思想“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篇》《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军事管理无常势,企业管理无常形。
“动态管理”“灵活管理”是必然要求。
所谓践墨随敌,就是说选择作战方向,制定作战方针,直至实施作战计划都应随改变化,随敌行止。
4.上兵伐谋,出奇制胜——市场竞争谋略“兵者,诡道也。
”——《孙子·计篇》《孙子·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5.治众如治寡——组织管理思想“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势篇》孙子论述治理组织,管理人数不论多与少,道理只有一个,就是靠“分数”,即按一定的管理层级和幅度建立组织机构。
他极其重视组织的日常训练,强调组织的纪律,“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指以仁义之心去教化,相当于现在的企业文化;“武”指公司的规章、制度等比较硬性的东西。
文武兼具也就是德治和法治兼具。
孙武还指出,领导者要“静以幽,正以治”,在谋虑上,镇静而深透;在作风上,公正严明而有法度。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
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
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
“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孙子兵法》10句精华

《孙子兵法》10句精华《孙子兵法》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全书共这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
1、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
殆:危险。
知晓对方的情况,了解我方的内情,取得胜利就不会有危险;知晓天时地利,胜利就不会穷尽。
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形》。
藏,指隐蔽。
动,行动。
善于防守的,布防隐蔽之密就像藏在九地之下一样;善于攻击的,袭击速度之快就像从天而降一般。
此言军事行动要隐蔽,不可为敌人所侦知的重要性。
3、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谋攻》。
屈,使屈服。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用作战,攻陷敌人城池而不用冲锋陷阵。
此言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以谋略战胜敌人。
4、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象:类比、比附。
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不可以用求神问鬼的方法得到,也不可以拿类似的事情去揣测,也不可以用天空日月的运行去验证,一定要从人的身上了解情况,从敌人那里获取信息。
5、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行军篇》。
相得:相互亲和。
平时之所以能够严格执行法令,是由于上下级相互亲近的缘故。
6、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用间篇》。
间:间谍。
微妙:精密。
不是有大智谋的人,不会去使用间谍,不是有仁义自信的人,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心思缜密的人,也不能得到间谍带所带来的真实情报。
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语出战国·孙武《孙子兵法·作战》。
论《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论《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其中融合了大量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了今天的社会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自古以来就被孙子提出并发扬光大。
他认为,物质的基础在于客观世界,物质具有规律性、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要把实事求是作为行事准则。
他把国家发
展和学习科学技术作为己任,认为学习科学技术、创新和学习世界科学是遵循物质规律的
正确途径,他也强调要以物质规律为基础,把小见识应用于大规模的实践中,以期实现全
面的改革和发展。
孙子还非常重视国家的财政和军队的装备,他认为要充分利用物质资源,有效地解决领土和安全问题,只有把物质资源转化为实力和能力,才可以确保国家的长久生存。
孙子还指出,国家必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改进军事器械,用现代军事技术保护国家的安全,并运
用空军力量来确保地区安全。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提出了一些有关军队的纪律管理的主张。
他认为,只有严格的纪律,才可以营造良好的士气和战斗力;要引导军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确保军人认真执行命令和遵守规定,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孙子兵法》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力仍然深远。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孙子不说
三道四,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这句话就是对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种提醒,即要把物
质规律作为基础,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即保护国家的安全。
兵家思想的精华 《孙子兵法》

兵家思想的精华《孙子兵法》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
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
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
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
《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
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
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
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
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
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
《孙子兵法》中的朴素唯物论

《孙子兵法》饱含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朴素的唯物论,二是朴素的辩证法。
《孙子兵法》中有两句哲学至理名言。
一句是“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讲的是唯物论。
一句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讲的是辩证法。
哲学回答的首要问题,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究竟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是存在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存在?人的主观能不能能动地认识客观,能不能积极地改造客观?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便有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
唯物论又分机械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
机械唯物论只强调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论既承认物质存在的第一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心论又分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论强调天道鬼神主宰世界。
主观唯心论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孙子兵法》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朴素唯物论的世界观。
(一)不信天道鬼神——反对客观唯心论奴隶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长期统治着古代人们的思想。
商朝以卜为主,而周朝则以筮为主。
商周是占卜发展的鼎盛时期。
春秋末期,随着奴隶主政治统治的动摇,哲学思想上的天命同反天命、有神论同无神论的对立和斗争十分激烈。
伴随着百家争鸣生动局面的出现,人们终于向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天道”、“鬼神”发起了挑战。
老子着力于以自然之道代替神学中的天道,而孔子则“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都对天道鬼神给予了质疑和否定。
在这场反天道鬼神的斗争中,孙武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孙武对于“天”作唯物的解释:“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这同宗教神学把“天”看作人格化的神是水火不相容的。
在战争中,他竭力反对用迷信的方法去预测胜负,主张“禁祥去疑”(《九地》),“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用间》),表现出鲜明的无神论思想。
孙武在否定天道鬼神的同时,创造性地实现了军事领域由占卜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
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道、天、地、将、法”五种因素,并对此作了如下解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的外
交思想
傅朝
(锦州师范学院,锦州,121000)
内容提要:孙子的外交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某些大国正是根据孙子的外交思想修订其外交方略,有效的促成了国际战略格局的改变。
他们毫不掩饰的把这叫做“孙子的核战略”。
本文对孙子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内涵和现代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论证。
关键词:孙子;外交;伐谋;伐交;核战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会盟、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约和协定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大国争霸,不仅战争频仍,与战争相配合的各种外交活动也云谲波诡,令人目不暇接。
孙子不仅全面深刻的研究了军事斗争,也以简洁明确的语言论述了外交战线的斗争,他把这叫做“伐交”。
在《谋攻篇》、《军争篇》、《九变篇》、《九地篇》中,对外交斗争的地位、作用、原则、方法等问题均作了深刻的论述,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孙子认识到,军事斗争不仅是作战和攻城,还必须有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配合才能取胜,因此,他非常重视外交斗争。
在《谋攻篇》中,他用简洁的语言论述了外交斗争的地位和作用,对外交斗争予以准确的定位。
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他认为在制服敌人的四种手段中,最高明的是粉碎敌人的谋略,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其不战自溃。
为此,在确定国家战略和战争决策时,他要求高层决策者要以高超的谋略战胜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
为了取得
伐谋的胜利,在谋略的实施,即政治战和心理战的展开过程中,必须有外交斗争的配合,这就是“伐交”。
孙子认为,“伐交”是仅次于“ 伐谋”的重要战线。
高明的战略家应尽量争取以“伐交”配合“伐谋”,尽量争取在“伐谋伐交”的层面上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进入“伐兵和攻城”的不利状态。
孙子不战屈人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战略思想的制定和实施,都是要“伐谋伐交”紧密配合,为“以全胜敌,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但作为一个清醒而现实的战略理论家,他知道不战屈人的机遇和可能性很小,所以,他非常重视“伐交” 层面的斗争,并相继制定了“伐交”的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为伐交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不战屈人”,力争在“伐谋伐交”层面取胜是大国的专利,是凭借强权暴力作后盾才能达成的结果,并总结出“弱国无外交”的成语。
其实在孙子看来并非如此。
开展外交斗争,固然要凭借一定的实力,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伐谋伐交放在重要位置,优先考虑,这样才会作出“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明智选择。
在春秋争霸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先例。
如春秋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之战时,楚国面临多国部队侵袭的危险,屈完以其犀利的辩词反驳了齐侯,与诸侯建立了盟约,使楚国避免了一场大战。
①再如僖公三十年,在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下,老臣烛之武孤身一人往见秦伯,以其雄辩的说辞瓦解了秦晋联盟,有效的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②而三国时诸葛亮也是在不利的形势下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操,最后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这些在不利情况甚至是危机情况下的成功外交活动,充分说明了伐交的重要性。
(二)
孙子全面分析了外交斗争的特点,提出了以知为前提,以瓦解敌人联盟和巩固自己阵线为目标的总原则。
他在《军争篇》和《九地篇》中反复申明,“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也就是说确定结交谁、打击谁的外交目标的前提是“知”。
他认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军事斗争一样,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了解敌我友的情况,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展开成功的外交活动。
孙子认为,“知”的重点是“诸侯之谋”,只有在知诸侯之谋的基础上,才能抓住重和要害,打击敌人的政治谋略和外交态势。
从而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使外交斗争更好的为伐谋全胜的战略目标服务。
孙子从两方面确立了伐交的目的,一是瓦解敌人的同盟,一是巩固自己的阵线。
孙子指出,高明的战略家要通过军事威协和多种外交手段的配合,破坏敌人的联盟,以使“其交不得合”。
对于自己的盟友,则要“固其结”,积极结交,使己方的阵营巩固强大,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既然外交斗争服务于争霸的总任务,那么也就由此而确定了争夺的重点是战略要冲,首先搞好与此有关的相邻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
孙子在《九地篇》中指出:“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衢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战略要冲,对这些地区的争夺,关系到整个战略格局的成败。
孙子认为,对这些地区的争夺,要特别注意与之相关国家的影响,所以要外交先行,以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外交态势。
他在《九地篇》中指出:“衢地则合
交” 、“衢地吾将固其结”。
说明了衢地外交争夺的要点和力图达成的战略目标。
此外,在《吴王孙武问对》中,还详细记载了孙子关于“衢地必先”的论
述: 吴王问孙武曰:“衢地必先。
若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 武曰:“诸侯叁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
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合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已属矣。
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犄角,震鼓齐放,敌人惊恐,莫之所当。
” 孙子认为,这些战略要地位置重要,平时就要予以注意“交亲结恩”,有了平时的基础,一旦发生危机,因有外交先行,“我有其助,彼失其党”,敌方就会陷于惊恐之中,从而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三)
针对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军事斗争特点,关于外交斗争的方法,孙子主张以威为基础,以“屈、役、趋”为主要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他说,“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威,就是国家的实力,孙子认为国家的外交斗争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强大基础正在于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形成的国威军威,就能顺利实施其外交谋略,顺利达到“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目的。
在实力威胁的基础上,抓住诸侯的利害关系就会使其屈服,使其为我所用,或使其乖乖的归附。
其具体方法是“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
关于外交斗争的策略孙子也有精僻的论述,那就是要根据国际形势和敌我友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屈伸之利”,是主动出击,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还是暂时退缩,采取保守的策略,“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养精蓄税,等待时机。
一旦时机成熟,再“信己之私,威加于敌”,达成自己的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孙子的外交思想是以知为前提,以威为基础,以衢地为重点,以瓦解敌人的联盟和巩固自己的阵线为目标,以伐谋伐交相互配合为主要形式,以屈、役、趋为主要方法,以不战屈人为最高境界的完整体系。
孙子的外交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某些大国正是根据孙子的外交思想修订其外交方略,有效的促成了国际战略格局的改变。
他们毫不掩饰的把这叫作“孙子的核战略”。
因此,对于孙子的外交思想主要内容、理论内涵和现代价值的研究对于今天的外交斗争仍不乏指导意义。
注释:①、见《左传》僖公四年
②、见《左传》僖公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