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周强060210043孙子的全胜思想是关于以万全之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胜利的理论。

它要求决策者利用全破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使敌人屈服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它的核心思想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即谋划要从全局出发,这就要懂得全与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万全之策。

其手段主要有伐谋、伐交与伐兵相结合。

孙子认为:"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这里所说的"全"是保全,"破"是用武力将敌人击败。

孙子这段话中包含这样的思想:最理想的目标是使敌人整个国家都投降;不行,就破敌一军,使敌人一国投降;次之,破敌一旅,使敌人一军投降;再次,破敌一卒,使敌一旅投降;乃至破敌一伍,使敌一卒投降。

这就是孙子的"全胜"思想。

可见,孙子"全胜"概念确切含义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牺牲而获得全局性胜利。

他已认识到了"全"与"破"相反相成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力争完满的"全";在实践中,则主张"全""破"结合,以"小破"求"大全",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敌屈服于我,而把敌我双方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孙子虽然提出了全胜思想,但对如何实现全胜,讲得不够具体,后人对此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攻心战、经济战、联盟战等。

攻心是达成全胜目的的重要手段。

目前,所见我国最早的兵书《军志》中就有"先人有夺人之心"的话;《孙子兵法》中也讲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攻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孙膑最早提出来的。

古代文化名人事迹总结大全

古代文化名人事迹总结大全

古代文化名人事迹总结大全古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化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对一些著名古代文化名人及其事迹的总结。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兼爱、非攻和反对战争。

墨子在科学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他对光学、音乐和机械学等领域进行了研究。

3.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改正。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道德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孙子(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典籍之一。

孙子的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6. 曹操(155年-220年)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政治手腕高超,军事才华出众,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行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司马迁是中国西汉末年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他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叙述风格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对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8. 诸葛亮(181年-234年)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

简述《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精髓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他指出:“战争作为一种国家行为,不仅关系到军事、政治和外交,而且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和兴衰。

”因此,研究和掌握战争规律,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信息时代的战争,战争带给人类的损失是巨大的,这需要我们在今天的世界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孙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孙子兵法》,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全世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研究它。

他曾把自己与古代名将乐毅、李牧、白起相提并论,并称之为“孙、吴”。

西方人认为《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二千多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五部兵书之一,它是一切进攻性战略的基础,对战争有巨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战争已越来越少,但有时候还是难免要打仗,所以平时多读点孙子的《孙子兵法》,对处理好各种关系和解决战争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战胜敌人必须首先知道敌我双方的情况,这就是“知彼”。

《孙子兵法》中明确地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

《孙子兵法》第三十九篇《用间篇》云:“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意思是说,在战争中用间有五种,即有利用反间谋敌、内间惑敌、死间杀敌、生间心敌的五种方式。

其中“反间”是《孙子兵法》中最奇特的用间手段。

间谍,是一些国家运用来从事破坏活动的特殊人员,他们采取种种隐蔽的方法,收集敌方的机密情报。

所以“反间”就是打入敌方内部,刺探情报,离间敌人,获得机密情报,为己所用。

间谍工作的范围很广,诸如了解敌人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地形、气候、风俗等方面的情报;刺探敌人的城防设施、武器装备及仓库储粮情况;侦听敌人通讯联络及无线电台的秘密;窃取敌人的计划、部署、调动、行动情报;搜寻敌人俘虏和潜伏下来的特务分子,捕捉逃跑的敌人等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治国大典,对战争及一切军事活动,都作了十分透彻、周密的研究。

然而孙子决不是爱好战争,相反,在他的著作中处处表现了不战全胜和对和平的愿望。

其理论之深刻,影响之深远,为当今世人所瞩目。

孙子推崇以智谋取胜,极力避免物质实体的对抗。

在《谋攻》篇中,他提出了一个至今被人称颂的战略方针,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

这一论断,乃是从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得全胜目的的重要战略决策。

孙子的“伐谋”、“伐交”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与春秋早、中期的各诸侯国争霸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春秋早、中期的争霸方式,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所制约,各诸侯争霸斗争只是追求对手屈服,以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而非争个你死我活。

孙子生活在奴隶制即将结束,封建制骚动欲出的春秋末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制度的蜕变,新旧势力冲突,各种矛盾激化,作战方式也日趋复杂多变,战争规格日益扩大且更为残酷。

由春秋早、中期的那种伐谋、伐交变为与对手开展直接军事较量,甚至置对手与死地。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孙子亲临战场,目睹兵燹战祸的严酷现实,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和历史的深度来考察战争问题,领悟到诸侯争霸的有限目的和伐谋、伐交等谋攻之法,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谋求最大战争效益的角度,对春秋早、中期那种特殊的政治、外交、军事斗争方式所包含的合理的内容加以概括,更将其合理成分加以创造发展,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使之成为自己兵法理论的重要基础。

纵观《孙子兵法》全书,无不蕴含着以非战争形式的斗争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最高境界。

通过伐谋、伐交等手段,使对手在心理上产生慑服,从而达到挫其将军之心,夺其三军之气,使之不战而降的目的。

后七子的名词解释

后七子的名词解释

后七子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后七子是一个常见的词语,特指孟子、荀子、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和孙子七位古代思想家。

这七位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下面将对后七子进行逐一解释。

1. 孟子:孟子(372年-289年前后)名轲,字子舆,又称孟子舆。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被封为“孟子”,是出于尊敬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

他的思想主张强调人性的善良,认为人性是可以培养和改造的。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君主立德,推崇仁政。

孟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荀子:荀子(313年-238年前后)名况,字卿胜,又称荀况。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的学说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强调君主的权力要通过道德来约束,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昼,又称庄周。

他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的学说主张追求人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寓言和哲理故事,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化、美学和宗教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4. 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名聃,字聃,又称李聃。

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学说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我与自然的融合。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 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字子墨,又称墨翟。

他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墨子的学说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以爱和宽容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孙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道家的十大人物

道家的十大人物

道家的十大人物1、老子:古代道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在提倡“顺其自然”,把重点放在了“逆而行之”上,深深影响了后代思想家和学者,他的著作《道德经》深受世人拥护,被誉为“古代哲学的圣经”。

2、墨子:墨子是湘西扬子江流域晚期伟人,也是一位伟大的道家。

他的主要著作《墨子》中影响深远,深刻反映了墨家的宗旨、思想原则等,是儒家、道家、法家影响最大的诸子百家之一。

3、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把其所理解的道家理论完善、完备,并且说明其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发现了新的要素。

他的著作《荀子》主要阐述道家和天道的大纲,使道家的理论不断完善,影响深远。

4、孟子: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他把儒家学说拓展了道家的逻辑术语,使思想更加丰富。

他的代表著作《孟子》极具影响力,提出了以道为先的“仁”的概念,以此促进了儒家道家和法家之间的和谐统一。

5、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文学家,他整合了当时不同学说的具体思想,把道家思想加入到诸子百家之中,使道家不仅在实践中得以实践,而且在普及上得到了更大的规模,影响更加广泛。

6、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他高度重视道家的思想,他在《论语》中笼统地融合了儒、道和法的基本思想,形成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原则。

7、庄子:庄子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提出了“反像”的概念,一派道家理论,关注“自然”,把“博雅”作为修身养性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8、孙子: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理论家,他的著作《孙子》在后世影响极大,他以“天命”为修身之本,阐释了道家“天”的完整概念,着重以“道”洞察“天”,直指“天下太平”的理想。

9、郭璞:郭璞是战国时期第一代的道家,他的著作《簡文》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关于天、人、地的道家观点,开辟了古代道家学说的论证方法,影响深远。

10、公孙丑:公孙丑是古代道家,他的著作《公孙丑诗经》道家理念最为清晰,他把重点放在“把道作为人生的指导”上,把人生的途径分为“博雅”和“贞节”,坚定信念的“清忠”,他的思想对古代道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这里的“先胜”是指在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

一是要知彼知己。

孙子高度重视彼己双方优劣强弱这一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基础,深刻指出在战争指导上,关键是“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而且要了解了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这部兵书的精髓所在。

《孙子》所以强调知彼知己,目的是为了先胜。

二是进行“庙算”。

所谓“庙算”就是中国古时候凡国家遇及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设于明堂,是一种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仪式。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庙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略概念。

孙子认识到,是不是很好地进行战前的战略分析,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

因此,要根据掌握的敌我双方的情况,立足于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战争潜力,从道、天、地、将、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形势,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制定预案,作出决策。

(三)“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

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全胜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内容和主导思想。

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已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已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做到这样,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而“用兵之利”则“可全”。

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取胜来,即使是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

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

《孙子》“全胜”思想的本义,绝不是说不要武力、放弃武力或不要战争、反对战争,而是指以武力为后盾,通过施展谋略和巧妙用兵,造成强大的威势,力争不直接战斗而迫敌投降,达到“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的目的。

《孙子》全书言战,总结战争经验和规律,正是在这个前提和体系中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当这一目标不能实现时,“破国”、“破军”、“伐兵”、“攻城”等手段则无所不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就是说必要时也要攻城。

那么如何达到“全胜”呢?“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种手段和途径。

概括起来说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

这种谋攻之法,不仅和平时期对制止和推迟战争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打击敌人的气焰,配合军事斗争的胜利。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的制胜论孙子讲兵法,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

他厌恶战争,但他又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他所论述的只是面对不可避免的战争,如何去取得胜利。

所以,尽管《孙子兵法》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但此书仍然是以主要篇幅论述“百战之法,而不是不战而胜”之术。

孙子论述的是战争指导艺术,是一本“战争论”,而不是一本“不战论”。

这就决定了此书内容是以论述战胜理论为主,其最精彩的理论正在于此。

关于如何取得指导作战的胜利,孙子在《虚实篇》中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著名论断,阐明了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子的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十三篇之中,体现在战前准备、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等各个方面。

《孙子》十三篇每篇都体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处处争取主动权的思想。

孙子达到争取战略主动权,最后制胜敌人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因利制权的任势论孙子认为:“善战人之势,如转园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势论是孙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意思是说,根据利益大小而确定的有效战法,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所谓任势,就是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

要任势,首先是要充分发挥主观的力量,这就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坚持谋胜,以巧成事,不硬拼实力,集中力量,渐蓄乍用,快速出击等。

其次是正确分析形势,充分利用客观矛盾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以达到我之目的。

2、奇正相生的制胜法则《孙子兵法》认为,“战势不过奇正”,要求“以正合,以奇胜”,即以正兵迎战,以奇兵取胜,强调:“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不可胜穷(《势篇》)。

率先完整地提出了奇正范畴。

一般地说,符合常规的为正,超出常规的为奇。

从军事心理上看,合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内的为正,出乎常情的、人们预料之外的为奇等。

奇正理论的精髓是“奇正相生”,即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

出奇制胜的要义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奇胜原则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与敌变化而取胜”。

3、“兵以诈立”的作战指导孙子说:“兵者,诡道”;“兵以诈立”。

并且在《始计篇》中,对孙子以论诈奇谲为特色的“诡道十二法”进行了论述。

孙子“兵者诡道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在军事思想史上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孙子的“诡道”战法,集中体现了孙子指导战争活动的主要原则,如“示形动敌”、“量敌用兵”等。

无论是“示形动敌”,还是“量敌用兵”,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夺取战争主动权。

这就是孙子“诡道十二法”的上乘境界,也是孙子整个兵法体系的主要价值。

孙子讲“诡道”,同时也讲“人道”。

《孙子兵法》处处闪耀着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辉。

“慎战”和“唯民是保”,体现了“仁”,表现了尊重和顺应民心,关怀百姓的进步思想。

孙子的“诡诈”战术,由于其内容丰富多采,行之有效,因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因敌制胜的应变原则“因敌制胜”,这是《虚实篇》中的一句名言,即“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根据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及其不同变化,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应形于无穷”,切忌墨守陈规和囿于经验。

孙子“因敌而制胜”的名言,永远是作战指挥的真理,时代愈是发展,情况愈加复杂,这一真理也就显得愈为重要。

(六)“舍事而言理”──孙子的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孙子兵法》的重要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还在于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

它处处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尊重客观规律,着重对对方情势的分析,强调事物的条件和变化,表现了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

著名的中国当代哲学家李泽原认为,老子的思想来源与兵家有关。

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兵家,以长期繁复剧烈的战争经验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弁证思维方式,具有把握整体而具体实用,能动活动而冷静理智的根本特征,这正是中国弁证思维的独特灵魂,使它不同于印度或希腊,构成中国实用理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孙子兵法》具有丰富的系统论思想。

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战争、战略问题的全局,从整体上分析与战争拉开的一切条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兵学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