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墨家思想对李贽思想形成的影响
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墨家思想源自古典的儒家思想,以墨翟、墨祜、墨子等人所创立的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
它主张理性的把握并解释自然现象,致力于实践与逻辑的充分统一。
认为道法自然,人必须苦修学习、实践练习,以及不断发展创新,以发现“天道”。
墨家思想以实用和实现为目标,强调实践,主张仁义正气。
清朝以来,墨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儒家、道家乃至其他思想体系都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
一方面,墨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了道德修养,强调道法自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的政治和科技的发展。
另一方面,墨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直接作用,在不断深入开放中对社会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方向,也使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从而使传统文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今天,墨家思想的影响已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有很多研究者,倡导探讨墨家思想,从中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寻索价值观,甚至增加日常生活的乐趣,让传统文化弥漫在生活之中,让人们从远古的中国思想传承中获得启发与力量,让我们与时俱进,活出有趣多姿的生活。
李贽的思想主张和影响有哪些

李贽在当时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得到了正确的传播。李贽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让明朝的思想文化的发展,走上了正道。
李贽的思想主张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李贽的思想主张和影响有哪些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杂史】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李贽的批判

杂史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李贽的批判万事不管的万历皇帝却管了李贽,清初三大思想家也对李贽进行无情的批判,根源在于清初的资本主义水平高于明末。
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猛烈批判李贽,是思想史上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大思想家在理欲观、佛禅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三个方面与李贽存在严重分歧。
李贽提倡私欲,蔑视天理,三大思想家理欲并重,反对纵欲;李贽佞佛,三大思想家辟佛;李贽称赞冯道为“吏隐”,三大思想家坚持气节,贬抑冯道。
从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分歧,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阶段性特点,启蒙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缺乏一种自觉的连续性。
李贽的思想表现为个人对社会的抗争,三大思想家则是既批判了专制制度,又照顾到明清易代之际特殊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特征,二者都具有进步意义。
同时,三大思想家虽然批判了李贽,但二者之间深层次的思想逻辑上的一致性还是相当明显的。
三大思想家之批判李贽,主要是基于思想上的差异。
而这种思想上的差异,又是与学术渊源和时代变化紧密相联的。
李贽生活在晚明,他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三大思想家所面对的“以夷变夏”、“天崩地解”之改朝换代的时代环境迥然有异。
李贽发挥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把人欲强调到了极端,尤其极端肯定个人私欲,认为所有人都是为“欲”、“利”而奔波,片面强调“欲”、“私”而排斥“理”、“公”,认为“天下尽市道之交”,社会人际关系无非是一种商业交易,圣人、士与市井之人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谋求私利。
这在明清之际特别需要儒士之节和民族精神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三大思想家都不反对人有自私自利之心,但都反对私欲膨胀,希望用仁义廉耻人伦道德之“天理”来约束人们的物质欲望。
如果再深入一步认识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三大思想家虽然严厉地批判了李贽,但他们的思想与李贽的思想仍有许多暗合之处,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中扬弃地包含了李贽学说的合理因素,虽然这种暗合并非是一种自觉地继承,但仍然让我们看到启蒙思想家在思考问题时相合的一面。
墨子思想的形成原因与对后世的深远的影响

墨⼦思想的形成原因与对后世的深远的影响导语墨⼦根据史料记载是战国初期的⼈,出⽣平民,在当时的地位⽐较底下,他⾸先学习的是儒术,但是儒术主张者是孔⼦,孔⼦是鲁国⼈春秋时期的他⽣于贵族,注重礼节主张祭祀,⾷物越精细越好,礼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体现这件事的重要性。
'墨⼦主张勤俭节约,根据⾃⼰的能⼒⼤⼩来⾏事,看清⾃⼰,找到合适⾃⼰的事情。
墨⼦觉得儒学过于繁琐,开创了墨家学说,聚众讲学,宣传墨家理论,其弟⼦把他的⾔论撰写成书《墨⼦》在为流传。
(图1 墨⼦简介)墨⼦的思想传承(图2 墨⼦)墨⼦提出了很多理论,为后⼈提供了很多知识基础我们先来说⼀下墨⼦提出的宇宙论,墨⼦的理论体系建⽴在由整体到部分的关系中,我们⼈类属于部分是组成整体的元素,整体⼜是包含着部分的,两者密不可分。
墨⼦按后世分类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在战国初期是郡县制度是有君王的,⼀般都信奉神,唯神主义,或者唯⼼主义,墨⼦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已经突破时代的限制,思想⽐较超前了。
墨⼦在数学上也有成就,提出了很多实⽤的算数和测量⽅法,墨⼦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同长,以正相尽也。
墨⼦提出了⼀倍的理论,这为以后的倍数打下了基础。
墨⼦提出了平⾏之间公垂线最短的想法虽未实现但是他也算据史记最早的⼀⼈了,这个可以⽤于很多模型的测量还有⼯具的建造上。
墨⼦还得出了中⼼点等长的想法,还推出了圆。
墨⼦在数学上的成就⽤在⼯具改良上很有帮助,可以促进⼯业,农业的发展,上层建筑来源于经济基础,只有⼤⼒发展了农业,才能⽀持学术上的研究,墨⼦还提出了哲学,认为知识要从听闻实践把别⼈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的知识,由原来的知识做基础推出新的知识,然后从⽽得出更好的⾃⼰的理论,青出于蓝⽽胜于蓝,推陈出新的想法也很先进。
墨⼦是古代逻辑学重要开创者之⼀,他虽然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是也摆脱不了上天的思想,他的思想有所⽭盾,但是他觉得实践得真理⼜认为是因为⼈勤奋所以上天赐予真理。
中国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

中国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中国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哲学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诸多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相互较量,为中国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其中,墨家学派作为独特的原始人文主义流派,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一、墨家学派的起源和特点墨家学派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流派,由墨子创立。
墨子在思想上颇为坚定,认为道德和理性是重要的值得追求的。
作为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流派,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墨家学派的思想特点之一是“非攻”思想。
这个“非攻”思想具体表现为墨家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强调慈爱和博爱。
在这个流派中,墨子提出了和平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唯一手段的观点。
这种思想引发了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略的“兼爱”思想。
墨家也就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支开创了道德哲学的人道主义流派。
此外,墨家学派还以实用主义著称。
在墨家看来,学问并不是纯粹的理论系统,而是可以通过实践得到证明的。
他们认为,学问应当面向实践,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墨家学派的主要论点(一)非攻墨家提出“非攻”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了墨家的哲学内容。
墨子强调没有什么事可以比爱人更重要,这使他特别反对战争和强制。
他认为战争是毁灭性的,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害的。
因此,墨家逐渐发展出了“兼爱”思想。
这个思想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合作,共同实现一个和平的社会。
(二)兼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又一个代表性思想。
具体表现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他人的利益,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共同存在的世界中。
在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等的国家中,不少人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
因为这个原因,墨子提出了一种实现社会平等的方法——兼爱。
墨家学派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互相关心对方的利益和福利,社会就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这使兼爱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表达了墨家对人类和社会的关怀。
(三)有为主义墨家提倡“有为主义”,认为人们应该积极行动,而不是想当然地等待东西发生。
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试题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
”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 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因素有()①男女平等 ①议会至上①工商皆本 ①实行众治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3.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
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
”由此可见宋元之际()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4.朱熹曾讽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元气(物质)不灭的思想为佛教的“大轮回”;后来的王夫之指出,恰好是朱熹自己的学说和佛教的唯心主义相一致。
这主要反映出()A.宋明对外来文化的抵制B.理学各学派间相互攻讦C.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D.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5.下列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 )A.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6.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7.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①荀子主张礼法并施①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①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8.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试论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作者:祁美玲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0期【摘要】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哲学观念、兼爱、非攻,以人为本的社会伦理对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平、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墨家军事防守思想和非攻兼爱思想对当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价值观一、墨家思想的影响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墨子学说在当时影响如日中天。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是分庭抗礼。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儒,墨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可知春秋之世,杨朱之学与墨学齐驱,并属显学。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
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班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
墨子的思想与主张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
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
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
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
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
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以政治实践的结果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依据。
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兼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在《墨子》一书中所撰写的《兼爱》、《天志》等篇目中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这也是墨子哲学观念重要主张。
李贽的思想

李贽的思想李贽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早期儒家思想和后来的先秦儒家思想。
尽管李贽的思想受到了不少质疑,但它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其影响力仍然为人们所熟知。
李贽的思想在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被归结为以“自然论”,“上论”,“孔子论”和“墨子学说”四大体系。
首先,李贽的自然论把自然当做客观实体,关注现象背后的实质,他认为自然现象是有机的,而不是混乱无序的。
其次,李贽的上论从思想和实践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联系的,应该共同努力保护自然和改善人间社会。
第三,李贽的孔子学说强调了孔子的思想,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把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构建起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
最后,李贽的墨子学说强调“仁义”,他主张以仁义为准则,尊重自然,努力改善人间社会。
李贽重视自然现象和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调整自然与人的关系,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因此,李贽的思想强调以仁义之道衡量一切,只有拥抱大自然,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仁义之政,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李贽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学说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思潮,这也是为什么李贽的思想被“儒家”归类为原因。
由于他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哲学史,被认为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家,且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和当今的伦理思想和社会实践。
总而言之,李贽的思想仍然为人们所熟知,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及当今重要的哲学思想,并且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贽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人们有必要研究他的思想,深入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以期践行仁义之道,更好的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构建起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李贽思想的组成是多元的, 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 其 思 想 的 来 源 , 而 墨 家 思 想 是 其 重 要 的
来源之一。我们认为, 李贽极力推崇墨子学说, 其思想中部分吸收了墨家“兼爱”、“尚贤”、“尚同”、强力进取、“节用”
等学说, 进而提出了其“人道之爱”、男女平等、个性自由 、“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及重商等思想, 所以墨家思想对李贽
墨 家 “尚 贤 ”思 想 认 为 “然 则 众 贤 之 术 将 奈 何 哉 ? 子墨子言曰: 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 必将富 之 , 贵 之 , 敬 之 , 誉 之 ”, [5]墨 子·尚 贤 下 可 见 , 其 “众 贤 之 术 ” 是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给予, 对此“众贤之术”, 李 贽 深 以 为 然 , 在 其 《墨 子 批 选 卷 一 尚 贤 中 》中 圈 点 以 下文字: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 以尚贤使能为政, 高 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 民不信也, 曰: ‘此非中实爱我也, 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 民将 岂 能 亲 其 上 哉 ? ”并 在 此 语 上 评 曰 : “说 到 髓 ”, 在 此 “众 贤 之 术 ”的 基 础 上 , 李 贽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物 之 不 齐 , 物 之 情 也 ”的 个 性 自 由 、发 展 的 思 想 。 正 是 因 为 “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 他要求“各从所好”、“各聘所 长 ”、“物 各 付 物 ”、“因 材 并 育 ”, 使 人 们 的 个 性 、才 能 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在他看来, “千万其人者, 各得 其千万人之心, 千万其心者, 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 谓物各付物, 天地之所以因材并笃也, 所谓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也”。[2] 卷上天下万物千差万别, 人的才能、性 情 、喜 好 也 不 相 同 , 如 果 硬 把 这 些 差 别 整 齐 划 一 , 约 束在一个框子里, 就等于强迫天下所有的人服从自 己 。 他 要 求 尊 重 人 的 生 理 、物 质 方 面 的 欲 望 和 要 求 , 发展人的个性, 主张“有德者隆之以虚位, 但取具瞻; 高才者处以重任, 不问出入。各从所好, 各聘所长”, 作到“无一人不重用”[2] 卷上。
针 对 孟 子 批 评 墨 子 “兼 爱 无 父 ”的 观 点 , 李 贽 在 《墨 子 批 选 序 》中 指 出 这 是 “不 深 考 其 所 自 而 轻 于 立 言 ”的 结 果 , 他 质 问 道 : “据 他 一 种 兼 爱 之 道 , 君 惠 臣 忠父慈子孝……是以治天下, 孟子诋之, 何谓也? ”李 贽认为: “兼爱者, 相爱之谓也。使人相爱, 何说害仁? 若谓使人相爱者, 乃是害仁, 则必使人相贼者, 乃不 害仁乎? 我爱人父, 然后人皆爱我之父, 何说无父? 若 谓使人皆爱我父者, 乃是无父, 则必使人贼我父者, 乃是有父乎? 是何异禽兽夷狄人也? 岂其有私憾而故 托公言以售其说邪? 然孟氏非若人矣。赵文肃所谓不 深 考 其 所 自 而 轻 于 立 言 是 也 ”。李 贽 认 为 孟 子 的 批 评 是“好入人罪”, 并且说“孟氏非若人矣! ”认为“儒者 好入人罪, 自孟氏已然矣”, [3]卷一 兼 爱 上从 而认同墨 子的 “兼 爱 ”伦 理 。
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 关键词] 李贽; 墨家思想; 影响; 《墨子批选》
[ 中图分类号] B2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7- 5674( 2008) 02- 0001- 04
李 贽 一 生 公 开 以 不 见 容 于 世 俗 的 “异 端 ”面 目 出 现 , 显 示 出 非 儒 、非 释 、非 道 , 为 学 不 守 绳 辙 的 倾 向 。 传统儒、墨、道、法等家思想都是其思想的来源, 而墨 家思想是其重要来源之一, 下面笔者分而论之。
一 、李 贽 极 力 推 崇 墨 子 学 说 墨 学 在 春 秋 时 与 儒 学 并 称 为 “显 学 ”, 在 战 国 之 后就逐渐衰微了。后世学者对之多取批判态度, 李贽 却认为百家之学各有所长, 不应一概否定, 替早已被 罢 黜 的 诸 子 百 家 翻 案 。 他 认 为 墨 子 、商 鞅 、申 子 、韩 子 、张 仪 、苏 秦 等 等 “皆 有 一 定 之 学 术 , 非 苟 苟 者 , 各 周 于 用 , 总 足 办 事 ”, [1]卷 五 对 墨 家 思 孔 明 为 后 主 写 申 韩 管 子 六 韬 想更是褒扬有加, 在其《道古录》一书中, 他把墨子看 成是禹的传人: “禹之学, 后传为墨翟之俭, 不敢辟以 为非, 盖信其传之有自也。”认为是传之圣脉, 应该得 到充分肯定: “今墨子之书其在, 有能取其书读之, 而 得其所以非乐之意, 则经纶之术备焉, 断断乎可以平 天下而均四海也。”[2] 并作《墨子批 选》二卷, 此书 基 本 上 是 其 读 书 笔 记 , 不 仅 就 《墨 子 》原 文 之 精 采 之 处 做了大量圈点, 而且还直接就某些重要语句、段落加 以正面的评述、阐发, 断然回击孟子等对墨学的指 责 , 在 《墨 子 批 选 序 》里 , 这 种 思 想 反 映 得 尤 为 明 确 。 他 说 : “吴 子 一 书 , 吴 起 之 言 也 , 当 时 用 之 魏 则 魏 强 , 用之楚而楚伯矣……虽至于苏、张、范、蔡之徒, 其人 虽反复变诈而难信, 其言利害则晓然分晰而可审, 但 非无用之言, 即为有德之言, 即为圣人之言, 不可以 苏、张目之, 明矣, 而况申、商、吴起数子乎? 而况不为 申、商、吴起者乎? 墨子是已! ”《墨子批选》二卷中大
—1—
其 故 何 也 …… 今 若 夫 兼 相 爱 、交 相 利 , 此 其 有 利 , 且 易为也, 不可胜计也……故兼者, 圣王之道也, 王公 大人之所以安也, 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 故君子莫若 审兼而务行之”, 并在“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 后 人 报 我 以 爱 利 吾 亲 也 ”一 句 上 批 一 “妙 ”字 , 在 “兼 者, 圣王之道也, 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 万民衣食之 所 以 足 也 ”一 句 上 批 一 “好 ”字 , 可 见 李 贽 对 墨 家 “兼 相爱, 交相利”思想深以为然。
三 、李 贽 吸 取 了 墨 家 “尚 贤 ”、“尚 同 ”思 想 并 提 出 了“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的个性自由、发展等思想。
在墨家看来, 在天面前人人平等, 从表象上看, 人 有 贫 富 亲 疏 之 分 , 但 从 本 质 上 说 , 人 只 有 贤 、不 肖 之别。只要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 有财者勉以分 人 , 有 道 者 劝 以 教 人 ”[5]墨 子·尚 贤 下 , 就 是 贤 者 , 就 应 该 不 管 他 的 地 位 如 何 , 就 要 “列 德 而 尚 贤 , 虽 在 农 与 工 肆 之人, 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任之以事”, [5]墨 子·尚 贤 上 李 贽 认 同 墨 家 “尚 贤 ”思 想 , 在 《墨 子 批 选 卷 一尚贤下》圈定了下面原文: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 居 处言语皆尚贤; 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 莫知尚贤而 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 明于小而不明于大 也, ”并在文后批到“妙”。同时李贽反对把人划分“高 下 贵 贱 ”, 提 出 了 “人 人 皆 可 以 为 圣 ”, “圣 人 不 曾 高 , 众人 不曾低”[1] 答 京 中 朋 友的 理论观点, 激 烈反 对 封 建 专 制主义对人们言行的压迫和束缚, 主张充分发挥个 人 的 个 性 和 才 能 。 李 贽 在 《墨 子 批 选 卷 一 辞 过 》中 对 墨 子 原 文 “圣 人 有 传: 天 地 也 , 则 曰 上 下 ; 四 时 也 , 则 曰阴阳; 人情也, 则曰男女; 禽兽也, 则曰牝牡雌雄 也。真天壤之情, 虽有先王不能更也”圈点并加以批 语, 认为是“透彻甚”。
其次, 李贽还提出了男女平等思想。李贽对《墨 子兼爱下》的一句加以圈点: “我以为当其于此也, 天 下无愚夫愚妇, 虽非兼之人, 必寄托之于兼之有是 也。此言而非兼, 择即取兼, 即此言行费也”, 并对此 句批以“妙绝 ”二字, [3]卷 一 兼爱 下 这应 可以看作 是 其 男 女 平 等 思 想 的 一 个 来 源 。 李 贽 针 对 道 学 家 “妇 人 见 短 , 不 堪 学 道 ”的 观 点 , 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谓 妇 人 见 短 , 不堪学道。诚然哉! 诚然哉! 夫妇人不出阃城, 而男 子则桑孤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 不待言也……故 谓人有男女则可, 谓见有男女起岂可乎? 谓见有短长 则可, 谓男子之见尽长, 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设 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 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 听, 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 则恐当男子视之, 皆当羞 愧流汗, 不敢 出声矣。”[1]卷 二 李 贽 认 为 男 子 与
二 、李 贽 吸 收 墨 家 “兼 爱 ”说 , 提 出 了 其 “人 道 之 爱 ”及 男 女 平 等 思 想
墨 家 的 “兼 相 爱 , 交 相 利 ”思 想 得 到 了 李 贽 的 赏 识 , 李 贽 在 《墨 子 批 选 卷 一 兼 爱 下 》把 以 下 《墨 子 》原 文加以圈点, 即: “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后人 报我爱利吾亲乎? 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 然后人报 我以爱利吾亲乎? 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 然后 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爱人者必见爱也, 而恶人 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 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
另外, 李贽之所以与同时代的好友、崇尚墨学的 学者焦竑过从甚密, 是由于二人的见解有类似之处。 如焦竑论墨家学说云: “墨氏见天下无非我者, 故不 自爱而兼爱也。此与圣人之道‘济’何异? 故贾谊、韩 愈往往以孔墨并名。然见俭之利而因以非礼, 推兼爱 之意而不殊亲疏, 此其弊也。”[4]纪昀在《四库全书总 目 提 要 》中 说 : “( 焦 竑 ) 友 李 贽 , 于 贽 之 习 气 沾 染 尤 深。二人相率而为狂禅, 贽至于诋孔子, 而竑亦至崇 杨 、墨 , 与 孟 子 为 难 , 虽 天 地 之 大 , 无 所 不 有 , 然 不 应 妄诞至此也。”可见焦竑在正统派的眼中也是一个 “异端”, 从李贽与焦竑的关 系也能看出 李贽受墨家 思想影响是有其社会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