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墨家思想对中国色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摘要】墨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在历史地位方面,墨家文化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代表了一种追求和平、兼爱互利的理念。

墨家文化对道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孔孟之道的颠覆和批判,为中国哲学思想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思维方式。

在社会发展方面,墨家文化提倡“兼爱”的理念,对促进社会和谐、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代意义上,墨家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启示。

传承和发展墨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丰富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

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将不可替代,其独特的思想和理念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考。

【关键词】墨家文化,传统文化,历史地位,道统文化,社会发展,当代意义,价值,传承,发展,地位.1. 引言1.1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是在相同或相关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范畴。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传承中,由于地域、历史、民族、宗教、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表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多样性使每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命力和灵活性。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既是各种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1.2 墨家文化的重要性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支重要的文化流派,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墨家文化以"兼爱"、"非攻"、"尚同"等主张为核心,主张平等、和谐、包容、利他的社会伦理观念,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包容,追求社会和谐与共荣。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与社会公平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与社会公平

中国古代的墨家思想与社会公平在中国古代的众多思想流派中,墨家思想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思想强调平等、公正和社会公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一、墨子与墨家思想的概述墨子,即墨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所倡导的墨家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理念,主张以爱为本、实行非攻,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墨子强调兼爱,即不仅仅是亲情之爱,而是广泛的、无私的爱。

他认为人人都应该彼此关爱,建立起一个充满慈爱和和谐的社会。

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打破贵族特权和平民劣势的作用,为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奠定了基础。

墨子提出的非攻理念,主张不进行战争和攻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他认为,战争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苦难,唯有和平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追求社会公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墨家思想对社会公平的影响1. 推崇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墨家思想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特权和压迫。

墨子认为,只有实现了平等的社会,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和幸福。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墨子的思想对于人们追求平等和公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2. 倡导社会和谐与普惠墨子主张人们应该相互关爱,建立起一个充满和谐与普惠的社会。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私利,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来面对社会和个人利益。

墨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墨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普及教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获得智慧和知识。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社会中的人们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墨子的教育观念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了条件。

墨子思想及其对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影响

墨子思想及其对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影响

墨子思想及其对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影响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字墨子,又称墨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师。

墨子是中国古代儒、道两大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他提出了尊德避祸、非攻以养正、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科技、道德伦理等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从墨子思想对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展开阐述。

首先,墨子思想对科学领域的影响不可忽视。

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思想,强调人们应当胸怀仁爱之心,追求和平、互助。

这种思想观念对科学领域中的合作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墨子还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科学研究需要个体修身齐家,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当,从而造福于天下人。

这一思想观点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其次,墨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强调尊德避祸,反对迷信和烧钱杀生等不合理行为。

他通过推崇道德伦理,倡导人们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体系。

这种强调道德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持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同时,墨子还强调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对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践中的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科学研究和实践技术的进步。

墨子思想的影响还可以在中国古代工程技术中得到体现。

墨子是中国古代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推崇“工匠精神”,强调工匠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以功利为导向,注重实际效果。

他主张科学的设计原则,并创建了“墨子学派”,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墨子学派在中国古代的工程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墨子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对中国科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兼爱非攻思想推动科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他的道德伦理观念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并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观念,同时,墨子推崇的工匠精神也对古代中国的工程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论墨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摘要】摩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在历史上,墨家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提倡兼爱、非攻的理念,影响了后世的道家、儒家等学说。

墨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凝聚了“兼爱”、“非攻”、“尚和”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当代社会,墨家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对于倡导和平、和谐、尊重他人等社会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墨家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提醒人们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追求和平与和谐,传承并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关键词】墨家文化、历史地位、影响、精神内涵、现代意义、价值、意义1. 引言1.1 概述墨家文化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墨家文化源于先秦时期,由墨子创立,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提倡实用主义和爱人平等的精神。

墨家文化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后世继承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墨家文化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墨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今社会,墨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意义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2. 正文2.1 墨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墨家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代表人物墨子更是被尊为“公输子”。

墨子提倡工匠精神,强调实践和实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墨家的思想文化也在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儒家、道家等其他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墨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墨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烙印,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较为接近当今社会价值观。

相对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道家的修仙问道之流,墨家提倡的"兼爱"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不受血缘宗法制度束缚,使"爱"兼及一切人。

近两百年西方一直压倒东方。

作为东方的主体,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一个体系来抵抗西方,但是当时的传统儒家思想无法适应科技时代,那么中国古代最讲逻辑思维,最讲科学理论的墨家就顺理成章的有了登场机会。

这就有了梁启超先生提倡的"墨学救国",让墨家自历史长河走出来,重现人间。

一、墨子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本节用等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和阐释了人与人、国与国、国家与人民、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
二、儒学、墨学相通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墨学和儒学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希望建立起没有战争,没有争夺,不尔虞我诈而是互助友爱的社会;
三、墨子的思想有其正确性和可能性,只要力行实践,可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研究墨子思想,借鉴其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第一篇: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

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

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

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

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

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

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

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墨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墨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主政、施政选贤德策略与方法——尚贤 和不党不偏。“尚贤(Elevating the Worthy) ”就是“尊崇贤人并使之向处 于政府的高职位”。墨子说“古者圣王 甚尊尚贤而任能,不当父兄(用人时尽 量不用自己的亲朋好友),不偏富贵( 拒绝腐蚀,不要见钱眼开,巴结有钱之 人),不嬖颜色(用人时不要看人照的 漂亮就马上任用)。”它们在今天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和体现。
• 墨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派别,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9-221)在中国 古代的哲学,社会和宗教运动蓬勃发展。墨家起源于墨翟,或“墨子 ”的教诲,从人得名 。墨家的政治、经济、伦理、军事等思想,对 当时及之后都有很深远的影响。他们制定了中国的第一个明确的道德 和政治理论 ,并对几何,力学,光学,和经济学 等领域有一定的研究 。
Economical Theory of Mohism
• 在经济上,墨子主张“强本 节用”。目的是使人民和国 家财用富足。所谓“强本” 就是注意生产(特别是农业 生产),发展经济;所谓 ‘‘节用”,就是要统治者 • 温家宝强调我国应加强建 节制奢侈的生活享受。对于 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 不利于人民的一切费用,要 经济。(conservation一律取消。也体现在非乐 oriented society and (Rejecting Music)、节用 circular economy) (Thrift in Utilization )、节葬 •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领导 (Thrift in Funerals)上。 力度,以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Brief Conclusion
• 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 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 治科学”。 • 胡适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 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学者真能做许 多实地实验。这正是科学的精神,是墨学的贡献”。 • 李约瑟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 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了。”

墨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墨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墨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开始之前,是必要的简要概括一下墨子思想。

在春秋时代,墨家哲学思想出现在社会中。

墨子认为道义是公正,思想及义政是道义的具体表现,因此墨子主张先说道然后道行,以行大仁义,实现民心广泛支持,贯彻“安民以乐”的政策,以行天下三仁之原则。

在当今社会,墨子的思想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变革,社会人们追求升华精神品质,墨子思想恰恰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从学术角度来看,墨子思想强调学习和研究历史,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从而得出根据客观实际所形成的“理想智慧”。

它也提醒人们不要困于现状,而是自己主动创新、探索,用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从而实现智慧的觉醒。

从政治角度来看,墨子的思想主张“以道为本,以德治国”,也就是在认知与行为之间平衡起来,以社会路径为发展目标,以普惠大众、拒绝对多数人不公正对待为前提,以“知行合一”、“崇尚智慧而不拘于固有框架”为指引,以求实现市民幸福的政治社会。

此外,墨子的思想也充满了文化的价值观,通俗的来讲,就是要做一个有智慧和美德的人。

墨子所说的“仁者无敌,智者无敌”,强调要用仁者的智慧来做事,只要仁智兼备,就可以灯足够量,理智取胜,文安国乐。

另外,墨子思想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多��高校和学生都积极推行墨子思想。

他们给予学生有向往的、从众相对的理论和实践背景,通过结合德育伦理教育,激发学生们发掘自身智慧,争取真正成就拔尖人才。

总而言之,墨子思想以其独特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构思,在当今社会具有坚实的价值和意义,不同层次的人们都能从中学习到远超表面的厚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墨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哲学和当代中国文化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墨家恩想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兼爱的伦理道德思想。

二是提出了“类”,“故”,“理”的形式逻辑体系,填补了中国哲学在逻辑方面的空白。

随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崛起,墨家思想必然会被重新审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墨子兼爱非攻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在学术思想上孔墨两人的地位也是不相上下。

可是,自汉武帝时,随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了中国各个朝代的正统思想。

在各个时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墨家思想却从此销声匿迹了,几乎成了“绝学”。

造成墨家文化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坏境的原因,但墨家思想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

墨子自称“贱人”作为一位平民思想家,他站在普通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了小生产者平民阶级的利益,提出了许多更为实用和进步的思想。

他在宇宙学,数学,工程学等方面也都很有造诣,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当然作为先秦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位重要奠基人,他在哲学方面的贡献最大,取得的成就最高。

杨向奎曾先生说过:“没有墨家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残缺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黑格尔等哲学家早就指出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偏重伦理,更多的是一些道德箴言,而真正的哲学思想必然包含着要么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要么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对于思辨领域里的逻辑思想却提出的很少,虽然有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但在形式逻辑方面,儒,道都没有涉及。

只有墨子在中国逻辑史上提出了具有逻辑意义的“类”、“故”、“理”,填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在逻辑方面的空白。

而在伦理道德领域,墨子也公开反对儒家的仁爱,开出了自己解决社会治乱的药方“兼爱”,而“兼爱”也是墨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墨家的全部学说,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一.墨家的逻辑思想逻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逻辑是人类认识与交往的必要工具,是探求真理,驳斥谬误的辅助方法。

中国古代没有“逻辑”这个词,但并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逻辑思想,中国古代把逻辑叫做“辩学”或“名学”。

中国古代逻辑的确立就是以《墨经》为标志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家逻辑思想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基础。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类”,“故”,“理”这三个逻辑范畴。

特别是为了确立“以说出故”的演绎推论逻辑,在《大取》篇中指出了“类”“故”,“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

”墨家认为在论证推理的过程中,“类”,“故”,“理”三者是立论的依据,不明确类,故,理就必然会遇到麻烦,凡属错误的推论,一般都是因为“不察故”“不知类”或是“不明理”造成的。

所以墨家常常在揭露错误推论中的逻辑错误时指出“予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因此,虽然后来墨家逻辑体系庞大,概念众多,提出了获得正确知识所应遵守的准则“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和“或,假,效,辟,侔,援,推”对事物,言论,判断,推理的方法。

但是要了解墨家的逻辑思想,就必须首先了解“类,故,理”这三个基本范畴的逻辑意义。

“类”既事物的类别。

墨家把逻辑的推论以至整个的立论都是建立在“类”的同异基础之上的。

在墨家看来,只有明确了“类”的同异,才能明确“故”和“理”的同异。

不论归纳还是演绎都离不开“知类”。

《墨经》还对“类”的同异和标准做了明确的论述,“有以同,类同也。

”“有不同,不类也”《经上》。

这就肯定了类同必须“有以同”。

同类既是同法,同类也就是同理。

异类必须“有不同”。

还指出:“马与牛不类,牛有角,马无角,是不类也”。

不同类,所以异类不比,不能相互比较。

墨家在分类时依据的属性必须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分类才能真正明确“理”和“故”,也才能真正达到“知类”的目的。

所以,“理”是类的本质或规律,“类”则是“理”的客观基础。

知类也就是为了明理。

“故”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原因,是理由。

是一个结论所以发生前提的总和。

《经上》的第一条就对“故”下了明确的定义:“故,所得而后成业。

”应当说明的是,墨家在应用“以说出故”的推论形式中,其“故”一般指的是充分必要条件,并不是那种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而且,墨家又把“故”分为“小故”和“大故”,规定“大故”必然包含“小故”,“大故”不仅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小故”即不分原因相当于必要条件。

“小故”是“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经说上》。

没有这个“故”,不知道这个“故”“立辞”,判断,推论都是不能成立的。

“理”有标准,根据之意,也有统统本质,一般规律的意思。

《经说下》曾说道:“论诽之可不可之理,理之可诽,虽多诽,其诽是也。

其理不可诽,虽少诽,非也”。

这就是说评价对与不对,不在评价的内容有多少,而在于是否真的有道理,是否真的符合客观事实之理。

这个“理”即道理,事物之理,也就是客观规律性的东西。

所以,墨家的“理”也就是他们说的“法”,“理”在推论中式立辞的根据,是联系“故”与“辞”的基本依据,只有通过“理”才能知道“故”与“辞”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

所以说“理”在推论中相当于大前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所以“立辞”不能不明“理”。

这三个概念是墨家逻辑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重要概念,由他可以进一步认识了解其他墨家逻辑思想。

墨家逻辑概念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

但不管怎么说,墨家逻辑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在辩论中能克敌制胜,他是在辩论中探求事物的真理。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不单要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说,还要与各家各学派进行激烈的辩论,要想弘扬自己的学说,就要在辩论中能战胜其他各家,所以墨家逻辑是为辩论制定的,他认为在辩论中能制胜的,合乎逻辑的就是真理,是正确的。

在辩论中失败的,不合乎逻辑的,便是谬误,是错误的。

这是由一定道理的,但显然不是充分的,有漏洞。

首先,现代科学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无法用逻辑来证明的,但可以被实验科学所证明的,也可以算作整理。

不一定只有逻辑证明的,才是真理。

其次,在辩论中能获胜的一方,可能跟当时的环境,辩论人的口才,等等主管因素有关,辩输的不一定就是错误的,同理辩赢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但不能否认墨家的墨辩所蕴涵的合理因素,非常值得认真研究,墨家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创性的制定了概念,判断,推论等思维形式的学说,他明确的揭示了这三种思维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这都在中国逻辑思维发展史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然很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必将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二、墨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自秦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尊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在现代我们还要以儒为尊吗这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不好但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的潮流下如何选择思想何者更能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我对墨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一些深刻醒世的道理所折服这也是现代急功近利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思想与社会发展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有共通之处。

墨子有很多重要的文章除《兼爱》外还有《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非儒》等。

但他的兼爱一直贯穿在整个思想体系中。

“墨子唯兼爱是以尚同唯尚同是以非攻唯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

三“兼爱”、“非攻”与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兼爱”借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主张“人类之爱”,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类似基督教式的博爱思想。

这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显然是一种极富乌托邦色彩的社会理想。

墨家倡导的兼爱思想是在批判“交相恶”的社会现状中展开的。

墨子深恶痛绝地揭露了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兹孝,兄弟不和调”的残酷现实。

认为这种“交相恶”现象的产生,源于彼此间的“不相爱”,即“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人独爱其身,不爱人之身”。

而天下之人彼此皆不相爱是导致全社会“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的最大祸害。

他认为,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倡导并推行“兼相爱、交相利”,即要努力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以此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良治状态。

墨子的兼爱思想还表现在他的民生关怀上,他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他认为只要大家都抱有一颗博爱之心,就能实现“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的社会理想。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社会理想的核心,他的“尚同”、“非攻”等主张都只是其兼爱思想的拓展,或是为实现兼爱理想而采取的手段。

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普通百姓对构建平等和谐社会秩序的理想追求与向往,尽管他主张的这种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等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仍不失为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社会蓝图。

[1] 承认兼爱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却不能否认其价值和意义,比如共产主义也是在阶级社会里不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但它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

当然兼爱不能和共产主义相提并论,但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它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在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如果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都能遵循‘兼相爱、交相利’的普遍伦理理则,世界将变得更加安宁、祥和与美好。

二、“尚贤”与“尚同”的政治道德理想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统治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聚集贤良之士。

他借“古者圣王为政”之名强调要“列德而尚贤”,即在用人上要做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以此建立“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用人机制,这是一种极富现代意识的政治思想。

墨子还对他的尚贤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如就如何聚集贤良之士,他认为如果要聚集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

同样的道理,要聚集贤良之士,也应使他们富裕、显贵,使他们受到尊敬与赞誉,更何况,贤良之士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理应受到善待。

墨子的尚贤理想说到底是幻想通过尚贤,使整个统治阶层都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的贤良之士组成,而最高统治者国君更应是一位具有完美道德情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