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空气与氧气 学习任务单
《空气》 学习任务单

《空气》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占比例。
2、掌握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3、理解空气对生命活动和环境的重要意义。
4、认识空气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1、空气的组成成分,尤其是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三、学习难点1、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的理解。
2、理解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复杂影响及综合防治策略。
四、学习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成分。
2、比较法:对比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空气组成成分的认识。
3、分析法:分析空气污染的案例,探究其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学习资源1、教材:《科学》课本中关于空气的章节。
2、实验器材:红磷、集气瓶、燃烧匙、止水夹、烧杯等,用于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3、多媒体资料:有关空气的科普视频、动画等。
六、学习过程1、知识导入思考问题: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但你真正了解空气吗?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观看一段关于空气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2、空气的组成成分阅读课本,了解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学习空气中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成分的所占比例。
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观察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理解氧气的助燃性。
讨论氧气在医疗、工业和生活中的用途,如支持呼吸、炼钢等。
4、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氮气的化学稳定性,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学习氮气在食品包装、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稀有气体的惰性特点。
探讨稀有气体在电光源、激光技术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6、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了解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通过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7、空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讨论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对动植物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初中化学空气与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与氧气教案
主题:空气与氧气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重要性,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氧气的生成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空气与氧气的概念,与学生探讨关于空气与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透明、无色、无味、无臭、不可压缩;
3.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燃烧性质;
4. 氧气的应用:用于呼吸、燃烧等。
三、实验展示与讨论(15分钟)
1. 实验一:用火棉放在试管里点燃,然后用一根玻璃管吹氧气入试管内;
2. 实验二:用小苏打粉末添加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气体的产生;
3.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分析实验现象。
四、练习与应用(10分钟)
1.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什么?
2. 氧气的性质有哪些?
3. 氧气主要用于什么?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空气与氧气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探索更多有关空气与氧气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空气与氧气》相关习题;
2. 收集有关氧气的信息,做一次小研究。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1 空气与氧气说课稿

八年级下科学《空气与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与氧气》,下面我将从点击教材、深入学情,流程设计和设计理念四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空气与氧气》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的第一节。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和氧气已经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气体的用途,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方法。
,初步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产生误差的原因。
这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可以说本课题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在此基础上,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再处理后,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制定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利用难点则为: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元认知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八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对空气和氧气都已经有所了解。
如大气的分层,空气有质量、有浮力,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
在能力方面,通过近两年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判断总结能力还较为缺乏。
另外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容易产生焦躁厌学情绪,控制力还较弱。
针对以上情况,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宗旨,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
通过ppt展示学生去南北湖春游的照片,南北湖宜人的风光,清新的空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为什么南北湖的空气会让你感觉到舒服呢?空气中又含有哪些物质呢?2、层层引导学习新知空气的组成追问空气的成分,学生在之前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在这样的学情下,这个问题设置打开了课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
初中化学空气和氧气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和氧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道空气的成分和性质;2. 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以及其重要性;3.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4. 能够用实验验证氧气的存在;5.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和性质;2. 氧气的含量和重要性;3. 氧气的制备方法;4. 氧气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 氧气的制备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空气的成分和性质:(1)呈现空气的成分和性质,并让学生进行讨论。
(2)解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讨氧气在空气中的作用。
3. 氧气的制备方法:(1)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制备方法,讲解化学反应原理。
(2)展示氧气的制备实验过程,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氧气的实验验证:(1)讲解氧气的性质,提出实验验证的方法。
(2)进行实验验证氧气的存在,并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五、课堂练习: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讨论氧气的重要性并展示成果。
六、课堂总结:复习课堂内容,强调空气和氧气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
七、作业布置:完成相关作业,包括对空气的认识和氧气的实验验证。
八、板书设计:1. 空气的成分和性质;2. 氧气的含量和重要性;3. 氧气的制备方法;4. 氧气的实验验证。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了解空气和氧气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燃烧与灭火》 学习任务单

《燃烧与灭火》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本质。
2、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能够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学习难点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灭火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四、学习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火灾事故,分析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学习过程1、知识回顾回顾以前学过的与燃烧相关的知识,如物质的可燃性、氧气的助燃性等。
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等。
2、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燃烧情况。
实验一:分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点燃木条,观察木条燃烧的剧烈程度。
实验二:将分别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棉花的燃烧情况。
实验三:将一块小木条和一块小煤块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燃烧的先后顺序。
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燃烧需要的条件。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和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着火点介绍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强调不同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如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红磷的着火点较高。
4、灭火的原理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灭火的案例,如森林火灾的扑灭、家庭火灾的处理等。
思考讨论:根据案例,讨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得出结论: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5、灭火的方法介绍常见的灭火方法,如用水灭火、用灭火器灭火、用沙子灭火等。
分析每种灭火方法所对应的灭火原理。
《空气和生命》 学习任务单

《空气和生命》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对生命的重要性。
2、理解生命活动与空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认识空气污染对生命的危害以及保护空气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一)空气的组成1、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是一种惰性气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对维持大气压力和稳定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气体,参与呼吸作用,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虽然在空气中含量极少,但在一些特殊领域如照明、激光等方面具有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 003%,对调节地球温度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5、其他气体和杂质:包括水蒸气、灰尘、微生物等,其含量和组成会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二)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1、呼吸作用:氧气通过呼吸进入生物体,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2、光合作用: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条件下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3、保护作用:大气层中的空气可以阻挡紫外线、宇宙射线等有害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4、调节气候: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对气候的调节和热量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三)生命活动对空气的影响1、呼吸和新陈代谢:生物的呼吸过程会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新陈代谢过程也会产生一些废气和污染物。
2、燃烧和工业活动:人类的燃烧化石燃料、工业生产等活动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3、农业活动:农药的使用、秸秆焚烧等农业活动也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四)空气污染对生命的危害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导致呼吸道疾病、哮喘、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
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

篇一:空气与氧气教案第三单元第1节空气与氧气谢塘镇中学黎松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课型:探究型,多媒体实验准备:教学过程:新课探究:一、空气的组成成分及性质1、演示实验: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引导学生思考:1、将这一现象应用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根据平时的观察,生活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学生:1、冰过的瓶子外面有水珠 2、冬天教室窗上有一层水雾3、置于空气中的饼干会受潮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结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含量较少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并不高4、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多大比例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讨论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1)红磷的量不足;(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讨论2:我们能否用碳来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二、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三、空气的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四、课堂练习结束语??篇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思路】1. 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1)知识水平:空气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对空气(2)心理特点:鉴于九年级的学生处于善于发问,善于质疑的阶段,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重点与难点】- 1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空气》 学习任务单

《空气》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比例。
2、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空气对生命活动和环境的重要性。
4、掌握保护空气、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和措施。
二、学习内容(一)空气的组成1、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性质稳定,在一般情况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是支持燃烧和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
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它们的含量较少,但在某些领域有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 003%,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5、其他气体和杂质:包括水蒸气、灰尘等,其含量因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
(二)空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空气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和嗅觉察觉到它的存在。
2、密度:空气的密度比大多数常见的固体和液体小。
3、压力:大气对物体表面会产生压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逐渐降低。
4、溶解性: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能在水中溶解。
(三)空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的化学性质(1)支持燃烧:氧气能够使可燃物燃烧得更剧烈。
(2)氧化性: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如铁生锈。
2、氮气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在一般条件下,氮气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一定条件下的反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氢气合成氨气。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2)与碱溶液反应:如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四)空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1、呼吸作用:人类和动物依靠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呼吸,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2、植物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利用光能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维持生态平衡。
(五)空气对环境的影响1、气候调节: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气候起到调节作用。
2、声音传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六)空气污染与防治1、空气污染的来源(1)工业废气:工厂排放的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 空气与氧气 (第二课时 氧气的性质)
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阅读课本P72-73,完成下列表格
任务二、观察磷、硫与氧气反应 物 质
氧气 化学式 分 类 结 构
溶解性
密 度
熔 点 ℃,在此温度下凝固成 状的 色 体 沸 点 ℃(在1.01×105帕下)液化成 色的 体
红磷与氧气反应 硫与氧气反应 反应物
颜色状态
红磷是___色的固体粉末 硫是____色的固体粉末
反应条件 反应的
现 象
生成物
颜色状态
结论
解释
任务三:小组合作,完成木炭、铁丝分别与氧气反应实验 任务四、本节课的收获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3、氧气检验(鉴别)方法:
4、氧气收集方法:
5、化合反应:
木炭与氧气反应 铁丝与氧气反应 反应物
颜色状态
木炭是___色的固体 铁丝是____色的金属固体
反应条件 反应的
现 象
生成物
颜色状态
结论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