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时/学分:32 /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
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
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
3.常用中药3.1 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改变以往“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理念,将本课程建设成“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与后续专业技能课程衔接得当。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 工-学融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培养
● 《中医药学概论》共172学时
理 论 教 学学时为62 占36.0%
应用“教、学、做”一体化高职特色
的教材,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
配备学习指导、电子课件等
基 地 实 训学时为10 占5.8%
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岗位上实训,学以致用,奠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基础。
学习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操作方法与要点。
2
辨证
学习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
4
防治原则
讲解疾病预防及治则与治法。
2
中药基础知识
讲解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与使用、中药的采收与加工、中药炮制、中药的鉴别方法。
4
常用中药及应用
讲解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外用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地点--药学实训中心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校外项岗实习学时为100 占58.1%
实训、实习要求与
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药品营销和医院药房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地 点—药品营销和医药药房岗位
教 师--兼职教师专人带教
教学资料--岗位操作规程
(二)教学任务安排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大纲一、导论1.中医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2.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比较3.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中医学概论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基本理论a.中医五脏六腑学说b.中医经络学说c.中医气血津液理论d.中医病因病机学说3.中医诊断学a.中医四诊合参b.中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c.中医辨证施治4.中医养生学a.中医调理生活饮食b.中医锻炼养生方法c.中医心理调节技巧三、中药学概论1.中药的起源与发展2.中药的基本概念a.中药的性味归经b.中药的功效与药效c.中药的药物活性物质3.中药的炮制与鉴定a.中药的质量标准b.中药的制剂与剂型c.中药的炮制方法d.中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4.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与应用a.温补药物b.寒凉药物c.清热药物d.清热解毒药物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1.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2.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与探索3.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案例分析五、中医药学的前景与挑战1.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情况2.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创新方向3.中医药学面临的困境与挑战4.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六、总结与展望1.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的贡献2.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路径以上内容为中医药学概论的大纲,涵盖了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应用,以及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和展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概况和重要知识,增强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与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学时数:54 理论环节学时数:46 实践环节学时数:8学分: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开课单位:临床医学系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及诊断学有关基础知识,熟悉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了解中医部分常见病及针灸辨证论治常识,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内容。
具体要求分掌握握、熟悉、了解三级(说见各章)。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证券交易述,力求概念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努力做到启发式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见习,并要尽可借助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了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1.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的生克乘侮。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藏象1.了解脏象的含义和内容。
了解脏象学说的特点。
2.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关系。
3.熟悉六腑的生理特性。
4.熟悉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了解气的概念。
熟悉气的分类。
掌握气的功能。
了解血的概念。
了解血的生成。
熟悉血的功能。
掌握血的循行。
了解津液的概念。
掌握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熟悉津液的功能。
经络1.了解经络学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了解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的气血,腾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路。
《中药学》教学大纲(可打印修改)

《中药学》教学大纲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本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包括书名、书名简称、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总数、编写方法、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目的要求】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2.掌握道地药材的含义。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目的要求】熟悉中药炮制的目的。
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
主要是水飞、煅、煨。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药性理论的含义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各自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作用,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5.掌握归经的含义,确定的依据,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6.掌握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引起中毒的原因,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目的要求】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含义,及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目的要求】掌握病证用药禁忌、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了解服药饮食禁忌。
用药禁忌。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2.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及服法。
【教学内容】剂量与特殊用法。
各论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本章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4味。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病情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疾病的证候,并制定其治疗方法的过程,即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
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
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的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