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瞬间 印象派

合集下载

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欣赏(七)

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欣赏(七)

印象派⼤师莫奈作品欣赏(七)印象派⼤师莫奈作品欣赏(七)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14⽇-1926年12⽉5⽇,天蝎座),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印象派代表⼈物和创始⼈之⼀,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部份都有他的推⼴。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除此之外,莫奈对于⾊彩的运⽤相当细腻,他⽤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彩与光完美的表达。

灵`感`家莫奈曾长期探索光⾊与空⽓的表现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对象作多幅的描绘,从⾃然的光⾊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觉。

莫奈⼀⽣遗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及2700封信件。

⾜迹由巴黎⼤街到地中海岸,从法国到伦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写⽣,留下⽆数的作品。

本⽹已收录莫奈作品1200余幅。

其中《⽇出·印象》是印象派名称的由来,《鲁昂⼤教堂》系列是画家的第⼀个系列作品,《睡莲》系列是莫奈的艺术巅峰之作,也是印象派的集⼤成。

426《傍晚时的睡莲池塘》2幅427《赞丹附近的风车》428《卡美伊·莫奈弥留之际(奄奄⼀息的卡美伊)》429《韦特伊附近的浮冰》430《果树》431《韦特伊花园》432《摇篮⾥的吉恩·莫奈》1867年,莫奈和卡美伊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吉恩·莫奈出⽣了。

433《圣·阿德列塞帆船赛》434《圣·热尔梅娜·欧泽华教堂》此画⼜名《圣⽇尔曼·俄塞罗⽡教堂》,这是⼀幅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这幅画对于他未来风格的发展具有更⼤的意义。

油画是他从罗浮宫的⼀个阳台上画的,这幅画是要表现树叶上的反光。

并排的笔触⽣动地表现了空⽓的振动,依靠这些笔触的结合⽽取得了绿黄⾊的光和绿⿊⾊的影的⽣动效果。

这⾥的⽤笔⽅法已经是印象主义的了,但⾊彩还不够透明,甚⾄蓝⾊的阴影也还是浑浊的;它们画得就像是⿊⾊。

艺术家关于瞬间和永恒的理解

艺术家关于瞬间和永恒的理解

艺术家关于瞬间和永恒的理解艺术家对瞬间和永恒的理解瞬间和永恒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在艺术家的眼中有着独特的联系和理解。

艺术家视角下的瞬间和永恒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长度或者持久性,而是一种被观察者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在我看来,瞬间是时间的流逝中的一个瞬间,立刻而转瞬即逝;而永恒则是超越时间,超越瞬间的存在,是一种永远存在于观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

艺术家通过绘画、摄影、音乐等表达方式,试图捕捉这些瞬间和永恒的存在,并将其表达出来。

艺术家对瞬间的理解源自对时间的审视和感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感受到时间的飞逝,仿佛刚刚经历的瞬间就已经逝去。

这种感受使得艺术家对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艺术家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捕捉这些瞬间,以展示时间的脆弱和流逝。

例如,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睡莲》就将时间停止在了花朵绽放的一瞬间,展示了瞬间的美丽和短暂。

然而,艺术家认识到瞬间并不仅仅是逝去的时间,它也是内心体验的一部分。

瞬间可以是喜悦、忧伤、惊喜或者失落,但它是真实而强烈的感情的一瞬间。

这种瞬间的体验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成为观者内心的永恒。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这种内心的感受,让观众能够共鸣并体验到类似的情感。

例如,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星空》通过独特的笔触和色彩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这种永恒的情感。

对于永恒的理解,艺术家将其视为一种存在于观者内心深处的精神状态。

永恒不受时间的限制,它超越了瞬间的短暂,存在于观者永恒的灵魂和思想之中。

艺术家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唤起观者内心的永恒存在。

例如,奥地利作曲家贝多芬的交响乐《命运》通过宏大的音乐和激情澎湃的旋律,引发了观者对生命深层次、永恒存在的思考。

在艺术家的眼中,瞬间和永恒并不是截然相反的概念,而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瞬间和永恒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相互对比和交织的方式共同存在。

艺术家试图通过捕捉瞬间的存在来表达永恒,让观众在瞬间中体验到永远存在的意义。

例如,美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尔的作品《时间无穷》通过拍摄长时间曝光的照片,将瞬间的流逝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永恒。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评析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评析

莫奈作品《日出·印象》评析摘要:印象派大师莫奈最擅长的是光线与阴影的表现技法.风景油画可以说是最为出色的,其中《日出印象》是典型的代表作。

《日出印象》不是莫奈的最有名的作品,然而它影响深广,是无法估量的,它为当时的一场美术变革运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画派名称——印象派。

莫奈的《日出印象》抓住了大自然在阳光下的真实效果,生动地描绘了融化在晨曦和朝雾中的光和色,表现了对日出时转瞬即逝的海港景色的鲜明的印象,此绘画所描写的景色动人地表达了自然美的意境,为油画新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研究本作品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莫奈作品的艺术理论。

关键词:莫奈;油画;印象目录 (2)前言 (3)一.《日出印象》简述 (3)二.《日出印象》对传统艺术的叛逆性 (3)三.《日出印象》作品的特点 (4)四、莫奈的创作情感 (5)总结 (5)参考文献: (6)欣赏油画是很好的精神活动。

通过画面可以接触到人以接触到人类丰富的情感,触及不同的灵魂。

不计其数的绘画作品中,人们根据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感受差异划分出了众多不同的类型。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按风格分了很多类型。

风格,是我们欣赏油画作品的时候几乎无法绕过去的一个判断过程。

根据风格的不同,油画被分为很多流派,常常的被冠以某某派的名称,如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等等。

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表现的不是所表现风景本身的自然美,呈现的是将自然本身的美融入在意象中并主观所呈现出来的。

如果古典油画大师伦勃朗的写实作品呈现的是传统的美的话,莫奈的作品可称为是“自我”真正融人大自然的美,它更融合于美本身。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属于艺术历史的创新。

他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日出印象》,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全面的了解莫奈的创作理论和深层的内涵。

一.《日出印象》简述举世名作《日出印象》创作于1872年,莫奈在这幅油画中天空和海面用了大量的蓝绿色来表现,描绘的是阿弗尔港口日出时的光线朦胧的场景。

凝固的瞬间 印象派.

凝固的瞬间  印象派.

七、凝固的瞬间——印象派时期马奈(Edward Manet 1832——1883)Z.如果说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

那么马奈处在这个时期是从现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的一个很重要的画家。

您怎样看待马奈?Y.马奈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被认为是传统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

委拉斯贵兹、戈雅的画都给他很多启发。

在一次落选沙龙展上,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轰动。

他将裸女与绅士画在一起使人觉得很奇怪。

老实说我至今也很难理解他为何要这样表达?他是怎么想的?不管怎么说,这幅画处理得非常好,他运用古典的造型,色彩上抛弃了传统的画法,大胆地运用色彩表现阳光的鲜艳对比,以接近平涂的方式,将形体与光色表现得充满活力。

马奈在当时是个很前卫、很现代的画家。

他善于制造社会舆论,他的另一幅作品《奥里匹亚》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Z.人们习惯把马奈归到印象派阵营,实际上他从来没参加过印象派展览。

Y.前段时间来中国展出的印象派作品。

马奈的《吹笛子的近卫军少年》是主打作品,造型极其概括,色彩鲜明生动。

这幅画中能看到委拉斯贵兹的气韵。

马奈在艺术上的革新对印象派的影响很大,深受年轻画家的拥戴。

莫奈(Monet 1840 ——1926)Z.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色彩学有了新的认识。

印象派画家关注阳光下色彩变化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他们所采用的新的绘画技巧逐渐成为潮流。

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色彩的问题。

其中的许多画家,像德加、雷诺阿、西斯莱、劳特累克等,我们不能详细叙述,只能选择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探讨。

Y.印象派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备受重视,一直被广泛介绍。

欧洲油画语言的发展,色彩一直走在素描造型的后面。

对色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的。

文艺复兴时期,除了提香以外,色彩并非主要造型因素。

到了鲁本斯,委拉斯贵兹、德拉克洛瓦、以及十九世纪致力于外光写生的画家,他们虽然也重视色彩,但主要是凭着个人的领悟和直觉,尚未形成系统的色彩理论。

对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油画《睡莲》的艺术评论

对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油画《睡莲》的艺术评论

对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油画《睡莲》的艺术评论【摘要】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油画《睡莲》被认为是印象派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展现了莫奈独特绘画技巧和内心世界的深度。

通过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莫奈创造出了充满情感和意境的画面。

观赏者在欣赏《睡莲》时,常常会被作品中所蕴含的宁静、神秘和美感所打动。

这幅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艺术家的创作,也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莫奈通过《睡莲》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了印象派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关键词】法国印象派,莫奈,油画,睡莲,艺术评论,细腻,独特,色彩,笔触技巧,情感,意境,艺术风格,主题,观赏者,印象派艺术,代表作品,绘画技巧,内心世界,经典之作,影响,后世艺术家.1. 引言1.1 对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油画《睡莲》的艺术评论莫奈的油画《睡莲》被誉为印象派艺术的杰作之一,这幅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表现。

《睡莲》以其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色彩运用著称于世,给人一种轻盈、自由的感觉。

莫奈以他独特的笔触技巧,将睡莲花瓣的柔软质感和水面的倒影表现得栩栩如生,让观者仿佛置身于花团锦簇、清澈见底的池塘之中。

莫奈在《睡莲》中运用了大量的蓝色和绿色,这些色彩给作品带来了一种静谧和清晰的感觉,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柔和的情感。

作品中的色彩变化和光影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使观者在欣赏中沉浸于一种心灵的宁静与安详之中。

莫奈通过《睡莲》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表达,使作品更具魅力和深度。

《睡莲》是莫奈艺术创作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绘画技巧和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影响了后世艺术家的创作。

这幅作品成为了印象派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艺术印记。

2. 正文2.1 莫奈的《睡莲》所展现的细腻和独特之处莫奈的《睡莲》是一幅富有细腻和独特之处的艺术作品。

观察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莫奈通过精细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刻画出了水面上漂浮的睡莲花朵和倒影,展现出深厚的立体感和逼真的细节。

莫奈画作的光影自然之美

莫奈画作的光影自然之美

莫奈画作的光影自然之美莫奈是印象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印象派主要感兴趣的是按照他们的观察准确滴描绘对自然界的观感,他们关心的是光照在自然物体表面所引起的持续变化效应,以及如何将这种感觉专为绘画。

莫奈曾说:“我想在最容易消逝的效果之前表达我的印象。

”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都在这样做的。

莫奈始终在探索和研究跃动的光线投射在景物上所产生的光影微妙变化,并将这种细微流动的变化凝固在画面上并且依旧保持流动。

他热衷于记录反光的色彩变化,并观察到很多现象,比如,从水上反射的颜色和从雪上反射的颜色并不一样,为记载一个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而这光本身却在不断变换,印象派于是发展出一种绘画笔法,就是由色彩丰富、形状不一的色块组成的笔触,用这种技巧来抓住倏忽即逝的形状及掠过水面而闪动的色彩。

在这种需要瞬间捕抓的前提下,工整的结构和线条将显得不那么重要,现实主义中所重视的精描细绘将跟不上光影变幻的律动。

所以,当莫奈的《日出印象》问世之后,有评论家会讥讽“连糊墙画纸也比这幅海景来得精美”也就可以理解了。

莫奈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是整个美术史上颠覆传统又开辟创新的画作。

画面上已经没有明确的形体与结构,跃动的色彩、变幻的光线、斑驳的色块才是整幅作品的核心,物体在画面上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印象和媒介。

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这样评价到:“《日出印象》再现强烈的大气反光所形成的表面的色彩。

这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必定会为后世画家们所接受。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法国巴黎哈佛港的清晨日出场景,波光和港口都处于朦胧之中,雾气交融;水中凌乱地反射着天光和海边其他物体的投影,影影绰绰,瞬间定格。

画面由淡紫、灰蓝、橙黄、浅灰等颜色构成,海水、天空、烟囱、吊车、小船都融合在轻松的笔调中,过渡自然,整个画面向观众呈现出瞬间的动荡之感。

他以迅疾的笔触扫过淡青的浮影和灰白的雾气,整体画面在一种高级灰的色调中倍显和谐与自然。

在大自然中没有色彩,只有调子。

如何在风景画中将地、水、天联系起来、概括起来,融合在一起体现更好的效果是印象派风景画家一直探索、追求的主题。

电影史复习资料 (1)

电影史复习资料 (1)

世界电影史概论复习梗概电影艺术的初创时期(19世纪照相术发明~ 20世纪一战前后)第一节电影的诞生:从凝固的瞬间到活动的影像爱迪生“电影试镜”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它只能供一人观看,没能将影像放大到和真人一样的大小,并且不能以投影的方式放映影片;二十由于没解决胶片传送过程中的间歇问题,画面虽然是动态的,但不清晰。

卢米埃尔:借用缝纫机的机械原理设计了胶片传送装置,解决了电影胶片在传送过程中的间歇问题。

设计的“活动电影机”是一种轻便的手动控制设备。

这种设备由手动曲柄控制,可以将影像投放在大屏幕上给多个观众看。

它合并了摄影,显影和投影的功能在同一个机身中,是一个双重作用的电影放映机和电影摄影机,并在1895年取得了专利权。

第二节法国:从现实记录到艺术表现卢米埃尔的电影电影理念: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很恰当地规定了影片的真正领域,小说,戏剧真正表现人得心灵,电影表现的乃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摄影机的拍摄范围内,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

梅丽爱的贡献之一:将戏剧引入电影梅丽爱的贡献之二:从魔术师到电影特技的创新者梅丽爱的局限性:他认为的“无所不能却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能够摆脱舞台、戏剧对他的束缚。

他一生死守着一套戏剧纪录片的美学。

(在他看来,摄影机只是一场戏剧表演的忠实记录者,整场戏都从一个机位拍摄,没有景别变换。

虽然在他的电影了出现了不同场景的镜头衔接,有了最初的分解镜头,使电影开始具有“分解与组合”的特征,距离蒙太奇的分解,组合近一步,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连接,他并没有理解到这种连接组合的巨大意义。

)第三节美国:早期电影业的成长埃德温·鲍特对美国电影的贡献:改进了放映机的稳定性,使电影图像更为清晰明亮。

他导演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被称为每股哦第一部纪录片,文献片,小说化得人物传记或现实的叙事电影等。

他第一次对电影进行剪辑。

电影史上,鲍特影像力最大,最重要的影片是他在1903年拍摄的《火车大劫案》她通过电影剪辑和讲故事的方式。

蒙克

蒙克

蒙克蒙克(1863-1944年)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洛顿城,曾长期居住在德国柏林,他对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19岁的蒙克进入克里斯蒂安工艺美术学校开始学画,主要师从于自然主义画家克罗洛。

22岁时来到巴黎,与高更和劳特累克过从甚密,并参加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和讨论活动。

这一时期他抛弃了自然主义的画风,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蒙克1892年来到柏林,作品因形象怪诞曾被愤怒的德国观众当场捣毁了几幅。

此后他长期居住在柏林,经常与象征主义作家普斯贝佐夫斯基、剧作家斯特林堡一起探讨尼采哲学和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命题,这使他的绘画创作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苦闷的情调。

45岁的蒙克由于长期的精神压抑,患了精神分裂症。

两年后回挪威定居,思想才得以平复。

这时他所作的画表现出北欧清新明朗的自然。

蒙克对表现主义影响最深的是居住在柏林18年中的创作活动。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些在忧郁、惊恐、彷徨状态下的一些丧魂失魄的幽灵;画面上那些扭曲的线条、神秘的色彩,都充满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是通过描绘生活本身的丑恶和罪孽,而是经过对这种罪恶生活的认识后产生的愤恨来表达的。

这给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年表: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1879年,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学院念书。

然而,频繁的患病中断了他的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1881年,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和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

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一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後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艺术造型。

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後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的,蒙克的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凝固的瞬间——印象派时期马奈(Edward Manet 1832——1883)Z.如果说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

那么马奈处在这个时期是从现实主义向印象派过渡的一个很重要的画家。

您怎样看待马奈?Y.马奈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被认为是传统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

委拉斯贵兹、戈雅的画都给他很多启发。

在一次落选沙龙展上,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轰动。

他将裸女与绅士画在一起使人觉得很奇怪。

老实说我至今也很难理解他为何要这样表达?他是怎么想的?不管怎么说,这幅画处理得非常好,他运用古典的造型,色彩上抛弃了传统的画法,大胆地运用色彩表现阳光的鲜艳对比,以接近平涂的方式,将形体与光色表现得充满活力。

马奈在当时是个很前卫、很现代的画家。

他善于制造社会舆论,他的另一幅作品《奥里匹亚》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Z.人们习惯把马奈归到印象派阵营,实际上他从来没参加过印象派展览。

Y.前段时间来中国展出的印象派作品。

马奈的《吹笛子的近卫军少年》是主打作品,造型极其概括,色彩鲜明生动。

这幅画中能看到委拉斯贵兹的气韵。

马奈在艺术上的革新对印象派的影响很大,深受年轻画家的拥戴。

莫奈(Monet 1840 ——1926)Z.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色彩学有了新的认识。

印象派画家关注阳光下色彩变化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他们所采用的新的绘画技巧逐渐成为潮流。

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最大的突破是解决了色彩的问题。

其中的许多画家,像德加、雷诺阿、西斯莱、劳特累克等,我们不能详细叙述,只能选择几个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探讨。

Y.印象派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备受重视,一直被广泛介绍。

欧洲油画语言的发展,色彩一直走在素描造型的后面。

对色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的。

文艺复兴时期,除了提香以外,色彩并非主要造型因素。

到了鲁本斯,委拉斯贵兹、德拉克洛瓦、以及十九世纪致力于外光写生的画家,他们虽然也重视色彩,但主要是凭着个人的领悟和直觉,尚未形成系统的色彩理论。

到了印象派时期,色彩的问题得以突破,他们找到了光色的奥秘,自然状态的色彩是以光的变化而转移的,环境色体系取代了固有色体系。

莫奈对光色的研究最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日出印象》在印象派首次展览中被评论家戏称为“印象派的展览”,因此而得名。

莫奈侧重于用色彩和光线表达对物体瞬间的感受,用笔、用色大胆奔放,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他常常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物体的色彩变化,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将色彩的魅力发挥到极至。

晚年所画睡莲更具写意风采,有诗与音乐般的韵味,被称赞为“印象派的西斯庭教堂”。

Z.印象派作为一个流派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共举办过八次展览,而莫奈一生都致力于以印象派的方式创作,长达70年之久。

Y.从莫奈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色彩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感觉是可以培养的。

关于色彩的奥妙,有一定规律可循。

莫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达到如此出神入化,酣畅淋漓,他的经验对我们今天面对色彩的问题确实能够得着很多的启示。

毕沙罗(Pissarro 1380 ——1903)Z.毕沙罗是唯一的一位参加了印象派所有八次展览的画家,对印象派绘画坚定不渝。

我们常说“作画要先做人。

”毕沙罗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他的人品和画品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望,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

请您谈谈毕沙罗的人品和画品。

Y.毕沙罗性情沉稳,善良宽厚,慷慨大度,具有献身精神。

在印象派群体中德高望重,具有慈父般的胸怀,被称为“手持十诫的摩西”。

他的艺术朴实无华,深沉隽永。

和印象派其他画家相比,他的画似乎缺少才情,但却在拙中找到了自己的语言。

以近乎天真的简洁和不加修饰的画面表达出他的诚挚之美。

毕沙罗早期受柯罗和巴比松画派影响,和莫奈结识以后采用印象派方式和技巧,色彩更加明亮。

他利用物体明暗变化中的补色规律,加强色彩对比,用短小而有力度的笔触,层层重叠交织,模糊的形体,颤动的光色,敏感之中带着一种独特的旭日般的柔和。

他画果园,画村野,充满了安宁和谐的乡土气息,仿佛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

他说“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必须谦虚。

”他的谦虚平和使他体验到深沉质朴的美。

《花开的果园卢夫西斯》笔触鲜活而有力度,远去的蜿蜒小路,穿过几株花满枝头的果树,给人一种真实的空间感。

Z.毕沙罗对塞尚的影响很大。

他们曾经在一起写生,都对自然有着深深的爱,却各自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感觉。

Y.塞尚非常敬重毕沙罗,自称为毕沙罗的学生。

毕沙罗根据塞尚的个性与气质启发他掌握印象派的观察和表现方法,使塞尚的艺术日趋成熟。

同时毕沙罗也将塞尚的理性和结构意识融入到自己的画中。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 ——1890)Z.凡高的传奇坎坷命运广为人知。

他对生命的热爱以及燃烧的激情更为世人所尊敬。

虽然他的表现方式和古典油画大相径庭,但他仍旧成为西方油画体系中一道最灿烂的风景。

Y.我89年去美国生活了一年,除了看博物馆,画画,我靠读《凡高传》、《凡高日记》来打发孤独的时光。

关于凡高的故事和评论,人们耳熟能详,众说纷纭。

凡高生于牧师家庭,年轻时曾经当过传教士。

毋庸质疑,这种经历对他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真正绘画的生涯不过十年,却留下了上千幅作品。

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用画笔来实践他的信仰。

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情不自禁地思考着认识上帝的最好方式,得出的结论就是去爱更多的事物——怀着崇高的、真诚的、深深的同情去爱,用火热的心去爱,施展满腹才情去爱,然后你必定试着用一生的时间去更多地理解上帝。

”凡高作为荷兰人,和他的前辈大师伦勃朗在表现方式上完全不同,却在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上有着相似的经历,都留下了为数不少的自画像。

每次在国外,当我在美术馆长时间观摩,身体极为疲乏之时,只要走到凡高的画前,立刻身体好像又被充足了电,他的画使人感到灼热的震撼。

Z.抛开凡高画中的情感因素不说,他的前后期作品在色彩上有着天壤之别,这再次证明了色彩是可以训练和提高的道理。

Y.凡高的早期色彩晦暗,到巴黎接触印象派画家之后,色彩逐渐明快起来,很多不起眼的景象,在他的画里被表现得如同天堂般灿烂。

在内在精神上,他受伦勃朗、德拉克洛瓦、米勒的影响,尤其对米勒情有独钟。

他对乡土生活,对平凡的事物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希望人人都能从他的画中感受到乡土生活给予他的喜悦和快乐。

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是凡高收获最丰富的时期,他的灵感如泉水般奔涌,创作了《向日葵》、《阿尔的吊桥》、《在阿尔的卧室》、《邮递员鲁兰》等杰作。

后来凡高的病情发作,他自杀前最后的日子里,在巴黎近郊的奥维尔,他仍旧不停地画画。

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七十多幅油画,其中有《奥维尔的教堂》、《加歇医生》、《麦田上空的乌鸦》等。

Z.我去过奥维尔,小教堂仍旧保持着当时的原貌。

麦田还在,我去的时候是初冬,麦子还没有长出来,据说当地政府只让种麦子。

不远处就是凡高的墓地。

凡高去世后6个月,他的弟弟提奥因悲伤过度,也随他而去,一同葬在这里。

朴素的墓碑没有任何装饰,却堆满了鲜花。

塞尚(Paul Cazanne 1839 ——1906)Z.塞尚是我们这本书中要讨论的最后一位大师。

很难说出确切的理由,我对塞尚怀有特殊的感情。

每当我的灵感枯竭的时候,只要翻看塞尚的画册,就会从中得到启示和力量。

这或许与我在长期的色彩教学中常常拿塞尚的画启发学生有关。

有时我与朋友和学生谈起塞尚,他们很难理解。

起初我也很难理解塞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艺术的积累,我越来越离不开塞尚。

他的画中有一种永恒的力量常常吸引了我,激励我。

我尤其喜欢他的画面中稳定的构成形式和厚重而强烈的色彩关系。

Y.塞尚和凡高、高更被称为后印象派的三大领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对现代美术的贡献可以和文艺复兴三杰相比。

凡高走的是一条空前绝后的路,而塞尚是一座桥,通过他之后,有广阔的路可走,是承前启后之路。

塞尚对古典绘画心存景仰,他的探索附合古典绘画中追求理性、严谨、结实、厚重的原则,但呈现的面貌截然不同。

他不追求古典绘画中的逼真效果,而是致力于表现物体的秩序感、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他用色彩的团块和冷暖关系来塑造形体的空间和体积,以几何方式理解物体的量感与构成关系。

塞尚吸收了弗兰切斯卡的造型感和静谧安详,普珊的严密结构,印象派的光色效果,东方艺术的气韵,融会贯通,以雄浑有力、简约凝练的笔法,创造出视觉艺术的新世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新纪元。

因此美术史上把塞尚当作一个分水岭。

在塞尚之前,艺术追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

而在塞尚之后,艺术家则不再强调对自然的再现,而是根据对客观自然的感受来表达主观意念。

Z.塞尚以自然为出发点,主张摆脱文学性和情节性,强调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他说:“自然比它的表面深邃得多。

画家必须接触深层的真实。

”他以直接观察、写生的方式,体会自己与对象之间灵魂深处的交融。

他的画没有社会性的大主题,只是一些平常的风景,静物和人物。

他的静物画中,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苹果和道具仿佛一个和谐的唱诗班,在颂赞上帝威严的尊荣和奇妙的作为。

我自己也常常画一些有果实的静物,他的静物使我想到献在祭坛上的供物。

Y.塞尚反复画苹果,画圣维克多山。

他注重构图的均衡和画面的结构,让它们紧紧地相互咬在一起。

俄国收藏家薄宁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拿走一个东西,立即就好像到了你手里,而想从塞尚的静物画中挪走一个苹果,就会连带地把整幅画一起拽下来。

”他的画你不能随意挪动任何一个局部,否则整个结构会失去平衡。

塞尚超越了自然的物象,站到一个高度,像一个哲人俯瞰这个世界,坚定地用他这一套规律来解释这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