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视民诗》原文及注释
柳宗元诗歌鉴赏

柳宗元诗歌鉴赏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柳宗元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译文及注释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柳州。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柳州。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⑶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郑玄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
”殊音:异音。
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后汉书·西南夷传论》:“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于外门。
”⑷青箬:箬竹的叶子。
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
宋周密《武林旧事·进茶》:“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蜡茶……护以黄罗软盝,藉以青箬。
”⑸趁虚:即“趁墟”。
赶集。
宋钱易《南部新书》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
”⑹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
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译文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译文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译文《石涧记》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七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译文篇1《石涧记》原文: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
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
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
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石涧记》译文: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
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
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
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
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
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
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
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石涧记》赏析:这篇游记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
文章也是写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诸篇比较,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渠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渠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石渠记》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生财回去翳隠,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尝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谋之以求极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柳宗元《石渠记》注解、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2、桥:架桥。
3、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4、乍:连词,或者。
5、或:有时。
6、咫(zhǐ)尺:比喻很将近的距离,古代表示八寸为咫。
7、倍尺:二尺。
8、逾:越过。
9、泓(hóng):深潭。
水深而广。
0、被:通在“披新”,全面覆盖。
、藓:苔藓。
2、坠:落下,流。
3、纡(yū)馀:曲折伸延。
纡,弯曲。
馀,通“徐”。
4、卒:最终5、箭:小竹。
6、庥(xiū):同“休”,歇息。
7、酾(shī):分流,疏导。
8、遗:还给9、蠲(juān):古同“涓”,清洁。
柳宗元《石渠记》译者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诗歌鉴赏】柳宗元《囚山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柳宗元《囚山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囚山赋》原文永贞元年,公谪居永州。
元和九年,作此赋。
晁太史无咎序公此赋於《变骚》曰:《语》云:仁者乐山。
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者。
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
淮南小山之辞,亦言山中不可以久留,以谓贤人远伏,非所宜尔,何至以幽独为狴牢,不可一日居哉?然终其意近《招隐》,故录之。
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踊夫波涛。
纷对回合仰伏以离?兮,若重墉之相褒。
争生角逐上轶旁出兮,下坼裂而为壕。
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
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
阳不舒以拥隔兮,群阴□A11而为曹。
侧耕危获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
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代狴牢之吠嗥。
胡井眢以管视兮,穷坎险其焉逃。
顾幽昧之罪加兮,虽圣犹病夫嗷嗷。
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
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
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柳宗元《囚山赋》翻译待更新柳宗元《囚山赋》赏析《囚山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辞赋作品,柳宗元《囚山赋》是较为特殊的一篇。
因为在这篇小赋当中,诗人不仅写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险,展现了谤人遭到无枉眨谪的悲愤心绪,而且以文学史的眼光来看,诗人一改六朝和盛唐山水诗人以山水自然为皈铱的文学传统,再一次将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凸现出来,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柳氏山水文学风格的重要质素。
关键词荒莽无枉柳宗元凄怆幽寒柳宗元的《解崇赋》、《惩咎赋》、《悯生赋》、《梦归赋》和《囚山赋》五篇小赋写于永州,抒发诗人因实行永贞革新而遭贬谪的愤慨和痛苦,感情沉郁激荡,其写景文字,多隐喻着现实的黑暗与世路的艰险,是骚体赋的名篇。
林纾赞之为“唐文巨擎”,。
当与宋玉争雄”。
而其中的山水小赋《囚山赋》则是较为特殊的一篇。
说其特殊,是因为在这篇小赋当中,诗人不仅写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险,展现了自我遭到无枉贬谪的悲愤心绪,而且以文学史的眼光来看,诗人一改六朝和盛唐山水诗人以山水自然为皈依的文学传统,再一次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之间的相互对立凸现出来,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柳氏山水“凄怆幽寒”风格的重要质素。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诗词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诗词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的篇一《古东门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古诗全文如下: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鸡鸣函谷客如雾,貌同心异不可数。
赤丸夜语飞电光,徼巡司隶眠如羊。
当街一叱百吏走,冯敬胸中函匕首。
凶徒侧耳潜惬心,悍臣破胆皆杜口。
魏王卧内藏兵符,子西掩袂真无辜。
羌胡毂下一朝起,敌国舟中非所拟。
安陵谁辨削砺功,韩国讵明深井里。
绝胭断骨那下补,万金宠赠不如土。
【翻译】亚夫平叛,天兵发威;横扫千里,所向披靡。
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如蚁门客,貌合神离。
少年刺客,杀人无忌;官兵捕快,丧失警惕。
歹徒一吼,护卫逃逸;可怜冯敬,遇刺归西。
凶手得逞,狞笑窃喜;文武噤声,惊若木鸡。
魏王救赵,虚情假意;子西被害,可痛可惜。
相如讽喻,车轼防断;吴起劝谏,修德第一。
袁盎枉死,真凶难辨;聂政行侠,深井认尸。
忠良殉国,人头落地;厚葬犹可,宠赠予谁。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古诗全文如下: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翻译】海边的尖尖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倘若能够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亿份,撒落在峰头上眺望故乡。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古诗全文如下: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
岸傍古堠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翻译】常想起小鱼在水池里浮游,又担心翅膀太嫩难上云霄。
乘船赴京,傍岸的土堡已是无数,一程一程,回看零陵亲故却越加远遥。
《汨罗遇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其古诗全文如下: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翻译】我从南方归来不必再象那样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眼看着就能回到长安回到朝堂。
在这春风中行进在汨罗江边的路上,回想起先贤,激励着自己要有所作为,不要辜负了这开明的时代。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
柳宗元《首春逢耕者》诗词鉴赏

柳宗元《首春逢耕者》诗词鉴赏首春逢耕者唐代:柳宗元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
译文楚南一带春天的征候来得早,冬天的余寒未尽,草木的生机却已萌发。
原野的泥土释放出肥力,像冬眠的动物争相在上面安家。
春天的景象还没装点到城郊,农民便已结伴耕稼。
园林中传出鸟儿婉转的叫声,小洲洼地的新泉清澈令人叹嗟。
农事确实要平时致力,如同囚犯般寄居外地也许会耽误终生。
故居的池塘想必已被杂草淹没,老家的田园当时长满了乔木、灌木和蔓藤。
羡慕隐士已有所托,谋取功名却已不成。
姑且跟随田间老汉细细攀谈,详细地表述了自己的苦衷。
无限眷恋地抚摸着犁耙,时间于不知不觉中过去,回头一看已是满天烟云。
注释首春:诗人来到永州度过的第一个春天。
土膏:泥土的肥力。
蛰(zhé折):蛰居,即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缀(zhuì坠):装饰,点缀。
穑(sè色)人:农民。
偶耕:两人并耕。
啭(zhuàn转):鸟婉转地叫。
渚(zhǔ主):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羁(jī鸡)囚:留在外地的囚犯。
羁,羁留,停留。
故池:旧居的池塘。
芜(wú吴):丛生的杂草。
柳宗元古诗词

柳宗元古诗词
1、《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渔翁》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3、《溪居》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5、《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6、《重别梦得》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7、《别舍弟宗一》唐·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
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种柳戏题》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种柳戏题柳宗元(唐代)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译文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
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
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往年。
浓绿的柳阴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要耸入蓝天。
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引起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注释戏:逗趣。
戏题:以题诗作为消遣之意。
在这里,柳宗元借种柳为题,以轻松的笔调,抒发感情,寄托理想。
柳江:西江支流,流经今柳州市。
当时亦称浔水。
故事:过去的事情。
推移:指时光的流逝。
昔年:往年,历史。
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的种柳会成为将来人们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成为一种史迹。
垂阴:指柳树遮阴。
当:应当。
覆地:遮盖大地。
耸干(sǒnggàn,即怂赣):高耸的树干。
会:能够,一定能。
参(cān餐)天:高入云天。
思人树:《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对,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
而民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大意即召公有惠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所种的甘棠树,还做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后世诗词中,遂用“思人树”作为赞美官员有惠政的典故。
柳宗元在此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
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与教化。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者作于柳州刺史任上,诗人到达柳州后,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努力兴利除弊,做了一系列有益州民的好事。
此诗所写,即他亲自参加种树劳动的体验与感想。
赏析《种柳戏题》一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之所以说其“别具一格”,是因为柳宗元这位对待写作从来都比较严肃的诗人,在此诗中,却一改自己平时的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将一个严肃的主题,用嬉戏的笔调表现出来。
首先可见到首联两句,先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仔细想来,种柳劳动也含蓄地暗示了其时间自然在春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视民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视民诗(眎民诗)》的作者是柳宗元 ,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350 卷第 16 首。
原文 帝视民情,匪幽匪明。
惨或在腹,已如色声。
亦无动威,亦无止力。
弗动弗止,惟民之极。
帝怀民视,乃降明德,乃生明翼。
明翼者何?乃房乃杜。
惟房与杜,实为民路。
乃定天子,乃开万国。
万国既分,乃释蠹民,乃学与仕,乃播与食,乃器与用,乃货与通。
有作有迁,无迁无作。
士实荡荡,农实董董,工实蒙蒙,贾实融融。
左右惟一,出入惟同。
摄仪以引,以遵以肆。
其风既流,品物载休。
品物载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
惟天子明,乃二公之成。
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
惟百辟谷,乃二公之禄。
二公行矣,弗敢忧纵。
是获忧共,二公居矣。
弗敢泰止,是获泰已。
既柔一德,四夷是则。
四夷是则,永怀不忒。
注释
1、帝:上帝,天帝。
眎:古“视”字,审察。
2、匪:非。
言不论幽明皆察之。
3、惨腹:肚痛。
二句谓或疼在腹中,已得如有色声见于外者而知之。
4、极:最高准则。
5、 民眎:下民的观察。
《孟子·万章上》 :“ 《泰誓》 曰:“‘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 6、明德:指明德之君。
翼:辅佐之臣。
7、房:房玄龄,唐太宗时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
杜:杜如晦,太宗时任尚 书右仆射。
”二人同为太宗贤相,时号“房杜”。
8、路:大道,正路。
9、释:消除。
盆民:指游手好闲之民。
10、作:创造,作为。
迁:变易。
11、荡荡:胸怀宽广。
董董:憨厚貌。
12、蒙蒙:幼稚貌。
融融:和乐貌。
13、左右:指左右仆射房玄龄、杜如晦。
14、摄仪:法度。
引:引导。
15、肆(yì):通“肄”,习。
16、品物:万物。
休:美。
17、守:主持,掌管。
18、百辟:百官。
19、优纵:忧虑和放纵。
忧共:共优患难。
20、泰止:安居。
21、柔:安抚。
一德:同心同德。
则:仿效。
22、忒:差错。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 又称“柳柳州” 。
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
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 学 家、哲学家、散文 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 大于诗。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
、孟浩然 、 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唐代宗大历八年 (773 年) 出生于京都长安 (今 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 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 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 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 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游历永州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 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元和十年(815) 春回京师, 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 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 (819 年 11 月 28 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 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 600 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 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 说》《天对》《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繁体对照 《視民詩》柳宗元 帝視民情,匪幽匪明。
慘或在腹,已如色聲。
亦無動威,亦無止力。
弗動弗止,惟民之極。
帝懷民視,乃降明德,乃生明翼。
明翼者何?乃房乃杜。
惟房與杜,實爲民路。
乃定天子,乃開萬國。
萬國既分,乃釋蠹民,乃學與仕,乃播與食,乃器與用,乃貨與通。
有作有遷,無遷無作。
士實蕩蕩,農實董董,工實蒙蒙,賈實融融。
左右惟壹,出入惟同。
攝儀以引,以遵以肆。
其風既流,品物載休。
品物載休,惟天子守,乃二公之久。
惟天子明,乃二公之成。
惟百辟正,乃二公之令。
惟百辟谷,乃二公之祿。
二公行矣,弗敢憂縱。
是獲憂共,二公居矣。
弗敢泰止,是獲泰已。
既柔壹德,四夷是則。
四夷是則,永懷不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