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赏析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顾恺的传世之作,《洛阳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的《洛神赋》后有感而画的。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欣赏《洛神赋图》,我们不妨着眼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纯文学作品,或者说,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绘画上的再创造,在现存古代作品中,《洛神赋图》是最早的。
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那是始皇为自己死后的世界安排的军队,绝非给人看的。
我们现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观赏这些雕像,说它们如何精美,在艺术史上如何有地位,但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封闭而残酷的工程,工程结束时,所有的雕像制造者都被杀光。
再如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是教人如何按儒家道德标准做好人的,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
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
其次,《洛神赋图》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
我们看到,画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次出现,有点像现代的连环画。
这种结构与表现形式,与其它现存相应作品比,算是非常早的,也许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此外,这种多幅、情节性的绘画作品,很适合手卷形式——因为适合拿在手中展卷把玩,故名。
手卷与立轴是中国古代绘画两种最主要的装裱形式,“卷轴画”这个名称就是从这儿来的。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赏析一、作品背景:《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
画面奇幻而绚丽,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三、艺术特色:1.纵观整幅绘画,画者在忠实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与绘画本身的特性。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的形象。
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关系,营造出奇异的幻境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坏。
2.《洛神赋图》的构图采用了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使画面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3.《洛神赋图》的山水作为背景,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烘托了气氛也使得画面很连贯的统一在一起。
而且这种“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点明了主题。
而水的水势、水态、水性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4.从表现技法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
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5.《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6.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
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
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
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
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画家简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七书生 2019-01-18 16:37:18《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赵孟頫书《洛神赋》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后有全卷图)第一集:相遇曹植在树林里散步,忽然抬头发现了河上美人。
且看曹植对洛神的描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些细节烘托仙子的神秘、美丽。
第二集:相恋再次相遇时,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
洛神也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洛神特别开心,就告知自己的姐妹们,姐妹们“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起跳舞庆贺洛神恋爱。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
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拼力收风。
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
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
人身龙爪的女娲凌风而歌。
通过众神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
《洛神赋图》共分为四部分,从开始的相遇到第四卷的辞别,细腻的描绘出了曹植与洛神的真挚的爱情故事,作者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力,非常诗意的表达了原著《洛神》中的意境。
画卷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不断的重复出现。
诗中好多美景人物描写在画中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画卷首先展开在暮色苍茫中,曹植面对滔滔的落水,他心中美丽的洛水神浮出水面,洛神身影比较模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感,画中的洛神委婉从容,衣带飘逸,对岸上的曹植表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两个人的思念之情充分的体现在卷面上。
二卷中曹植依然水边,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眼睛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既痴情又向往。
洛神高高的头发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的感觉,她也是欲去欲留,眼睛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画中的曹植与洛神多次碰面,日久生情,但是神人有别,无奈洛神驾着六龙车,在云端渐渐离去,只留下终日思念的曹植在岸边。
最后一卷曹植坐于洛水畔,依依不舍的离去,画中最感人的一段就是曹植欲前又止的心情,感觉曹植非常矛盾,离去的洛神回头,凝神幽幽地望着曹植,表情万般的无奈,哀怨又叹息,而曹植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与周围的一花一木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更深刻的表达出无声胜有声,周围景色又完美的体现曹植的无奈。
《洛神赋图》在不同时空地点自然的交替、重叠,岸边水,水上船,船边山,山后又是一片自然,在山川景物上体现无与伦比的空间美。
作者顾恺之是东晋时代我国著名画家,在《洛神赋图》中运用神话,先描写洛神姿态面貌,再到诗人的爱慕与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完美的刻在了画卷上,最后洛神无奈离去,又给《洛神赋图》留下了悲剧色彩。
可以看出作者的画工已是炉火纯青,能将山水、花鸟、人物画完美的融汇于一炉。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

名画赏析《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曲折又分明的情节来逐渐描绘出主人公与洛水大神的真诚纯真的唯美爱情故事。
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
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
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
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
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
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
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
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
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
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
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
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恺之其人轶事:
1、顾恺小字虎头, 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 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 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 (yao)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 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 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 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他们三人绘 画地位的高下,在南宋常常为人所议论。比较三人成就,曾有这 样的评语:“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其中张僧繇的笔 法被称之为“疏体”,顾、陆的笔法称之为“密体”。
2、顾恺之奇闻逸事
史载顾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xia)之”, 别人戏弄他,完全是因为顾恺之本人是个 “嘻哈派”,他是经得起开玩笑的。 顾恺之在月下独咏诗歌,邻居谢瞻刚开始 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 谢瞻却要睡觉了,又不忍心扫了他的兴,就 叫替自己捶腿的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 觉有异,一直独咏到天明。这是顾恺之的 “真痴”。因为顾恺之对他的才华一向自负, 虽然,他以画留名青史,但他的文才很好, 冠之以“文学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用飞白掩饰眼疾
顾恺之是这么的聪明。有一回,他为殷 仲堪画像,殷先生有眼疾,画出来不好看, 他不愿入画,顾恺之再三保证,画出来包君 满意。怎么画呢?顾恺之用“飞白”的技巧 作画。飞白指的是笔画露白,仿佛枯笔所写, 顾恺之用飞白的巧妙手法处理殷仲堪的眼睛, 既传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赞叹不已。
四、艺术魅力
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 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扇面上是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 但都没点上眼珠,他就把扇子还给人 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 珠,他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怎么能 画上眼珠呢?点了上面的人就要说话, 变成活人了。”
关于顾恺之画眼点睛,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晋哀帝兴宁二 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侣向京 城士大夫募款,但回响不太热烈,眼见修建计划无疾而终, 顾恺之却慷慨的认捐一百万钱。顾恺之不是什么有钱人,他 哪来的一百万?谁都不相信他办得到,但看他话讲得那么满, 似乎胸有成竹。顾恺之要求寺僧,把寺里一面墙粉刷洁白, 让他在里面作画。他闭门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 像”,画作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就在准备点睛当天, 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城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 看的人,捐钱十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随意乐捐。头一天, 许多人为了争睹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 当众起笔点睛,说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龙活 现。民众闻讯而来,很快的,一百万钱便凑足了。这幅维摩 诘壁画像也就成为他的名作。
背景
2、洛神赋现实故事背景 a.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 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 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 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 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 《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 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 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b.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 之女甄宓[12] 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 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 ,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13] ,以作纪念, 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
顾恺之其人:
在这一时期,绘画上被称作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有
代表性。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很有水平,他留下来的文字作 品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传神论”成为中 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七十多 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 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卷轴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 仁智图》三幅卷轴画的摹本了,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较早的卷轴 画。
视觉表达文学的艺术杰作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局部播放
一、作品简介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 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 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 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 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 无不展 现一种空间美。
三、顾恺之其人轶事:
1、顾恺之其人:
(348— 409 )字长康,小字虎头, 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 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 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 (yao)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 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 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用飞白掩饰眼疾
顾恺之是这么的聪明。有一回,他为殷 仲堪画像,殷先生有眼疾,画出来不好看, 他不愿入画,顾恺之再三保证,画出来包君 满意。怎么画呢?顾恺之用“飞白”的技巧 作画。飞白指的是笔画露白,仿佛枯笔所写, 顾恺之用飞白的巧妙手法处理殷仲堪的眼睛, 既传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赞叹不已。
1、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 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最明显的一 点,是它动荡不定的争执局面。因此历史学家曾经 把它和欧洲的中世纪相提并论,称之为“黑暗时 期”。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魏晋名士、 大书画家,如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画家: 顾恺之;石窟艺术方面: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书 画艺术是他们体现强烈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所以 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都由此转化为深刻的艺术表现, 引导中国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发展。现 在让我们走进魏晋南北朝绘画名家顾恺之的生平绘 画。
3、洛神赋故事神话背景
《洛神赋》: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 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后和洛 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
伏羲:上古神话人物。又名女娲,娲皇、 羲皇,子女宓fú妃。阴阳同体,创造世 界万物,制定了规矩,“龙”的精神思想由来。 宓( fú)妃:(公元182或183—221年) 名甄洛,字嫦娥,别称宓妃,庙号文昭 皇后。非常漂亮,年轻时在洛河边戏 水淹死,后被封为洛水之神,即洛神。
《 洛 神 赋 》 节 选
《洛神赋图》故事叙述: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 挫未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边 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画很好地 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 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曰其妃对彼而睹忽林乎日阙 事曰川 :状,曰何告一焉,蘅既, ,宓。 黄 若然:人之丽思流皋西越余遂妃古 初 何则“斯曰人散眄,倾轘从作。人 三 ,君臣?:,,乎秣,辕京斯”有 年 臣王闻若“于俯洛驷车,域赋感言 , 愿所河此尔岩则川乎殆经,。宋: 余 闻见洛之有之末。芝马通言其玉“ 朝 之,之艳觌畔察于田烦谷归辞对斯 京 。无神也于。,是,。,东曰楚水 师 ”乃,!彼乃仰精容尔陵藩:王之 , 余是名”者援以移与乃景, 神神 还 告乎曰御乎御殊神乎税山背 女, 济 之?宓者?者观骇阳驾。伊 之名 洛 。,
顾恺之其人:
在这一时期,绘画上被称作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有
代表性。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很有水平,他留下来的文字作 品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提出的“传神论”成为中 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七十多 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 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卷轴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 仁智图》三幅卷轴画的摹本了,它们是迄今中国发现较早的卷轴 画。
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 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扇面上是 “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 但都没点上眼珠,他就把扇子还给人 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 珠,他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怎么能 画上眼珠呢?点了上面的人就要说话, 变成活人了。”
关于顾恺之画眼点睛,还有这么一段故事:晋哀帝兴宁二 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侣向京 城士大夫募款,但回响不太热烈,眼见修建计划无疾而终, 顾恺之却慷慨的认捐一百万钱。顾恺之不是什么有钱人,他 哪来的一百万?谁都不相信他办得到,但看他话讲得那么满, 似乎胸有成竹。顾恺之要求寺僧,把寺里一面墙粉刷洁白, 让他在里面作画。他闭门一个多月,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 像”,画作大体完成,只差眼珠没点。就在准备点睛当天, 顾恺之请寺僧打开城门,让民众参观,并规定,头一天来观 看的人,捐钱十万,第二天五万,第三天随意乐捐。头一天, 许多人为了争睹顾恺之“开光点眼”,涌入瓦官寺。顾恺之 当众起笔点睛,说也神奇,只那么一点,整个画像便活龙活 现。民众闻讯而来,很快的,一百万钱便凑足了。这幅维摩 诘壁画像也就成为他的名作。
4、洛神赋典故由来《神女赋》
为楚辞名家宋玉所作,紧承《高唐赋》而来,由梦 遇巫山神女,进入对其“夺人目精”之美的刻画,再写神 女拒绝楚襄王,是描写美女的名篇。神女为天帝赤帝 (炎帝)之女,名瑶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神女的 身姿,化身为各种形象,在后代美女赋中反复出现,曹 植《洛神赋》中宓妃,就是它的余韵。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 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他们三人绘 画地位的高下,在南宋常常为人所议论。比较三人成就,曾有这 样的评语:“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其中张僧繇的笔 法被称之为“疏体”,顾、陆的笔法称之为“密体”。
2、顾恺之奇闻逸事
史载顾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xia)之”, 别人戏弄他,完全是因为顾恺之本人是个 “嘻哈派”,他是经得起开玩笑的。 顾恺之在月下独咏诗歌,邻居谢瞻刚开始 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 谢瞻却要睡觉了,又不忍心扫了他的兴,就 叫替自己捶腿的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 觉有异,一直独咏到天明。这是顾恺之的 “真痴”。因为顾恺之对他的才华一向自负, 虽然,他以画留名青史,但他的文才很好, 冠之以“文学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