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教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的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的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的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背景介绍:18世纪英国社会的殖民扩张与个人奋斗精神1.2 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与他的创作动机1.3 鲁滨逊漂流记的出版历史及影响第二章:主要人物分析2.1 鲁滨逊·克鲁索:独立、冒险、创造力的代表2.2 星期五:从原始人到文明人的转变2.3 主人与仆人的关系:友谊与信任的体现第三章:情节概括与分析3.1 鲁滨逊离家出海,遭遇风暴3.2 孤岛生存: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初步实践3.3 与星期五的相遇:跨文化交流的困难与可能性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个人主义:鲁滨逊在孤岛上的自我实现4.2 殖民主义:对星期五及岛上土著的态度分析4.3 宗教信仰:鲁滨逊在孤岛上的精神寄托第五章:教育意义与应用5.1 勇敢面对困难,勇于追求自由5.2 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5.3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第六章:文学手法与风格分析6.1 现实主义与虚构的结合:笛福的写作技巧6.2 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的优势与局限6.3 语言风格:简练、直接、生动第七章:章节解析与讨论7.1 第一岛:鲁滨逊的生存挑战与自我管理7.2 遇见星期五:从敌对到友谊的发展过程7.3 救出落难船员:道德选择与社会责任第八章:社会文化背景分析8.1 18世纪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个人主义8.2 鲁滨逊形象的社会文化意义8.3 性别角色: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女性观第九章:比较研究9.1 与《格列佛游记》的比较:流浪异乡的异同9.2 与《荒岛余生》的比较:孤独生存的不同体验9.3 与现代生存真人秀的比较:真实与虚构的界限第十章:教学活动设计10.1 讨论活动:学生对鲁滨逊行为的评价与反思10.2 写作活动:学生创作自己的荒岛生存故事10.3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鲁滨逊与星期五的交流场景第十一章:电影与文学作品对比11.1 电影改编对原著的忠实与变动11.2 分析电影中的视觉表现与原著的差异11.3 学生心目中的理想鲁滨逊形象第十二章:课外阅读与拓展12.1 推荐与《鲁滨逊漂流记》相关的读物12.2 学生对其他荒岛生存故事的看法与评价12.3 组织读书分享会,促进学生间的交流第十三章:课程评价与反馈13.1 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与收获13.2 同伴评价: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成效13.3 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改进方向第十四章:教案总结与展望14.1 回顾教学过程的亮点与不足14.2 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调整14.3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与计划第十五章:附录15.1 教学资源:推荐的教辅材料与网络资源15.2 教学计划:详细的课程安排与时间分配15.3 学生作业示例:分析与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18世纪英国社会的殖民扩张与个人奋斗精神。

5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5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鲁滨逊漂流记》2. 教学年级:八年级3. 课时安排:2课时4.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概括故事情节,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

(3) 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勇敢、坚韧、自立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了解鲁滨逊的经历。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勇敢、坚韧、自立等品质。

4. 深入剖析:教师引导students further analyze RobinsonCrusoe's character, emphasizing his bravery, resilience, and independence.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即面对困境,要勇敢面对,自强不息。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深入剖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勇敢、坚韧、自立的文学作品,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在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 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4. 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有了深入理解。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该书的背景知识。

1.2 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主题:冒险与生存,勇气与智慧。

1.3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程期间完成指定章节的阅读。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主人公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坚韧、独立等。

2.2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的鲁滨逊的代表性特质,并进行讨论。

2.3 教师提供相关的人物分析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重要人物。

第三章:情节解读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书中的重要情节,如鲁滨逊的航海经历、被困荒岛的经历等。

3.2 学生通过阅读,记录下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并与同学分享。

3.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情节对鲁滨逊成长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如冒险与生存、勇气与智慧等。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师提供相关的讨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本书的主题。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书的主要情节、人物和主题。

5.2 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5.3 教师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书的相关话题。

第六章:文学元素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本书的文学元素,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6.2 学生通过阅读,识别书中的文学元素,并与同学分享。

6.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文学元素对故事表达和理解的作用。

第七章:作者写作风格7.1 教师分析丹尼尔·笛福的写作风格,如叙述方式、语言特点等。

7.2 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与同学分享。

7.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作者写作风格对故事的影响。

第八章:电影与小说对比8.1 教师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电影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观看。

8.2 学生在观看电影后,比较电影与小说的差异,如情节、人物、主题等。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能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途径,深入理解小说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学会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的勇敢、坚毅和自学精神。

(2)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追求自由和幸福。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笛福及其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2. 故事情节梳理:鲁滨逊的航海经历、荒岛生活、救星期五等。

3. 人物形象分析:鲁滨逊、星期五、大自然等。

4. 主题思想探讨:冒险精神、生存挑战、人性弱点等。

5. 现实意义阐述:面对困境,如何勇敢求生、自我成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2. 难点:对小说现实意义的深入理解,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小说现实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小说背景,阅读第一章。

2. 第2课时:阅读第二章,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

3. 第3课时:阅读第三章,讨论小说主题思想。

4. 第4课时:阅读第四章,分析星期五的人物形象。

5. 第5课时:阅读第五章,总结小说现实意义。

六、教学过程:1. 课时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10课时。

2. 教学步骤:a.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b.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小说相关章节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和人物。

c.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基本情节,了解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与适应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一)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基本情节,并理解其中的深刻意义;2.探究文学作品的写作方法和艺术效果;3.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的深层次意义;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对于小说的作者及其背景进行介绍;2.对于小说的主题和背景进行简要说明;3.提交学生进行阅读,加强其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堂讲解1.对于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与讲解;2.对于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的塑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析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及其深层次意义。

(三)学生讨论1.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关键情节进行深入地分析讨论;2.让学生就小说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极端环境中的应对思路。

(四)课堂小结1.对于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进行总结;2.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和欣赏;3.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评价1.对于学生的阅读提出指导意见;2.对于学生的小组讨论表现提出评价意见;3.通过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对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总结教学经验;2.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3.补充和完善教案及其他教学材料。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教案《鲁滨逊漂流记》教案1一天,鲁滨孙在沙滩上,发现了人类的脚印和几堆人骨头。

经过仔细考察,他发现附近的海上,住着吃人的土人。

他非常害怕,只好格外地当心防备。

有一天,他听见一阵_声,接着发现一群吃人的土人驾着独木船,带着两个俘虏,来到荒岛的沙滩上,看样子要把这两个人活活吃掉。

他们燃起火炬,敲锣打鼓,呐喊跳舞。

鲁滨孙正在惊慌,只见其中被缚的一个人,忽然挣脱了束缚,向鲁滨孙这边跑来,鲁滨孙可怜这个人的遭遇,完全忘记了害怕,他冲上去“砰!砰!”几枪,就把那群土人吓跑了。

那逃来的人也是土人,不过是另一族的,鲁滨孙救了他,替他取了个名字叫星期五。

教他说话,叫他帮着做事,两人也渐渐可以谈话了。

有了星期五,鲁滨孙是何等的快活啊!不久,鲁滨孙和星期五又从吃人的土人那里救出两个人,一个是星期五的父亲,一个是航海遇难的欧洲人。

星期五父子团聚,非常快活,鲁滨孙也有说不出的高兴。

到了第28年,一天早晨,突然有一只英国大船经过孤岛,鲁滨孙既高兴又惊奇。

这只船上有些凶恶的水手企图伤害船长,夺取大船。

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鲁滨孙和星期五赶到船上,他们与船长联合打败了那些叛徒,还把一些坏人留在岛上,以示惩罚。

鲁滨孙也由此结束了近30年的孤独生活,告别了无名岛,带着星期五,乘着那只大船,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祖国——英国。

回到家乡一看,他的亲戚朋友,大部分都不在人世了。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鲁滨孙,是个英国人。

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因此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孙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

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

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第二天,太阳出来了,海面上也平静下来。

等到潮水退了,鲁滨孙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

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使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的勇敢、独立、创新精神的欣赏和敬佩。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作者丹尼尔·笛福及作品背景,阅读第一、二章,了解鲁滨逊离家出海的原因。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三、四章,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状况,讨论鲁滨逊的勇敢和独立精神。

3. 第三课时:阅读第五、六章,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创新举措,如建造房屋、制作船只等。

4. 第四课时:阅读第七、八章,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与星期五的友谊,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互助。

5. 第五课时:阅读第九、十章,讨论鲁滨逊回到文明社会的喜悦与困惑,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智慧和创新精神。

3.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五、教学资源:1. 《鲁滨逊漂流记》原著图书或电子书。

2. 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的学习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时:阅读第十一、十二章,分析鲁滨逊在荒岛上的孤独与绝望,以及他如何克服心理困境。

2. 第七课时:阅读第十三、十四章,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与星期五的文化交流,思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3. 第八课时:阅读第十五、十六章,讨论鲁滨逊与星期五在文明社会中的遭遇,以及他们如何应对。

4. 第九课时:阅读第十七、十八章,分析小说结局的意义,以及鲁滨逊的人生经历对读者的启示。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课教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课教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鲁滨逊漂流记》为蓝本,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掌握精读和泛读的方法。

2、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在充份体悟语言文字的同时,鼓励学生必须擅于抓取文章的细节描绘。

3、让学生在书海中陶冶情操,积淀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工作相关课件、学生摘录本、名著推荐目录。

教学过程了解作者和主要内容——泛读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最近我们班掀起一股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潮。

只要有空,就会看见同学们埋头读书的身影。

老师悄悄捕捉到了你们看电视的镜头,想要不敢看看?(出具镜头)评测:兴趣就是最出色的老师。

课堂伊始,通过给同学们呈现他们课间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鲜活画面,既巧妙地引出了本课课题,又为本节阅读指导课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2、学生民主自由了解作者。

师:你了解作家笛福吗?请你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一下笛福。

师:《鲁滨逊飘流记》是笛福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在当时影响非常小,被指出就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笛福也因此被誉为“英国与欧洲的小说之父”。

3、学生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评测:运用问题探究法,和学生一起走进作家笛福,重温小说主要内容,不仅检查了同学们课前的写作情况,还为阐明“泛读”这一写作方法提供更多了范例。

4、介绍读书方法——泛读师:同学们是不是辨认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其实书中已经了解了,有的在书的前言部分,有的在编者按部分。

我们第一次阅读一本书,浏览了作者简介、导读(有的书叫序、前言)、目录、后记等,便可大体上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这种读书方法叫泛读。

把握住人物形象——四书1、介绍读书方法——精读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泛读,已经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那么,必须记住一本书,光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比较,必须念出水平,把握住人物的形象,就必须四书。

2、介绍精读方法——做摘录师:如何去四书呢?古人云:“不颤抖笔墨不读书”、“不好记性不如番茄笔头”。

我们在写作《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时候,都节录了哪些内容呢?(学生汇报节录的不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师:比较长的片段,我们可以采用概括主要内容、摘录段首语句、截取片段精华等方法摘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版十二册
执教:杨泽华
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教学难点:第二自然段与第八自然段鲁滨孙战胜困难的经历。

课前准备:
1、老师:熟读教材、准备原著,拟定自学要求
2、学生:预习要求
1)阅读故事梗概及精彩片段,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概括《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写那几件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1. 谈话:之前我们学习了两篇外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分别是丹
麦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科夫写的《凡卡》,两位主人翁的悲惨命运激起了我们深深地同情。

但是,面对恶劣处境和困难时,我们肯定不能一味的屈服和认命,我们也要学会抗争,学会生存。

今天,我们会结识一位与困难作斗争的勇士,他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我们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鲁宾孙。

(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问题吗?(简要板书)这节课我们在书上看到的这篇课文,是由该书的内容缩写(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的,今天我把原著给孩子们带来了,如果大家能表现出色,我会考虑把它送给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检查预习:(3分钟)
1.通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

那么第一关,我给
孩子们准备了有趣的抢答题: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哪国的作家叫什么?2)、故事主人公是哪个国家的?叫什么名字?3)故事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救了一个野人,取名叫什么?4、主人翁最后结局怎
样了?5)鲁滨孙离开那个岛时,已在岛上生活了多少年?(鼓励)这只是课前的热身知识,接下来还有一些问题等待大家去解决!比如课前的阅读提示。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内容(16分钟)
1.指名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按阅读提示自行阅
读梗概部分,完成以下任务。

(10分钟)
1)、请大家小组学习词语、交流理解自己画出的难理解语句。

2)、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小黑板出示小组合作目标)。

完成表格
3)、说说这部小说的的简要内容。

4、交流汇报(6分钟)
1)提出小组没解决的问题。

考一考:蓄养圈养处境穗子
2)指导完成表格。

3)小说讲了17世纪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海上遇难,漂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为了生存,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四、浏览片段,体会精彩(13分钟)
1、过渡:刚才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更加
精彩、刺激。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个精彩片段。

请大家快速浏览“精彩片段”,你喜欢精彩片段的哪个地方?(划一划、批一批、读一读)
2、交流:读一读、试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他的经验教训:“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找到鲁滨孙列出“好处”
和“坏处”,分角色读一读。

想想这个表格对鲁宾孙有什么作用?(带来勇气、自己还是幸运的、
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接受现实、顽强活下去、知安命)
2)鲁宾孙的精彩语言:“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3、那现在鲁宾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不怕困难、顽强生存、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3个学生)
4、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鲁滨孙的非凡经历中,感悟学会生存的道理。

师:对啊!鲁滨孙在那个不知名的、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遇到了种种困难,更克服了种种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生活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困难,那么,假如某一天当我们遇到身处困境时,我们又会以怎样的心态和态度去面对呢?
(如:面对厄运要有生存的勇气,面对困难要善于因地制宜想办法,要不断改善生存环境。


五、激发阅读整书兴趣(5分钟)
1、师:我们阅读了梗概部分,又浏览了精彩片段,你猜在故事中还有那些部分会很精彩?或者说你还想了解什么?
2、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疑问,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到原著中去了解,我想你一定会被小说的精彩、刺激的情节所吸引,能解开心中的疑问,还能发现值得珍藏的精彩语言!
3、小结拓展
师:的确,很多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不仅仅是因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其中的一些语言更能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

当我们读课外书读到好词、好句、好段应该把它们(抄下来、背一背),甚至心中有想法的时候可以(写下来)?
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用于记录好词、好句、精彩句段等,概括故事大意、写写感受或体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