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媒介
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二)

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二)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名词解释1. 技术媒介(Technological Media)•技术媒介指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工具和平台。
•技术媒介具有物质性,需要借助物质形态存在,如纸张、屏幕、音频器材等。
•技术媒介能够改变信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例子:手机 > 手机作为一种技术媒介,通过无线通信和屏幕显示功能,可以实现语音通话、短信、社交媒体、新闻浏览等功能。
它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便捷。
2. 符号媒介(Symbolic Media)•符号媒介指的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递信息和意义的媒介形式。
•符号媒介的重点在于符号的选择和组合,以及符号背后的意义和象征。
•符号媒介可以包括文字、图像、音乐等,是人们进行交流、表达和思考的重要工具。
例子:报纸 > 报纸作为一种符号媒介,通过文字、图片、版式等符号来传递新闻和信息。
不同的字体、颜色、排版等符号选择和组合,可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社会媒介(Social Media)•社会媒介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以及人际关系网络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意义的媒介形式。
•社会媒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参与,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点赞等方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和共享中。
•社会媒介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社交关系、获取信息、表达和传递观点等。
例子:微信 > 微信作为一种社会媒介,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让用户可以与朋友、家人和同事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交流。
微信朋友圈功能还可以分享和传递信息、观点等,形成社交网络。
以上是对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的名词解释和相关例子。
技术媒介、符号媒介和社会媒介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丰富多样的传媒环境,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

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以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因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类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形象由语言塑造,而语言并不像其它自然符号,如色彩、线条、声音那样可以让人接受起来更容易、更直接.因为语言是一种人工符号,它是人们为了便于交流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符号,所以当文学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只是一连串字符,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语言意义的了解,并对所看到的字符进行解读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义.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也叫心象性).意象不同于客观现象,“它是由语言文字的涵义构成的,又是被读者的内心体验到的,它融合了主体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想象力等.”1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由于文学形象只存在于主体意识之中,不同的内心体验造就了不同的文学形象,而不像其它的艺术形象那样及存在于主体心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比如美术中描绘一幅乡村田野风景图,即使我们可以想象作品中所表现的宁静朴素的主题,但它必然要建立在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也即我们肉眼直观到的画面---乡村田野.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的语言不像其它艺术形式所用的自然符号那样可以比较精确地塑造艺术形象.语言具有抽象性,这必然造成文学的模糊性.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写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表现的客观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显得抽象模糊.但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所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并不代表它不具体,相反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丰富饱满.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这一特征是由于语言“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广泛领域,是主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2因而它比其它符号媒介如声音、色彩、线条更具表现力,利用语言既可以叙事,又可以表情.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3.综合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我认为文学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这点我在上文已提过,这里做一个简要陈述.正是由于文学形象塑造是间接的,才导致了它的意象性、模糊性、自由性和强大表现力.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艺术形式,而语言又是一种抽象符号,需要人的想象力来创造艺术形象,又何来文学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呢?再者,由于语言文字这种抽象间接的媒介方式给作者和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才有了文学巨大的表现力和自由性.如果换成一块画布、几种颜色,或者一群演员、一个舞台这些直观的表现方式,那它的表现空间将大大缩小,这也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接性作为这三个特征中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有力支撑.以《水浒传》为例,作者用语言文字将108将刻画得栩栩如生,不仅人物形象,而且在时间空间上都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所能表现的范围.这就是文学的间接性带来的巨大效果.精简下来就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摘要: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间的交往。
交往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符号系统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中的作用比较隐蔽,甚至难以捉摸,但又是真实的,在某种特定的而交往情景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非语言符号在当代媒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意识到了非语言在传播过程的意义不可忽视。
关键词:符号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交往媒介传媒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
它们在电视新闻画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好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讲究技巧,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各种表现方法,从而成为电视画面和其他传播媒介重要的表现内容。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非语言符号在媒介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特殊意义。
一非语言符号----图片的表现力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都理解的微妙代码”,而报纸、杂志利用图片不但传达了传播者的用意与想法、事实与报道,而且受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翻译和反馈。
《楚天都市报》19日的头版是大幅“5.12”背景镶嵌祝福蜡烛的图片,且将背景刷黑。
从皮尔斯角度讲,该头版是图片符号、标识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统一体。
如头版图片中的“烛火”好似人们为逝魂而闪烁的泪珠,又像“多难兴邦”的信念给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20日的头版是天安门前半降的国旗和举国默哀场景图,色调是黑白红,其中红色国旗格外惹眼。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默哀和祈福,象征苦难压不倒中国人,还表达了举国人民团结一心,紧密围绕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决心。
21日的头版是失去家园的村民背负家当,手拿结婚照离开故乡的场景图,图片上方配以“永不忘却”的加粗标题黑字,令读者看得揪心和感慨,灾难中“亲情”得到凸显和扩张。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引言媒介符号暴力是指以媒介传播的符号、语言、形象等针对性的暴力行为。
它会通过媒介逐渐强化人们对某种文化、观念、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并在强化认同的同时排斥异己,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
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1. 加剧社会分化媒介符号暴力从源头开始就会在媒介传播中进行分层、区隔,不同观点、文化、群体等会被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排斥与包容。
这样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群进一步孤立,进而失去了相互理解的机会。
2. 强化歧视媒介符号暴力也会强化社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媒介暴力有时候会美化一些歧视行为,宣扬其是“优越文化”的象征,这样的流言蜚语很容易导致更暴力的行为。
3. 自我认同的建构媒介符号暴力会通过媒介创造人们对某个文化、观念等的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感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而导致排斥异己的行为。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时,很容易使人崩溃、变得抗拒异己,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
4. 挖掘创伤在某些情境下,媒介符号暴力也会挖掘人们的心理创伤,进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某种观念、文化等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因过渡认同的缘故而进行极端行为。
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的方法1. 增加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传媒技术和传媒概念上掌握一定技能的能力。
除了了解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运作以外,还需要对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敏感分析,增加对媒介暴力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2.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源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需要确保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如果信息源角度单一,信息主题单调,则会渗透进我们的常识及成为我们的观念。
没有广泛的信息源,我们就没有机会对主流的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只能接受一种媒体渲染出来的单一价值观。
3. 鼓励多元文化和理念的混合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文化与理念的混合,让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通过平等交流、协商、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接近的共性。
符号与媒介文化教案

符号与媒介文化教案教案标题:符号与媒介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符号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符号和媒介文化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1. 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不同符号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3. 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他们对符号和媒介的理解和经验。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符号和媒介文化的思考:符号和媒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符号与媒介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包括符号的定义、媒介的种类和功能等。
- 通过实例解释不同符号和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如电影、音乐、广告等。
3.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符号或媒介进行深入研究。
- 要求学生讨论该符号或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4. 小组展示(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
5. 批判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15分钟)- 引导学生对符号和媒介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如评价广告中的隐含信息、分析电影中的符号象征等。
- 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和观察中创造符号和媒介,如设计一个广告、创作一首歌曲等。
6. 总结与延伸(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符号与媒介文化的重要性。
- 提供延伸阅读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符号与媒介文化的了解。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包括对符号和媒介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在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环节中的表现,如对广告中隐含信息的评价、创作的符号和媒介的创造力等。
3. 课堂互动和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
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式

⽪尔⼠的三元符号模式
这样的批评⽅法当然很难令⼈信服。
且不谈对社会⽂化背景的彻底忽略,就连它有限的批评成果也漏洞百出。
按照结构主义的逻辑,评论家只需指出作品内部结构关系就⾏,语⾔符号所描述的外部世界是不重要的。
这⾥的问题时,能够表⽰⽂本结构关系的关系项⽐⽐皆是,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不是那些物体来说明⼈物的⼼理状态呢?这个假象故事中的⽗亲⼀直在地⾯上⾏⾛,那么,处于天空和泥坑之间的地⾯早已是⼀种“中间状态”,何须太阳照到坑底才能取得平衡?伊格尔顿由此得出结论:
简⽽⾔之,结构主义的⾮历史主义⽅法令⼈骇然。
它声称要寻找的⼈类⼼灵法则(平⾏、对⽴、逆转等等)⾮常抽象,远离⼈类历史中的具体差异。
从这种奥林匹斯⼭的⾼度看下去,⼈的思想⼤同⼩异。
找出⽂学作品背后的规则结构之后,结构主
⽪尔⼠的符号定义避免了结构主义的缺点。
他没有从索绪尔那个先验存在却能⾃我分解的抽象符号系统出发,⽽是把符号意义建⽴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之中。
认识的客体即⽪尔⼠所谓的“指称对象”,他通过这⼀概念把社会和⽂化的因素有效地纳⼊了符号学的研究范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尔⼠才是现代符号学的真正创始⼈。
(原载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本⽂来源:
丁尔苏,1994:“⽪尔⼠的三元符号模式”。
载:丁尔苏,2011:《符号学与跨⽂化研究》。
复旦⼤学出版社。
第31-34页。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

传播学符号的功能
传播学符号具有以下功能:
1. 表达意义:传播学符号是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工具。
它们可以代表具体的事物、概念、想法或情感,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将这些含义传达给接收者。
2. 沟通交流:传播学符号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让不同个体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符号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使用共同的符号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3. 传递信息:符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
通过使用符号,信息可以以简洁、明确和快速的方式传达给接收者。
符号可以携带大量的信息,并且可以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传递,如文字、图像、声音等。
4. 创造文化:传播学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们还具有创造文化的能力。
符号可以代表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通过使用符号,人们可以传承和传播文化,表达身份和认同。
5. 形塑认知:传播学符号可以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认知。
符号通过建立和激发相关联的认知结构和联结而产生作用,它们可以塑造和改变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态度和行为。
总的来说,传播学符号具有表达、沟通、传递信息、创造文化
和形塑认知等功能,它们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信息传播、交流和文化的发展。
用完符号就扔掉——如何看待媒介营造的符号世界

用完符号就扔掉——如何看待媒介营造的符号世界摘要:在人们的生活中,符号是不可或缺的,符号化在某种意义代表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在符号世界中,语言世界又是最为重要的。
如今很多人其实是生活在由媒介营造的符号世界中而不自知。
要认识到符号的本来意义,争取成为理解符号化的主人而非牺牲品。
关键词:符号;符号化;媒介;语言世界一、符号的世界“这个只对人类可谓显著的基本需求,即符号化的需求。
制作符号的功能,与吃、看、到处活动一样,是人类的本源性活动。
它是心灵基本过程,并常常发生作用。
”———苏珊·K·格朗野兽会为争夺地盘和食物相互撕咬,老头狼体衰,新头狼崛起,狼族内部朝代的更替没有信物的交换只有老头狼死去时新头狼跃上高坡,还是这片领地,还是这个狼群,土地和狼群就是本身的意义。
一枚玉玺或一张银票对它们来说毫无价值。
这个世界上唯有人类会为了符号发动战争,流血牺牲。
符号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远远大于它所代表的事物本身,虽然它和真实的事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整个地球就这么大,领地就是这样多。
国家的数量多少和名称变化不会使它有任何改变,只有地球的地壳运动等自然力才会使它本身发生变化。
在人类世界中,变化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符号。
符号的形式千变万化:玉玺的阴刻阳文、国号的秦始转汉皇、旗帜的条纹徽章、服饰的五行五色。
符号化是人类的本源性活动。
一支漂亮的羽毛最初的用途也许就是用来做帽子,它做帽子的功能就是它的最大价值。
但当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国王拿在手里递给某个皇子,当做一种王权的象征时它就变成了一种符号,它是王权的象征,被人们膜拜、供奉,用生命护卫。
当它做帽子的时候它的意义就是它本身。
当它被拿在国王手上的时候,它成了远重于它本身的象征,当这支羽毛传过几代以后,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羽毛本身神圣不可侵犯。
但其实这种象征和羽毛却没有一点必然的关系。
比如古董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们的符号性而并不在于功能。
其实从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中我们就可见端倪,他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