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

合集下载

浅谈书法在当代社会的艺术传播作用

浅谈书法在当代社会的艺术传播作用

236 子,再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主题拓展”阅读,通过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寻找文章的关联性,萃取文章精华在群文阅读的实施过程中,首先确立文章主题,其次再围绕主题把多篇文章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这给了教师选择材料、组合材料、呈现材料极大的自主权。

如何确定群文关联的主题,恰当地选择一组文章,是教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一环。

教学前,我们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水平、能力训练重点等要素,预设群阅读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从文章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出发确定主题,从文章内容、作者、题材、人文内涵、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萃取文章,进行科学搭配,注重层次与整体效果,使文章的选择更趋合理,更好地为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服务。

文章选择切忌贪多不消化,一般在一节课中安排五篇左右的文章即可满足阅读教学需求。

三、结合群文阅读的规律性,深化阅读主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内容多样化、阅读时代化的教学特点丰富了阅读的主题,使学生可以在最佳时机举一反三,进行拓展性阅读,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由于文章数量较多,既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下子感觉无所适从,无处着手阅读。

需要将这些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给学生,才能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按照篇幅由短到长、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主题层层深入的原则呈现文章。

这样一来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可操作性强,学生在有序的文本共读中掌握群文阅读、生活化阅读的方法,对群文主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准确,还可以学到不同作者的表现手法。

这样的阅读效果,是单篇文章阅读根本无法企及的。

四、利用群文阅读强化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水平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利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多方面、深入地感受同一主题,更是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方法的指导练习,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极佳机会。

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方式

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方式

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方式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传媒的发展,书法艺术的传统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确保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些现代传播方式被引入,以推广和普及书法艺术。

本文将重点探讨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方式。

一、互联网时代的书法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书法艺术迎来了新的传播机遇。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书法艺术的信息和作品。

许多书法大师和爱好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和互动。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书法艺术网站和在线平台,提供书法教学、展览和交流的资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二、数字化展览与博物馆传统的书法展览需要受限于地点和时间,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欣赏到作品。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通过数字化展览和博物馆,书法艺术得以超越时空限制,观赏者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虚拟参观。

思想开放的博物馆也开始积极开拓数字资源,向广大观众提供在线书法展览和艺术品欣赏。

这种方式不仅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便利,也为广大观众增添了欣赏书法艺术的机会。

三、书法教育的现代化传统的书法教育主要通过传师授徒的方式传承,学习者需要亲自到书法老师的门下学习。

然而,现代书法教育已经逐步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

通过网络平台和手机应用,学习者可以轻松找到心仪的书法老师进行远程教学,这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大大方便了学习者。

同时,一些书法教育机构还结合现代科技,开设书法在线课程和互动学习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书法学习体验。

四、书法艺术的多媒体融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书法艺术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深度融合。

例如,一些书法展览利用投影技术,将书法作品与音乐、影像等元素相结合,形成多媒体艺术展览,使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通过书法艺术创作的影视作品,将传统的书法与现代影视艺术相结合,通过影视媒体向观众传播书法艺术的魅力。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融合。

传统书法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本文将就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在过去,传统书法的传播主要依靠纸质书籍、展览和传统媒体等途径,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

面对这一变化,传统书法需要适应新媒体环境,才能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传统书法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在新媒体上进行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让传统书法和年轻人产生更多的共鸣与连接。

在新媒体平台上,传统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解读,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挑战,传统书法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提升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效果。

传统书法需要注重内容创新,结合新媒体特点,推出更多富有个性化和时尚感的作品,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

传统书法需要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同时注重与年轻人的互动和交流,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传统书法需要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在新媒体上的传播,提升传统书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好地推广传统书法文化。

传统书法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也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一方面,传统书法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向受众传播传统书法的历史、技法、精髓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受众对传统书法的了解和认知。

传统书法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和话题,推出有创意、有趣味的内容,赋予传统书法新的时尚魅力,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三、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发展机遇尽管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许多发展机遇。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发达,为传统书法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路径和更多的受众群体,有利于传统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研究》范文

《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研究》范文

《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介环境已经深刻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大背景下,现代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新媒介环境为现代书法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现代书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的研究现状1. 传播途径的拓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书法的传播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介,现代书法作品得以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同时,新媒介环境也为现代书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展示平台,如数字艺术展、网络书法大赛等,进一步推动了现代书法的发展。

2. 表现形式的创新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

传统书法的笔、墨、纸、砚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了延伸,数字技术、投影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书法创作中,使得现代书法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

此外,现代书法还与绘画、设计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3.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外,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书法研究中。

这些新方法为现代书法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数据和更为深入的分析,推动了现代书法研究的进步。

三、新媒介环境下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将成为现代书法发展的重要趋势。

这种融合将使得现代书法在保持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表达,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2. 数字化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书法将更加深入地融入数字化领域。

数字化技术将为现代书法提供更为丰富的创作手段和展示方式,同时也为现代书法的研究提供更为便捷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视觉符号的时代意义及当代表达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视觉符号的时代意义及当代表达

浅谈中国传统书画视觉符号的时代意义及当代表达1. 引言1.1 中国传统书画符号的特点中国传统书画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些符号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传承着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书画符号的特点主要包括: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个符号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故事;形式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既有极富表现力的笔墨绘画,又有简洁明快的书法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传统书画符号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它们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书画符号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灵感来源。

通过对传统书画符号的再现和当代表达,艺术家们可以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为当代社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书画符号的特点使得它们具有无穷的可能性和活力,可以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创新,从而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生命力和魅力。

传统书画符号既是过去的回忆,也是未来的探索,它们将在当代艺术中持续闪耀光芒,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

2. 正文2.1 时代意义及其当代表达中国传统书画符号作为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复兴,传统书画符号的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当代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对传统书画符号进行当代表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

他们不仅延续传统符号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更加注重符号的当代性和时代感。

通过结合现代艺术的创新手法和传统符号的神韵,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

传统书画符号与当代艺术的连接在于,传统符号作为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为当代艺术提供灵感和素材。

艺术家们通过对传统符号的重新诠释和表达,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书画符号表达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技巧]

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技巧]

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摘要:书法传播学可作为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一个研究范围。

继有关学者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之后,本文运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对书法传播这一现象进行观照,分析了在书法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区别于一般信息符号的特殊性,简要论述了书法媒介的形态和各种媒介在书法传播当中的所起的作用和不同媒介传播书法艺术的效果差异。

(关键词)书法传播学符号传播媒介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已经从以往比较宏观、单一的话题,开始细化、深化、分支化。

1992年,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艺术传播学》。

此后,艺术传播的探讨逐渐兴起。

有不少对音乐、美术等传播现象进行探讨的文章,而对于我国独特的本土艺术――书法的传播现象的探讨却长期是一片空白。

直到去年,才有学者对书法传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的概念,进而对其学科领域进行界定,试图架构起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笔者认为,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去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是很有意义的,它体现了当代传播学研究分支化和本土化的大趋势。

在书法传播学学科尚未建构起来之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书法传播学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

本文拟就对书法传播中的符号和传播媒介进行简要分析,尝试阐明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以及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差异。

一、书法符号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它与一般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不同。

书法传播的符号就和信息传播的符号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一般的信息传播而言,符号是负载或承载信息的基元。

(2)而对于书法而言,符号似乎并不为了向别人传达什么,它本身就是意义。

正如苏姗•朗格所言,“按符号的一般定义,一件艺术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

作为艺术的书法作品,它的符号是汉字的笔墨表现形式,是在某种载体上表现出来的笔墨线条的组合.书法传播符号与信息传播符号的区别可从书法的创作过程来看。

首先,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表现在它往往是非理性的产物。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书法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在过去,传统书法的传播主要依靠书画展览、传统媒体以及书法人士的传承和宣传。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书法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新媒体为传统书法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各种书法相关的信息,包括书法技巧、名家作品和书法文化背景等。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以及抖音等也成为传统书法传播的新渠道。

书法爱好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与其他爱好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而且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让传统书法的影响力更广泛地传播。

新媒体为传统书法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传统书法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产生更多的艺术体验。

一些书法家通过与音乐家的合作,将传统书法与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新媒体还为传统书法带来了更多的展示形式,如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来展示书法的过程和魅力。

这些创新形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书法艺术,从而促进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发展。

新媒体的普及使传统书法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快速。

以前,想要了解传统书法需要亲自参观书画展览,或是购买书法相关的书籍资料。

现在只需在互联网上搜索即可找到各种书法相关的信息,不论是书法教程还是书法名家的作品,都可以轻松获取。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书法爱好者可以迅速分享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的反馈和认可。

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不仅为传统书法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书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书法的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书法资讯和作品。

用户在获取信息时需要对内容进行筛选和判断,以免受到错误或低质量的影响。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对书法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媒体通常依靠广告和付费阅读来获取利润,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往往是免费获取的。

关于中国书法传播媒介流变的探讨

关于中国书法传播媒介流变的探讨

关于中国书法传播媒介流变的探讨作者:张静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7期摘要:从古代到当代的书法艺术传播过程中,文字的书写者书法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书法传播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书法内容的创作、书法风格形式的呈现都取决于书法家的技巧、修养,书法家不仅决定了书法作品多样的风格形态,而且把握着书法信息的泛化范围和受众面积。

由于日常书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书法家面对的受众不同,传播书法的心态也随之变化,创作的作品和收到的效应也是完全不同的。

本文主要围绕书法传播媒介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国书法传播媒介流变网络媒介所谓传播,是指单个或群体通过某种方式向其他的单个或群体传达了某些内容或信息,从而使这些传达的内容和信息达到泛化、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对艺术达到自觉意识以前,艺术活动与其他活动(巫术、生产劳动等)是合为一体的,人类对艺术达到自觉意识以后,独立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更广泛,且艺术与参与者的精神生活联系更密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对于艺术,人们的自觉意识也不断走向成熟,艺术的传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延续,达到泛化。

中国书法是从汉字的实用书写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文字是人类使用最频繁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书面语言虽然比口语运用的范围要小一些,但它所涉及的范围仍然是人类其他活动难以相比的,因此,从文字的日常书写中发展出的书法,它必然通过文字的运用而与人类其他活动产生密切的联系,即使它有朝一日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也必然会把书法的影响带到其他一切与文字有关的活动中去。

一、中国古代书法传播媒介的传统性与其他艺术不同的是,从书法的发生到它的高度成熟,都与实用书写紧密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公元五世纪以前的书法作品,都是实用性书件。

记载中,公元五世纪以前的书法作品中,有可能有为观赏目的而创作的,只是偶尔一见。

对日常书写的依赖是中国书法立足的基点,也是它与其他民族书法的根本区别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书法传播的符号和媒介摘要:书法传播学可作为我国传播学本土化的一个研究范围。

继有关学者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之后,本文运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对书法传播这一现象进行观照,分析了在书法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区别于一般信息符号的特殊性,简要论述了书法媒介的形态和各种媒介在书法传播当中的所起的作用和不同媒介传播书法艺术的效果差异。

(关键词)书法传播学符号传播媒介在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已经从以往比较宏观、单一的话题,开始细化、深化、分支化。

1992年,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艺术传播学》。

此后,艺术传播的探讨逐渐兴起。

有不少对音乐、美术等传播现象进行探讨的文章,而对于我国独特的本土艺术――书法的传播现象的探讨却长期是一片空白。

直到去年,才有学者对书法传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书法传播学”的概念,进而对其学科领域进行界定,试图架构起书法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笔者认为,用传播学的视野和方法去研究极具中国特色的书法是很有意义的,它体现了当代传播学研究分支化和本土化的大趋势。

在书法传播学学科尚未建构起来之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书法传播学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

本文拟就对书法传播中的符号和传播媒介进行简要分析,尝试阐明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以及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差异。

一、书法符号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它与一般的信息传播有很大的不同。

书法传播的符号就和信息传播的符号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一般的信息传播而言,符号是负载或承载信息的基元。

(2)而对于书法而言,符号似乎并不为了向别人传达什么,它本身就是意义。

正如苏姗•朗格所言,“按符号的一般定义,一件艺术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

作为艺术的书法作品,它的符号是汉字的笔墨表现形式,是在某种载体上表现出来的笔墨线条的组合.书法传播符号与信息传播符号的区别可从书法的创作过程来看。

首先,书法传播符号的独特性表现在它往往是非理性的产物。

有很多书法艺术作品往往是在书法家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创作欲望,然后再进入一种心手相忘的创作状态。

我们都知道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的传播符号―语言、姿态、文字往往是理性思考的产物。

人们为传播一定的意义而采用适当的符号,就如同我们跟老外交谈时,往往使用外国人的语言和手势,交谈时往往会考虑到对方的地位、性格、跟自己亲密程度而使用不同的符号表达,人们的传播过程往往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而在书法传播中,传播符号并不都是理性的产物。

在很多时候,书家的作品是在一种冲动下完成的,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符号就是无意识的产物,正如保罗•克里所说“只有在冲动结束后,艺术家才明白他自己要干什么。

”以唐张旭为例,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就记载了张旭“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也记载张旭“君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下笔俞奇,”“既醒视之,以为神。

”(3)酒醉中的张旭由于酒精的挥发,理智处于沉睡状态,在一种艺术冲动下,创作了书法作品。

醒来之后,自己也觉得作品如有神助,再写的话就写不出来。

与此相类,王羲之曾多次创作《兰亭序》,但就是没有第一次写的好,唐代书家怀素也有自叙云:“醉来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这种情况下书家使用的艺术符号--倾注到载体上的笔墨线条,往往不是信息传播中的那样一种有意选择符号的过程,它是在一种艺术冲动下,一种情感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下无意识产生的。

在创作时,书法家既不是想向别人传达什么信息,也不是进行自我互动,进行“主我”、“客我”之间的交流。

(4)创作过程中既没有人际传播的发生,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人内传播的发生。

因为在这种真正艺术创作中,理性和思考,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排斥的。

而最后宣泄到纸上的笔墨符号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并不是书法家所能把握的。

其次,书法传播符号具有信息传播符号不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书家在忘我状态下产生的书法作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书家的性情、学养和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但这毕竟不同于信息的传播。

信息传播中符号只不过是为了传播信息而采用的手段,它可以被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符号所代替。

就如人们可以选择用语言还是文字、手语进行交流,用本国语还是外语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并不是固定的,同样的意义用不同符号可获得同样的传播效果。

而书法所表现的笔墨符号往往无法被其他符号所取代,其他符号也不具备这种功能。

有时候是外界的触动激发书法家的欲望,有时候是来自书法家本能或习惯的召唤使书家产生创作欲望,使得书家操起笔墨,尽情倾泻。

最终倾泻在载体上的笔墨符号,如笔墨线条的疏密、枯湿、方圆、轻重、疾徐等等,除了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外,它们获得了一种独立的价值。

文字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符号来传达,而笔墨符号的“意义”却无法用另一种符号来传达,这种符号具有自身特定的审美的效果,其他符号是不能代替的。

再次,书法传播符号和信息传播符号传播的效果不同。

我们知道信息的传播效果包括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种效果既有直接产生的,又有间接产生的,既有有意产生的,又有无意产生的,既有显在的变化,又有潜在的变化。

(5)也就是信息传播活动既有符合传播者主观意图的效果,又有相伴随的不曾预想的效果。

而书法传播符号的效果似乎更多是间接产生的,无意产生的。

为了说明二者的区别,这里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的创作过程为例。

唐明皇天宝年间,安禄山起兵造反,颜真卿和其堂兄杲卿、堂侄季明等奋起反抗。

杲卿与季明二人死于战时。

战后颜真卿求访得二人遗骨,归葬长安。

《祭侄文稿》本为祭奠季明的祭文的草稿,是颜真卿在一种情感悲愤的状态下创作的,因其笔力遒劲厚重,书风奇伟,并有篆书笔意著称。

《祭侄文稿》里有季明抗敌而亡的事件追述,有对季明个人的颂扬及吊唁,有对逆贼的声讨,这些应该都是这篇文稿的信息传播内容了,这些内容所引起的传播效果,如祭奠死者,使其他人对死者产生敬仰等可算是符合传播者-颜真卿主观意图的、直接产生的、有意的传播效果。

假如有人被文稿中“孤城围逼,父陷子死”的事迹激发而更加爱国或者立志报国的话,那就是文稿的传播者-颜真卿不曾预想的、无意产生的、间接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是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从颜真卿这篇文稿书写随便、不计工拙、时有涂抹和遗漏来看,书法的效果并不是作者所想传达的效果。

《祭侄文稿》所展示的奇伟、厚重、遒劲、篆意等传播效果是间接产生的无意产生的。

文稿的书写本为对死者的颂扬和吊唁,这里书家为的是传播信息,而不是书法艺术。

然而就在这种随意书写中,书法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附属物产生了。

就是说书家为的是传播信息,但没想到用来传播信息的文字书写获得了艺术的传播效果,被他人把玩,欣赏。

(按:为书法而写的的现象并非没有,不过不占主流,古来大家名帖似都不如此)最后,信息传播中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而在书法传播中,符号本身就是要传达的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引起了众人的不解,事实上,麦克卢汉是为了强调媒介的重要性,意义及价值,强调媒介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效果。

在信息传播中的媒介始终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媒介传播的信息,这是不难区分的。

我们都知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符号是为传达意义而采用的。

正如伽答默尔所说,“符号无非只是其功能所要求的东西”,也就是除去其功能(指示和指代)它就什么也不是。

在信息传播中却是如此。

书法传播中,符号并不具备信息传播通常意义上的符号的功能和特点,它本身就是书法家的目的,并不是为承载某种信息而采用它。

书法的笔墨符号表现却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指示,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替代。

对书法传播的受传者来说,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并不是为了解读笔墨符号而从中体会书家要表达的意义,形式本身――笔墨线条符号就是要欣赏的内容,笔墨线条的枯湿、浓淡、轻重、方圆、疏密、疾徐展现的空间美和韵律美就是信息的内容全部。

不同于信息传播,如我们看信件是为了从文字书写中了解书写者要传达的信息,而决不是去欣赏信件文字书写的形式。

正是这种与书法相适应的中间位置使书法提升到一个完全属其自身的存在的等级上。

我们很难像信息传播中那样明确地说在书法传播中什么是符号,什么是意义。

如果说它传递了什么意义的话。

那么,它的符号本身就是意义,符号本身就是书家要传达的内容。

如果把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一说中的“媒介”看作是符号的话,那么在书法传播中充当符号的笔墨线条本身就是信息。

在书法传播中,“媒介“(笔墨线条符号)本身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

二、书法传播媒介的发展及其传播效果差异中国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习俗的变迁,各朝各代人们所使用的传播载体也并不一样。

其中出现了兽骨、龟甲、青铜器、竹简、木牍、石碑、摩崖岩石、帛、绢、纸、大众媒介以及现在的网络媒体。

在不同年代每种媒体都为书法传播起到主要或次要的作用。

作为既是信息传播载体,又是书法艺术传播载体的媒介,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信息传播载体来说,它的要求多是轻便、易于保存、承载信息量大、形式适合传播内容等等。

而作为书法传播媒介,它的要求则更在于传播载体表现美感和宣泄感情的可能性。

例如纸质媒介,作为信息载体,对它的要求是轻便,易于保存,书写清晰就可以了。

而从艺术传播学角度看,它的手触感、润墨性,还是张力、光洁度都会影响到它表现书法艺术以及他人欣赏的效果。

笔者不拘浅陋,以下对不同传播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传播效果进行分析:1、龟甲、兽骨龟甲和兽骨是三千多年前商周人用来记载占卜结果的载体,现在保存下来的大约有二十多万片。

因为传播载体质表坚硬,往往是直接由刻刀刻成,或者用毛笔写后刻就。

“由于刀刃入骨,两硬相契,产生的是线而不是面,使得甲骨文线条挺拔尖利纤细,却有强烈的契形立体感。

”(6)“ 甲骨文以刀代笔,由于刀有钝有锐,甲骨有坚硬疏松之别,自然形成笔画粗细方圆的变化。

”“且笔画交叉处崩剥粗重,具有挺劲朴拙之美。

”(7)对甲骨文字当时的社会传播效果不属于书法传播学的讨论范围,因为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传播效果。

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看,甲骨文的挺拔尖利,劲直方折,纤硬爽朗的美学效果是由其特定的载体决定的。

这些龟甲、兽骨长期埋藏在地下,得以保存。

直至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小说家刘鹗和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药店里的“龙骨”药竟有殷代的文字,由此而带来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时至今日,我们对出土的甲骨文上的文字能识读的不到两千,很多文字至今仍有争议。

然而,甲骨文所传递的艺术效果仍然使我们震撼,历代从甲骨文吸取艺术营养的书法和篆刻家也不乏其人。

2、青铜器事实证明,在广泛使用龟甲、兽骨刻字的殷周年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书法艺术的传播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