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传播学名词解释135个

传播学概论1、传播(communication)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是一种行为(人为主体),一种过程(动态),一种系统(综合性)。
他主要包括: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研究方法、文化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专题、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广告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影视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
2、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影响别人的一种行为)、反应说:(传播是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3、传播的四要素: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方式或渠道(信道)、传播接受者(信宿)4、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涉及1)自然科学-研究传播媒介的技术性支持。
2)社会科学-揭示社会信息和传播的规律。
3)人文科学-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传播学的一般理论包括:信息理论、符号理论、意义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反馈理论、模式理论等,是关于一般传播规律的总结。
传播学的分支理论包括:大众传播学、组织传播学、人际传播学、内向传播学。
5、“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摘要: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间的交往。
交往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符号系统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中的作用比较隐蔽,甚至难以捉摸,但又是真实的,在某种特定的而交往情景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非语言符号在当代媒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意识到了非语言在传播过程的意义不可忽视。
关键词:符号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交往媒介传媒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
它们在电视新闻画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好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讲究技巧,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各种表现方法,从而成为电视画面和其他传播媒介重要的表现内容。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非语言符号在媒介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特殊意义。
一非语言符号----图片的表现力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都理解的微妙代码”,而报纸、杂志利用图片不但传达了传播者的用意与想法、事实与报道,而且受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翻译和反馈。
《楚天都市报》19日的头版是大幅“5.12”背景镶嵌祝福蜡烛的图片,且将背景刷黑。
从皮尔斯角度讲,该头版是图片符号、标识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统一体。
如头版图片中的“烛火”好似人们为逝魂而闪烁的泪珠,又像“多难兴邦”的信念给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20日的头版是天安门前半降的国旗和举国默哀场景图,色调是黑白红,其中红色国旗格外惹眼。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默哀和祈福,象征苦难压不倒中国人,还表达了举国人民团结一心,紧密围绕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决心。
21日的头版是失去家园的村民背负家当,手拿结婚照离开故乡的场景图,图片上方配以“永不忘却”的加粗标题黑字,令读者看得揪心和感慨,灾难中“亲情”得到凸显和扩张。
视觉传达中非语言符号 的运用

视觉传达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现今流行的一些书籍、期刊杂志、广告、招贴、网页等,已看不到长篇累牍的枯燥文字,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生动、吸引人的图片、插图、版式以及视觉整体设计来表达内容。
一些设计精良的图书,“图文”各占的比例正在偏向“图”,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
这种设计方式正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系统的各种新形式,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更使大众传媒的视听表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造空间……为什么这种语言文字以外的传播符号,越来越多地被传播媒介使用呢?第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为了调整和组织人类社会,人们发明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传达信息。
其中,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
所以,在传播学上,称这种传播工具为“符号”或者称“语言符号”。
人类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人类社会在信息传达的历史长河中,还使用了许多其它传达方法,甚至要比使用“语言符号”的历史长得多。
就是说,除了“语言符号”这种传播工具外,人类还拥有其它的许多传播工具和方法,而且即使是在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之后,这些工具、方法也依然承担着人类传播信息的重大使命。
这就是在传播学上被称为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
既有烽火、信鸽、太阳光等这样古老的手段;还有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发出的各种信号,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也包括可视的和可听的信号等等。
这些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非语言符号”,其中,音乐、美术、舞蹈等样式是比较典型的符号系统。
而这些艺术样式至今不仅没有被人类废弃,相反以更新更多的形式活跃在人类传播信息的舞台上,这说明了人类有些要传达的东西的确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胜任的。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而艺术样式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符号系统。
两种符号都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既互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却不能互相替代。
传播学教程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 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 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 秘事……。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 》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特点:
1.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 意义。
2.交换意义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 义空间。
3.个人与社会具有相互制约关系。个 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 与社会创造的主体。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 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意义的分类:
• 学习难点:
理解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 媒介 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 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麦克卢汉
•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 年-1980年),加拿大人,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 在剑桥大学留学,获得剑 桥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 《机器新娘》(1951年) 和《理解媒介》(1964 年)。
1.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 实例应用分析: 在分析“中国信息化水平测试报告”
过程中的象征性社会互动
新约-约翰福音(John)
•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04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②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分布着极为丰富 的岩画遗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 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 强烈反响。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 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 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 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5、特点:符号有三大特点:①指代性;② 随意性;③约定性。
6、类型:符号从符具和符指的关系来分可 以分为图象性符号、标志性符号和象征性 符号;从符号的性质和功能上可以分为逻 辑性符号和表现性符号。
12
7、符号和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①符号不是信号,信号仅仅表示某事、某物、某
条件存在与否,受时间、空间、地点和其他条件 的限制。 ②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就是说,只有人类才能 理解符号的意义。符号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 ,而信号则是物理存在世界的一部分; ③ 信息和符号虽然都是一种载体,但它们在传播 者和受传者中引起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
9
环球时报11月27日报道 曾因用太极旗覆盖中国大陆图案而引
起不小争议的韩国“独岛”舰舰徽将被替换。韩国《朝鲜日报》
26日报道称,取消中国大陆图案的新“独岛”舰舰徽已被安置
在该舰军官室等处。该报说,虽然韩国海军方面表示,并非因为
中国抗议才作出更换决定,而且重新露面的新舰徽只是研究方案
之一,但“其更换背景仍然受到质疑”。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1、认识符号 2、理解符号 3、语言符号 4、非语言符号
1
一、认识符号
1、符号与传播
在传播活动中媒介所运载的其实是各种不同的符 号,受众所接受的也是各种不同的符号,通过对 符号的解读才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完成对 信息的分享过程。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非语言传播在娱乐节目中的重要性

摘要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符号中介,但“语言”和“符号”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并不是重合的,后者的范围比前者大的多,许多传播者同意如下说法:在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中,大约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表达的。
由此可见,对于娱乐性节目来说,有声语言并不是与受众的唯一沟通方式了,非语言也是决定其传播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娱乐性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
本文从非语言符号传播的补充性、恰当性、夸张性、表现性和整体性五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娱乐性节目主持人、特约嘉宾身体语言、衣着和打扮、颜色、空间和距离等非语言传播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传播,娱乐性节目,重要性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communication activity, but the symbol intermediary "language" and "symbol" in these two concepts of extension is not coincidence than the former, the latter range, many disseminator 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n face-to-fa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out 65% of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is expressed by nonverbal symbols. Thus, for entertaining programs for, sound language is not the only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audience, the language is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t means of its spread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programs, if we neglect the audience visual needs, neglecting the nonverbal spread in speech broadcast was equal to the role, most of the rejected should transfer information content.This article from the spread of non-linguistic sign supplementary and appropriateness, exaggeration sex, and holistic performance in five aspects, special guest host entertaining body language, clothing and dress, color, space and distance etc 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nsufficiency, and in the light of these shortcoming improving Suggestions.Keywords: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programs, importance1引言 (4)1.1选题意义 (4)1.2 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论述 (4)2非语言的特点及其功能 (4)2.1非语言的特点 (5)2.1.1普遍性 (5)2.1.2形象性 (6)2.1.3隐含性 (6)2.2语言传播的功能 (6)2.2.1传播态度与情绪 (6)2.2.2辅助语言传播 (7)2.2.3代替语言 (7)3 非语言在娱乐性节目传播中的作用 (8)3.1丰富个性,加强表达 (8)3.2渲染情感。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填空(每小题0.5 分,共10 分):1.在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时,_______可以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_______即“_______”;但也可以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_______”。
2.“反馈”的概念,是_______在其著作《_______》中提出来的。
3.拉斯韦尔认为的传播的“三功能”是_______、_______4.“守门人”的三重角色是:_______、_______5.信息爆炸将造成以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发了两天的工资”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语意解释,这说明,符号具有性。
“河南人都是骗子”这样的表述,_______是语言的误中情况的体现。
7.英尼斯认为,媒介具有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8.常用的抗御技巧有_______和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皮下注射论”2.洗牌作弊法3.迷雾指数4.电视人5.意见领袖三、简答(每小题4 分,共20 分):1.施拉姆和奥斯古德的“传播的循环模式”是什么?(图示)2.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3.受众的权利有哪些?4.非语言符号的“体态语言”有哪些?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5.芬克豪泽认为,媒介影响公众对某一议题的关注程度取决于哪 5 种机制(mechanisms)?四、论述(每小题15 分,共30 分)1、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2.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哪几个命题组成的?(图示)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大众传播能从哪几个方面影响沉默的螺旋?怎样评价该理论?五、操作(20 分)2008 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大众传播媒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凝聚人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作用,请用你学过的“议程设置理论”就此间媒介的传播内容、传播技巧、传播步骤等做出分析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
摘要: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间的交往。
交往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符号系统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中的作用比较隐蔽,甚至难以捉摸,但又是真实的,在某种特定的而交往情景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非语言符号在当代媒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意识到了非语言在传播过程的意义不可忽视。
关键词:符号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交往媒介传媒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
它们在电视新闻画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好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讲究技巧,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各种表现方法,从而成为电视画面和其他传播媒介重要的表现内容。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非语言符号在媒介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特殊意义。
一非语言符号----图片的表现力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都理解的微妙代码”,而报纸、杂志利用图片不但传达了传播者的用意与想法、事实与报道,而且受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翻译和反馈。
《楚天都市报》19日的头版是大幅“5.12”背景镶嵌祝福蜡烛的图片,且将背景刷黑。
从皮尔斯角度讲,该头版是图片符号、标识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统一体。
如头版图片中的“烛火”好似人们为逝魂而闪烁的泪珠,又像“多难兴邦”的信念给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20日的头版是天安门前半降的国旗和举国默哀
场景图,色调是黑白红,其中红色国旗格外惹眼。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默哀和祈福,象征苦难压不倒中国人,还表达了举国人民团结一心,紧密围绕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决心。
21日的头版是失去家园的村民背负家当,手拿结婚照离开故乡的场景图,图片上方配以“永不忘却”的加粗标题黑字,令读者看得揪心和感慨,灾难中“亲情”得到凸显和扩张。
报纸的版面整合中大量使用图片,《楚天都市报》在“哀悼日”三天的报纸中均设置了“镜头”版,专门集纳整合地震图片,以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19日“镜头”占三个版面,A09版主题是“满目疮痍处见证大搜救”,共9幅图,如北川一救援点临时帐篷连成片;A10版主题是“都江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共10幅图;A11版主题是“徒步九小时,挺进映秀镇”,共10幅图。
20日“镜头”占四个版面,16—17版主题是“亲爱的孩子,让我们为你擦干泪珠”,共14幅图,如7岁小男孩在废墟中找到自己破损的玩具枪等;18版主题是“挺进南坝镇”,共8幅图,如灾区群众朝外撤离、子弟兵向内挺进等;19版主题
是“重生”,共8幅图,如复课仪式上的眼泪。
21日“镜头”占四个版面,A14版主题是“放下伤痛,开始新生活”,共7幅图,如受灾群众排队打饭秩序良好等;A15版主题是“齐心合力,中华一家人”,共7幅图,如志愿者高喊“我们至少还活着”的口号的场景;A16-A17版主题是“他们,带着湖北人的爱战斗”,共13幅图,如空中抢修。
所以,从符号学分类的角度看,照片作为肖像符号的一种,在传播过程中对内容的表达有重要影响。
罗兰.巴特认为符号有两层含义,即明示义和隐含义。
其良好运用,往往能达到一般文本难以达到的传播效果。
比如在照片的设置上,被放置在照片中心位置的,往往是新闻事件的中心人物,此外从照片拍摄的角度说,对焦和仰角也暗含着对人物身份的说明。
这些都体现符号表达意义的双重性。
报纸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工具,则更要重视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反馈信息,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样,非语言符号降低了人们的信息记录、传播信息的门槛,从而可以是非专业的个人进行传播信息,就在“5·12”汶川地震中,通过非语言符号向人们传达了巨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以达到视觉冲击力,是人们心灵深处产生强大的反应,让人们知道灾区人民需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送去温暖,送去爱心,所以,传播媒体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非语言符号在电视画面上的表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以后,其影响波及很多地方,在场灾难中媒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时报道灾区情况,关注救灾的过程及其部署,其中非语言符号起了非常的传播作用。
我们知道,根据电视新闻文字稿完成配音和形象素材构成的电视画面,其都成为电视新闻的两个平等主体,二者取长补短,互相配合,谁都不能取代对方。
非语言符号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运用电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观众既能很好的阅读电视字幕和主持人解说灾区现在的具体情况,包括救援、安置、受灾情况、感动画面等,又能通过视频画面这种非语言符号传达汶川的地理环境,以及这个地方受灾严重的范围程度,都能通过形象的视频或者一些数据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电视画面增加了受灾地区的信息资料和信息量。
而非语言符号浓缩的大量信息,能使受众更容易地翻译与了解,所以,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是电视新闻在报道汶川灾区是突出了这次地震的摧毁性和严重性。
大众传媒在灾难发生以后,用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视角向受众传达灾区的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
非语言符号在这次灾难中得到了重视和运用,电视画面上的非语言符号更进一步的增强了新闻的可思性与灾区同进退,手牵手感人事迹的精神教育,而这种非语言符号作为一种信息,离开了创作者的编码和译码,受众也可以明白了解灾情的严重性,更体现了电视画面对信息的传播,爱因斯坦指出:“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不错,在汶川地震的电视画面中,将每一位坐在电视机旁的受众(或以不同媒介看到的视频画面)看着灾区惨不忍睹的画面、滴滴血泪的画面、悲惨哭泣的画面、紧张救援的画面……这些非语言符号将受众引向了情感的交流,夹杂着综合的心里感受,将自己也身临其境的为灾区人民加油,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和灾区人民同舟共济,铸成生命的长城线,再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又从情感的交流将受众引向了思想的交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再次展现与传承,受众开始在贴吧、QQ、博客上写了大量关于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感想、和许多鼓励的话语等,成为一种思想被传播,这就是以非语言符号为基础,传播了大量的信息。
所以,在电视画面中,一段深刻的文字能引起受众和听众的思考,一组意味深长的画面能使受众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就在这次地震中,这些隐藏的非语言符号对传播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起到了推动力。
三非语言符号的“言说”技巧
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交际者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无声信号”。
具体到主持人业务,或者在突发的事件中,非语言符号以其真实性、可靠性、外显性、隐喻性以及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成为节目支持人“言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在汶川灾区,记者和主持人利用非语言符号在地震中以合情、合境、宜己、宜人的技巧向受众传播了灾区的情况和救援的实情,当救出每一位压在废墟下的
难者,记者以及时快速向外传达喜悦的消息,又就出了一名受灾的群众,这是振奋人心的事情。
合情、合境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每一瞬间在同外界‘讲话’”。
我们身体所发出的非语言符号在无时无刻的“喃喃自语”,向外传递着人的情感与思绪在视觉非语言符号方面,我们说“诚于衷而形于外”,表情和动作却会把某些微妙的、不合拍的东西流露出来,所谓“表情动作出卖了你”,在报道灾区情况时,记者看到惨不忍睹的场景,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流泪,出现在电视画面里,主持人则有时听到哭泣的声音,瞬间把苍白的情感传递了出去。
“合境”就是主持人和记者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要与节目内容、风格以及具体的节目场景相一致。
就“5·12”而言,主持人和记者能够根据报道的内容应用听觉、视觉的非语言符号深刻的报道了灾情,有救出的小同学向解放军敬礼、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指挥工作,亲自救两位小朋友而受伤的视频中,记者也在现场利用非语言符号向外传达信息。
所以,合境、合情的运用非语言符号能够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使新闻节目更精彩的进行下去,使受众产生联想和看下去的欲望。
宜己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的表现方法,在“宜己”一点上,杨澜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她在论及自己的个性表现时说:“我力争不做和我内心感受不一样的事,渐渐地,观众从我的个性语言中对我有了解,他们心目中的杨澜就是一个完整的形象,而不是自相矛盾”。
在四川发生地震以后,记者、主持人都是很注重自己穿的衣服,因为没有穿特别艳丽的服装进行采访,都是一些与当时情景很融洽的服装颜色,但还是穿着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样子,这就是于自己报道内容相一致,与自己性格相一致。
文献:
《新闻实践》2008年第7期《非语言符号的“言说”技巧》作者宋晓农
《业务研究》中《运用好非语言符号》作者王汉钦《非语言符号对电视表现的浅析》作者林云
百度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传播学》修订版作者邵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