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第五、六、七、八周)
马歇尔·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McLuhan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英美文学教授。
麦克卢汉关心媒介超过关心文明和文明的命运。
他把传播当作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文明现象。
这使得他专心致力于从媒介的文化特点来阐述现代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
他的论点主要集中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上。
从理论构成来看,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有刺激- 反应理论、经验- 功能主义学派和控制论的成分。
麦克卢汉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三点:第一, 他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表述, 而是媒介自身。
他说: “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
这就是说, 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就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 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不管这种媒介传播什么内容。
他认为, 媒介传递的“讯息”没有什么价值, 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就是媒介本身的性质所产生的作用。
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 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 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都会引起人类事务的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
第二, 他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
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如印刷品是人们眼睛的延伸, 收音机是人们耳朵的延伸, 电视机是耳朵和眼睛的共同延伸。
他认为“一种文化就是一种感官爱好的秩序。
”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觉器官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动, 产生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影响。
他说,“任何一种感觉的延伸都改变着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 即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当这种比例改变的时候, 人就随着改变了。
”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 而不是人的社会性伸延。
实际上, 任何一项技术工艺的产生背景和演变过程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 技术只是社会设想和社会利益的携带者。
而麦克卢汉对媒介的思考离开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读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一文有感l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章是《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
当世界进入2O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
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传播学研究应关注什么在西方传播学界一贯推崇的内容和效果研究声中,麦克卢汉独辟蹊径,选择了媒介本身,甚至是媒介的技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表达了对以往研究路径的批判,引起了强烈反响。
被西方视为传播学的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以其著名的5W传播模式,对社会传播的过程、结构及其功能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清晰地阐释了大众传播三功能说,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也不光是考虑“内容”,而且“还考虑媒介及其赖以运转的文化母体”,并认为“过去人们对媒介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意识不到”,因此,在《媒介即讯息》一文中,麦克卢汉开篇宗义:“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务的手段。
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务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些吃惊。
”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认为媒介不过是信息传送的介质,至多能与传播的其他几个要素相提并论。
麦克卢汉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传播学的内部,并未仅仅将媒介视为传播学的五个要素之一,他的视野转向了媒介的属性特征——媒介,作为工具,一种能够大规模复制并传送讯息的装置,因此也就转向了考察生产工具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贡献。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中传新传考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中传新传考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著有《机械新娘》、《古腾堡群英》、《媒介通论: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
是六七十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最具争议的学者,被称为“现代媒介分析的根”。
其理论独特,给人启发,他抓住了媒介分析的根本和主体,即研究媒介本身及其社会行为。
媒介理论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的延伸(道路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广播电视则是眼耳手的延伸)。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麦克卢汉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和”→“分化”→“再统和”的历史。
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和性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因此部落人的感觉能力大体上是平衡的,他们的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浑然一体的。
而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则不同,视觉文化的特点是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
眼睛孤立地起作用,观察的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世界,而每次只能偏重于一个局部,因此,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
2、媒介即讯息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的特性,传播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种媒介。
人们在使用媒介时,特别注重内容,反而忽略了形式,“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盗贼拿它来分散看家狗的注意力。
”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
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旦出现,这种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具体内容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变革。
3、冷媒介与热媒介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提供充分、完善的讯息,受众参与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
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度高,如漫画、电话、电视。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电视:眼睛和耳朵的延伸;广播:耳朵的延伸 轮子:脚的延伸;计算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பைடு நூலகம்
媒介都是人的延伸,或者是人体及其功能的延
伸。人类发展的历史图式:部落化(口头媒 介)——非部落化(印刷媒介)——重新部落化
(电子媒介)。在麦氏看来,决定人类历史与社会
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媒介。
(二)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 (既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 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 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相互 交流所用的媒介及其性质,而不是媒介所传播 的内容。每一个新媒介,都创造一种全新的环 境,进而深刻影响人的感知系统。
“电视具有毒品那样的诱惑力。它能够使人上 瘾” “电视造成了儿童与父母、儿童与老师之间的 鸿沟 ” “尼克松在电视上的形象很糟糕,他上电视太 热,上广播好得多,上电影不会差。广播和电 影能够接受形象很热的人物。尼克松上电视就 没有什么希望。”
四、认识和评价
主要学术贡献:
(1)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传递信息的清晰程度来区分。
热媒介——高清晰度,低参与度,意义明确。 如:照片、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等; 冷媒介——低清晰度,高参与度,为读者和观众 留下更大的参与空间。
如:电视、电话、漫画等;
麦氏的这种划分有他个人偏好,也有他所处的时 代局限。
(四)对电视的批评
麦克卢汉

MSN调查——你多久没给家人、朋友写信了? 栖心元默: 3年 A 水: 2、3年吧 琉璃瓦:大学毕业后就没写过了,7年了 柴火妞:有5年了吧 张豫: 两三年吧 静: 4年 媛媛: 6年了 天天: 有两年了 兔仙: 我上大学就不给家里写信了 sherry:10年了吧 咖啡豆:毕业后基本没写过,6年了吧 candy: 我给同学写信估计也是6年前的 事情了
三、媒介是人的延伸 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 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服的器官、感觉或机 能。发明创造的刺激就引起了人类对感官功能 的麻木和阻塞。 任何技术的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 (铁路、相机、电脑)这种延伸还要求其他的 器官产生新的比率,谋求新的平衡。(手写和 电脑打字) 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体器官功能相继 实现机械化。这样的社会经验太猛烈、刺激性 太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承受这样的经验, 这样就延伸出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模式——电 力技术——一种拼死的、自杀性的自我截除。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比较清晰, 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 动就能理解,参与程度低。而“冷媒介” 与此正好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 模糊,在理解时必须要动员多种感官的 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口语文化是冷的, 印刷文化是热的, 电子文化是冷的。
麦克卢汉的“热媒介”包括电影、 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等,“冷媒 介”则包括电视、电话、漫画、谈话等。
部落社会是冷的,部落生活完整统 一,不可分割。机械时代是热的,热媒 介的高强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中产生专 门化和分割性。专门化的工业技术使部 落化的生活遭到了分割,产生了非部落 化的影响。工业社会是部门割据的、机 械的、由中心向边缘的单向模式。电力 时代是冷的,电力技术具有整体、统一 的性质。工业化时代产生的专门化和分 割性在遭遇电力时代时,必须重新发现 口头文化的整体、统一性,才能对付电 力时代的挑战,电力技术技术带来重新 部落化的结果。
第七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P153
• 日本 佐藤毅 • 主要指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就是人们 的欲望追求对象;电视唤起人们新的欲望, 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 影响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 接刺激了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 (一) 新媒介的主要特征:新媒介技术的 发展趋势 153-154 • (二) 新媒介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电 子乌托邦‛
•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P129 • 是非经济收益目标,宣传某种思想、 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 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 • 之所以有这一目标与信息生产的特殊 性分不开。 • 宣传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活动得到实现: 1、言论活动 2、报道活动
• (三) 公共性与功利性 P129 • 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 • 制约的体现:法律形式的制约,受众 监督和传媒自律。
• 2、评价 意义: (1)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2)强调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区分不 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缺陷: (1)把媒介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极端性。 (2)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制度对它的 制约——片面性,因为媒介是人创造的,人如何利 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 如何,也反过来规定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 (五)‚把关‛过程的实质
• 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 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34
• (六)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把关时必然考 虑的基本因素 2、经济因素: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 效益的关系,我国把关人首要问题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价值标准 体系,文化开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