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将社会学观点和信息科学观点加以结合,我们可以为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下一个定义,即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STEP1
STEP2
STEP3
经营目标
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
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②宣传目标
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目 录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及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意义
局限性
“热媒介”、 “冷媒介”
媒介及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这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三)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
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
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特点及其意义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名词解释1、受众2、“小众化”(00传名)3、能动的受众4、受众即市场(01新名)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6、“拷贝支配”7、知晓权(98名、03 传名)8、传播权9、传媒接近权10、“使用与满足”论二、简述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传播学教程 (9)[17页]

传播学教程 (9)[17页]
另一方面,公益性和公共性也对大众传 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 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 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 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 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 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 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 想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 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 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 平等的理想国。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 大众传媒
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特点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 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 控制者和使用者。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 约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 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 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 响力等等。
(三)公共性与公益性
一方面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 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 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 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 与局限性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 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 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麦克卢汉毕竟不是一位辩证唯物论者, 而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因而他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 林雄二郎 “电视人” 中野收 “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学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 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 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 优先得到传播;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 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麦克卢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学 批评家,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汉 的事业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他的成长 期,热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 (1951);50年代是他的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 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 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 出版了《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1964)①、《媒介即是讯息》 (1967,与昆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 摩、是逆风》(1967)等书。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 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 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 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 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返回
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 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 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 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引言在信息时代,传播媒介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和工具,可以是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形式。

本文将从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传播媒介的理解。

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媒介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性质:1. 中立性传播媒介应该保持中立,不受个人或组织的偏见和控制。

这是为了确保传递的信息是客观、真实和公正的。

只有中立的媒介才能提供可信的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2. 多样性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包括文字媒介、音频媒介和视觉媒介等。

不同的媒介形式适合不同类型的信息传递。

文字媒介适合传递大量的信息和深度的思考,音频媒介适合传递声音和语言,视觉媒介适合传递图像和视频。

3. 可互动性传播媒介具有可互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发表评论、点赞和分享,这种互动增加了传播媒介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4. 可扩展性传播媒介具有可扩展性,可以传达信息到更多的受众。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传播媒介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传播媒介的作用传播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作用:1. 传递信息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通过传播媒介,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新闻、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等。

无论是报纸、电视、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传递信息的角色。

2. 形塑公共舆论传播媒介对公共舆论有着重要影响。

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态度。

媒体报道的公正与否、偏见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3. 增加社会参与度传播媒介的互动性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会参与度。

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等平台,人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决策。

4. 交流文化和价值观传播媒介有助于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

通过媒介,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汇总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信息: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4、符号解读: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5、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8、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9、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简答论述1、分别从社会学、符号学、传播学三个传统来界定传播的概念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3、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5、简述社会传播的系统性6、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7、传播学的任务8、简述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9、简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10、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具有什么作用?请用台湾海峡两岸的交流与互动加以说明。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传播学概论》第九章
3,认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顺应进 步的潮流。
可编辑ppt
12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施拉姆: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 1、媒介所刺激的感官 2、反馈的机会 3、速度的控制 4、讯息代码
可编辑ppt
13
5、增殖的力量 6、保存信息的力量 7、克服弃取的力量 8、满足专门需要的力量
可编辑ppt
27
适应用户多层级细分的需求,即用户对 手机媒体的需求从基本的通信联系、信 息获取逐步向信息共享、娱乐互动、电 子商务需求拓展;
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用户原创内容成为手机媒体的重要内容 来源;
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可编辑ppt
28
媒介的选择: 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取长补短。
——施拉姆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 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 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可编辑ppt
4
媒介与传播形式:
传播形式是人们的传播活动,如口头传 播、书信传播等。
同一传播形式可用不同传播媒介;一种 传播媒介也可服务于不同传播形式。
可编辑ppt
5
媒介与符号:
符号: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本身并非信息载体,而是传播内容的构 成物。
媒介:符号的载体。
可编辑ppt
6
媒介与媒体:
媒介:传播渠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工 具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 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可编辑ppt
14
认识大众媒介的四个角度: 1、传播手段 2、时效性 3、持久性 4、受众参与的程度
可编辑ppt
15
认识媒介的两个基本观念:
1,大众传播媒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 短。一种新型媒介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介, 而是在互相竞争的格局中达成某种平衡 甚至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媒介及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

局限性: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作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这一观点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即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病理现象。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3.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

是不对的。

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4.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

原因: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和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大众传媒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5.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受众接受到得新闻知识少数。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盖尔顿和鲁治):事件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

新闻筛选的三前提:附加性前提新闻要素多;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较突出;排除性前提新闻要素含量偏低。

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

把关的实质:“把关”是个复杂的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

原因: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易入选题;“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