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历史-符号与权力迷思

合集下载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


收 稿 日期 : 0 0 1 — 9 2 1 — 00
对 信息和传播技术 提供的可 能性所 引发 的社 会转 型
和历 史变迁 , 如何让 新 的可 能性 转换 为真 正 的发 展
技 术的每一 次突破都在某种程 度上意味着触 动人们 对 世界认 知的环境 框 架 。从 此 以后 , 路径 依 赖就 成
第 3 卷第 6 1 期
V o . 31。 No. 6 1
吉首大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社
J u n l f i h u Un v r iy S ca ce c s Ed t n o r a s o i e st ( o i l in e i o ) o J S i
21 O O年 1 1月
员 之间 的公平 ; 在信息 时代 , 特别 需要强 调信 息资 源
分 配上 的公 平 。 目前 我 国 的信 息 基 础 设 施 还 不 完
的公平 , 而实现 全 体社 会 成 员对 所 需信 息 资 源 的 进
各取所需 和所需能取 。 o 达成信 息 公平所 要 实现 , 要 r f
善 , 息资源 还 不 丰富 , 体信 息 环境 较 差 , 信 整 尚无 条 件 实现全 民信 息 富有 , 有 必要 强 调 信 息公 平 。面 更
重点讨论 如何 达成 信 息公 平 的策略 , 以便 真 正实 现 从权利平 等到实质平 等 的转 换 。传 播与 社会 的发展 归根结底 是一个集体 实践 的选择 过程 。信息公平 的 相关讨论 相对于 以前 的应对 信息 社会 的策 略讨论l 2 更切合现 实 , 也更 加 强 调人 的主体 能 力建 构 的重 要
作 者 简 介 : 宏 树 ( 9 3) 男 , 北 巴 东人 , 张 17 , 湖 传播 学 硕 士 , 北 民族 学 院 文 学 与 传 媒 学院 副 教 授 。 湖

现代性与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新创获

现代性与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新创获

现代性与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新创获——评张兴成《文化认同的美学与政治: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关系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后殖民主义问题逐渐敞开,“现代性反思”也成为了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启蒙到东方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政治哲学到文化研究,“阐释中国的焦虑”与“主体性重建”等问题成为了我们必须严肃审视与梳理的问题,否则就会陷入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自觉,张兴成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性反思与理论史考察,辨析了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关系,对伯林、萨义德等人的理论困境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试图对研究的学科范畴与方法论进行突围。

在更开阔的语境中,张兴成以多维度的思考跳出了权力的逻辑与理论的陷阱,体现出了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立场,为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重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思想史基础。

因此,《文化认同的美学与政治: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关系研究》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后学”①研究的重大收获。

一、深入的现代性反思与思想史考察全球化带来了“现代化”,但也同时带来了“同质化”的危险。

现代性的过程是一个世俗化、普遍化的过程,用马克思·韦伯的话来说,是一个“世界的祛魅”的过程。

现代性产生了现代理性哲学,它自命为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救赎”,但却在政治冲突、文化冲突、价值冲突中催生了反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甚至成为一种“奴隶哲学”。

现代性话语究竟是神话还是幻觉?现代性如何与文化帝国主义结盟,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化论证,篡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作为抵抗话语的反现代性思想,又如何赋形于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在现代文化的争夺战中论证自己的合法性?在“东方主义”全球扩散与“西方主义”被激起的当代国际文化关系中,我们如何能跳出“无限衍生的东方主义话语”?围绕着这些问题,张兴成从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关系入手,以现代文化政治冲突的思想根基为中心,辨析了现代性与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现代性思想、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东方主义与“东方人的东方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探析

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探析

266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X1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探析黄阳阳摘要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20世4六七十年代,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本文旨在梳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脉络,放在时代视角下去研究方法选择的必然性,并且关注到随着新科技、资本涌入带来的新变化,进而考量在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研究方法是否出现新变化。

纵观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不冬相同:行政学派'实证研究、行为主义和个人性等研究方法为起点;批判学者采用历史性的唯物主义的方法予以思辨研究。

技术让时间加速、空间压缩,劳动和社会被重新理解,休闲与工作时间出现折叠,互联网技术享用者裹挟进入资本复制链条中成为“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同样出现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技术传播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础,沿袭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社究,在广阔的历史、经济、社景下,重点分析媒介和传播系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关注传播作为一种力量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经济权力机构对传播活动的。

换言之,传播政治经学学体为"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的传播行为及其活动。

而一切 动是人与社会的互动,社作者简介黄阳阳,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

传播政治经济学专辑267学的研究始于整个学科的研究中。

社会学工具被广泛用来测量传播媒介动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的因,等等!主义、批判主义、技术主多角度观察:1]!道传播学的沿革,即让人们知道来,可能去。

新、资本的涌入,时代的,使得传播政治学聚焦于全球化语的、传播新主性积累体制的深刻,化、劳、监控滥、产权重大议题,不断追问如现信息社会的公正传播,从而加快民主的步履。

一角度来看,传播学的研究传承了传播学研究的,而新的景观出现,也不断挑战者着传,哲学思辨性与主结合,量化与质化研究结合,为传播学研究开启了宽阔之门。

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

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

古老异域的“迷思”———读弗里德曼《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及其他师云蕊莫里斯·弗里德曼是一位从事中国研究的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他的研究主题涉及婚姻、家庭、宗族、民间宗教等诸多领域,其中,对中国东南地区宗族组织的卓越分析使他在英国社会人类学界声名鹊起,他在贯通人类学和汉学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更是令人肃然起敬(Firth,1991:1-2)。

①弗里德曼为中国学界所熟知主要是通过其宗族研究,他关于中国宗族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两部:《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Freedman,1958)和《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tung)(Freedman,1966)。

此外,1971年为纪念露西·美尔(Lucy Mair)所撰写的《从中国宗族看古老异域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an Old State:A View from the Chinese Lineage)(转引自Freedman,1979a),可看作他在学术生涯晚期对中国宗族研究的简要总结。

鉴于中国社会及中国宗族的复杂性,弗里德曼宗族理论的解释力及研究方法一度引发了极大的讨论,随之而来的是对相关著作的不断回顾。

总体而言,围绕《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一书所做的探讨居多,《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则较少受到重视。

《中国宗族与社会:福建和广东》被弗里德曼本人定位为《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的续篇,结合两本著作,他的宗族范畴才会显现出清晰的纹理。

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著作本身对“地方性知识”描述所引发的争议外,更在于它开启了一个“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新时代”。

弗里德曼从未在福建和广东进行过实地调查,他书中的民族志描述多整理、归纳自二手资料及短暂的新界之行,“摇椅上的①有关弗里德曼学术生涯及成就的详细介绍,可参见Baker&Feuchtwang,1991;Firth,1991;Skinner,1979,1991。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析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析

英文主题标识:Roland Barthes 中文文摘:
Semiotics
Myth
论文摘要
罗兰·巴特,20 世纪法国重要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其符 号学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国内学者对此却鲜有论 述,本文尝试之: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巴特符号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依据
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的是以索绪尔、雅各布森、叶尔姆斯列夫、 乔姆斯基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索绪尔的结构思想以及 一系列概念术语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上述诸人不断努力,
四、巴特符号学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局限 巴特将符号学用于大众文化研究,独开大众文化研究的符号 学一派。在西方,巴特的符号学研究方法已融入众多学派之中。 对中国而言,其意义可作如是看:方法借鉴意义和思想解放意义。 其局限表现在:符号学解释在经验上的有效性难以证明;精英主 义立场,看不到大众在神话接受中的反抗力量;形式化倾向,只 注重意义分析,缺乏社会理论基础的支持。 总之,巴特对符号学的贡献有二:一是初步建立了一门符号 科学;二是将符号学用于大众文化分析,显示了符号学强大的社 会批判和阐释力量,后者的意义尤其巨大。巴特的解神话思想会 同福柯、德里达等人,引发了一场后结构主义风暴,在人类思想 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二、语言乌托邦:巴特符号学理论的理论实质 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在 20 世纪西方哲学、美学的语言论转向中 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语言乌托邦性质。语言乌托邦,本文中,有三 层含义:(1)语言性,语言模式是巴特符号学理论的第一性原理, 他甚至颠覆索绪尔的假设,以符号学为语言学的分支;(2)乌托 邦性,即幻想性,从零度写作到符号学大厦、元语言,均具有浓 郁的理想化色彩;(3)语言乌托邦性,“意为语言性或语言论乌托 邦,亦即符号性或符号论乌托邦。我们用它指 20 世纪西方美学的 语言理想范型崇拜倾向,这意味着关于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或 现代传播媒介问题的探索,被认为是解决美学问题、探索审美和 艺术奥妙的理想途径。” 巴特认为语言和文学是同质的,二者互 为乌托邦。 然而,巴特符号学理论的建构中也包含着解构的力量,庞大 的符号学大厦中隐藏着裂缝,因为语言不仅是乌托邦,也是法西 斯。当巴特对语言的崇拜达到极端时,必然走向它的反面,反语 言,反乌托邦。 三、神话和解神话:巴特符号学理论的社会学主题 “神话”一语,出自巴特的《神话》,巴特从语言学的角度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符号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符号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旅游品牌符号 旅游人类学 新模式 文学符号 文学史写作 文化记忆 文化内涵 文化 数量象似性 数字化生存 教育社会生态学 支付进度安排 控制 抬舆仪式 报刊亭设计 技术 战神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情景学习 悖论 心智模型 形成过程 开幕式 巫术 巂 学习共同体 存在论 媒介研究 媒介文化 媒介技术 奇观 多模态语篇分析 多本位国际储备 复活 壮族 城镇化 城市符号 城市标志 坡芽歌书图案 坡芽歌书 地方历史 图画文字 图画 哈尼族 启发式算法 后现代 可持续发展 可判定性 古戏楼 叙事智能 变元 历史叙述 卫礼贤 卡瓦格博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书面性 习语 中国小说 n400 lpc 20世纪 "纯"美学
1 1 1 1 1 1 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试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

试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

传播政治经济学专辑253试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曹沥伟摘要传播政治经济学兴起于20世460年代,旨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大众媒介如何成为一种社会基G,与资本一同实现对社会的宰制。

在媒介日益“下沉"的今天,传播政治经济学已经成为研究媒介技术影响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学派。

本文梳理了20世460年代'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依据研究的客体的不同,本文将研究路径分为微观领域生产过程的商:化、数字化研究路径,中观领域媒介产业集中及所有权控制的空间化研究路径,宏观领域跨文化传播的结构化研究路径三大路径#本文认为,在媒介社会化的今天,媒介作为一种与经济、政治、社会并列的元资本,在自我的场域中发挥着剥削受众、控制产业,影响国家民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商:化产业集中所有权的控制跨文化传播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传播作为一种力量对社会的影响社、经济权力机构对传播活动的作用的一门科学,强调以一种“历史的”、“制度的”方法来研究传播现象。

自学科创建以来,和欧洲为研究主要阵地。

自发表了《传播(克思主义的盲点严,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后,传播作者简介曹沥伟,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1094088464@。

254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大约有以下三种研究路径:一、微域生产过程的(受众、内容、劳动)商品化、数字化研究众所,马克思主学的研究起点是“商品”,因为它构成了主义社析的起点。

然而,马克思时代的大众传媒与传播未发样广泛的地步,以至于「仅是对劳动而言的,媒介被当作建的“精神”对物质的反映。

随着媒介的发展,媒介参与余价值的生产这一角色开始被学者们所认知。

(—■)受众商品化将受众的非劳动时间纳入体系的视角观点是传播学最引的。

究起始于的“受众商品论”。

即媒介 播放受众的节目,将受众出售给广告商以吸引受众注意,广告商支付媒介报酬,同时从受众身上获余价值,完成对受众所有眠时间的占有。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女性形象研究现状分析作者:赵博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2期[摘要]女性主义研究者通过分析媒介的内容,试图将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进行比较,来探讨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妇女》作为官方女性杂志,是“控制体系”的中国媒体中一个典型。

对它的研究能反应国家意识形态下的媒体对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

因此本研究以官方女性刊物《中国妇女》为中心,探讨分析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媒介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10-02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女性别冲突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

在旧时的中国,在“封建专制”和“儒家文化的性别秩序”的长期影响下,女性处于屈从地位,备受压迫和凌辱。

“重男轻女”的思想以不同方式出现。

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表现在家庭、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层面。

[1]1949年以后,对妇女的封建压迫和奴役得以结束。

与西方妇女解放历程有所不同的是,此时的中国妇女解放是随着中国无产阶级的解放而解放的。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阶级解放的前提,必须是妇女先解放。

中国共产党在此观点的影响下提出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利用政党和政权的强力予以推行”,“将男女平等思想形成制度”,在实践中进行推广,使得“男女平等思想具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2]。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国家紧接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动员女性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建设,提倡“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

一时间中国妇女的就业率大大提高,随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的妇女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热情。

这一时期的“男性”和“女性”被政治话语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而且借助于有力的政治宣传运动深入人心。

[3]此时官方媒体宣扬的“铁姑娘”形象是对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中的“弱女子”的形象的直接的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的历史:符号与权力的迷思摘要作为语言与言语的载体,媒介的历史演变是在“符号”与“权力”的迷思当中不断演绎的逻辑结果:符号的进程是从“能指”到“所指”的一种静态过程,权力的进程是言语与语言之间所产生的动态过程。

给予符号与权力的动静态结合,可以阐释出媒介的历史结构。

关键词:媒介符号权力历史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赖堡大学登上了副教授的讲座。

据说,为了终结西方逻各斯哲学,海氏从现象学中分出了存在主义。

然而,面对老师胡塞尔“奢谈存在,误入人类学的歧途”的责难,海德格尔只是淡定地以“终生将致力于存在问题的研究”回应。

多年以后,在海德格尔弥留之际,他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道路,而非著作。

”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承传作用,绝对不亚于与他几乎同时代的风云人物,后现代以来对海氏其人其学术类理论的研究大有靡靡之音,如列维·施特劳斯、布洛赫、德里达、梅洛庞蒂、哈贝马斯等建构后现代主义的大师级人物,无一不受到海德格尔学说的影响。

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生存,工作而后死去”的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物,却被斯坦纳称为“自苏格拉底以来,没有谁能够像他这样遭到如此不同的毁誉褒贬”。

这些毁誉褒贬既有来自传统逻各斯的旧族,也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新贵们。

而在后现代政治学的影响下,海德格尔与纳粹德国的暧昧关系,则使得他不得不逃避自由,转而去亲睐荷尔德林的诗文,去思考“诗”与“思”的问题。

纵观后世对海德格尔的毁誉,可以借用经院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来一言蔽之。

如果说海德格尔是针尖的话,那么他的存在论便是针尖上天使的数量。

而这些天使,便繁衍了后现代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坚力量。

尼采自然是狄奥尼索斯的弟子,要不然他不会大放厥词说他是何等聪明与智慧,他的文章是如何如何出彩:你们遵从我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遵从突然消失,又会怎样呢?你们要小心,免得雕像压扁你们。

你们还没有发现你们自身,可是你们发现了我一切的信仰者都是如此,因此一切信仰都是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请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身,而只有你们大家都否定了我的时候我才愿意来到你们身边。

尼采是针尖上最不安分的天使,当我们想象一下他在叙述《朝霞》问世的背景时,想象一下这位桀骜的中年人敢于在自己每况愈下时告诉世人灵魂不死;在他的身体状况最为糟糕的时候,他敢说自己就是太阳。

列维·施特劳斯说过,“作品一旦完成,作者就失去对它的控制,艺术作品就按照自身的本性发展”。

同其理,从尼采的“上帝已死”到巴特的后现代主义下的“作者已死”,一切都旨在重新评估哲学思维及行为艺术的价值。

海德格尔之后,“30年代的现象学运动,50年代的语言学转向,60年代的新左派革命,70年代的解构批评,直到80年代的后现代论战,无不涉及到危机的命题”。

几乎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的符号学文论,是指在这种危机思想支配下,对哲学的重新评判。

齐美尔笔下的哲学定义,是指“在工业化的不断进步下,分工日益导致文明成为了碎片,它不再具有完整性和号召力”。

从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介入对哲学研究时产生的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与索绪尔,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晚年的胡塞尔曾对主体间性做出过说明,然而未能自圆其说以至于再度放弃;索绪尔从逻各斯中心主义下的西洋哲学里分出了结构主义;德里达对现象学做出过“存在的意义并非先验所指或超时代所指,而是前所未有的确定的能指痕迹。

如果需要溯源的话,那么胡塞尔则一定是基于符号学产生而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正如解构学者德里达的基本观点:符号学的产生必须是彻底摆脱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

然而,符号学的文论必然要基于索绪尔以来的理论而并不采用东方语言思维,并不过多地谈及玄之又玄的迷思。

在海德格尔发表《being and time》到80年代的半个世纪以来,索绪尔,这位结果主义的宗师无疑对符号学的生成和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同样,索氏也是现代语言学的开山鼻祖,从莱比锡大学到柏林大学,从巴黎高等应用学院再到日内瓦大学,索氏基本上成为了尼采笔下苏格拉底式的人物——“述而不作”。

《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氏之后,他的学生巴利根据他生前的理论整理而成。

《普通语言学教程》距今已近百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尽管现在有商务印书版的《教程》,然而相比于其他著者和著作,国内对索绪尔的《教程》并没有给予多大的热情,其原因可能在于新兴的符号学在理论陈述上蔚为艰涩。

在索绪尔生活的年代,实证哲学占据了人类研究客观物质世界方式的桥头堡,由于“语言”的缺失社会性,“言语”的急功近利导致哲学家们缺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知的能力。

率先对“语言”及“言语”做出过界定的学者即索绪尔,在《教程》中,索绪尔给出了语言的定义是语言从属于社会性,是受众被动从社会接受的“能指”并在脑中的反映,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大众社会心理。

而言语则从属于个体,受众通过借用语言来表达言语,语言是栖居在言语的桥上。

在索氏提出“语言即言语的工具和产物”后,语言学家巴特也对这二者做出过更加具体的阐述:“语言可分为‘言语之语’和‘语言之言’,前者是制度与价值的代名词,它的固定性决定着语言必须具备从言语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则”。

集合的有限与无限性,文字及声音等都有固定的规则,有限的词语数量和结构规则通过建构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动准则以期达到有限目的;在主体交互过程中,符号通过线性或波性的反复冲击与重组,经过受指的排列,以内心的物理机制过滤表达出来。

这一点,在《理解媒介》中也着重阐述过,个体在符号媒介交流的环境下,必须是交流的同时性与当下性,很好地概括了言语的内涵。

当然,这里的同时与当下是指言语的存在,并不涉及此在。

据说,拉康认为主体一旦进入语言就会遭到分化,因为语言既有联合也有分割,这种复杂的主体建构手段会造成语言对主体诉求的不可行性。

这是因为,语言的约定俗成使得组织成为了固化的东西,鉴于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语言具有不可变更性与主体价值的多元趋向。

主体进入语言必然会遭到阉割,与之相反的是,言语是静态的单位。

原因在于,无论是从古希腊文明到早期的华夏母系氏族,还是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古印第安宗族生活,音素音位到词语短语等一定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能指的形式及其偏向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中华文明下真正发生改变的是所指的内容,诸如古今文字的变化,文字的一定规则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从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隶到魏晋以来的行楷,文字在主体介入后不断地阉割。

然而,能指的具体方式是没有发生改变的,从文言文到今天的白话文,国人始终注重用能指来表意,巴特列出了言语从发出到受众接受的示意图:思想—内部语言—编码—表述工具—语音形式—受众工具—解码—语义还原—评估反馈。

《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一文奠定了索绪尔符号学创始人的地位。

据说,他的一生犹如《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引入者罗念生老人。

在世时,他的结构主义并没有受到世人的推崇,故而没有能被称之为大师,《普通语言学教程》也是在他过世之后,后继者根据他的理论整理出来的。

当索绪尔对符号文明和语言权力的建构改变我们思维、重组我们对权力的认知时,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客体世界。

对权力的认识,我们始终局限在一个意志规训的范畴,如男权制度。

在这种制度之下派生出来的另外一种性的不平等交易活动——娼妓文明,因此性就成为了一种符号意志。

在直接的性压抑和性不均衡下,娼妓制度在家庭权力结构上的社会化延伸。

单纯以赢利为手段的性交易活动和女性为主体,这两者往往是娼妓制度的显著特征。

这种性的交易活动比婚姻保护下的男女之爱更具有交换性。

男权主义下对性的双重标准致使女性的性快乐被剥夺。

而性交的整个过程,是充分体验到一种从占有到抛弃的反向快感,它使得两性之间从极度的渴求转而至“无时间性”的内心散乱,很好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在彼此的斗争中,势必会走向更高一级的联合。

诸多性学家在对古代社会娼妓业的考证中似乎缺少它的背景考虑:在婚姻之外,一切以作为筹码的交易活动都是非道德的。

无论是福柯还是拉康,无论是凯特米立特还是卡罗尔帕特曼,都认为性的压抑是由社会语言的离散与参与造成的。

虽然性的存在也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然而,古代宗法制度下的双层标准本身就不具备合理性,在这种非理性的社会里产生的娼妓制度,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也正是受到性压抑的早期女权主义者们不堪驱使下选择的另一种生存方式。

这种“缺什么买什么”的奇异“市场现象”值得我们深刻的思索,而不是随意草率地下结论。

通过上述对男权的简短描述,我们可以用巴特尔的观点来总结,人类战胜自然的关键在于对符号的不断有形尝试,符号系统通过表征权力引导人类走出自然困境。

语言是主体用以寻求或者通过信息处理后需要表达(这其中包括语言的内爆)的媒介。

然而,符号学者认为语言的复杂性在于应该区分两点: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

语言的定义在索绪尔看来是成分之间按照规则组合的系统,它区分言语的本质在于承载了相当数量的权力成分,符号所承载的权力话语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

相比与语言的广泛意义来说,言语则由个体来定义,不过是抽象生活的一种具体表述而已;同时相比与语言来说,言语的历史厚重感要明显轻许多。

符号是语言的母体,符号总是会承担一定的语言规则,任何不可知的符号都不可能成为信息的载体。

人类区分动物的本质在于他们区分权力的分配时,可以很清楚地明白怎样正确地借助符号和意义规则整合我们的语言。

换言之,“能指”与“所指”的一以贯之,使得话语和权力成为了可能。

作为语言的印象,能指(signifiant)为什么是所指(signifie)的桥,索绪尔带领我们走进了符号的丛林。

“受指”是索绪尔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创造的另一个词汇,能指和受指的结合产生了事物的“权力再现”,文化下的所指内容可以随着历史的线性延伸而发生改变,而能指作为话语的媒介却没有发生改变,其原因在于:时空限制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衔接以表达真实的存在物,三者之间的逻辑可以表述为:能指(口语,文字,形象,物品,动作,声音)—受指(主观所指)—所指(客观再现)。

受指为什么能够使得所指产生变化呢?索绪尔给出了如下解释:受到受指的转化,所在物会成为受众者被动接受的信号。

典型的例子是古代行文方式——文言,转换成今日的通俗语言;西方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翻译家的语言,几近准确地传达过来。

符号与权力容易使人类陷入无尽的迷思,言(话)语与短距离的文字传播是人类在建立语言记载制度之前的主要媒介。

可以想见,时间成为了媒介是否能够长久持续的唯一决定因素,言语在一定程度上又瓦解了权力统治与世俗政治。

另一种表述即是,权力被符号散播得更加普世化,符号与权力之间的不断演绎,成就了媒介的历史,媒介通过这种方式的逐步完善,也在不断地变更着符号的表达方式与权力的逻辑替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