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媒介和审美符号看《达芬奇密码》
影评

当信仰遭遇危机——评《达芬奇密码》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宁的时代,世道昏迷,看不清前途。
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仪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只要肯努力,什么都能得到,什么都能做成,但人们却消极悲观,有些人甚至犯罪或搞出丑闻……问题在哪?我们缺乏信仰。
正如缺乏信仰一样,信仰的对立仍旧可以产生诸多问题,而由此引发杀戮、斗争、牺牲……一、影片简介《达芬奇密码》就是一部以耶稣人神之争为线索而引发的宗教题材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人们在他的尸体旁边发现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密码。
兰登与法国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深感震惊。
这些线索,大家都清楚可见,然而却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
兰登无意之中非常震惊地发现,已故的博物馆馆长是锡安会的成员——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
兰登感觉到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这是个数世纪以来就证明了的既能给人启迪又很危险的秘密。
在这场足迹遍及巴黎以及伦敦的追逐中,兰登与奈芙发现他们在跟一位始终不露面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
他们必须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锡安会掩盖的秘密,那隐藏了多年的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当兰登和苏菲拿到藏在藏密筒中的秘密时,才明白,原来苏菲是耶稣在人世间诞生的后代。
当苏菲回归锡安会后,则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一直埋藏下去,因为,耶稣是人是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心中神圣的信仰。
同时影片面临着多种矛盾:耶稣人神的矛盾、博爱和血腥的矛盾、神圣和肮脏的矛盾等等,正是这一个个的矛盾,将影片穿插起来。
锡安会和教会业主会为了耶稣人神的争论不惜杀戮,引出了战争;西拉和艾林葛若萨打着宗教的名义进行杀戮和利益的交换,可笑的是,业主会艾林葛若萨在曼哈顿有4千七百万的总部……真是“朴素”的天主教徒!二、影片意蕴和艺术欣赏《达芬奇密码》改编自《达·芬奇密码》改编自丹·布朗全球热销的同名小说,由奥斯卡大导演朗·霍华德倾力铸造。
神秘与解密:《达·芬奇密码》中的符号与谜题解析

神秘与解密:《达·芬奇密码》中的符号与谜题解析介绍《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是丹·布朗所著的一部畅销小说,它融合了神秘学、艺术和历史等元素,讲述了一个跨越几个世纪的阴谋与追寻之旅。
本文将探索该小说中使用的符号与谜题,并解析其背后隐藏的奥秘。
达·芬奇与神秘符号1.前言介绍达·芬奇:列出他的重要作品和对艺术界的影响。
2.符号学简介:解释什么是符号学,以及为什么在《达·芬奇密码》中使用符号进行传递信息。
3.重要符号解析:•黄金比例:探讨黄金比例在达·芬奇的作品和《达·芬奇密码》中的应用。
说明黄金比例对于美学和神秘学上的意义。
•正方体:解读正方体作为一个重要图案,从几何图形到象征意义。
•螺旋形状:剖析螺旋形状在《达·芬奇密码》中的象征意义,关联其与宇宙和灵性的联系。
•圆盘:分析圆盘作为一个重要图案,在小说中所代表的信息和意义。
文化、历史与谜题1.背景介绍:描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并解释该时期对于谜题和神秘学的影响。
2.梵蒂冈与圣杯:探索梵蒂冈在小说中的角色,以及与圣杯传说相关的谜题和符号。
解读关于教会和基督教秘密组织的揭示。
3.男爵庄园:研究男爵庄园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并解码庄园内隐藏的线索,共同揭示剧情发展。
符号解谜1.密码学简介:介绍密码学以及如何解读和破译密码。
2.文字编码:阐述在小说中使用文字编码进行秘密信息传递的方式,包括凯撒密码等常见编码方法。
分析主人公如何识破并解读这些隐藏消息。
3.图像隐写术:探讨图像隐写术在《达·芬奇密码》中的应用,包括隐藏信息在绘画作品中的技巧。
解析主人公如何通过破译图像隐写术揭示故事中的真相。
争议与影响1.宗教争议:讨论小说引发的宗教争议,以及对基督教和梵蒂冈形象的改变。
2.文化影响:分析《达·芬奇密码》对文化和艺术界产生的影响,如艺术作品、旅游景点等。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神学解读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神学解读摘要: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夹杂着大量怪异的符号和密码解读,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和审美体验。
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解构了圣经,从对男权文化历史进行反思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圣杯”的另类传奇,以“圣杯”被隐藏和被保护的“真相”来反映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
本文中,笔者尝试从女性神学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
关键词:女性神学男权文化女性地位女性崇拜1 引言2003年,丹·布朗凭借小说《达·芬奇密码》一鸣惊人,迅速跻身于美国最优秀的畅销作家的行列。
这部小说在扣人心弦的情节中夹杂着大量怪异的符号和密码解读,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和审美体验。
而小说中关于基督教“圣杯”的全新解释更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神学界引起巨大震动,同时也引发了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解构了圣经,从对男权文化历史进行反思的角度叙述了一个“圣杯”的另类传奇,以“圣杯”被隐藏和被保护的“真相”来反映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
虽然他叙述的事件可能并非真实,但是他确实向我们展示了另一个维度,那就是女性在基督教男权气息弥漫的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2 宗教神学的颠覆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宗教神学是以男性为主的,女性被认为地位低于男性,甚至由于对传统的创世说的解释而被排除在教堂之外。
因此优越性与从属性相对立的二元论,变成了传统神学的根源。
二元论对性别的理解与一神论相融合。
与此同时,男性对女性的统治被认为与自然对人性的统治有紧密的联系。
二元论者认为世界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因此忽视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罗斯玛丽雷德福鲁瑟写道: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被大男子主义歪曲了。
萨拉梅特兰也把二元论描述成为一个异端,这也意味着把上帝的创世的整个性分裂了,并标上了善良与邪恶。
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

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精品18篇)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供你选择借鉴。
达芬奇的密码读后感篇1《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感兴趣,因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读者好奇的心里。
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我们熟系的东西是最吸引人不过的了,更何况作者描述的东西是世界著名的,众所周知的艺术品和宗教。
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释耶稣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确让人爱不释手。
情节方面也用了经典的悬疑写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
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的历史参考书籍,也描述了许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担心这本书出版后的反响,因为我觉得作者触动了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如对这些艺术家性格的叙述,对耶稣是神是人公开的怀疑,对艺术品进行隐藏密码的挖掘。
我看的时候就混乱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经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作者大胆的行为肯定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宗教问题;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对现实的东西开这样的玩笑,要么就是自己大胆,要么就是对读者的玩弄。
我还特地对照着《蒙娜丽莎》和《最好的晚餐》看,发现作者的挖掘并非子虚乌有,就更觉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节方面是一环套一环,延续着线索悬疑片的老套路。
这种东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胜,而且作者对每环答案的解释显得还算合理,从而显得真实。
因为很多线索悬疑片的作者往往为了体现惊奇的情节,而把线索的答案写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接下来就说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觉得雷爵士这个角色作者没有能够处理好。
真实身份的出现虽然出乎人的意料,但显得太牵强。
这也是这种手法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作者为了强调真实身份出现时给读者的惊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隐瞒这个人真实的表现,甚至朝反方向写。
隐瞒是必要的,不然就没有以后的惊奇了,但朝反方向写,我觉得就是对读者的欺骗了。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达芬奇密码》解读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达芬奇密码》解读作者:王静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其跌宕起伏的叙事情节和环环相扣的故事发展给予了读者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
作者为其作品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从而打破了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界限。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对《达芬奇密码》进行分析,对这部热销小说进行理论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丹·布朗 ;《达芬奇密码》读者视角阅读重构引言美国小说家丹·布朗所著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自2003年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被重印数次。
该书引起了各国读者对历史、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吸引了多学科研究者的目光,文学界对这一小说的热销也相当关注。
丹·布朗在这部小说里特别注重它的文化蕴涵,《达芬奇密码》作为一部融合了传统叙事手法与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小说,在为读者讲叙一个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悬疑故事的同时,在时空结构,叙事视角,真实与虚构以及悬念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传统叙事与后现代叙事的一系列特征。
究竟是什么让丹·布朗的这部小说俘获了读者的心,让各国文学界争相讨论该小说呢?只要细读文本,我们就能发现《达芬奇密码》如此轰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丹·布朗在小说创作中,充分地认识到和运用了“读者”这一角色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以下试图从读者期待视野、期待重构和召唤结构三个方面解读《达芬奇密码》的创作手法。
一、读者期待视野接受美学关注读者及读者视野,主张艺术创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召唤读者的期待,实现读者期待的不断重构。
美国文坛新秀丹·布朗运用接受美学的思想创作了小说《达芬奇密码》。
丹·布朗运用密码式信息,使小说情节交织,悬念迭起,推动读者不断产生期待,扩展期待视野。
作者以《达芬奇密码》为文本,对丹·布朗小说创作的手法予以解读。
接受美学代表学者姚斯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这一特性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物。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作者的博学体现在对卢浮宫、威斯敏斯特及其他教堂、达芬奇画作内在寓意的假设及其他各种艺术史知识、隐修会、圣殿骑士团、基督教早期历史以及原始宗教的相互关系史、密码学、符号学、瑞士银行的运作、语言学,尤其是字源的运用……最重要的是把所有这些知识巧妙的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来,使读者学了很多,也受到很大冲击,却不觉得乏味。
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文化史中种种宗教符号隐喻的重新解读,和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的颠覆。
因为我一向很关注基督教,从这本书的角度再回过头去看先前买的《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那本所谓的学术著作就显得很虚伪了。
当然作为小说,有些叙述免不了是煽情、夸张、虚构,但不可否认其中许多史实也是有相当的真实度和学术价值,作者一定是很关注、熟悉并搜集了不少宗教文化方面的动向和资料。
虽然这些优点使得本书比国内一般畅销书高出不知多少,但它毕竟是小说,很多是为写作需要而设的,不能全信。
而且有些知识其实我们看似生疏,在国外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其实也属于人文常识范畴,比如提到的瑞士银行经理喜欢勃拉姆斯,又提到莫扎特瓦格纳是共济会成员等,我记得法国小说家萨冈有篇作品《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在西方影响颇大。
如果我们熟悉诸如雨果、托尔斯泰、狄更斯那些巨著,那么见到这些丰富的知识其实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说到文字游戏、隐喻等,也都不可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
我想许多人的诧异、推崇和津津乐道,大概是因为本国对人文教育的极端忽视,导致阅读面普遍的狭窄吧?比如,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丽斯多夫》其中的音乐、社会、历史知识拿出来,也是可以吓死人的,但罗曼罗兰并非这些知识当作与读者交换的筹码,而《达芬奇密码》只是构架好一个很普通的故事,用些新奇的知识来作为血肉填充罢了。
而且小说的很多叙述其实都有经典文学家的丰富遗产作基础了,阅读广泛的读者应当不难看出来。
虽然有这些不完美之处,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通俗小说——因为作者本来就是畅销书作家,所以也不必苛求。
达芬奇美学密码

达芬奇美学密码达芬奇美学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所提出的一种艺术审美观念。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的真实与完美,融合科学与艺术,通过合理运用透视法、光影效果等技巧,呈现出世界的美与奥秘。
达芬奇的美学观念对后世艺术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艺术史上的密码。
本文将带您一起解读达芬奇美学密码。
一、自然与真实达芬奇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以自然为基准,追求真实的表达。
他通过对人体肌肉、骨骼结构的深入研究,勾勒出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人物的身体比例和形态都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呈现,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同时,达芬奇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细节,将自然界的纹理、色彩和光影效果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创造出细腻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达芬奇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既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他通过对解剖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将科学的原理应用于艺术创作中。
例如,他运用透视法来营造画面的三维感,通过了解光的折射原理来表现光影效果。
这种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使他的作品更加精确、真实和生动。
三、奥秘与表达达芬奇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奥秘感和表达力。
他善于创造有趣而富有内涵的视觉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在《最后的晚餐》中运用了色彩、姿态和表情等多种元素,以展现基督与门徒之间的情感纠葛。
他的作品常常富有多重的解读空间,让观众在欣赏时自由发挥联想,产生更加丰富的感受。
四、技巧与实践达芬奇是一位绘画技巧高超的艺术家,他创造了许多在当时非常前卫的艺术技巧。
例如,他独创了"sfumato"(即烟雾效果)技法,通过层层渐变的绘画手法来实现光影的柔和渗透,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他还提倡勾勒出人体的肌肉纤维,以突出形体的力度和动感。
这些技巧的实践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成为后来艺术家们的重要参考。
2024年《达芬奇密码》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2024年《达芬奇密码》读书心得个人书评《达芬奇密码》是美国作家丹·布朗所著的一部悬疑小说,于2003年出版。
本书以讲述一名调查员罗伯特·兰登和一位法国密码学家苏菲·尼维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发现的一件神秘谜题为故事的核心,同时揭示了一段历史悬念和宗教阴谋。
本书结合了艺术、历史、宗教与神秘学等多种元素,以极高的紧张度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谜团和危机的世界。
下面是我对《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和个人书评。
首先,本书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巧,扣人心弦。
整个故事从一幅达芬奇的画作开始,通过苏菲的祖父的临终遗愿和她与兰登的相遇,逐渐展开了一场围绕着达芬奇的谜题、中世纪圣杯传说和宗教阴谋的故事。
每一步的揭秘和解谜都充满悬念,让读者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好奇心,不禁想要翻阅下一页,想要了解下一层的秘密。
作者通过细腻的叙述和场景的切换,将故事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好,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令人难以抽身的冲动。
其次,本书融合了艺术、历史和宗教的元素,给人以很强的学术性。
作者对于达芬奇的画作和历史的描绘相当详细,通过对历史和艺术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他对于这些领域的广泛知识和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也将宗教与神秘学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引导读者思考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对于宗教的描绘并不偏袒某一种信仰,而是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和人性的弱点,让读者思考信仰的真谛和人类对待信仰的态度。
第三,本书的人物形象塑造饱满,情感丰富。
书中的主人公罗伯特·兰登是一名符号学教授,他聪明、机智、勇敢,但内心也有着深沉的痛苦和对过去的困惑。
苏菲·尼维是一位聪明机智的法国女性,她因为祖父的临终遗愿而卷入了这场冒险。
她的成长和对爱情的追求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温暖和感动。
整个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交织复杂,有爱情的甜蜜,也有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交流,读者不仅能够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生活,还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愧疚和痛苦,这使整个故事更具人情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审美媒介和审美符号看《达芬奇密码》
审美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同时又是使用符号的活动,审美对象可以看作是由特殊的符号构成的,这就是审美符号。
而审美媒介是审美沟通活动中各种审美符码得以贮存、传达或表现的物质器具与传播工具。
在电影《达芬奇密码》中,兰登教授和苏菲正是借着索尼耶拿死前留下的各个媒介,正确分析它们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才一步步冲破迷雾,揭开谜底,把事实真相揭露出来。
索尼耶拿死时,胸口上画着五芒星,它所代表的审美意义通过图画这一种审美媒介表现出来,但它不是具体的,是超现实的,它是有象征意义的,通过转喻才能揭示它存在的意义。
开始,所有人都以为它是代表维纳斯女神的符号。
尸体的旁边还写着四行字(最后一行字“找兰登教授”被擦掉),第一行是一列数字。
不同的审美主体面对相同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体会到不同的审美符号。
当法舍大队长看到这一行数字时,只会把它当做是一堆无序的数字,即使到后来他把数字拿给专业人士分析,得到结果,他也不能读出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而兰登教授和苏菲一看到,经过反思就可以确认这是完全坏掉的那契数列。
两行字母所显示出的现实意义是“严峻的魔鬼,跛足的圣人”,一般人看到也只能体会到这里,但审美符号是超越性的,文字作为审美媒介所传达出的审美意义是超现实性的,在文本水平之上。
兰登教授随即猜测它所象征的意义或许可以通过改变字母顺序而读出,苏菲立刻意会到这是变位字谜游戏。
这些文字作为审美媒介诉诸于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审美主体的思想表象,在兰登教授的分析思考下,那两行字就转换成了“李奥纳多”和“蒙娜丽莎”。
于是,他们在画旁边的地面上发现了血迹,沿血迹向上,他们法相了一行字“男人阴暗的骗局”,这些字母刺激着兰登教授的思想,他反映到这些字母与的存在所揭示出的意义,其实是达芬奇的名画《岩间圣母》。
在画的轴上面,他们找到了一个白色鸢尾花坠饰,上面吊着一个既像小刀又像钥匙的东西。
这一连串的发现都是审美主体兰登教授接触文字、画面等审美媒介,它们刺激着他的思想意象,从而体会到这些媒介的隐喻象征,最终揭示了它们所存在的意义。
而法舍大队长丢转喻和隐喻类型艺术德区分还局限于感性认识,仅仅作了一些不完全的举例和不确切的分类,没有突破现实存在的界限,他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思考,没有把握审美符号的开放性特征,所以不能体会和感悟到审美符号的无限内涵。
审美符号是以现实符号为基础构成的,同时它也继承了原始符号的巨大心理能量,具有强大的激唤能力,把积淀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心理能量激发出来。
当苏菲看到鸢尾花,或是摸到藏密筒,或是看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家乡的礼拜堂里的物品摆放,她都恍惚愣住了,这些审美媒介所传达出的内涵意义,唤起了她童年时的以系列记忆,这些记忆交织,很多是她隐藏在内心深处,根本不想提起的,有些是刻在她的内心深处某个角落不是很清楚的模糊记忆。
但它们都无意识地闪现出来,从内心最深处的地方爆发出来。
影片开始出现的五芒星符号,兰登教授一直没有弄清楚它的内涵,直到最后他看到在礼拜堂的地下看到文字信息“献大师名作,伴你入梦”,“有刀刃和侯爵守伊门宅,她终可安息,仰望星空”。
他终于意识到,索尼耶拿是在提示他,玛利亚的墓葬就在博物馆里的尖对尖的金字塔下。
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审美媒介,它不同于文字这种审美媒介,符号的表达要依靠审美主体的反思和想象,也不同于口语的不易保存,它是凭借电子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再现的审美艺术世界,如它可以实现过去与现在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给审美主体带来更为真切的审美体验。
同时,通过审美符号的诱导,是审美主体原始心理能量得以宣泄升华,激发出强烈的美感,实现审美主体的最高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