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_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两部高校美学教材
本科《沟通的艺术(湖南师范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1、有效的沟通可以打动⼈,可以避免尴尬,促进彼此理解。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第⼈章测试1、按照沟通⼈向可分为:垂直沟通和⼈平沟通,也称作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按照信息传递⼈式,沟通可分为:()和()A、单向传递B、双向沟通C、横向沟通D、纵向沟通正确答案:AB3、沟通过程的七⼈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渠道、()、编码与译码、噪⼈、反馈A、⼈的B、背景C、意义D、原因正确答案:B4、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就是营造⼈个平等和谐,可以畅所欲⼈的环境。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在雅各布逊提出的语⼈沟通六要素基础上,王⼈川教授提出审美沟通七要素:审美体验、审美鉴赏、审美⼈本、审美语境、审美符码、审美媒介、审美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第⼈章测试1、本节中提到的三种有效表达⼈式包括:信息要()、()、()。
A、直接B、及时C、有激励性D、间接正确答案:ABC2、如果你不想让你的信息伤害到你的听众,就⼈定要甩掉⼈些坏习惯,如恶毒的评语、挖苦的语⼈、()、威胁的语⼈等。
A、肯定性⼈较B、否定性⼈较C、肯定性表扬D、否定性表扬正确答案:B3、为了加强我们的语⼈表达效果,我们就需要掌握⼈定的规则:1.准确⼈词 2.注意说话的通顺性 3.⼈简洁的词语表达意思 4.明确说话的⼈的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4、幽默⼈概分为⼈嘲式的幽默、调侃式的幽默、⼈喻式的幽默、对抗式的幽默四种类型。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5、巧妙说服的第七点(间接说服)⼈提到了三种批评的技巧,改否定句式为疑问句、把批评者由第⼈⼈称改为第三⼈称和()。
A、直接不批评B、改批评为⼈我批评C、改⼈我批评为批评他⼈D、改批评为表扬+J12正确答案:B第三章测试1、3.1通过身体动作、⼈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为、穿着装饰等传达信息和情感来对⼈语⼈沟通中的⼈语⼈因素进⼈了分类讲解。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2、3.1中提及的⼈语⼈沟通具备以下哪些不可忽视的特点:⼈意识性、()、情境性、()、个性化。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2013 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2013 年12 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美学与美育相关概念的能力,同时还考察运用美学与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 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是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是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2007年第1 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 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32%);选择题(15%);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18%);论述题(15%)。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重点名词本质论美学语言论美学美学二、重点掌握1.美学的性质和对象2.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三、一般掌握1.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2.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一、重点名词美的符号性美的无功利性技术美荒诞典雅二、重点掌握1.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2.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
3.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三、一般掌握1.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
2.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3.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名校笔记和课后习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艺术观念)【圣才出品】

第2章艺术观念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本章主要论述了艺术观念的含义相关内容,围绕“艺术究竟是什么?该如何去把握和运用它?”这类问题,从而进入到艺术观念层面的探讨,同时提出了历史上主要的艺术观念以及艺术定义的主要内容,并说明艺术的主要特征等问题。
本章考点以填空、名词解释为主,学习时,要整体把握艺术观念问题所牵涉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及作用等领域,理解艺术学理论的核心层面,需要在梳理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的基础上加以讨论。
一、历史上主要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指有关“艺术是什么”的思考。
1.模仿论(1)定义模仿论,又称摹仿论,是一种有关艺术来自人对现实的模仿的观念。
模仿论是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模仿的观念体系,是西方最古老以及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本质论。
人们主要基于人对事物形象的模拟上来立论,认为艺术来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模仿。
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2)两种对立观念①否定性模仿论否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为代表,认为艺术只是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相较于世界的本质的“理念”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
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②肯定性模仿论肯定性模仿论以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继承老师的模仿说,并且作了大胆的设想:艺术所模仿的世界并非“理念”的虚假影像,而是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3)其他代表人物及观点①赫拉克利特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明确提出论点“艺术是由于摹仿自然”,这种艺术模仿论首先是基于人对动物行为的模仿上立论的。
②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提到“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
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③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易·系辞》提出艺术的产生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的同时加以模仿的行为有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音乐最初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产生的;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清代文论家叶燮主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
王一川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

王一川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作者:胡疆锋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理解王一川先生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作为我国第一批文艺学博士,新时期以来活跃在学术界,学术思想一直处在发展与变化状态。
自1980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至今,他已出版了若干学术著作、主编多部著作和教材,在文艺美学、影视学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引人关注的学术论文。
他的学术历程大致可分三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3):标举体验美学;第二阶段(1994-2002):建构中国语境下的修辞论美学;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激活传统诗学中的体验美学,重构兴辞诗学。
回顾这一学术之旅的路径有很多,这里不妨从他的专著的书名入手。
从王一川先生的专著书名看,“体验”、“中国”、“修辞”这三个关键词多次出现,其中“体验”出现了3次,“中国”出现了5次,“修辞”(含语言、本文、汉语、杂语、兴辞)出现了9次。
我以为,这三个词勾勒出了王一川先生学术思想的演变轮廓,也体现了他的一些重要学术品格,如重视体验、面向文本、聚焦中国等,表征了他的诸多学术创新。
因此,下面不妨遵循这三个关键词的引导,对王一川先生的学术思想作简要考察。
一、体验相关著作:《意义的瞬间生成》(1988)、《审美体验论》(1992)、《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2001)、《文学理论》(2003)在王一川先生看来,“体验”不同于一般“经验”,而是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是人超越此在的有限性而飞升到内在澄明之境的中介。
用他的话就是:“体验体验,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在文学理论的课堂上他多次从阅读的角度强调了“体验”的意义:“学习文学理论,需要从个人的文学阅读记忆开始。
因为,文学对人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依赖于诉诸个人的阅读体验的。
搜寻我们自身的文学阅读记忆,有助于从文学与人生的联系上思考文学的社会角色。
”早在1986年,王一川先生就开始了对“体验美学”的探索,他提出:艺术不应只是对于现实的“再现”或“反映”,而根本上应是人的活生生的生存体验的表达;正式踏上“体验美学”的研究之路,是从王一川先生的博士论文《意义的瞬间生成》(1988)开始的。
美学与美育

3、稳定性 ①确定性 ②评价尺度相对稳定 (二)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1、个体形象的美: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 ▲人体形式:人的外在美。 ①静态与动态 ②种族与性别 ③文化意义 ◆身体美学。 ☆身体美为什么会在当前发热成潮?
2、社会关系的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显 现出来的美。三个方面: ①同情精神 ②沟通 求同存异 ③自由交往 礼乐相和、和而不同 诚信 和谐境界 3、社会文化的美 ①社会风俗美:差异性、古朴性、自然性 约定俗成演化为文化传统(民间文化)
第三节 美学的学习功用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美学有何作用? 1、美学的人文学科地位决定了它是人文学 科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将哲 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 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 等学科融惯起来,具有跨学科性。 2、美学修养是文化修养的表征。文化修养 或文化素质集中体现在美学修养或素质中。
第一节 美学的简史
思路:一是按时间顺序描述美学(西方) 发生、发展、演化历程;二是将美学(西 方)归类,以理论体系划分。 一、美学在西方 1、本质论美学 美的共同特性和终极原因的追问,古希 腊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
本质论美学对后世美学的深远影响 2、神学美学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美的根源是上 帝。 3、认识论美学 以人的理性为中心问题 法国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主要形态:
艺术学原理的课后习题参考资料

艺术学原理的课后习题参考资料说明:这份资料是考研的时候自己整理的,王一川先生的《艺术学原理》一书涉及一些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对于初学者难免生涩,分享出来这个资料也仅供参考,并非标准答案。
前三章的答案都能在书上直接找到,就不单独列出了。
在此之前,曾分享与“爱问”共享,但是后来资料因故不能查阅,今再次上传,有用就好。
——金正门艺术学原理第四章艺术品2、如何理解艺术兴媒的作用?P95-97A:艺术兴媒,是指可以承载艺术家感兴并能触发公众感兴的艺术媒介。
艺术媒介在艺术创作、传播、接受的整体过程中构成了最基础的第一环节。
可以说:艺术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兴辞的调整,艺术兴象的生成和艺术兴格的彰显,起作用具体表现为:(1)媒辞调整。
艺术媒介影响着艺术兴辞的调整和适应。
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经探讨过“诗与画的界限”,即区分两种艺术媒介——文字(声音)与图像——的不同修辞功效。
关于古希腊神话拉奥孔的故事,许多艺术作品都曾有展现,最为著名的当属古罗马的拉奥孔群雕和诗人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
莱辛通过比较二者对拉奥孔被毒蛇咬死这一情节的展现,提出了造型艺术和叙事艺术,用以规定绘画与诗歌之间的差别。
不同媒介会影响不同的符号编码规则,作为空间艺术的符号,比如绘画、雕塑易于呈现发生在空间中的静态事件,而作为时间艺术的承续符号,如诗歌等则易于表现发生在时间中的动态事件。
(2)媒象生成。
艺术媒介影响着艺术兴象的生成和型构。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谈及:“艺术确实是表现的,但是如果没有型构他就不可能表现。
而这种型构过程是在某种感性媒介物中进行的。
”这说明,艺术兴象的表现离不开艺术修辞(构型),而艺术修辞又受到艺术媒介(感性媒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艺术媒介关乎艺术兴象的生成与型构。
(3)媒格展现。
艺术媒介影响着艺术兴格的展现和区别。
一般来说,艺术兴格受制于作者兴性与作品风格,但艺术品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必然又受到艺术媒介的影响。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参考答案注:本形成性考核册以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王一川主编)为依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师范部编写而成。
共四篇,此为第一篇。
一、填空(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
每空1分,共4分)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情感)的肯定。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
二、单项选择题(选出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入题目中的括号内。
每题重分,共8分)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巳黑格尔 D.贺拉斯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 C )。
A.朱光潜 B.蔡仪 C.宗白华 D.李泽厚3.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B )。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巳唐朝 D.宋朝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 )。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6.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思海姆 D.克罗齐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 )。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8.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C )。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 艺术与艺术学)【圣才出品】

第1章艺术与艺术学一、名词解释1.“中国之眼”答:“中国之眼”是指旅英中国画家蒋彝在绘画艺术上运用的,属于中国人的独特观察法,使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刮起一股“中国之眼”旋风。
英国西北部的德温特湖,曾有英国浪漫主义画家无名氏在此绘有石版画《德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
旅英中国画家蒋彝深,以独特的“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合一技法,创作了一幅水墨画《德温特湖畔之牛》,因所画角度、地点近似但画面风格却迥然不同,引发了中国艺术与英国艺术之间的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比较,其中蕴含了两位画家艺术技法和修为的不同以及深层的中英传统艺术思想的差异。
蒋彝用“中国之眼”观察,以中国水墨画所惯用的散点透视法及相关处理手段,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湖畔风光。
2.康拉德·费德勒答:康拉德·费德勒是19世纪德国美术史家。
他率先明确区分了艺术与美以及艺术的学问与美的学问,被视为“艺术学之祖”。
他认为,美与快感有关,艺术则是对真理的感性认识,遵循普遍法则。
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美而在于形象的构成。
由此,艺术与美不同,关于艺术的学问也应与美学区别开来,所以应当创立一门关于艺术的独立学科。
可以说,正是费德勒明确了艺术学的特殊的对象领域,促进了艺术学科的自觉意识的产生。
3.玛克斯·德索答:玛克斯·德索是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在他和德国柏林大学教授爱弥尔·乌提兹的共同努力下,使艺术学学科真正诞生。
德索最早提出“一般艺术学”概念。
他的一般艺术学是与美学相并立的一门独立学科。
一般艺术学的“责任是在一切方面为伟大的艺术活动作出公允的评判。
美学,倘若其内容确定而独成一家,倘若其疆界分明的话,便不能去越俎代庖。
我们再也不应该不诚实地去掩饰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差别了”。
他认为美学没有完全包罗艺术的内容,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创造美和满足审美愉悦,而是具有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功能。
相对于个别艺术的理论,如诗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对每一种艺术的形式和规律作纯粹的理论性探讨”而言,“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考察这些学科的设想、方法和目标,研究艺术的性质与价值,以及作品的客观性”,正是一般艺术学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9-18作者简介:向华江(1980-),男,湖北十堰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陶水平(1958-),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
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读王一川教授主编的两部高校美学教材向华江,陶水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330022)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6152(2009)01 0024 03 最近,读到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与他指导的文艺美学博士们集体编写的两部配套美学教材大学美学 和 新编美学教程 ,深深为之吸引。
这两部大学美学教材,保持了作者长期秉有的学术前沿意识,即密切关注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文化实践和美学研究现状,探索美学理论及美学教学对当下审美文化的发言能力。
该教材以审美沟通为理论轴心,以雅各布逊的话语六要素理论作为教材选编的基本框架,学术视野开阔,理论系统严整。
与国内同类美学教材相比,该教材既体现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学术旨趣的延续性和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本文仅就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教材编写的理论视野和王一川教授本人学术研究的连续性和创新性做几点分析。
一、教材的理论基础:感觉论美学和审美沟通六要素理论美学在今天虽然被当作一门独立学科来看待,但该学科具有怎样的属性却很难说清楚。
王一川教授认为: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
然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美学具有与其他人文学科不同的特殊属性。
其一,与其他人文学科从概念考察人不同,美学虽然也应用概念,但更注意把握形象。
其二,与其他人文学科难免对人作抽象的研究不同,美学的研究常常是抽象与具体结合着的,并在这种结合中更突出具体。
[2]15基于这种对美学学科的认识,他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美学的学科对象上,历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可称美论美学;另一种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感性的学问,称为感觉论美学。
当代大多数美学教程编写主要体现了美论美学的倾向,如陈望衡教授所著 当代美学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他主要以美感、审美本体、审美形式和审美文化作为自己著书的主要内容;张法在 美学导论 (第二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也是就美的本质、美的基本类型和美的文化模式做了精彩独到的论述。
但王一川教授却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在这两本美学教程内容的编写上,以感觉论美学为主,适当融入美论美学的思想,并依此为基础确定美学所关注的具体对象,即 美学关注的是人的生活的感觉方面[2]16, 美学关注的主要是审美体验对人生意义的把握 [2]18, 美学对审美体验及其意义的关注总不离具体的符号形式 。
[2]19并在此基础上给美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美学是一门应用概念分析和体验方式去研究符号形式中呈现的活的形象、进而研究其中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1]12。
不难看出,王一川教授对美学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的定位明显回到了鲍姆加登对美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即美学是研究感性人感性的学问。
正是基于这一点,两本美学教材自然就把日常生活美学、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和媒介文化等最新的前沿美学理论纳入自己的选编范围之内,显示了美学教学与美学研究的现实性、当代性和前瞻性。
在教材编写的具体理论构架上,王一川教授借鉴雅各布逊的语言沟通的六要素理论并做了独到的变通,显示了理论上极大的灵活性。
在雅各布逊的24 第28卷 第1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V o.l 28 N o .12009年2月Journal of J i anghan U n i vers it y(H um an iti es S ci ences)F eb .,2009语言沟通中有六个要素,即:说话者、受话者、信息、接触、代码和语境。
王一川教授将该理论略做变通和创新勾勒出审美沟通各个要素: 审美体验,即审美沟通中使动者角色及其审美创造行为;审美鉴赏,即审美沟通中的受动者角色及其审美欣赏行为;审美文本,即供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发生联系的符号形式系统;审美语境,即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之间沟通所发生的具体场所;审美符码,即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之间彼此共享的符号识别系统;审美媒介,即审美施动者和审美受动者之间借以发生物理联系的感性渠道;审美文化,即审美沟通在其中发生的已成审美符号系统及其传统的集合体。
[2]23并以此作为两本教材的基本选编框架。
这种选编体例既使教材的中心明确、轮廓清晰、条理清楚,又显得极具系统和完整性,能够让初学者对大学美学所学内容一目了然,并快速地进入审美的殿堂。
这种编写体例具有很突出的学术创新性。
很多学者已经做过这种有益尝试。
刘若愚编著的 中国文学理论 把艾布拉姆斯的三角型四要素理论变通成 环形的双向流动四要素理论 ,用 作家 代替 艺术家 ,用 读者 代替 观众 [7]15,进而按 形上理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和实用理论 对中国传统文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童庆炳教授主编的 文学理论教程 也是对艾布拉姆斯四要素理论的借鉴和创新。
英国学者拉曼 塞尔登在 文学批评理论 写作中也做过类似的尝试,他以 再现,主体性,形式、体系与结构,历史与社会,道德、阶级与性别 为主要的框架对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名家作品、理论思潮进行了选编和梳理。
但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教材在选编的严密性、系统性方面更强,能够使初学者在短时间内抓住所学内容的实质和精髓。
二、教材选编的理论视野:古今美学的对话意识和中西美学的比较意识这两本美学教材的编写既注重了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吸取,又具有中西美学的跨文化研究。
通观全书,不难看出,与其他美学教程相比,王一川教授特别注重对传统美学资源的吸取。
在编写过程中,将西方的传统美学资源作为基础和参照点,来关照中国传统的诗学美学和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以此来寻求古今美学的交融和中西美学的对话。
正如他在 新编美学教程 的开头语中所说, 考虑到体现美学传统性的需要,全书各相关章节都注意贯穿中国美学的 感兴 传统线索,如审美体验章阐述 感兴 体验传统,审美文本章从文本层次把握 感兴 ,审美鉴赏章梳理 兴会 说,其余各章也力求呼应和贯穿。
[2]2这种对中国传统美学诗学的重视和阐释既注重了当代美学研究的厚度和历史承继性,也不会导致研究的偏颇和狭隘,而应该看作他在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上使美学理论研究本土化的一种自觉的努力和有益的尝试。
相反,王一川教授的学术视野极其开阔,他的选编不仅具有古典诗学美学特有的倾向性,又具有美学研究的当下的语境性和前沿性,特别是他极其敏锐地体察了当代美学研究在全球化、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背景下新的发展。
教材自觉将理论的触觉延伸到文化研究的前沿部分,对目前的学术热点、理论思潮给予极大的关注并做了合理的阐释。
他以全球化背景、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作为选编的理论语境,以语言学转向以来的修辞论符号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对当下的学术热点问题进行理论观照和梳理,对日常生活和时尚,全球审美化的文化景观和媒介奇观,图像和视觉文化,文化研究中的亚文化、身份认同、信息的编译码进行了分析阐释。
这既显示了作者学术视野的与众不同,又体现了其自身学术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虽然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自身寻求变化的必要性,如陈望衡在其选编 美与当代生活方式 (武汉大学出版社)中注意到当代的美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但是却没有自觉将其纳入其编写的美学教程中,而王一川教授在其选编的美学教程中作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这就能够使学生对目前美学研究的学术热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当前美学热点问题的积极、有益的思考。
作者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考虑,注重将理论上的系统性与典型的个案研究结合起来,使美学研究专业性、前沿性和浅易性相结合。
如在审美体验这个环节上将中国古典文论的 兴 作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就显得颇具匠心,这样就能够让初学者抓住审美体验的精髓实质。
这种尝试在选编的内容中比比皆是,如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对语言符号和文本性的研究等。
同时,每一章后面的阅读书目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开拓性,它让那些愿意深入进行美学学习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理论视252009年第1期向华江,陶水平:在符号与形象体验中研究审美沟通野,并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三、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者多年来美学研究成果在美学教学中运用与延伸这两本美学教程延续王一川教授多年学术研究的一贯旨趣和追求,同时又扩展了他对大众文化独立的思考。
通读全书就可以很容易联想到他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从 意义的瞬间生成 西方体验美学的超越性结构 修辞论美学 杂语沟通 世纪转折期中国文艺潮 到最近出版的 大众文化导论 。
在这些学术著作中,审美沟通、审美体验、语言修辞与符号学研究、当前的大众文化现象与文艺思潮,始终是他学术关注的重点,也是他研究最富开创性和取得最大成就的部分。
同样,在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中,他对审美体验、在审美传达过程中的符号和活的形象、全球化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思潮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审美体验是审美沟通中的重要环节,它关涉的是人生的意义和对现世世俗生活的超越,也是一种更深沉而难忘的特殊的生命直觉,是特殊深层的活生生的瞬间,不管是中国学者还是西方学者都重视审美体验的获得和把握。
中国以 悟 为核心的美学,不追求表达的精确性、明细性,而讲求瞬间的领悟,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而在一定的意义上, 兴 就凸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精神,王一川教授在此前主编的 文学理论 中就提出的 兴辞 概念并作了详细的阐释,而 新编美学教程 将 美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 审美体验 由第五章移到第二章也显示了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
在这两本教材的编写中将 感兴 作为线索贯穿在全书的各个章节是为了更好的阐释审美体验,也是他学术追求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同时,王一川教授对西方自语言学转向后的符号实践有独到的分析和把握。
他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张艺谋的电影和许多作家作品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对手机信息的话语分析和文本学的研究也让我们看到其学术研究的前沿性。
对审美媒介的系统介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亚文化中的身份认同、视觉文化等文艺思潮的研究也体现其语言修辞符号学的研究思路和旨趣。
但是,对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现象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对它们全面的吸收,防止美学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变得媚俗化和浅薄化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当下美学研究应该有更高的诉求,在 新编美学教程 的后记中,王一川教授不无忧虑地写道: 不是实用生活的华美和美化,而是这种臻美的心灵的养成,才是个体人生中最重要的或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