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基本原理笔记(补充)

美学笔记第一讲美学释义1、“美学”一词的产生:美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1756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一词的本义——感性学:是指感性知识的完善性3、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4、古希腊美学即诗学。
古希腊诗学对于美的总体看法:古希腊从秩序出来思考问题,因此认为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古希腊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a、前苏格拉底时期:宇宙论美学,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
分别从整体和谐和队里统一等来探讨美。
b、柏拉图:美在理念。
美感是迷狂。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
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陶冶人的心灵。
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中世纪美学,又叫神学美学、宗教美学5、中世纪美学代表人物A、普洛丁:美在太一,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
B、奥古斯丁:美在整一和谐。
C、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因素,即完美与完满、适当的比例与和谐、色彩鲜明。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游戏冲动说”A、出发点:人格与情境B、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的对立)C、游戏冲动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得以和谐、共同游戏D、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7、康德: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美是形式主观的合目的性。
8、黑格尔:哲学的任务是揭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9、苏联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初形态——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现代美学(存在)与后现代美学(语言)A、存在维度: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
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显现。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
美是人的物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
美学笔记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00037《美学》笔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自考《美学》重点笔记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1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
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
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
2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
1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
、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
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3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
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
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
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快感。
6
、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
“
直观自身
”
,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笔记整理1. 美学的学科属性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以哲学作为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2. 美学的诞生1775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被称为“美学之父”)命名。
基本的美学读物: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美学理式)康德《判断与批判》黑格尔:美学三卷本弗洛伊德3. 美的产生①自然和谐说:毕达哥拉斯、达芬奇②主观决定论③移情说:立普斯④历史及实践决定论⑤游戏说:席勒·斯宾塞⑥关系说:狄德罗自然美的形成、内容、渊源:自然美的历史就是一个自然美被忽略的的边缘化的过程①鲍姆加通通过对美学的定义,从这个学科定位看出自然美是从主体角度研究;康德沿袭从主体角度建构美学的思路,将人的感性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为审美判断能力,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对自然保持敬畏,敬畏之情的落脚点不是自然对象,而是落脚在以自然作为人的自由本性的最高证明,将自然问题置换为人的主题精神的哲学取向同样体现在黑格尔的美学中。
“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因为其本身或其的美产生出来的,也不是因为显现而产生出来,自然为其它对象为美,也就是为我们而美,为理解美的心灵而美。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美是由心灵美产生而再生的。
康德通过自然把人的自由本性提高到合法性,黑格尔通过艺术的优先性把自然美弃置到边缘。
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美学最适合的解释对象是人自身或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而自然因为与人的远离成对立而必然被弃置于美的边缘。
自然美是自然人化的结果:①自然的实践化——自然美是人类世界的创造性成果,所谓自然的实践化,人类实践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就成了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人的自由的表现。
②自然人情化——作为情感主体的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灌注于自然对象之中,使之因为人的情感再造和改装而成为美。
自然美的内容:①自然始终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们对于自然的赞美其实是赞美自然对人生活的意义,日月山水成为了人的世界;②自然美是人的心灵的投射与创造力,是人主观心灵的投射,是心灵的创造物。
例如梅兰竹菊;③自然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把自然美视为远离生活的形式,但形式本身是有意味的。
4. 社会美对象:人的生活本身、人与人所构成的关系、人所创造的文化。
核心问题:美和善的关系5. 艺术美艺术美的美学分类:亚里士多德:从模仿说出发通过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
莱辛:诗与画的对比就所反映的题材说,画指会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而诗描述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画的题材局限于可以眼见的事物(依莱辛而言),而诗的题材没有这种局限,画只表现美的事物,不适合表现丑。
诗表现美丑、崇高、嫌弃的事物,没有界限。
诗和画所用的媒介:画用颜色线条之类的符号描绘静物,使用人为的符号叙述情节。
感受画需要通过视觉,较少借助想象;感受诗主要借助听觉,并需要借助记忆和想象来掌握作品的整体。
康德:在《判断力与批判》中把艺术分为三类:语言的艺术——雄辩艺术、诗的艺术;造型的艺术——通过感性的直观来表现意像的艺术,包括通过感性的真实来表现意象的艺术,包括通过感性的真实来表现的手筑雕塑。
通过感性的形象来表现的园林和壁画;感觉游戏的艺术——作用于听觉的音乐。
黑格尔的艺术分类: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
克罗齐:艺术主张“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媒体呈现角度:动态、静态、空间、时间空间、静态时间、动态偏重表现建筑、工艺音乐、舞蹈再现雕塑、绘画戏剧、电影表现、再现兼有文学艺术构成分析:①艺术本意:园艺、种植——是艺术家的人为的人造的,相对于自然的神性而言的,自然和神都不是被创造的,而是给予的,是无中生有的②虽然如此,但艺术又须趋于自然、把艺术的东西当艺术的,浑然天成、巧夺天工③艺术作为人的,是人的技术和技艺,但艺术不等于技术,艺术和技术的差异在与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艺术却是一种目的,艺术作为手段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在创作过程中实现自己,即是手段又是目的。
④艺术是道自身的显现。
道,智慧、真理。
艺术与一般的美不同,是纯粹的美,是美感自身,艺术和道不是简单的等同而是接近于道,不是道自身却表现道。
如茶道、柔道。
⑤艺术既然作为道的显现与表达,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反映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模仿生活或与生活相关,艺术像镜子一样反映生活,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艺术改造生活:强调艺术是生活的蓝本,以此蓝本来改造生活(如中国的桃花源式的理想,西方的伊甸园成为人向往的地方,艺术是对生活的指引,诗经中的乐土,反抗压迫),艺术不但表达了人的理解,而且成为一种指导,告诉人们怎么做;艺术成为生活: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要化生存为艺术,艺术成为生活,生活成为艺术,如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西方代表:伯依斯,种了300棵树,活的雕塑)艺术美的审美特性:1. 现实美有分散性,自然美有集中性。
自然界往往是孤立的、彼此分散的,相互间不一定协调,作为整体,显得不够强烈;艺术是集中的,给人的感觉更强烈。
2. 现实美是芜杂的而艺术美具有纯粹性。
现实美中美与不美的部分并存一体,这是现实更繁杂;艺术美在创造中总是对现实的材料加工,把不美的地方清洗掉并在形式上更符合美的要求。
3. 现实美有变动不拘性。
艺术美的形态较为固定,现实美是经常变动的,有消逝性的;艺术美一旦被创造出来,如果保存完好的话即可穿越时间、空间的界限。
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美形式方面的内容:形体、质地、色彩三大块音乐、舞蹈:分别以声音的流动和人体的动作作为手段,因为在作品产生之后,必须由表现者进行第二次创作,才能把艺术形象真正的表现出来。
6. 丑的类型:恶丑、怪诞、荒诞丑和美的相互关系:1.丑是美的对立物。
2.美丑是相对的,区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是互相渗透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
丑中有美是指丑的复杂性而不是美化的丑。
①生活中的丑要转化成艺术美而且也可以转化成艺术美,关键在于艺术家的丑美处理,成功的处理就成为审美对象。
②丑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③丑能转化成美的原因:(罗丹的看法)在实际的事物中所谓的丑的就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联想起疾病或犯罪的,总是令人厌恶的,但这些东西可能有性格、个性,罗丹衡量美丑是内在的真实而不是外在的,他看来现实中明显出现为美的不一定是真的,而现实中明显为丑的可能就是美的。
他强调艺术家化丑为美的能力及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能力。
“化丑为美并没有改变丑的性质,但经过艺术家成功的处理即改变了意义。
艺术创造的过程:包含外在化、内在化两个方面7. 崇高的特征①压倒一切的力量和气势。
②崇高在形式上具有怪诞的因素。
③崇高总是显现为对形式美法则的破坏。
④崇高在社会生活中常现出宗教的圣洁性、道德的正义性与历史的正义性。
⑤崇高是一种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崇高让人或畏惧或惊讶。
8. 悲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以陶冶。
悲剧观:①悲剧的严肃性严肃指悲剧的社会意义,这也符合古希腊的实际情况,形成悲剧的时代是人们战胜统治者和奴隶制的时期,是人们对崇高的期待。
②情节要有完整性——悲剧最重要的部分④悲剧的净化作用——他悲剧说的核心,认为悲剧的审美效果是引起怜悯恐惧,然后将这种情感净化。
悲剧引起的两个主要情感就是怜悯和恐惧,这是人心里不利的情感,悲剧能将其引出,宣泄出来以而被净化,使人身心愉快、道德提升。
悲剧的分类:1. 亚里士多德:命运悲剧、过失悲剧2. 黑格尔:古代悲剧、近代悲剧3. 按悲剧的身份和悲剧的定义:英雄悲剧、小人物的悲剧、反面人物的悲剧。
4. 历史顺序:命运悲剧、神话悲剧、性格悲剧悲剧的美感特点:1. 悲剧的心理轨迹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先是压抑感然后才是振奋感。
由于悲剧是以真善美的被否定来肯定真善美,所以先给人的是压抑感、痛感,而悲剧对真善美的否定只是表面上的,其实质是肯定真善美,所以不可避免给人以快感。
这个美感的心理轨迹就完全不同于优美,而近于崇高。
2. 悲剧美的心理构成侧重于理智因素,也就是在其审美欣赏过程中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悲剧的伦理作用。
3. 悲剧的美感过程充满了矛盾,是两种心理力量的正面冲突,一方面是善的进步的力量遭到失败、阻碍,另一方面是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振奋。
悲剧给人的感觉复杂、猛烈、强劲、动人心魄,是悲伤和愉快相交融的美感,伟大的悲剧的审美品格是崇高。
9. 喜剧喜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戏剧就是“讽刺和笑”康德:“喜剧的本质在于一种紧张的期待突然归于消失,笑的原因不是‘我’这个人更聪明,而是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与虚无”这一看法虽指出喜剧的心理特征,但并没揭示出本质,因为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不仅可以表示喜剧,也可以表示悲剧后的沉重。
黑格尔:喜剧是感性形式压倒了理念的内容,其表现为形式的夸张和内容的空虚。
柏格森在《笑的研究》中指出喜剧的本质在于事物的机械性和生命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喜剧是一种假象,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
喜剧的类型:滑稽、讽刺、幽默10. 美学的心理要素1.感觉和知觉(感知)2.联想(三种方式: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和想象(两种方式:再造型想象、创造型想象)3.理解(思维)4.情感审美经验的典型形态:爱、陶醉、快乐美感的四个特点:1.直觉性2.愉悦性3.体验性4.认识性11. 美育中国美育:孔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美育,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把“六义”作为教育人的标准,“礼”指政治道德思想,相当于德育;“书”和“数”相当于智育;射箭骑马驾车包含了体育;“乐”指综合的艺术教育,相当于美育。
孔子注重“礼”,也懂得治理一个国家没有“礼”不行,没有“乐”也不行,礼乐相辅相成,礼是安邦治国,乐是移风易俗。
一个人情感的修养必须从诗开始,通过乐完成。
孔子认为一个人仅仅知道如何爱人不行,还要对人有情感上的愉悦,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基础。
“乐”有时指诗,有时指歌舞,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艺术。
他把诗看做是培养品德、增长才干的必要手段。
对于自然美,重视自然的审美作用。
人的性格不同,对于山水的喜爱也不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特点,智者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仁者乐山是因为山显得稳重宽厚。
孔子的人生理想与自然美紧密相关,注重大自然对人的陶冶,孔子认为的美强调的是中和之美,即所谓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文质彬彬、内外统一的完美人格。
孔子的美育思想对中国美育产生重要影响。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主要建设者《以美育代宗教》西方:柏拉图、席勒《美育书简》、马克思美育的核心内容:爱的教育、情感教育基本内容:现实的审美实践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