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笔记

合集下载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1在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中,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创作,赋予了世界以色彩、情感和生命。

然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在此背景下,黑格尔的《美学》一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照亮了理解艺术的道路。

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对艺术的深入探讨,展示其与社会历史、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艺术并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欣赏,更是社会精神上的追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的重要手段。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书中的观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书中,黑格尔详细阐述了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对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的预见。

这些观点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我也注意到了书中提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性,比如音乐和绘画,以及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的差异。

书中的一些具体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黑格尔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

此外,他还提出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即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

这些观点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艺术的探索欲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被其中的复杂理论所困扰,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理论激发了我的思考。

例如,书中提到的“艺术即自由”的观点,使我开始思考艺术如何实现自由,以及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艺术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的工具。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篇2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宏大的著作,它涵盖了西方艺术的历史和理论,深入探讨了艺术与哲学、宗教、政治等其他人类活动的交叉领域。

这部作品对于理解西方美学和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所吸引。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

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

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美学笔记

美学笔记

东西方美学思想的漫长发展1、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①伍举对“美”的认识,是我国较早的对美的本质的一种看法。

楚灵王筑成章华台,非常得意,对他的臣子伍举说:“台美夫!”伍举回答:“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

不闻以其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然后,伍举给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他强调了美与善的联系,忽略了美与善的区别。

(《国语》)②孔子首先注意到了美与善有所不同,他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而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③孟子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对美的内涵作了规定:“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并对美感的共同性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④墨子有“食必常饱,然后求美”的论述。

⑤先秦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的繁荣,美学问题深入到了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等各个艺术领域,并取得了较为出色的成果。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稽康的《声无哀乐论》、顾恺之的《论画》、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2、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①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②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③亚里斯多德肯定了现实生活中美的客观存在、肯定了艺术美对于生活的依存关系、肯定了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而且应该“比原来的人更美”。

④中世纪,美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西方美学研究才又进入了新的繁荣时期。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它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人与现实的关系有多种,如:实用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等等,审美关系只是其中的一种。

美学基本原理笔记(补充)

美学基本原理笔记(补充)

美学笔记第一讲美学释义1、“美学”一词的产生:美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1756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学科,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一词的本义——感性学:是指感性知识的完善性3、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4、古希腊美学即诗学。

古希腊诗学对于美的总体看法:古希腊从秩序出来思考问题,因此认为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古希腊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a、前苏格拉底时期:宇宙论美学,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

分别从整体和谐和队里统一等来探讨美。

b、柏拉图:美在理念。

美感是迷狂。

C、亚里士多德:美是有机的整体,包括开端、中间和结尾。

美感,特别是欣赏悲剧的感觉能净化陶冶人的心灵。

艺术即模仿,诗比历史更真实。

中世纪美学,又叫神学美学、宗教美学5、中世纪美学代表人物A、普洛丁:美在太一,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

B、奥古斯丁:美在整一和谐。

C、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因素,即完美与完满、适当的比例与和谐、色彩鲜明。

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游戏冲动说”A、出发点:人格与情境B、感性冲动与形式(理性、冲动的对立)C、游戏冲动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得以和谐、共同游戏D、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是活的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7、康德: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美是形式主观的合目的性。

8、黑格尔:哲学的任务是揭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9、苏联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初形态——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10、现代美学(存在)与后现代美学(语言)A、存在维度:尼采:存在即权力意志。

美或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显现。

马克思:存在即物质生产实践。

美是人的物质力量的对象化。

海德格尔:存在即林中空地。

美学笔记

美学笔记
②代表性观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从数的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苏格拉底:美人的目的,也就是效用之间的关系。贺拉斯:在《诗艺》的开头说:“如果画家作了这样一幅画像:上面是个美女的头,长在马颈上,四肢是由各种动物的肢体拼凑起来的,四肢上又覆盖着各色羽毛,下面长着一条又黑又丑的鱼尾巴,朋友们,如果你们有缘看见这幅画,能不捧腹大笑么?”。文艺复兴以后,布鲁诺、笛卡儿等人从关系方面来谈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填空、单选)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真实的美”、“相对的美”“外在于我的美”。(多选)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主观条件):这是不对的,它是客观条件,因为主观是客观反映到人脑的心理和生理的印象。如:审美情趣、理想、追求,美是客观的统一。)(判断:)四、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填空、选择)
美的本质:
17、美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多选)
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的产生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

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面必然有一个共相,一个本质。

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

而且他们相信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明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这也就是西方追求本质的西方模式。

基础二: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知识的完善的。

(注:古希腊人比较较真,首先他们对知、情、意划分的很清楚,而且他们还要一一对应,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那么,情也应当对应一门学科,譬如“美学”)。

基础三: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与技术和科学分离开来,成为美的艺术。

而它们既然都叫美的艺术,那么就应该有统一的性质,这就是追求美,由此就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又称为艺术哲学。

5、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美学呢?答:其一,中国人虽然经常谈到美,却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

中国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中国人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用语言明晰地表达的。

中国人主张的是“言不尽物”“言不尽意”。

因此中国人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我和表达上下功夫,从而也没有对美的本质为核心来建立美学。

其二,中国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方人的几何划分,而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去分析,所谓知情意三者在中国文化看来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

其三,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从来没有被统一的论述过,因为在中国文化看来,各门艺术的地位本就是不平等的,具体表现为诗文最高的理论,导致了古代中国虽然有诗学、有建筑学、音乐学等等,却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艺术学,从而在艺术方面也没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建立美学。

三、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第一阶段:柏拉图的美学,一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静态结构,美的本质直接与美的现象相对应;二是体现了人在审美中不断的提升自己:首先面对美的形体,接着进入心灵美,进而行为制度的美,再进一步,各种知识学问的美,最后达到美的理式。

第二阶段:近代西方是西方美学真正形成体系化的时期。

此时的鲍姆加登虽然也有和柏拉图相同的基于一切美的事物共同的东西,但是已经使美学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古代美学以美为研究的中心,是美的哲学,近代的美学以英国经验主义为主潮,以趣味为美学的中心,从审美客体转移到了审美主体。

鲍姆加登的美学代表了与古代以本体论为中心的美学不同的以认识论为中心的近代美学。

第三阶段:美的研究从客体到主体是美学的一大转折,但美学的研究还有另一个转折。

即从泛美对象到艺术的转折。

在这一时期,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分别转入了两个主方向,一是美与心理的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一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西方现有的三套美学:1、从美的本质到所有美的现象,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2、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本结构;3、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为基本结构,从哲学上说,是以一般——典型为基本结构。

三种范式的共同点就是对美的本质的追求。

四、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中国接受西方文化有三条主线:一是西方本土,二是日本,三是苏联。

第一阶段:(从王国维到1949)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吧美学引入中国的应该算是王国维;真正让中国人感受到美学的是朱光潜。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美=美感=距离=直觉=移情。

第二阶段:(1949-1976年)中国美学把基点完全转移到苏联美学的基础上。

第二阶段的热潮是两次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出现四种关于美学的观点:1、美是客观的(蔡仪)2、美是主观的(吕荧、高尔泰)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4、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中国美学一方面表现为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即在美的本质上前进并将其体系化,另外又力图吸收西方新思想以使这种体系化建设更全面。

其进行过程中呈现出两种现象,第一是在美的本质的基础上完成了其体系化的工作,第二是当中国学人对西方现、当代美学知道的越多,就发现与自己的预期越远。

五、美学如何存在1、美学的四大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理论、技术美学。

美学主要包括:1、审美现象学2、审美类型学3、审美文化学4、形式美法则5、美的起源5、美学的学科历史。

2、美学的难题:1、美的虚体性造成的基本概念困难;2、主体引入造成的逻辑统一困难;3、艺术学与美学的重合造成的美学的自我局限和自我消解。

3、七门基本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4、五门典型艺术: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5、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6、基本典型的美学著作: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谈美》、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7、为什么说美学史最奇怪的学科?答:诞生艰难、发展多舛、自身混乱、逻辑矛盾、名实悖论。

8、如何建立今天的美学体系:答:一是确定美学的基本问题;二是确定美学的基本词汇;三是以一种历史性、全球性和宇宙性的眼光来看待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词汇;四是对自己有深刻的历史认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不用“上帝式”的语言来讲述美学,而是用具体时空的受时代局限的人的话语来讲述美学。

第二章.什么是美一、柏拉图之问1、柏拉图之问产生的结果: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3、追求美的悖论二、美的本质的追求历史1、西方发展线路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开始,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就表现为:讲明晰,求定义,讲逻辑,求基点,要讲作为一个理论的逻辑起点,也即一类事物的最后基点。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1、两种根本,最后的基点不是唯心,就是唯物;2、在唯心和唯物的反复中,时常显示出用主客观的统一去综合的趋势;3、从一般联系到一种辩证关系(黑格尔:是审美客体——艺术中的辩证关系;康德:是审美主体中的辩证关系);4、从一般客体到个人主体;5、三大定点的确立(理念论、形式论、快感论)。

三大定点的确立,不但预构了随西方文化全球化而来的美学全球化的各非西方文学美学的基本结构,也预构了西方文化自己批判自己的原始立场后的基本方向。

2、苏联发展路线苏联美学主要做的是两件大事,一是按照苏联的世界观重写美的本质历史,二是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主义有两个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产生了苏联的自然派,即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

产生了苏联的审美学派,也成社会学派,他们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正是事物的社会性使自然事物获得了美的属性。

3、中国发展线路(详细内容请参照上文“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部分三、“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1、归纳哲学和分析哲学对柏拉图之问的三大批判:(1)、图像论与美的本质无意义;(2)、美的词性和美的本质的迷误;(3)、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四、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1、言说美的三种方式:一,美是一个开放的家族,没有固定的本质和外延;二,美存在而不可言说;三,美在于人与神的相遇。

五、美如何在1、美学上的“美”在四种意义上被使用:(1)美=美的本质;(2)美=审美对象;(3)美=美感;(4)在审美意象中细分,美是审美对象之一,与崇高对象,悲剧对象,荒诞对象相对。

第三章.美怎样获得一、美:从何谈起1、这一章提到的一些作家及其作品:克罗齐《美学》直觉;浮龙.李《美与丑》内模仿;谷鲁斯《审美欣赏》内模仿;闵斯特堡《审美教育原理》抽离;布洛《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立普斯《空间美学与几何学》、《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移情2、三种关于审美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答:1、认识态度2功利态度3审美态度3、怎样理解“美是物的形象性”?答:一,美是物的形象性,是在与物的物理性和有用性的比较中出现的;二,美是物的形象性,既有自由展开自己的向度,又与物的物理性和可用性等处于同一物中。

4、怎样理解美在于美感或者美等同于美感?答:1、物是多种属性的统一,其中包括形象性,只有当人以审美的态度去看物时,物的形象性才得以满足; 2、物的形象性是固有的,有形象性的物并不是美,只有物的形象性脱离物的其他属性呈现出来,才是美; 3、形象性之所以能单独地呈现出来而成为美,是审美态度的结果,审美态度是美感的主动性突显。

5、一般来说,我们从哪三个方面来把握“美”?答:我们从三个规定去把握美:第一,美关系到物的形象性,但不是物的形象性本身,而是物的形象性的独立呈现;第二,美依赖于美感;第三,美与美感是同时存在的。

二、美:基于心理距离1、心理距离:人面对物,物的形象性之所以能脱离其他属性呈现出来,是由于人用审美态度去看的结果,这种审美态度就是心理距离。

2、现象学加括号的大意义:自我把自己的个人性、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文化性统统括起来,使自我回到五一丝一毫个人性等偏见和局限的“纯粹的自我”。

3、虚静:人专心凝神于某一方面而忘记其他方面,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讲就是虚静。

(人在某些时候转为审美之人的条件,就是心理距离,就是加括号,而心理距离主要是与功利态度和认识态度拉开距离,加括号主要是对功利和认识态度加括号,在采取心理距离加括号后,人的心由虚空静转为审美之“一”,人之心灵和感官都由此成为审美的心灵和感官。

)4心理距离使人成为审美之人的逻辑:1心理距离/加括号/虚一而静,意味着人从自身的复杂性中摆脱出来与其内部的各种需求、欲望拉开距离,成为纯粹审美的人2主题的变化使现实事物本来与人十分丰富的关系变成只剩下审美关系3其结果是客体的所有非审美属性也被括起来,拉开了距离,只向主体作纯形象外观的呈现,使物成为美5三种“成为”—人成为审美主体,物成为审美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成为纯粹的审美关系,都是审美现象学中的“完型转换”6正确地说,距离是事物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人成为审美主体的内在因素之一7客体转换在先的审美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答:虽然这种客体转换的速度很快,但是仍包含三个逻辑阶段:其一,物(客体)成为审美客体;其二,在审美客体的刺激下,人激发心理距离,成为审美主体;其三,主客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角色一道进入审美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