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1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渴望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对于我来说,这个地方就是园林景观。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园林景观》的书,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一个充满艺术和美学的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日本园林大师枡野俊明,以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园林景观的魅力。
《园林景观》这本书主要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自然、和谐、人文和情感。
在书中,作者以他的亲身经历和知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将这四个主题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园林景观。
自然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枡野俊明强调,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并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
他认为,自然的曲线和纹理可以带给人们平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书中,他引用了许多日本传统园林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自然元素来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和谐是园林景观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枡野俊明认为,设计师应该尊重场地原有的特征和环境,并在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
他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人文是园林景观的第三个主题。
枡野俊明认为,园林景观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还是一个文化的载体。
他强调了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引用了许多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作为例子。
他认为,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有深度和灵魂的园林景观。
情感是园林景观的最后一个主题。
枡野俊明认为,设计师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他认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2园林景观读书笔记我近期在阅读一本名为《园林景观》的书,这本书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
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和技巧,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详细阐述了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自然美和人工美。
芦原义信强调,园林景观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行为、心理和生理需求,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后感Task Title: Reflections on the Aesthetic Thoughts Exemplified by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After delving into the art of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I am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profound aesthetic thoughts it embodies.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 in Chinese gardens is a testament to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reflecting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让我深思。
中国园林将自然与人工巧妙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代中国哲学。
The creative use of space in Chinese gardens, despite their limited size, creates a sense of vastness and openness.This artful space manipulation demonstrates the skillful balance between form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symbolism in Chinese garden design.中国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地利用空间,营造出广阔的感觉。
读_园林美学_

一、书名:园林美学二、著者: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主编,万叶、叶永元等编著三、出版:2001年12月第2版/北京市/中国林业出版社四、页数:217五、内容概要这本书包括六个篇章,依据日常生活对园林美学的认识设立主题,并详细分解,从而解说园林美学的意义、表现、创造、鉴赏、管理及继承。
首章“绪论”,主要介绍日常对美学的认识及美和美学的基本思想,同时提出美学的基本观点,并总结园林美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次章“园林美及其表现形式”,描述园林美的特征及表现要素,进而叙述园林美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园林美的创造”,系介绍园林艺术的风格形成于变化,并根据对未来造园趋势的分析提出生态效益居头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园林美的鉴赏”,介绍园林美鉴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并对如何进行园林美鉴赏的作了引导,且举承德避暑山庄之例说明。
第五章“园林管理与园林美学”,读《园林美学》马玲 金华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321017简介园林管理的特征及其与园林美学的关系,鼓励园林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美学修养,切忌好高骛远。
第六章“园林美学的继承和发展”,说明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园林美学的继承和发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园林美学。
书末还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这本书是在对很多相关书籍的了解和支撑下完成的,涵盖的知识点明确、可靠,观点新颖、潮流、真实,实为园林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学习及入门之书。
六、读后心得万叶、叶永元两位均为上海城市管理学院的资深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关系使他们能对园林美学有较高的认识和剖析,在前辈及周围的园林专家、美学专家等的帮助下,倾注心血写下这本《园林美学》,书本并非长篇大论,是一本形体小而价值大的书。
过程是辛苦的,成果是甜美的。
在这个重视生活质量、重视园林质量的年代,本书从深处发掘美在生活中,生活在美中,表现了编著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这个生活压力较大、工作繁忙,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这本书的内容对生活质量做出了强有力的保障。
这本书的内容首先向人们提出美和美学的基本思想,引导人们认识美,并将综合提炼的美的本质“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含目的性和规律性,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积极肯定的物的形象”的理念介绍给读者。
园林读后感

园林读后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魅力。
通过阅读《园林》,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山水合一”的设计理念,追求“山静水秀”的境界,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致的建筑,营造出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景致。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美好的愉悦。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和植物配置。
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风格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注重建筑本身的美学价值,更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同时,中国古代园林对植物的配置也十分讲究,注重植物的品种搭配和布局,以及植物与建筑的结合,使园林更加生机盎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通过阅读《园林》,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是一种园林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生活的愉悦。
中国古代园林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园林》,我对中国古代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是一种园林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希望通过更多的人们的了解和关注,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园林读后感

园林读后感《园林》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以文以彩谱叙述了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来到一座国家级的园林公园,并在其中享受了一天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除了描绘了园林的美丽景色,更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园林》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向读者展示了园林的魅力。
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将园林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用一种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着“湖水的颜色是深深的,因为湖底透出的是如七舍般大小的巨石,有荷花不少,叶子只一寸大,或是粉白色的,或是火红色的”,给读者以视觉和感官上极大的享受。
而且,作者对园林的细节入微的描述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草前的风,叶子的音,都显得温和而婉转”,这些细节描写构建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园林氛围。
除了描写园林的美景,作者还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引用了康德的话说:“人在自己索求无度的时候”,“很容易把自然包围起来,把哲学囚禁起来,而使心灵幽闭”。
他通过描述自然中树木的成长、花草的盛开与凋落,以及湖水的流淌激起的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得当,“怀胎九月,而生的是孩子”,这孩子是否又会被人类以自己的需求奴役呢?通过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者给读者以启示,要像园林一样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写道:“那些带花带卉带书带着草叶香气的人们,怎会不跟我一样融进了湖与花,呆在岛上无所求呢?老实说,他们真实的生态园林,自从上午来到此地以来,一直是得到了满失可得的锻炼。
”正因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合二为一,将自己融入其中,作者才感受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这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只有与自然共处,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阅读完《园林》之后,我深感园林的美好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园林不仅仅是一片美丽的景色,更是一个融合了自然和人文之美的地方。
当我们身处其中,我们应该像与一位老朋友相处一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呼吸大自然的气息,用真心的目光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园林的美妙,也更能将这种和谐的态度和世界其他的角落相融合。
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

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园林景观的读书笔记经典语录摘抄园林景观很是美丽,景观的书籍也是很多的,那这类的读书笔记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园林景观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园林景观读书笔记篇(一)一、内容我在XX一家园林设计所做兼职。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是参观和一些公园花坛的设计和花卉的租摆等。
实习参观的主要地点是紫荆山公园,在实习期间我不但认识了很多花卉和树种,还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应用,花卉可应用于很多方面,可以作为绿篱造景、花坛造景、花镜造景、行道绿化带、小庭园造景、悬垂绿化造景等。
下面是我通过实习参观后所收集和了解到的花卉在园林造景上的一些应用。
1、绿篱植物及其造景设计在园林绿化中,把植物密植成行,形成不同形式的树墙或篱状,即是绿篱。
它常用来作境界、空间分隔、屏障、或作为花坛、花镜等背景、增添景色、减轻噪音、净化空气、幽静环境的特殊功能。
绿篱的类型,依作用可分为隔音篱、防尘篱、装饰篱;依观赏价值可分为常绿篱、花篱、观果篱、采叶篱;依本身高矮形态可分为高、中、矮3个类型;依生态习性可分为常绿篱、半常绿篱、落叶篱等。
而在紫荆山公园里比较多应用的是中绿篱。
高绿篱的作用主要用以防噪、防尘、分隔空间之用。
它是等距离栽植的灌木或半乔木,单行或双行排列栽植,不通视线,为规则林带。
设计高度在120—150厘米。
常用树木可选择构树、龙柏、法国冬青、大叶女贞、珊瑚树、油茶、桧柏、簸箕柳、榆树、蜀桧等。
中绿篱在园林建设中应用最广,栽植最多。
设计高度在50—120厘米、宽度不超过1米,多为双行几何曲线栽植,起着分隔大景区内风格不同、主景各异的小园、小景的作用,达到增加绿色质感、美化景观、引人入胜的目的。
中绿篱宜多营建成花篱、果篱、观叶篱。
造篱材料依功能可选栀子、彩叶兰、含笑、木槿、红桑、吊钟花、变叶木、金心女贞、金边珊瑚、小叶女贞、七里香、海桐、大叶黄杨、火棘、枸骨、茶叶等。
矮绿篱用于小庭园、组字及构图案,高度在0、5米以下,宽度在0、4米以内。
园林美与园林艺术读书笔记

《林美与园林艺术》读书笔记
《林美与园林艺术》是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介绍了园林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在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次,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园林艺术的构成要素。
园林艺术是由地形、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多个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每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功能的园林景观。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
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从东方园林到西方园林,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只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价值。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园林艺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园林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园林艺术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只有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人们需求的园林景观。
总之,《林美与园林艺术》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和思考园林艺术的美丽和价值。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后感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but also embodies profoundaesthetic thoughts. The theme of harmony with nature is a prominent feature in Chinese garden design and it hasgreatly influenced my understanding of beauty.中国园林建筑不仅体现了精湛的工艺,还融合了深刻的美学思想。
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我对美的理解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In Chinese gardens, the concept of "borrowed scenery" plays a vital role in creating a sense of depth and expansiveness. Rather than isolating itself from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 Chinese garden seamlessly integrates withits surroundings,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man-made and natural elements. This integration reflects the Chinese belief i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在中国园林中,“借景”的概念在营造深度和广阔感上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园林并不把自己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而是与周边环境无缝融合,模糊了人工和自然元素之间的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是写中国园林美学的历史行程。
作者将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秦、汉以前;
二、魏、晋至唐;三、宋、元、明、清。
作者分别就这三大历史阶段做了一些概括性的美学描述
作者将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以前,在这个阶段里,园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台榭和苑囿。
作者从台榭的历史存在,功能和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期间提及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讨论,并指出最早提出美的定义的是楚灵王的臣子伍举: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伍举对于美的理解,强调了美的功利性,但忽略了美的感性美。
本章中,作者提出了清理、总结古代园林文化遗产的宗旨:“举凡历史地存在的一切园林建筑,不管其所有者的初衷情欲如何(当然也要加以深入的研究),只要有真善美的价值,就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给予肯定的品评和理性的总结。
”
而后作者重点论述了苑囿的形成、孕育母体、具体秉性及其发展。
本节最后,作者指出,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园林虽然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孕育和诞生于经济母胎之中,但是,它的逐步发展乃至成熟,却应该以主要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别是审美需要作为标尺。
以此标尺衡量,作者总结出了一下结论:从严格意义上说,先秦阶段的“圃”、“园”还不能算是属于艺术范畴的园林,因为它只有使用的物质功利价值,而“囿”“苑”才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觞,因为它至少同时具有供人游乐的初步的审美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摆脱了物质需要而体现了某种精神生活的自由性。
读完一部分,中国园林也从先秦的台发展到了汉代的宫苑。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流派繁杂。
直至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园林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个时期总的审美趋势是反对隐逸,园林初期突出经济价值,后来主要用来狩猎等。
这个时期帝王园林主要由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个要素组成,基本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
此时,山水、林木不是主要的审美对象,然而作为主要审美对象的建筑物却在园林广大的面积中占不到应有的造园比例,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审美意识中存在落后层面的矛盾所造成的。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在这个文化心理追求自由解放,富于艺术精神和哲学意味的年代里,不但其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值得重视,而且有关园林的审美意识的飞跃也不容忽视,它和某些社会原因一起,不但促进了苑囿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得不同于苑囿的“适我无非新”的园林类型得以孕育和诞生。
古典园林美学的历史形成,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层面:
一、“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
二、自然审美意思的觉醒
三、禽兽在园林中价值的嬗变
四、山水园林、私家园林的诞生
先说第一个层面。
汉代社会比较安定,思想领域里则是独尊儒术的一统天下,而老庄哲学、隐逸思想并不行时。
西汉淮南小山所写的《招隐士》就历数隐居山泽的可怕、悲苦。
作品结尾处这样写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就留。
”这代表了汉代的一种文化思潮。
到了魏晋时代,就不同了,一统天下分崩了,权威信仰离析了,儒家经学解体了,被以玄学为代表的思潮取代了。
玄学的主要自相来源,就是老庄;而老庄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隐逸哲学。
晋代高蹈遁世的隐逸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企图体内各国归复自然以求得洁身自好。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思想有着否定黑暗势力,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当然,它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副作用,然而这只能说是次要的。
在晋代的审美思潮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陶渊明。
他在《归园田居》诗中饱蘸着真挚的深情,抄早了中国诗史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新的审美境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诞生。
第二个层面上,魏晋时代,“隐逸”、“归复”之风的流行,几乎是和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彻底觉醒同时出现的,或者说二者是互为因果的。
对山水自然美的赏会,俯观仰查,游目骋怀,这在魏晋时代已被视作“名士风流”的重要表征。
是否喜爱欣赏山水自然的美,成了品鉴人品、文品的重要标尺。
到了唐代,山水诗、咏园诗这些馥郁的鲜花终于在艺苑里充分成熟而盛开怒放:一是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异彩纷呈的山水田园诗,对当时和后来的园林美学思想、造园设计乃至园林欣赏心理,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二是一大批诗人特别是大诗人王维、杜甫、白居易等都创作了许多专咏园林并很有价值的诗篇,这说明园林在诗苑的题材领域中真正能占一席之地了,或者说,咏园诗以摆脱了帝王后园的拘囿,引起了士大夫们的广泛关注,它在人们的审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
第三个层面上,无论从个人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还是从整体社会的审美意识来看,对于自然美的肯定、欣赏或艺术表现,总是先动物而后逐步过渡到植物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孩提时代总欣赏不了园林中出花而外的静态之美,却喜欢去动物园观赏狮虎熊豹之类。
只有当年岁渐长,趋于成熟,这才喜爱品赏园林中山水草木的美。
于是,他本人和动物园也逐渐的疏远化,虽然家里或许养一些鸟。
再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的童年和个人的童年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世界各地发现的最早狩猎每组的原始壁画或是原始饰物,都是动物性的。
哈普拉得出一个结论:“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即使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从宏观上说,整个社会审美意识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的,这是同步同位的。
但是审美意识的这种变化,往往是或近或远的落后的,这在一定阶段上不同程度的异步异位。
在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的第一阶段,禽兽仅仅作为狩猎的对象并在园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反映了园林审美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
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后期——汉代,禽兽才部分开始转化为观赏的对象,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在古典园林美的历史形成的第二个阶段——魏晋至隋唐,随着审美意识的自觉与解放,苏浙包括植物在内的山水自然美的真正欣赏的开始,禽兽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在皇家园林中,禽兽由狩猎对象到观赏对象的历史性的嬗变,是园林审美意识的一大飞跃。
在私家园林里,动物的地位已经显得相形见绌,甚至近乎无影无踪了。
第四个层面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气候是什么?是音译意识的风流远播,是欣赏自然美的巍然成风,是诗歌领域里的“山水方滋”,是山水画作为独立品种趋于形成,是“倡神”美学(宗炳《山水画序》)的方兴未艾……这一粒精神气候、审美风尚和文化态势,汇成了一种“时代的趋向”,它对园林艺术的发展起着极为明显的决定租用。
一种新型园林,终于在这种精神气候下孕育诞生了,并不断发展着。
这种类型的园林就是山水园。
第二个历史阶段孕育、诞生和发展的新的园林类型,从题材要素的角度来看,有山水园林;从所有权角度来看,则有私家园林。
晋至唐代,为“隐逸”、“归复”的精神气候、觉醒的自然意识所决定,更多地供狩猎的园林已逐步嬗变为山水园林,同时,私家园林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这些,就是这一历史大阶段的主要的新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