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月亮的浪漫情怀
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酒问月》原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注释:1、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3、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mò):隐没。
4、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5、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全诗翻译: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把酒问月》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题下自注显得滑稽,友人自己不问而叫别人问月,饶有趣味。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
古朗月行的唐诗

古朗月行的唐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是一首唐代诗歌名篇,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月光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由与志向的执着追求。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解读《古朗月行》,探讨其主题、意境以及艺术特色。
诗歌的题目《古朗月行》传神地描绘了一个清秀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天空,神秘地投射出光芒。
古代人们常常将月亮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存在,它象征着美好、诗意和神奇。
这首诗歌中的月光就像是一个启示,带领着诗人展开了一次对自然的探索之旅。
《古朗月行》开头即写到“霜凋大地草,叶落秋风树”。
这里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表现出大地的肃杀萧瑟之气,同时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诗人却将这种凄凉借助月光的温柔将其转化为一种美好的神秘感受。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继续描绘了月光下的山水景色,表现了自然的宏伟壮丽和浪漫神秘。
整首诗歌的氛围充满了虚幻和超现实感,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中。
他在月光下漫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奇幻,同时也融入了大自然的美妙气息。
这种超脱现实的感受让人产生了一种无限遐想和思索,读来仿佛能够感受到月光下的宁静与美妙。
李白的诗歌一向以豪放、奔放和直抒胸臆著称,而《古朗月行》却展现了他另一面的才情——温柔、柔情和细腻。
他用平淡而又精妙的语言,绘画所见所感,将自己的心灵呈现于世人面前。
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敬仰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借用了古代传统的诗意和意象,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古朗月行》的语言优美而又精湛,用词简练而又富有诗意。
诗歌中的意象细腻而又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整首诗歌的结构严谨而又通达,节奏轻快而又流畅。
诗人灵活运用对仗、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不失柔情细腻的味道。
李白的《古朗月行》是一首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赞美之作。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通过月夜乘舟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通过月夜乘舟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作于李白年轻时期初离蜀地之时,大约在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这首诗以峨眉山月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月夜乘舟的情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不舍之情。
一、作品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重庆、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以凝练的写景手法,使读者沉浸于峨眉山的月影清光、平羌江的淙淙江声,以及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迅驶之中。
全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题记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描写酒﹑月﹑剑等意象的可谓比比皆是;综观李白的人生,我们也可以看到,酒﹑月﹑剑及与之相关的诗几乎包含了他生命的全部。
因此,要读懂李白,就应该从这三个关键字入手。
月亮最富有诗意,最让他心旌摇动,才思不绝;饮酒能涤荡他胸中的块垒,消愁释怀;舞剑是他外部的摧发,个性得以张扬;所以,他写起诗来,往往落笔天外,纵横捭阖,清新俊逸,自然天成。
唐诗是诗歌的珠穆朗玛峰,而李白又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因此,可以说,李白就是巅峰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多首,相对许多多产诗人来说并不算多,但他的诗作却熠熠生辉, “光芒万古长”。
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李白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且积极进取,他总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从《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篇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就是代表。
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被玄宗召入长安,短暂的长安生活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济苍生”的伟大抱负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于是,难以言状的痛苦与愤懑郁积其胸。
“愤怒出好诗,情乱出文学。
”他愤怒了,感情错乱了。
于是,便有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著名诗篇。
它们或仰怀古人雄,或逸兴壮思飞,或自悲身世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
此后,李白过着流浪漂泊的生活,他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表达出了他那种酷爱自由、放荡不羁的情怀。
回归大自然,热切拥抱大自然才是他的归宿。
那奇险的山川与他那不羁的性格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完成了他傲岸人格的升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
诗人以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挥洒,摄人心魄。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一说到李白,最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的是他的《静夜思》,这首诗,作者以“月”作为中心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思乡之情形象化。
千百年来,不知曾激起过多少他乡游子的深切共鸣。
“明月”也成了诗人们公认的乡情的寄托。
李白对月情有独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甚至载有“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故事。
李白的诗歌,既有《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专题咏月诗篇,更有许多散见在其它诗篇中的咏月佳句。
“月亮”已成了李白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也是他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
他给我们创造了意蕴十分丰富的月亮意象。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物外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艺术境界,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的具体的审美图景。
李白是咏月圣手,他所创造出的月亮意象,或造境或喻人,或寄意或探理,十分丰富而幽美。
一以月造境月亮是一种自然物象,她本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阴晴圆缺,自有她自身的运行规律。
然而诗人们却往往在客观存在的月亮身上,结合其它的景物描写,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月夜景色,为人物活动提供适应感情表达的场景。
营造宏阔之境李白善于利用月亮营造宏阔壮丽的意境。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写月亮把影子投在水里,像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云气簇拥而来形成海市蜃楼,真是新奇美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一轮明月从天山喷薄而出,云海苍茫,空阔辽远,无边无际,是何等的雄伟壮观!“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月亮趁着长风从海面飞渡过来,诗人不禁举起酒杯邀月中仙子共饮,这又是多么的超凡脱俗。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望庐山瀑布》)无边海风浩荡而来,月光辉映在空阔的江面上,真是风月无边啊!以上诗句,诗人都将“月”与“海”并提,辅以“风”“云”,给人展现了一幅幅开阔宏丽,包容万象的奇丽画面,形成一种超越鸿蒙,笼盖宇宙的非凡气势,让人一读顿觉心胸开阔,逸兴遄飞。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欧阳学文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用月亮表达爱意的诗句

月下浪漫:五首用月亮表达爱意的经典诗句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浪漫和爱情。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用月亮表达爱意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五首经典诗句,感受那用月亮描绘出的爱意与浪漫。
第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张继以月落为引子,描绘了一幅秋夜思乡的画面。
月落与乌啼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寂静而又深沉的氛围。
而江枫渔火则象征着孤独与思念,夜半钟声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
第二首: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思乡之情的经典表达。
明月光与地上霜相互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描述,更是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光成为诗人思念的载体,见证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第三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热闹与繁华。
玉壶光转则象征着月光的流转,与一夜鱼龙舞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华美而又热烈的氛围。
而这种氛围也为后面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感转折提供了有力的铺垫。
第四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的这首词以月上柳梢头为引子,描绘了一个浪漫的夜晚。
月上柳梢头的描述既表现了月光的柔和,又表现了柳树的生机,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温馨的氛围。
而人约黄昏后的描述则将这种氛围推向了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首: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这首词中,秦观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描绘了一个七夕之夜的浪漫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的浪漫情怀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
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关键词:浪漫情结纯洁之情思念之情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
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
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
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
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原来中国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
《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国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
①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
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
”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
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
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
“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
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
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
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
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
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
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
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
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
”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
”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
”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
“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
”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
“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
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
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
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
写下了一首《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
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
孤灯一盏,灯光如豆。
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
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
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
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
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
他有名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
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
使他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
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
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心的朋友。
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
”⑨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
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
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
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①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②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③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④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⑤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⑥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