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值范围 - 社会统计学

合集下载

社会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统计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统计学中,用来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是()。

A. 众数B. 中位数C. 均值D. 方差答案:C2.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描述统计学的内容?()A. 数据收集B. 数据整理C. 数据分析D. 数据预测答案:D3. 在统计学中,用来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是()。

A. 标准差B. 均值C. 众数D. 中位数答案:A4. 以下哪个概念不是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A. 人口数量B. 收入水平C. 股票价格D. 家庭结构答案:C5. 社会统计学中,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度的指标是()。

A. 相关系数B. 回归系数C. 标准差D. 方差答案:A6.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社会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A. 问卷调查B. 观察法C. 实验法D. 文献分析答案:C7. 在统计学中,用来衡量数据集中程度的指标是()。

A. 标准差B. 均值C. 众数D. 中位数答案:B8. 以下哪个选项是社会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整理方法?()A. 频数分布表B. 回归分析C. 假设检验D. 相关分析答案:A9. 社会统计学中,用来描述一组数据分布形态的指标是()。

A. 偏度B. 峰度C. 均值D. 方差答案:A10. 以下哪个概念是社会统计学中用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的?()A. 标准差B. 均值C. 众数D. 中位数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统计学中,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指标包括()。

A. 均值B. 众数C. 方差D. 标准差E. 中位数答案:ABDE2. 以下哪些是社会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A. 描述性分析B. 推断性分析C. 回归分析D. 假设检验E. 相关分析答案:ABCDE3. 社会统计学中,用来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包括()。

A. 标准差B. 方差C. 偏度D. 峰度E. 极差答案:ABE4. 以下哪些是社会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A. 问卷调查B. 观察法C. 实验法D. 文献分析E. 访谈法答案:ABDE5. 社会统计学中,用来描述一组数据分布形态的指标包括()。

社会统计知识点总结

社会统计知识点总结

社会统计知识点总结一、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规律和数量变化等内容。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等步骤。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统计报告、统计分析和统计推断等内容。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等内容。

社会统计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社会统计、文化统计等内容。

二、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是社会统计学研究的第一步,它是获取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

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抽样、实验、观察、测量等内容。

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电话调查等方式获取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抽样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它可以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方式获取代表性的样本数据。

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它可以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来获取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观察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它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来获取数据。

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来获取数据。

三、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是社会统计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数据分析的技术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

描述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和计算的过程,它可以通过频数分布、比例分布、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推断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推断和预测的过程,它可以通过抽样误差、置信区间、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推断数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卢淑华)第一章社会学研究与统计分析一、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随时掌握)随机性、统计规律性;二、统计学的作用:为社会研究提供数据分析和推论的方法三、统计分析的作用及其前提。

四、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1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分析方法2 、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五、不同变量层次的比较;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定义、数学特征、运算特性、涵盖关系、等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一、统计图表,熟悉不同层次变量对应的分析图表,不能混淆。

尤其是直方图的意义。

二、标明组限与真实组限的换算,重要。

三、集中趋势测量法1 、定义、优缺点、注意事项;2 、众值: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3 、中位值:定义、计算公式(频数和比例两种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4 、均值:定义、计算公式(分组与加权)、解释、运用,注意事项;5 、众值、中位值和均值的关系及其相互比较,会用众值和中位值估算均值;四、离散趋势测量法1 、定义、优缺点、注意事项,与集中趋势的关系;2 、异众比例: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3 、质异指数:定义、计算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4 、四分位差:定义、计算公式(频数和比例两种公式)、解释、运用,注意事项;要会举一反三,如求十分位差、以及根据数据求其在总体中的位置。

5 、方差及标准差:定义、计算公式(分组与加权)、解释、运用,注意事项;第三章概率一、概率:就是指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随机现象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二、概率的性质: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O ;2 、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3 、随机事件的概率在O 一1 之间;三、概率的计算方法:1 、古典法:计算等概率事件,P 一有效样本点数/样本空间数;2 、频率法:求随机事件在多次试验后的极限频率。

3 、概率是理论值,只有一个,频率是试验值,不同的试验有不同的频率。

四、概率的运算:会画文氏图1 、加法公式:两个或多个随机事件的求和概率‘2 、乘法公式:两个或多个随机时间共同发生的概率。

社会统计学重点知识梳理

社会统计学重点知识梳理

《社会统计学》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本章是对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对概要性介绍。

通过本章对学习,首先使学生熟悉到学习这门课程对重要意义和作用,激发其学习对踊跃性和主动性。

其次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大体对了解,并掌握其中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为后面对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变量及变量层次[教学难点]:统计和统计学对含义[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内容]: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变量及变量层次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一统计的含义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长的历史。

在外语中,统计一词与国家一词来自同一词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

最初,统计只是为统治者管理国家对需要而搜集资料,弄清国家对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

(如早在古代奴隶制的国家,由于赋税、徭役、征兵对需要,就开始了人口、土地等的记录和简单的统计工作。

今天,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在不同场合,其可以具有不同含义。

一般来说,统计一词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指统计工作,即调查研究,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二指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三指统计学这门学科,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

其中,前两种含义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指的是统计的实践活动,统计学则指理论研究。

二统计学的含义一、概念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数据的收集是取得统计数据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对基础。

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统计数据的整理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

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对过程。

《社会统计学》人大版

《社会统计学》人大版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 调查、统计分析、统计预测等
社会统计学的应用领域:社会 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 等
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 对象:社会现象和 问题
研究范围:包括人 口、教育、就业、 收入、健康、犯罪 等社会领域
研究方法:采用定 量和定性相结合的 方法,包括描述性 统计、推论统计、 实验设计等
数据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推 论性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等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统 计量:平 均数、中 位数、众 数、标准 差、方差 等
数据的分 布:正态 分布、偏 态分布、 峰度、偏 度等
数据的集 中趋势: 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等
数据的离 散程度: 标准差、 方差等
数据的分 布形状: 直方图、 箱线图等
添加标题
显著性水平:用于 判断假设检验结果 的标准,通常为 0.05或0.01
添加标题
双尾检验:同时检 验两个方向的假设, 适用于对称分布的 数据
添加标题
单尾检验:只检验 一个方向的假设, 适用于非对称分布 的数据
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
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数据的平均值,判断它们是否 存在显著性差异
社会统计学PPT大纲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单击添加目 录项标题
社会统计学 概述
社会统计学 的理论基础
社会统计学 的技术方法
社会统计学 在各领域的
应用
社会统计学 的前沿和发
展趋势
添加章节标题
社会统计学概述
定义和概念
社会统计学:研究社会现象的 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 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社会统计学》PPT课件(110页)

《社会统计学》PPT课件(110页)

《社会统计学》PPT课件(110页)一、引言社会统计学是研究社会现象数量特征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社会统计学的定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二、社会统计学的定义社会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描述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社会数据,揭示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社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社会数据,了解社会现象的实际情况。

2. 实验研究法:在控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3.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社会现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4. 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

5. 统计模型法:运用统计模型,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分析,预测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社会统计学数据来源1. 政府统计部门:提供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社会经济数据。

2. 学术研究机构:发布学术研究报告,提供社会现象的定量分析结果。

3. 社会调查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收集社会数据,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4. 新闻媒体:报道社会现象,提供社会数据的实时更新。

5. 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历史文献,为研究社会现象提供数据支持。

五、社会统计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1. 社会经济领域:分析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经济现象,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3. 社会问题领域:分析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环境污染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4. 社会发展领域: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5. 社会管理领域:分析社会管理现状,为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持。

社会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数量特征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定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决策依据,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统计学基本公式及社会统计学复习整理及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基本公式及社会统计学复习整理及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12231 3.322log 4×6i i i i i i i i i i i i u l u l u l u ll Rh N h R N AA B =-+-==+=+=====+第三章、组距 h (上限 下限)2、组中值 m 或 m 、斯特奇斯公式 (:组距 :全距 :总体单位)频数频率、频数密度 频率密度组距组距标准组距5、折合系数实际组距标准组距频数实际频数折合系数、基尼系数 G 111111n n i i i ii i PI P I --++===-∑∑ 或 G(i i P 是横轴上的累积百分数;I 是纵轴上的累计百分数)洛仑兹曲线P iI iAB1(2))(1)1221222d d X X X N fXX fN NN NN F L ==++-=+∑∑∑第四章1、算术平均数()()未分组资料 分组资料 注:对于单项数列分组,X即为变量值,若为组距式分组,则X为组中值 f:各组频数2、中位数(M 未分组资料 若N为奇数,则取第位上的变量值为中位数,若为偶数,则取第 位和第位上的两个变量值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分组资料 M 112h h L : 2m m d m m m m m N F U f f f F F N---⨯=-⨯或 M 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 小于中位数所在组的各组频数之和(向上累计) h : 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U: 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 包括中位数所在组的各组频数之和(向上累计) 注: 中位数所在组由确定11111111133333334h :h 34h :N F l f F l f NF l f F l -=+⨯-=+⨯3、四分位数(1)第一四分位数 Q :小于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各组累计频数(向上累计) 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第一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2)第三四分位数 Q :小于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各组累计频数(向上累计) 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3311212h 1h :h 5o o o oo o f L L ∆=+⨯∆+∆∆∆下限 :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第三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4、众数(M )()未分组资料 先将所有数据顺序排列,观察某些变量值出现的次数最多,这些变量值就 是众数(2)分组资料 M 众数所在组的下限:众数所在组频数与前一组频数之差 :众数所在组频数与后一组频数之差 :众数所在组的组距、几何平均数11lg lg anti(lg )(2)1lg lg anti(lg )g g g g g gg g g X Nf X NX ========∑∑(M )()简单几何平均数 M 或 M M M 加权几何平均数M 或 M M M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则为组中值3112316)(1)111111...(2):312=23h h N h d o g h N Q Q NX X X X XNNf XX f X X -==++++==-≥≥-⋅∑∑、调和平均数(M 简单调和平均数(未分组) M 加权调和平均数(分组)M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为组中值 各组频数7、各种平均数的关系2M M M M 第五章、全距 R=X X 、四分位差 Q D、平均差=2=::X X Nf X XfX f X f -⋅-⋅∑∑(1)未分组资料 A D ()分组资料 A D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为组中值 各组频数4、标准差(S)(1)未分组资料(2)分组资料 注:若为组距式分组,为组中值 各组X X S-频数5、标准分 Z=社会统计学复习整理一、变量的测量层次61(2)37=1:83(o o oR R M M M o d o R X X SXN f f NNf X M X M X M S Sαα⋅⋅=-⋅=----==A D 、变异系数()全距系数 V =A D平均差系数 V =()标准差系数 V 、异众比率(非众数的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值) V R 众数的频数、偏态系数())偏态=二、判断变量层次的技巧1.首先所有的变量都是定类变量。

第6章-3第6章-2参数估计(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学)

第6章-3第6章-2参数估计(社会统计学)(社会统计学)

/2
-za/2
0
za/2
P( Z Z Z ) 1
2 2
P( Z
2
X

Z ) 1
2
n
P( x Z
2

n
x Z
2

n
) 1
区间[ X -Z α /2
≤ μ ≤ X + Z α /2 ]为待估参 n n
P X Z / 2 X Z / 2 1 n n
置信度为 1 的区间估计为 :
X Z / 2 , X Z / 2 n n
要求:n≥50,
S
例:某社区受教育程度的总体分布、方差都不知道。根据
2.37,2.93
2
95% 所以在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该厂女工平均从事 家务劳动时间的双侧置信区间为[2.37,2.93]。 [2.44,2.87]
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练习)
【例】假定2009 解:已知X~N(,82),x=78, n=10, 1- 级“社会统计学 = 0.95,Z/2=1.96 ”考试成绩服从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正态分布,从 2009 级同学中随 x Z 2 , x Z 2 机抽取 10 个同学 n n ,计算其平均成 8 8 绩为 78 分。已知 78 1.96 ,78 1.96 10 10 总体标准差 =8 73 .04 ,82 .96 分,试估计全部 2009 级同学的平 我们可以95%的概率保证2009级同学的 均成绩,给定置 平均分数在73.04~82.96分之间 信水平为0.95。
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区间或置信区间, 相对而言比参数的点估计要精确的多。这种估计方法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0%(289/357) 19.0%(68/357)
100.0% (357)
从上表可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被调查者绝大多
数(占95.8%)是投票的,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的被调 查者虽多数也参与投票(占67.9%),但后者参与投票的百 分比远小于前者;前者只有4.2%弃权,而后者则有32.1% 弃权。两相比较可知,受教育程度不同,参与投票的行
第十二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 相关关系及种类 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社会上,许多现象之间也都有相互联系,例如: 身高与体重、教育程度和收入、学业成就和家庭环境、 智商与父母智力等。在这些有关系的现象中,它们之 间联系的程度和性质也各不相同。
大学以上
大学以下
60.0%(100/167) 60.0%(114/190) 40.0%(67/167) 40.0%(76/190)
100.0% (167))
100.0% (190)
60.0%(214/357) 40.0%(143/357)
100.0% (357)
2. 相关方向:正相关和负相关 所谓正相关关系是指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一变
量的值也增加。例如,受教育水平越高找到高薪水工作的 机会也越大。而负相关关系是指一个变量的值增加时,另 一变量的值却减少。例如,受教育水平越高,理想子女数 目越少。要强调的是,只有定序以上测量层次的变量才分 析相关方向,因为只有这些变量的值有高低或多少之分。 至于定类变量,由于变量的值并无大小、高低之分,故定 类变量与其他变量相关时就没有正负方向了。
由于数学手段的局限性,我们以学习线性相关为主。在 统计学中,通过分段处理线性相关也可以用于处理曲线相 关。
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分析
本节内容: 1. 列联表 2. 消减误差比例 3. λ系数 4. τ系数
1. 列联表
列联表,是按品质标志把两个变量的频数分布进 行交互分类,由于表内的每一个频数都需同时满足两个 变量的要求,所以列联表又称条件频数表。
投票行为
受教育程度X
Y 大学以上 大学以下
投票
160
129
289
弃权
7
61
68
合计:
167
190
357
投票行为Y
投票 弃权
受教育程度X
大学以上
大学以下
95.8%(160/167) 67.9%(129/190) 4.2%(7/167) 32.1%(61/190)
100.0% (167)) Nhomakorabea100.0% (190)
3. 因果关系与对称关系
因果关系中两个变量有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之分:
(1)两个变量有共变关系; (2)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 (3)两个变量的产生和变化有明确的时间顺序,前者 称为自变量,后者称为因变量。 表现为对称关系的相关关系,互为根据,不能区分自 变量和因变量,或者说自变量和因变量可以根据研究目的 任意选定,例如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
自己志愿
快乐家庭 理想工作 增广见闻
总数
知心朋友志愿
快乐家庭 理想工作
增广见 闻
28
9
3
2
41
7
2
4
4
32
54
14
总数
40 50 10 100
两个边际分布:
条件频数表中各频数因基数不同不 便作直接比较,因此有必要将频数化成 相对频数,使基数标准化。这样,我们 就从频数分布的列联表得到了相对频数 分布的列联表(或称频率分布的列联表)。 下表是r×c相对频数分布列联表的一般 形式。
为不同,因此两个变量是相关的。
[例A2]试把下表所示的频数分布列联表,转 化为相对频数条件分布列联表和自变量受到控制 的相对频数条件分布列联表,并加以相关分析。
投票行为 Y
受教育程度X
大学以 上
大学以 下
投票
100
114
214
弃权
67
76
143
合计:
167
190
357
投票行为Y
投票 弃权
受教育程度X
本书第十章提出了两总体的检验及估计的问题,这 意味着我们开始与双变量统计方法打交道了。双变量 统计与单变量统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客观事物间的 关联性开始披露出来。这一章我们将把相关关系的讨 论深入下去,不仅要对相关关系的存在给出判断,更 要对相关关系的强度给出测量,同时要披露两变量间 的因果联系,其内容分为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这两个 大的方面。
r×c相对频数分布列联表的一般形式
在相对频数分布列联表中,各数据为各分类 出现的相对频数(或者频率)。将频数 化成相对 频数 有两种做法:
①相对频数联合分布
两个边际分布

②相对频数条件分布

r×c相对频数联合分布列联表
控制X,Y相对频数条件分布列联表
控制Y,X相对频数条件分布列联表
[例A1]试把下表所示的频数分布列联表,转 化为自变量受到控制的相对频数条件分布列联 表,并加以相关分析。
4. 单相关和复相关 从变量的多少上看,单相关只涉及两个变量,亦称二元
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复相关,亦称多 元相关。 5.直线相关和曲线相关
从变量变化的形式上看,如果关系近似地表现为一条直 线,称为直线相关或线性相关;如果关系近似地表现为一条 曲线,则称为曲线相关或称为非线性相关。
例如,某区调查了357名选民,考察受教育程度与投 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将所得资料作成下表,便是一种关 于频数的列联表。
2×2频数分布列联表的一般形式
习惯上把因变量Y放在表侧,把自变量X放在表头。 2×2列联表是最简单的交互分类表。 r×c列联表 r(row)、c(column)
r×c频数分布列联表的一般形式
第一节 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 相关程度
完全相关,指变量之间为函数关系;完全不相关指变 量之间不存在任何依存关系,彼此独立。不完全相关介于 两者之间。不完全相关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由于数学手段上的局限性,统计学探讨的最多的是定 距—定距变量间能近似地表现为一条直线的线性相关。在
统计中,对于线性相关,采用相关系数(记作r)这一指标 来量度相关关系程度或强度。就线性相关来说,当r =l 时,表示为完全相关;当r =0时,表现为无相关或零相 关;当0< r <1时,表现为不完全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