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动物的耳朵-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青

合集下载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全册备课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全册备课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1.动物的眼睛教学目标1.了解马、羊、牛等动物眼睛所长位置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眼睛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眼睛的特点。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多种动物的眼睛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4.懂得要珍爱生命,爱护小动物。

一.导人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展示多种动物的眼睛,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马、羊、牛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这种特点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一)教师出示马、羊、牛的图片,引导学学生观察思考。

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并总结出:这些动物的眼睛都长在头部的两侧。

2.教师继续提问:"还有哪些动物的眼睛具有这样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总结出食草动物眼睛的共同特点。

(二)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帮助?”1.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导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进行模拟活动,并将活动观察到的视线范围按要求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3.待学生汇报、展示活动记录后,教师小结:动物的眼晴长在头部的两侧比长在头部正前方能看到的视线范围要大。

●其他动物是怎样用眼睛感知环境的?1.教师出示猫眼的瞳孔组图.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猫眼的瞳孔。

2.教师出示不同时刻时猫眼的瞳孔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猫眼的瞳孔在不同时刻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中。

3.待学生展示记录后,教师小结:“猫眼的瞳孔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不断变化。

光线强时,猫眼的瞳孔收缩成一条缝;光线弱时,猫眼的瞳孔会放大、变圆。

”4.教师继续提问:“其他动物的眼睛长在什么位置?具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或视频,指导学生观察比目鱼、青蛙、猫头鹰等动物。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许多动物能够通过视觉器官感知环境。

”三、拓展活动了解蝙蝠是怎样确定物体位置的?1.教师出示蝙蝠夜间捕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蝙蝠在黑夜里靠什么确定物体的位置?2.教师指导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耳朵 (2)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耳朵 (2)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耳朵1. 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了解到不同动物的耳朵的外形和功能。

学生将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知识:•动物的耳朵的形状和功能的基本知识;•动物的耳朵适应环境的能力。

3. 教学内容3.1 知识点 1:动物耳朵的形状和功能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耳朵,比如老虎、兔子、熊猫、豹子等的耳朵外形和功能。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学习到动物耳朵的形状和功能,了解不同动物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如老虎的耳朵可以听到远方的声音、兔子和熊猫的耳朵可以旋转、豹子的耳朵可以像雷达一样,锁定猎物的位置等。

3.2 知识点 2:动物耳朵适应环境的能力1.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动物的耳朵,比如雪地、沙漠、林地等,展示不同环境下动物的耳朵形状和功能的变化。

2.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耳朵的形状和功能如何帮助动物适应不同环境。

3.3 动手实验1.制作纸板马的耳朵,通过观察动物耳朵和学习到的知识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和设计耳朵的过程。

2.观察学生的实验成果,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过程。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设计和实验经验。

4. 教学方法1.图片、视频展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动物的耳朵外形和功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讨论耳朵的形状和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动手实验: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动物耳朵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5.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评估学生对于动物耳朵的形状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2.课后分发问卷,收集学生对于本次教学的反馈和建议,以便对后续课程的教学进行改进。

6.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了解到了动物耳朵的形状和功能,并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掌握了制作耳朵的技能。

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耳朵,让学生明白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

《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

《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1活动目标:1、分辨动物耳朵的不同位置,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它们的主要特征。

2、通过绘画,了解耳朵的重要性(美观、听音的作用)。

3、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1、兔子、大象、熊等照片。

2、蜡笔,绘画纸。

活动过程:一、观察与演示。

1、今天天气真好,三个小动物到公园里去玩,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谁?2、兔子(背面):我是谁?你们怎么知道我是小兔的呢?(有长长的耳朵)我得耳朵长在哪里呢?(耳朵长在头顶上)3、大象(背面):我是谁?你们怎么知道我是大象的呢?(有长长的鼻子)小兔的长耳朵在头顶上,我的大耳朵长在哪里呢?(在头的两边)4、小熊(背面):又来了一位小动物,它的耳朵在长在头顶上吗?在两边吗?那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呢?(头的两个角上)你们猜猜我是谁?小结:三个小动物,它们的耳朵都长的不一样,兔子长在头顶上;大象长在两旁边;小熊长在两个角上。

请你们用手势做一做三个小动物的耳朵不同的位置。

二、创作讨论。

1、三个小动物走着走着来到了动物园,可是当它们到动物园后,才发现它们的耳朵丢了。

它们很着急,没了耳朵怎么听声音啊!那我们一起去帮他们找耳朵吧!2、老师画轮廓、五官。

兔子:小白兔,红眼睛,三瓣嘴,长耳朵。

小白兔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呀?(头顶上)请你来试试。

大象:小眼睛,长鼻子,还有两只大耳朵,长在两边像扇子。

请幼儿画。

小熊:小灰熊,凸鼻子,两只眼睛圆又小,还有两只小耳朵,长在头上像个角。

请幼儿画。

三、幼儿创作。

1、还有许多的小兔、小熊、大象和小动物都忘记了带自己的耳朵,请帮他们找到耳朵一起去公园玩。

2、给小动物们穿好衣服,这样它们才可以漂漂亮亮的去公园玩。

四、展示交流。

1、动物们找到了耳朵了没有?它们的耳朵在哪里?2、小动物们说,耳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朋友,有了它就能听声音,使我们变的美丽。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

完整版)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打印版)第一课:动物的眼睛本课旨在让幼儿了解动物眼睛的特点和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

教学重点是了解各种动物的眼睛特征,感知眼睛的特点和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利用动物眼睛特点发明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老师出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

”引导幼儿猜测是什么,最后揭晓答案为“眼睛”。

二、猜猜这是谁的眼睛?老师展示动物眼睛的图片,让幼儿猜测是哪些动物的眼睛,并让幼儿用好听的话描述这些眼睛的样子。

最后揭晓答案。

三、你知道动物眼睛的本领吗?1、看视频,了解越黑越灵敏的眼睛观看猫头鹰的视频,让幼儿了解猫头鹰的眼睛特点。

提问猫头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看得很清楚,以及像猫头鹰这样的动物还有哪些。

2、看视频,了解动物的复眼观看蜻蜓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蜻蜓有多少双眼睛以及为什么蜻蜓有这么多眼睛。

3、看视频,了解能变方向的眼睛观看蜥蜴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蜥蜴的眼睛特点,以及为什么蜥蜴要有这样的眼睛。

提问还有哪些动物的眼睛也会变方向。

4、看视频,了解其他动物的眼睛观看其他动物的视频,让幼儿了解更多动物眼睛的特点。

小结:大自然真是奇妙,动物们的眼睛不仅形态各异,为了生存,他们的眼睛都有了不同的本领。

四、小小发明家老师介绍科学家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的工具,让幼儿思考如果自己是科学家,会利用动物眼睛的特点发明什么样的工具。

课堂小结:希望幼儿能够用自己学到的本领,长大后发明出许许多多有趣有用的工具。

案例反思:文章已经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了每段话,使文章更加流畅易懂。

第二课:动物的耳朵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小动物的耳朵特点。

教学难点:制作动物的耳朵,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动物的耳朵》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动物的耳朵》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动物的耳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动物的耳朵外形及功能。

2. 理解动物耳朵结构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耳朵外形与功能的基本知识。

2. 各种动物的耳朵特点及适应环境。

3. 动物的听觉原理及其保护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放映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动物耳朵的兴趣。

2. 学习:介绍不同动物的耳朵形态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的耳朵特点。

3. 活动: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选择一种动物的耳朵进行模型制作,展示并分享制作过程。

4. 深化:鼓励学生围绕动物的听觉原理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体会动物的耳朵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5. 总结:请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图片、视频展示: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不同动物的耳朵特点。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制作模型: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讨论分享: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

五、资源准备:1. 相关图片、视频资源。

2. 各种动物的耳朵模型制作材料。

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空间及时间安排。

六、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及成果,评价其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评价,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表达见解的能力。

3.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小测验或问答评价。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参与度不高时,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设置小组辅导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3. 在总结中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动物的耳朵》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

《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

《动物的耳朵》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动物的感觉器官》第三节《动物的耳朵》。

详细内容包括:耳朵的结构与功能,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耳朵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及其适应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耳朵的结构与功能,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耳朵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耳朵结构模型,挂图,实物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个耳朵结构模型,学生用显微镜,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动物的耳朵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耳朵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2. 新课导入:通过耳朵结构模型,讲解耳朵的结构与功能,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耳朵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及其适应性。

5. 实践操作: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耳朵结构,进一步加深对耳朵结构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动物的耳朵》2. 内容:耳朵的结构与功能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听觉的形成过程耳朵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2)列举三种不同动物耳朵的特点,并分析其适应性。

(3)解释听觉的形成过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较好,但对听觉形成过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耳朵疾病及其治疗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医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他感觉器官的发展变化。

动物的耳朵-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动物的耳朵-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动物的耳朵-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动物的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不同动物的耳朵结构与适应环境的关系。

3.启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动物的耳朵结构2.不同动物的耳朵结构与适应环境的关系3.观察讨论动物耳朵的特点和功能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动物的耳朵。

2.通过展示图片或使用实物模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观察动物的各种耳朵,让学生互相描述和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耳朵。

2. 观察及讨论(20分钟)1.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动物的耳朵特点和功能,并说明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展示图片或使用声音模拟器等工具,在班级中模拟不同环境(例如森林、草原、水中等),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对动物耳朵的影响。

3.让学生观察现实中的动物和动画片或视频中的动物,描述它们的耳朵特点和功能。

3. 课堂讲解(15分钟)1.讲解动物耳朵的结构、位置和功能。

2.分析不同种类动物的耳朵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观察动物的耳朵,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习性。

4. 操作体验(15分钟)1.让学生在小组中选择一个动物,进行观察和讨论,记录该动物的耳朵特点和其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5. 回顾(5分钟)1.教师总结本课程的关键点和难点。

2.让学生回答本课程的重点问题,检查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耳朵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适应不同环境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分类和比较不同动物的习惯,并帮助他们培养描述、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趣味性,设计趣味性强、易于理解的形式和材料。

动物的耳朵-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动物的耳朵-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动物的耳朵-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动物的耳朵的形态特征3.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感受不同声音对于耳朵的影响教学重点1.动物的耳朵的形态特征2.动物的耳朵对声音的感知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声音对耳朵的影响2.学生对于动物耳朵的理解和认知教学准备1.松鼠、狗、老虎模型等资料2.松果饼干、水果等食物3.活动室或教室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1.让学生听一首宁静的音乐,然后就音乐的感染力、心情等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音乐对情感的影响。

2.导入主题,讲解动物的耳朵是动物的特殊器官,它们可以让动物感受到不同种类的声音。

通过给学生看一些图像或者让学生自己发挥,让学生尝试描述不同动物的耳朵。

3.学生根据所看东西进行实验,并回答一系列问题,比如不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如何被耳朵感知的等等。

2.重点讲述1.针对不同的耳朵形态,讲解不同动物的体型、情境、环境、习性等。

2.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讲解声波的工作和产生的原因、耳朵如何感知声音等等。

3.小组形式进行活动1.带着小组,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形状与种类的耳朵和不同声音。

2.让学生进行匹配活动,匹配各个小组所提供的不同种类的动物与相应的耳朵和声音。

3.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方法分辨形状、耳朵、速度、音符高低、不同声音等。

4.结束课程1.不同的时候,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中记录所学的内容,需要完善的、需要思考的或者能够复述的。

2.总结课程,对学生的有关知识进行反馈,提醒学生与家人进行会谈,以补足那些尚未学完的学科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同学们了解了不同动物的耳朵是如何起作用的,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对于耳朵的影响。

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动物的知识,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相关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耳朵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耳朵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探索动物耳朵的兴趣。

2、初步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动物的耳朵,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小兔、大象、小熊、小鸡、小狗、小马、小鱼的图片
活动流程:
一、猜猜它是谁
1、出示小兔的背影,猜猜是谁来了?
小结:原来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小朋友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出示被遮住一半的大象,猜猜又来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结:原来大象的耳朵大大的长在头的两边,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我们小朋友的耳朵长在哪里?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现在谁来了?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长在哪里?(小熊的耳朵是半圆形的,长在头角上)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角上的?
5、原来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但是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听觉。

二、探索其它动物耳朵的兴趣
1、看又来了一只小鸡,咦,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只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可以听到声音。

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只有内耳,没有外耳?
三、扮演小动物
1、今天我们知道了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的长的位置不一样,有的形状不一样,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耳朵,是什么样的?长在哪里的?想不想来做一做,学一学?
2、幼儿动手制作,扮演小动物。

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长在什么位置?形状又是怎样的?
3、小动物狂欢
哇,有这么多小动物,我们和小动物一起唱歌跳舞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