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教学方案】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示范教案

【教学方案】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示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认识到朋友对自己的影响。
2. 培养学生主动交往、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讲解友谊的重要性,引出主题。
2. 课堂活动一:分享朋友故事,感受友谊的力量。
3. 课堂活动二: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提高沟通能力。
4. 课堂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价值,珍惜身边的朋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会到友谊的力量,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2. 难点:培养学生主动交往、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人沟通。
2.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享朋友故事,让学生从中感悟友谊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友谊的案例、故事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课件等。
3. 小组合作工具:任务卡、计时器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友谊的重要性,引出主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学生分享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和经历,谈谈朋友对自己的影响。
二、课堂活动一:分享朋友故事,感受友谊的力量(1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友谊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
2. 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朋友故事,谈谈朋友之间的互助和陪伴。
3. 教师总结,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朋友。
三、课堂活动二: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提高沟通能力(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结交新朋友?怎样提高沟通能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3.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出提高沟通能力的要点。
四、课堂活动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0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友谊的珍贵、知音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呵护友谊。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如何与他人建立和呵护友谊,学会关爱、尊重和理解朋友。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友谊观念的认识,培养人文底蕴。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交际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悟友谊的珍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有朋自远方来》这一章节所传达的友谊的珍贵和知音的含义。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一开始并不容易理解,但通过故事、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他们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感悟。
课堂上,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听到《伯牙绝弦》的故事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也发现,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和维护友谊,学生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有时候他们的理解还比较表面,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讨论。
-将友谊的理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在实际中建立和维持友谊,需要教师设计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主动交友、热情待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沟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学习如何礼貌待客,了解待客的基本礼仪。
2.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如何组织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热情待客、礼貌待人的习惯。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待人接物。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待客之道。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一则有关待客的有趣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内容:(1)讲解待客的基本礼仪,如敲门、迎客、泡茶等。
(2)教授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回应等。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组织活动,分享团队协作的经验。
3.实践环节:分组进行模拟接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待客之道。
4.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5.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协作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观察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评价团队协作能力。
七、板书设计1. 待客礼仪2.沟通交流技巧3.团队协作经验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从容。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受友谊的温暖和重要性;2.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生动形象的画面,提高语文表达能力;3.丰富语言知识,学习新的成语和词语,扩大词汇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和背诵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生动形象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展示(5分钟)教师制作一些关于友谊的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谈论友情的感受及重要性,热烈气氛中,打开友情之门,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这句名言。
2. 认知(15分钟)通过Ask-A-Friend活动,让学生猜测这句名言的意思,然后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的课文,集体理解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中的重点词语。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描述这句名言给自己带来的联想和感受,以及自己身边的友谊故事和体会。
4. 竞赛互动(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与体会,并推选出每个小组最好的代表来进行现场演讲,从中选出最棒的一组及演讲人,以激励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表达的能力。
5. 探究延伸(20分钟)1.学生利用求知卡片,记录课文中不熟悉的生字词语,并及时向老师请教;2.教师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如获至宝”等,鼓励学生汇总和整理,积极运用。
四、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含义,还进一步领略到了友情的温暖和重要性。
在活动中,学生们更是进行了群体讨论和互相交流,展示了优秀团队协作精神和勇敢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词汇量。
教学目标导向的《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教案

《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包括阅读理解、批判性阅读、阅读理解题应对策略等。
(2)通过文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
(3)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互动能力。
2、能力目标(1)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技术,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分析、环境描写分析等。
(2)通过实践掌握文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及其文学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明确友谊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2)通过文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概述本学习教案以现代小说《有朋自远方来》为阅读材料,通过文学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情节、人物描写,探究其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鉴赏能力。
2、教学内容详解(1)了解小说的作者和背景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茅盾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代表作品,掌握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小说情节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让学生掌握情节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可以将小说的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远方来的好朋友”、“好朋友的故事”和“离别”。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故事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并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
(3)分析小说人物描写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描写,让学生学习人物分析的技巧和方法。
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韦翰林”、“南雁和”、“顾箕宁”等人物,探究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和价值观念。
同时,让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探究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幻无常性。
(4)探究小说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描写,让学生探究小说的深层含义和价值,了解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有朋自远方来》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有朋自远方来》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朋自远方来》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理解文中传递的“诚信待人,交友深刻”的理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加强对朋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准备1.钟表2.大型投影仪或者黑板3.预先准备的PPT或者教学板书4.课件资料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课1.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自己从远方得到过谁的帮助?”请学生思考一下并介绍一下,也可以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有朋友的帮助是多么的美好和感人,也形成一个学生们期望下课堂结束后去学校的阵地。
第二步:讲授课程1.教师首先介绍《有朋自远方来》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们了解它的作者是谁,写作它的宏伟背景是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等等。
2.通过教师对文中词语的分析和解释,学生们正式认识这篇古文的第一段。
教师可以用唐朝境况和盛名的教师李白作为文中背景进行逐一分析讲解,并利用PPT或教学板书记录下学生们提供的答案。
3.依次又分析和学习课文中第二、三、四、五部分,学生们需要逐步掌握文中传达的核心理念,认同这个诚信待人,交友深刻的思想。
4.通过小组活动和单独探究,掌握文中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分析提供一份文本分析作业,提高学生们的文本理解和文思长久的能力。
第三步:总结反思1.教师要求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交流。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学生们的表现和答案提供投入相应的反馈。
2.给学生提出自由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们从散会走向主题自觉畅所欲言,进行对朋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有朋自远方来》是一篇主人公意志坚定,义气桃园的古文名篇。
在语文教育中,它可以激励学生和老师牢记感恩、诚信、博爱、交道伯乐等美丽的品质。
在本节课程中,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学生们不仅能认识到“有朋友为幸,有知己为大幸”这个观点,而且也能够理解到朋友之间的重要性和它们是人类友情精神物质化的思想。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教案【三篇】有朋自远方来一【导学目标】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水平。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
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
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升。
学法指导一:“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所以,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
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
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
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
(欧阳修)(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唐·张籍)(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
(唐·李端)(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有朋自远方来》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趣味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有朋自远方来》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表达友谊的观点和情感。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采用以下策略:
a.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友谊的内涵。
七年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有朋自远方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如“诚挚”、“相知”、“相勉”、“天涯若比邻”等,并能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b.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c.结合课文背景,介绍相关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针对教学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友谊的力量。
b.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课文,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真诚、友爱、宽容等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
2.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
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
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
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
(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
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
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
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小组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
各小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小组里最要好同学。
2.比一比:小组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 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进而“朋友”这一。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同学们,生活需要友情,人生需要朋友。
生活中我们要交真友,善交好友,多交益友。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我们更需要警惕邪恶,防止虚伪,反对背叛。
愿你的人生友情常伴,有爱相随。
最后让我们聆听一首歌曲来为我们这节课作结吧!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